第88章 我有一个梦想

张承还没进钱唐城,就遇到了风尘仆仆的谢承。一看到张承,谢承老远便笑了起来,大声叫道:“张兄,莫不是我看花了眼么?”

张承和谢承相差十多岁,张承名满士林的时候,谢承还是个少年,如今再次相见,张承已经人到中年,而谢承却正是风华正茂。一看他满脸的喜色,张承也笑了:“伟平从哪里来啊,行色如此匆匆。”

谢承跳下车,赶到张承的车旁,扶着障泥笑道:“倒是有一件急事,不过,能在此见到张兄却是个意外之喜。张兄,走,到我府上住两天,我先去丞相府交待了差事,回去便找你秉烛夜谈。”

张家在钱唐没有产业,张承准备到钱唐坐在驿馆,现在意外的碰到谢承,谢承又是这么热情的邀请,他正好也想向谢承打听一些情况,当下便也不矫情,痛快的应了。谢承让随行的一个家人带着张承先回家,自己重新上了车,匆匆进城。来到谢承的府上,安置了家人,时间不长,谢承便赶了回来,在书房请张承喝茶。张承一进书房,刚刚洗完澡,换了新衣服的谢承就笑着请他入座,倒了一杯浓茶。

“张兄,怎么突然离开吴国了?”谢承开门见山的问道。

张承摇摇头,把离开吴国的原因说了一遍。谢承笑了笑,带着一丝不以为然的说道:“这么说,陆家和顾家是这次的大赢家了。”

“暂时的。”张承呷了一口茶,淡淡的说道:“陆家和顾家都和越国有说不清的关系,现在只是借着形势而已,吴王的心理对他们还是忌惮甚多。诸葛瑾父子现在一个是吴王的信臣,一个是太子的爱将,他们才是最有潜力的。”

谢承笑了笑,促狭的说道:“既然如此,你又何必到越国来?你可是诸葛家的女婿啊。诸葛亮是蜀国的丞相,诸葛瑾父子是吴国的权臣,诸葛一族的力量不容小觑啊。”

张承扫了他一眼:“岳父难道比生父还亲?”

谢承抚掌大笑:“这话就对了,你早该这么想。如果你早两年到越国来,南海督只怕非你莫属。只可惜,现在却没有这个机会了。”

“南海督怎么了?”张承不解的问道。他知道他的父亲张昭是南海督,但是听谢承这句话,好象里面还有些隐情。

“你知道南海有多大?”谢承得意的瞟了张承一眼。

张承摇摇头:“听说比大汉的疆域还大,具体有多大,我却是不太清楚。”

“这么跟你说吧,东海督管辖的范围就已经相当于大汉的面积,而南海督管辖的范围,至少要比东海督管理的范围大一半。就算是风最劲的时候,从南海到此也要大半个月。”

“大半个月,那也不算大啊。”张承扑哧一声笑了起来。

“不算大?”谢承嘴角一歪:“你知道我越国的船最快的时候,七天便能从辽东到达钱唐,十天便能赶到朱崖吗?”

张承一愣,面露质疑之色,能这么快吗?

“当然。”谢承扬起下巴,傲气的点点头。“北风正劲的时候,从辽东鼓帆而行,无须人力,一曰一夜可行四百里。七八月南风正劲的时候,从婆罗州到钱唐最多半个月,到朱崖大概只要**天。张君如果不信的话,到时候不妨问问你的令尊。”

“家父?他不是在南海吗,怎么要到钱唐来?”

“大王要在东海举行大阅兵,东海水师、南海水师都要参加,令尊既为南海督,当然要来。”谢承笑道:“不过你放心,水师趁风而行,没有陆地行军的劳苦。我越国的战船蹈海如履平地,令尊身体康健,不会受累的。”

张承半信半疑,不过却很高兴,他原本打算赶到南海先去见兄弟张休,然后再决定是去扶南找孙绍还是去婆罗洲找父亲张昭,现在好了,张昭来了,省得他跑一腿。

“大阅兵?是越国的水师阅兵?”

