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六章 政通人和

五四六章 政通人和

时光如水,转瞬即逝,特别是在忙碌之中,时间就像是插了翅膀的精灵一样,前一刻还在眼前,下一刻就不见了踪影。

对降临以来,就一直忙于征战的王羽来说,波澜不惊的初平三年过得特别快,夏去秋来,秋逝冬至,眨眨眼的工夫,这一年竟然就快要过完了。

实际上,虽然没有发动战争,但半年多以来,将军府一直处于高速而紧张的运作之下。

政务方面显得有些混乱。

今天发布一项政令,隔不几天就发现了问题,然后修改、打补丁,甚至推倒重来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朝令夕改一般的举动,在施政上是大忌,很容易让政府机构失去公信力,让百姓无所适从。

不过,在将违反常理当做家常便饭的青州,这种事也没什么可大不了的。

政令无论是修改还是推翻,都是在有了充分的论证之后才进行的。政令发布前的酝酿期间,就会在将军府和书院进行广泛的讨论,所有人都可以发表意见,所有有想法,让人眼前一亮的意见,都会被记录下来,加以归纳、汇总。

一旦被采纳,提出意见者的名字,就会被列入政令的档案之中,公示于众。

这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扬名机会,因为青州的公示于众,是实实在在的公示。

王羽的领地如今都在大河两岸,通过水路以及便利的官道,所有政令会在第一时间,被信使送往各郡的官署,随后,由郡及县,由县城到乡镇。最后传达至各个乡村中的亭长、教习手中。

接到信报后,官署会将其公示出来。郡县的官署机构会在第一时间在衙门外张贴榜文,并由守榜的吏员从旁说明。没有这样条件的村镇,会由亭长在下一个休沐日组织民众加以说明讲解,若是有人心急,也可以自行找亭长或教习询问。

一开始,百姓对此还不以为然,觉得这些事应该肉食者谋之,与自己没关系。但随着公示的进行和那一个个新政令的颁布。他们很快发现,如果对此视若无睹,最后吃亏的只会是自己。

最典型的就是那条让人又爱又恨的垦荒令。

这条法令肯定是善政,这一条毋庸置疑,但其中也有不少弊端。

比如两家人争抢同一块地造成的纠纷。开垦出来的山田种不了什么东西,开垦者却顺势把山头给占住了,催生了不少恶霸等等。但这些都不是最严重的,这条法令最大的弊端,还是法令带来的那种压迫感,压得人透不过气的感觉。

因为每个人都想要更多的土地,想要就得去开垦。所以每个人都在拼命劳作,把自己累得不行。而在原来的模式中,那些家大业大的无疑更占优势,他们人手多。工具也足备,开垦效率自然比别人高。

在修正案出现之前,虽然有人意识到了,但却没什么人说过这条法令的坏话。一切都掩盖在开拓进取的大潮之中。等修正案一出,这些弊端就显现出来了。

修正后的法令变化不大。主要就是在税率方面加以区分。

原来无论开垦多少土地,上缴的税率都是一样的,而现在却有了区分。

例如一户五口的人家,如果只开垦了十亩土地,只需要在屯田之初,按照规定缴纳逐年递减的田赋,等到规定期限结束后,这十亩土地就成为了免税的自留地。开垦了五十亩,那么另外四十亩就始终要缴税。

随着开垦土地和人丁比例的增加,税率会越来越高,只要愿意忍受六成的满税赋,想以一家之力,拥有良田万顷,倒也不是不可能的,只是收益率远不如从前的豪强。

只是简单的一个调整,原来的弊端便迎刃而解,将军府的隐忧也消除了。

因为新政令还对田地的性质作出了区分,例如:水田的税率更高,山田出产不多,但需要缴纳固定的高税率,以至于先前出现,或露出苗头的一系列棘手问题,都得到了解决。而青州百姓对开拓的热情,也丝毫没有被削减。