“不仅仅是我越国,当然了,我越国的水师肯定要参加的。”谢承喝了口茶,兴奋的说道:“魏蜀吴三国也都要参加。大王已经上表天子,请求天子出巡,并在东海大阅兵,越国的水师,魏国的铁骑,蜀国、吴国的精锐步卒,可能都要参加。”

“呵呵呵……”张承冷笑道:“不会是想趁机对吴国下手吧?”

“下手?那倒没有必要。”谢承不屑一顾:“如果真打算灭吴的话,又何必搞这么大的动作,我越国水师由东,魏国由北,蜀国由西,三路进兵,要灭吴只是弹指之间的事。这次阅兵,实则是为了吴国好,大王想借着这次机会,由天子出面调停吴蜀的争端。当然了,也有威胁一下吴国的意思。”

张承看着谢承不甘的表情,暗自苦笑。孙权对谢夫人有始无终,谢家恨死他了,现在大概恨不得孙绍借机灭了孙权才开心。不过他也觉得自己的心态有些奇怪,虽说父亲和兄弟在越国已经有几年了,但他自己却一直以吴臣自居,如果几天前听到这个消息,只怕又会忧心冲冲,而现在他却是一点紧张的心情也没有,轻松得让他自己都有些奇怪。

“大概会有多少人参加?”

“我越国大概有一万水师,魏国应该是一万步骑,吴国的实力较小,应该在五六千左右吧。”谢承掰着指头猜道:“然后再加上护送天子的北军,总共应该在三万多人。”

“这么多人,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啊,由谁支付?”

“各付各的,天子的费用由各国分担,当然了,他们只是意思一下,大头还是我越国出的。反正这几年真正能尊崇天子的,也只有我越国。”谢承一挥手,轻松的说道:“其实这次让他们来,调停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可能是要重新排定座次。”

“坐座?什么座次?”张承一头雾水。

“四王的座次啊。”谢承笑道:“大汉四王,有强有弱,当然得分出个高低,春秋还有五霸呢。”

“越王想称霸?”张承笑了。

“我越王是尊王攘夷。”谢承挤了挤眼睛,得意的神色展露无遗。

张承略一思索,便明白了谢承的意思。孙绍召集这次大会的意思,大概是想展示自己的实力,震慑魏蜀吴,然后借重天子的道义,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当初弭兵大会的时候,越国力量是最小的,现在不一样了,越国的实力已经和魏国相齐,超过了吴蜀,他当然要起更大的作用了。越国致力于向外发展,如果能争取到更多的话语权,那么对大汉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大汉虽然早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大汉,但是相比于几年前喧嚣于尘上的大汉将亡的谣言谶纬,这个局面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张承和他的父亲张昭一样,心里多多少少还有些汉臣的情结,并不希望大汉四百年的基业就这么毁了。

张承在钱唐呆了一个月,新年将至的时候,钱唐城开始热闹起来,征服了扶南的大王将要回京的消息传遍了整个钱唐城。钱唐的百姓在兴奋的议论的同时,又不免有些失落,因为从各种渠道得到的消息说,大王可能会迁都扶南,钱唐作为越国都城的历史很快就会终结,一直觉得很傲气的钱唐人听到这个消息,未免觉得沮丧。

腊月二十,孙绍到达钱唐,与他同行的,还有南海督张昭、大农令沈玄等人。见到张承,孙绍十分高兴,比端着架子的张昭还要热情。“仲嗣,什么时候来的?”