提出这个建议的人,名字被写在了仅次于王羽和国渊之后的位置——诸葛孔明这个名字,就此享誉大河两岸。

诸葛亮提出的建议当然不止这一点,决定留在青州后,除了继续修习学问,与先贤前辈们做研讨,诸葛亮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向王羽挑战了。

挑战的模式依然是诸葛亮找茬,王羽反制。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王羽仗着领先两千年的见识屡屡占得上风,但诸葛亮的学习能力也是惊人的。通过和王羽的辩论,他比糜竺还早的吃透了财税的本质,并且灵活的应用在治政之中,一举解决了困扰国渊许久的难题。

和专攻谋略兵法的庞统不一样,诸葛亮的涉猎极多,文院的所有学科,他都有学习参悟,让人惊讶的人,他如此分心多用,居然在各个领域竟然都有不凡的造诣。

经过了这半年的接触,王羽算是发现了诸葛亮的特长所在,形象点说,这人就是个人形的中央计算机。虽然现在年纪还小,功率还不够大,可能力却已经显示得很清楚了。

在最新出台的一系列政令上,几乎都有他的大名列于其上,除了王羽、田丰之外,他是上镜率最高的。

为此,田丰都一度被惊动,与诸葛亮深谈之后,动了爱才之念,决定传授衣钵予对方。

在王羽看来,这些三国名人的关系算是乱成一团麻了。

赵云、太史慈和徐庶结拜了;庞统拜了贾诩为师,和魏延成了师兄弟;诸葛亮要继承田丰的衣钵;而国渊也不甘寂寞,他最近收了个叫薛综的学生……王羽觉得这名字有点眼熟,想了很久,终于想起来了,这人似乎是东吴的名人,却莫名其妙的出现在了泰山书院。

总而言之,随着公示制度的完善,和诸多未来之星的扬名,青州新政在混乱中走向正轨,变得越来越有生命力,越来越广为青州军民所接受。

如今,商会已经成立,在磕磕绊绊中运作了半年,渐渐有了成效。农会、工会都被提上了日程,这些会社不掌握任何权力,主要的职责就是议政并提出建议。

虽然扬言不称帝,但王羽却没打算把大权让出去。商会这些组织,在几十年后,或许会发挥大航海时代的东印度公司那种组织的作用,但在目前,就是个模型而已。

整个青州集团,乃至华夏文明前进的方向,是牢牢把握在王羽手中的。

实际上,只是提提意见这种待遇,已经让商人、工匠们如坠梦中,喜不自胜了。被压制了一千多年,冷丁翻身,就算给他们权力,他们也用不好,王羽不是理想主义者,他当然不会轻易放权。

而在商会的帮助下,青州的商业系统也进入了良性发展阶段。

在无数人的期盼和催促下,商税制度隆重出台。这项制度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至少在目前,是一部各方面都照顾到了的法令。

这也是华夏有史以来,诞生的第一部真正的商业法令——之前商鞅变法中有关商业的部分,和汉武帝的告缗令之类的商法,都简单而粗暴,不是为了促进商业,而是为了限制商业发展,故而不能当做商业法令来看。

为这部法令命名,王羽自然是众望所归。

坦白说,这对王羽来说是个不大不小的难题,他对商业方面没多少涉猎,对商业发展史什么的,一点了解都没有,搞得他想剽窃,都无从剽起。

想了又想,最后他干脆起了个很恶俗的名字——商业法典。

这个名字受到了广泛的推崇和拥戴,商人们原本也不在乎名义什么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这是王羽亲手确立的政令,有着最高的公信力和执行力,让他们得以放下心来努力赚钱。

而王羽用了法典来命名,对商人们来说更是意外之喜,这两个字不花哨,却足够郑重,有了这样的保证,大家就彻底放心了。

王羽当然也很高兴,这部法令是很完善的,连找茬专家诸葛亮都没挑出大毛病,只指出了几个无关痛痒的细节问题,打几个补丁,追加几条细则就搞定了。

有了这部法典,青州的商业就会有序的蓬勃发展起来,而将军府将从中得到的,则是滚滚而来的财富,持续而稳定。这些财富最终会变成战士们手中犀利的武器,身上坚固的铠甲,足衣足食,进而带来如虹的气势和动力!