“来了一个月了,没地方住,一直借住在谢府。”

孙绍哈哈大笑,对站在一旁的谢承道:“住在谢府好,谢府房子大,比我那越王宫还阔绰呢。我说伟平,你没贪墨吧?要是被御史大夫发现了,你可就麻烦了。”

谢承一乐:“我谢家做正当生意就已经进项颇丰,何必再去冒那个险。孙子安(孙泰)也好,顾季则(顾裕)也好,都不是好惹的,我没那么大胆子。”

“哈哈哈……”孙绍爽朗的大笑,转过头对隐在他身后的御史大丞孙泰笑道:“子安,看来你的威名也不小啊。”

孙泰嘴角一挑:“大王放心,我从来不惹安份守已的人,我只是对那些想挖墙角的人比较狠一些。”

谢承脸色一僵,他没想到孙泰也在,一时有些尴尬。

“伟平,不要紧张,子安不是说了吗,他从来不惹安份守已的人。”孙绍笑着宽慰谢承道:“对了,这次天子出巡,你可以好好的做一篇文章,如果中了天子的意,我推荐你到洛阳做东观令史,你不是一直想去修史吗,这次是个好机会。”

谢承一听,顿时两眼放光。谢家产业不少,他无须出仕也能过得很滋润,他最感兴趣的不是做官,而是舞文弄墨,最大的愿望就是修一部史书,象司马迁、班固那样青史留名。汉家一直很注重修史,灵帝时就在东观修过史,当时是蔡邕等人主持的,只是并不完备,谢承希望能有一天进入东观,修一部更庞大的史书。虽然官方的资料已经被几次战乱烧得差不多了,但仅是剩下的那些,也是普通人根本看不到的绝密档案,想修史的学者梦寐以求的资料。

一听到这个消息,谢承立刻把孙泰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在他看来,孙绍只要愿意推荐他,天子只怕不会推辞的,这事基本就定案了。

丞相虞翻带着百官见完了王驾之后,孙绍回到后殿,一年没有住,虽然宫中每天都有人打扫,却多多少少缺了几分人气,原本气相便不威严的越王宫显得更加破败,孙绍背着手,缓缓的在宫中行走,张昭、张承父子一左一右的陪着。

“仲嗣,你来得正好,老师年高,南海事繁,我不忍心让他再受累,你正当壮年,有没有兴趣去南海?”

张承犹豫了一下,转过头看了一眼张昭。张昭脸皮有些黑,但是情绪还好,他摸着胡子沉吟了片刻:“大王,仲嗣初到越国就担此重任,恐怕不太合适吧?依我看,还是让他再锻炼两年,按照越国的考功,一步步的升迁比较好。”

孙绍扫了张昭一眼,嘴角一挑:“老师,你不用担心别人说闲话。我让仲嗣去南海,也不是一下子就把担子压到他身上的。”

张昭哦了一声,没有再吭声。他现在虽然是南海督,但是兵权全部在邓艾的手上,他心里也有数,邓艾是孙绍的爱将,这次只带了一千多人就平定了南海,不论是能力还是资历,都是年轻人中的佼佼者,南海督迟早是他的,自己不过是开道的。再说了,他对天天和那些野人一样的土著打交道也烦,这次趁着回钱唐参加大阅兵的机会,向孙绍提出请辞,要回家养老。孙绍大概有些不好意思,要让张承去南海。不过,张承到南海就不是南海督了,他根本不够资格,如果不出意外,邓艾将顺理成章的成为南海督。

“士载来信说,没有老师坐镇南海,他一个人很吃力,我想着,让仲嗣去帮他,老师你看行吗?”

“仲嗣能帮什么?”张昭更不高兴了,老子给邓艾铺路,怎么还要张承给邓艾压阵?我们家两父子都为邓艾做垫脚石?

“做长史。”孙绍从容的笑了一声:“老师觉得如何?”

张昭皱着眉头,还有犹豫,张承却叹了一口气,看来父亲被孙绍尊敬得过头了,这么好的事情还在挑三捡四。自己刚从吴国过来,一跃而成为南海督的长史,这是多好的机会啊。长史通常就是副手兼监军,这是孙绍对他的信任,他还犹豫什么。

张承对张昭使了个眼色,笑道:“大王的信任,臣感激不尽,只怕初来乍到,担不起这样的重任,我还是先到南海做一个小吏,熟悉一下情况再说吧。”

孙绍笑了,转过脸看着张承:“仲嗣,你的能力我还能不知道?好好去做吧,我相信你以后能和老师一样,成为一方重臣的。”

张昭这才露出了笑容,孙绍这等于是向他许诺,只要张承干得好,前途不用担心。他相信张承的能力,肯定不会辜负他的期望。

“老师,你呢?真的打算养老了?”孙绍笑嘻嘻的看着张昭,神色中多了一份调侃:“要说年龄,老师六十有九,想要退隐也是情理之中,可是老师身体康健,依我看再做几年也是没有问题的,现在就退休未免有些可惜。要不你还是再辛苦几年吧,父子仨同为两千石,这样的盛事可不多见啊。”

张昭得意的抚了抚胡子,眉眼灵动起来。

“这次征服扶南,天子要升我做大将军,被魏王曹艹劝阻了。我虽然对什么大将军的不感兴趣,可是他这么搞,我还是很不高兴。”孙绍重新在前面慢慢的走着,语气也是淡淡的,但是其中透出来的不快却非常明显:“年初贾太尉病故了,丞相杨公也已经八十有三,很难说什么时候就会弃世。杨公在,我们都影响不了朝庭,杨公如果去了,那我们除了进贡之物,是不是只能任人宰割了?”

心情大好的张昭一听这话,立刻眉毛一竖:“大王有什么打算?只要老臣能够效劳的,老臣一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孙绍忍不住笑了,摇摇手道:“也没那么严重啦。洛阳虽然事多,却也没有那么凶险。老师德高望重,如果能以洛阳任职,必然和杨公一样成为国家柱石。我这次请天子出巡,到东海来大阅兵,就是想趁机和魏蜀吴商量一下洛阳的政局。”

“大王有什么计划吗?”张昭追问道。

“计划倒是有一点,只是怎么实施,能不能办成,现在我还没有底。”孙绍轻声说道:“朝庭有三公,有大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贵职,要想能影响到朝庭,至少要控制这几个职位。曹艹之所以不愿意我就任大将军,恐怕就是不想居于人下,他上表说,大将军不能居外,要做大将军,就要去洛阳,这当年是句空话,我怎么可能去洛阳任职,等我到了老师这个年龄那还差不多。”

“曹孟德是想自己做大将军吧?他女儿可是皇后呢。”张昭冷笑一声。

“有可能。”孙绍点点头,又摇摇头:“又不太可能。这次他接受我的邀请,东海来参加阅兵,自己没有来,来的是他的儿子曹彰,以我看,也许他是想把曹彰派到洛阳去任大将军。”

“曹彰?”张承吃了一惊:“曹彰是曹艹几个儿子当中最能打仗的,他不把他留在身边,怎么反而推到洛阳做寓公了?”

“问题就在这里。”孙绍转过身,脸上带着神秘的笑容。

张承眼珠一转:“他想以天子的名义,利用越、吴、蜀三国的力量西征,为魏国谋利?”

“他可想得真自在啊。”张昭冷笑一声:“就是拿下了西凉、甚至西域,别人也占不到好处,天子更不可能派人去管,只怕到最后还是由魏国代管。他把别人都当傻子么?”

“不,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非常愿意乐见其成。”孙绍停住了脚步,看着偏西的落曰,沉默了片刻,忽然说道:“老师,仲嗣,你们了解大秦吗?”

张昭父子互相看了看,茫然的摇了摇头。张承从书上读过一些有关大秦的记录,但是他知道,孙绍说的绝不是书上那几句。

“大秦是一个和我们大汉一样伟大的国家,甚至比我们大汉还要辉煌,他以弹丸之地,经数百年奋斗,建立了庞大国家,其历史比我们大汉还要久远,甚至可以追溯到战国之时,于今大概已经有六七百年的历史。”孙绍转过身来,目光炯炯的看着张昭父子:“他们和我大汉一样,现在也处于分崩离析的时候,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要看看那个雄据西方的帝国是怎么兴起的,又是怎么衰落的,也许,这能对我们有所启发,有所借鉴。”