工业也没落后。

田丰的组织能力是很强悍的,而目前的工业,最急需的本也不是新技术,而是新的生产理念和秩序。当田丰将主要精力集中在这方面之后,青州工业的有序发展也没什么可奇怪的了。

工序细分、流水线、新的学徒制度,还有呼之欲出的专利法案,一切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哪怕是王羽先后推出了包括印刷术的多个新技术,也没有破坏工业发展的节奏。

一步到位的活字印刷,是王羽一直在酝酿的一项技术。他觉得,这项技术比火枪火炮什么的重要多了。

眼下,青州的政令公示之所以能够顺利施行,靠的是主要是地利,等以后地盘扩大,就没有这个便利了。

所以,即便没有蔡琰的催促,王羽对此也很热衷。在不远的将来,能取代政令公示,而且得到更好的效果的,只有因印刷术而来的种种变化,其中就包括了报纸。

()

第22章 贾诩入王营五一七章 因缘际会第1章 英雄无觅处四四四章 四大军师二八六章 甲坚兵利二六九章 针尖对麦芒七二一章 强突猛进一零一章 汉帝刘协第82章 灵帝秘宝八三七章 洛阳纸贵第71章 兵分三路五九七章 求和与契机七六二章 借刀杀人六五五章 连锁反应四六九章 防区之争一四七章 一线之间五一二章 声东击西三零七章 情报战精要二零九章 神兵自天降八三零章 英雄所见一二零章 穷途末路九一三章 利剑出鞘六三零章 江东二乔第56章 联营剑弩张八三三章 亦步亦趋二九二章 无双骑射第44章 连环计中计三九五章 袁绍的后招第94章 灰飞烟灭八一零章 富贵险中求四七七章 高唐得胜山四六二章 营建亦为才七六一章 摧枯拉朽九零七章 强弩逞威九三零章 计出更有惑二八二章 曹操东进三三七章 浮华一梦三四五章 追悔莫及二一八章 换汤亦换药三三五章 青州羽林军五五四章 豪情拓疆土二零七章 战歌嘹亮第51章 不惭世上英三六五章 太史慈之谋七七零章 孔明的震惊六八零章 毋极城下九四七章 血冷心自寒八七一章 风形水势二二六章 宛洛之变六八五章 佳话良缘八七三章 强攻封丘五五四章 豪情拓疆土七零五章 车悬再现五零七章 奇计怪招九四一章 千军如席卷三零三章 战不约期八二八章 陈琳献策五六九章 徐州暗流一四八章 最后一着九二六章 曙光乍现时七六二章 借刀杀人第47章 千军共一呼八二七章 妙笔陈琳六二三章 轻取下邳城五一五章 危难之际八三三章 亦步亦趋七四二章 赵云的思考八三六章 乱世路不平九四四章 生死鏖战一九九章 人定胜天五九零章 各自的骄傲四七三章 得势不饶人第39章 雄关名虎牢五八八章 以汉之名三五七章 三个条件八六二章 四大主战场二八四章 舆论体系二七三章 弱点击破八六六章 初战告捷一三七章 善战者何如八零七章 分歧与对峙一三九章 箭风血雨第95章 黄巾力士七五七章 全线血战四四四章 四大军师三二八章 速战速决一二八章 群雄退避一一四章 力战吕布六九五章 全线被敌二三一章 故事重提一四九章 势不可挡二七八章 孰胜孰败九一二章 不祥的预感四二五章 身前身后名九二三章 江东分裂五三九章 夜宴议政事三九七章 黎明之前三五六章 误导和利用六八三章 其疾如风五七八章 两路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