“要研究什么大秦啊,研究秦国就可以。”张昭不以为然的撇了撇嘴。

孙绍笑着,看着张昭不说话,然后又把目光转向了张承。张昭读了一辈子的圣人书,说得难听一点,他的脑子已经僵了,要想说动他,那可比登天还难。而张承则不然,他虽然也是从小就浸染在儒家经典里,但是他毕竟正当壮年,年轻的时候又身处礼崩乐坏的动乱时代,对儒家经典的坚定姓肯定要比张昭有所逊色,也许能够思考他提出的问题。孙绍知道,自己到了这一步,原先的优越已经基本用完了,而且现在越国的国土面积庞大,人口也超过百万,要靠他一个人治理那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不把更多的人才用起来,他要么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个新兴的越国出现混乱,从而以更快的速度败落,要么就是自己累得象条狗,最后依然难逃那种兴衰的循环。

如果真是那样,他觉得就太不值了。

罗马的历史和大汉正好相反,他是由明煮走向读才,但即使是走向了读才,他的读才和汉文化的读才也不是一回事,他从来没有变成一家一姓的私产,仍然保留着古典明煮制的基因,现在还是野人,后来却称霸世界,称自己为文明人的白人就是因为继承了这种基因,最终才由野人变成了文明人,超过了东方的文明。

自己在这里费心费力的引入明煮的思想,又怎么能放着那么好的一个研究对象不管?当然了,他也不想全盘照般罗马的明煮,毕竟罗马帝国虽然存在了千年之久,最后还是分崩离析,沦落为一个二流小国,只留下罗马城的废墟让人凭吊。

孙绍不想那么做,如果说他有梦想,那么他的梦想就是综合东西方的文明,建立一个更强大的王朝,不再让炎黄子孙在兴亡的怪圈里挣扎。

()

第82章 利益第12章 捉襟见肘第9章 秦皇岛外打渔船第7章 一山更比一山高第82章 治病救人第94章 震天雷第80章 豆腐第16章 月下饮新茶第97章 绣衣直指第57章 孙尚香第46章 内鬼第47章 虚实第6章 老牌海盗第12章 第三条腿第106章 小夫人第41章 伏火诀第65章 放水第57章 孙尚香第88章 狂妄的法正第51章 人算不如天算第19章 送终第18章 新菜第46章 一厢情愿第93章 一滴水中的智慧第92章 万国来朝第86章 吉士诱之第71章 你的目光太短浅了第14章 舍虚名,取实利第69章 见好就收第27章 你想我?第51章 跑路将军第91章 一试诸葛亮第26章 论语第50章 有实力,更安全第6章 满意一笑第29章 足衣第66章 神迹第59章 私心重重第101章 公道在人心第67章 震旦水师第88章 我有一个梦想第51章 人算不如天算第41章 事情搞大了第100章 比丘尼第44章 深不可测第77章 声东击西第66章 张昭第5章 连云港第23章 步步惊心第78章 你急我不急第94章 润物细无声第36章 得胜归来第21章 武器的批判第89章 真真假假第34章 将计就计第9章 秦皇岛外打渔船第52章 突然袭击第11章 野调也堪听第20章 古道边第17章 所谋者大第39章 烽烟再起第29章 咬的狗不叫第49章 噩耗第95章 停战协议第95章 关心则乱第56章 私生子第50章 男女有别第91章 一试诸葛亮第89章 别有用心第89章 真真假假第29章 将相和第6章 过江单挑去第1章 红颜薄命第7章 马中赤兔第13章 死穴第19章 送终第40章 风云突变第37章 一本万利第37章 一本万利第89章 大虎归来第82章 以步破骑第81章 难以承受之重第1章 入营第89章 真真假假第27章 你想我?第90章 变被动为主动第81章 一夫横江第51章 顾雍第54章 兵不厌诈第66章 张昭第1章 入营第101章 女儿心思第5章 随遇而安第85章 团结就是力量第20章 古道边第82章 以步破骑第102章 发飚第75章 英雄所见略同第4章 横吹第18章 下毒要趁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