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一章 乐在其中

中秋正式成为传统节日,是在唐宋时代,但中秋这个词,和八月十五祭月的传统,却是早在春秋时期便有了的,礼记中便有月令这一篇,专说仲秋之月。

其实,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人们本就会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在收获劳动成果之后,举行各种庆典。即便没有空中那皎皎的孤月轮,做为秋天正中央的这一天,也有值得庆祝的理由。

从前年景好的时候,每到中秋前后,家家户户也都会正正经经的忙碌准备,全家人聚在一起的欢庆金秋。

初平五年,开元二年的这个秋天,不但席卷天下的战乱有平息的迹象,气候也可说是风调雨顺,在大河南北,两淮江东,处处都能见到丰收的景象。

恍惚间,很多人都忘记了自己正身处人吃人的乱世之中,怀疑这些年的经历是不是南柯一梦,如今已经到了梦醒时分。

事实显然并非如此,即便天公作美,哪里都没有大规模天灾,可能否看到丰收景象,依然是分地方的。河北不用说,如今的青州新政之中,屯田垦荒已经变得不太起眼了,可这项政策却是新政的根本,上马的最早,持续的时间也是最长。

青州收拢的难民经历过苦楚,知道珍惜,爆发出了极高的劳动热情,又有国渊等屯田官吏不遗余力的组织调度,修整了无数荒废的水渠,重新筑起了年久失修的堤坝。就算遇到灾年,也不至于大规模减产,何况是这样的好年景?

再加上青州表面上税负很重,减税措施却让人应接不暇。打下来的粮食倒有一大半可以自己留用,辛劳没有白费,人们自然欢欣鼓舞,喜不自胜。

江淮一带,东面是徐州地界,政策和青州本土是一样的,中间则是王羽设立的中立区——睢安郡。

虽然王羽和袁术商定的是两边都不插手,让睢安做为自由经贸区而存在,但睢安太守王朗是从会稽逃亡而来,知道机会是谁给的。也知道珍惜。在睢安奉行的是无为而治的准则:下面的具体事务一律交给青州派过来的僚佐施为。自己只管会客看书,日子过得很是逍遥。

这样一来,睢安的风貌自然也是向青州靠拢的。特别是开元二年这一年,国渊亲自出面,说服了睢安各地豪强,根据各家产业的大小拿出部分土地,建立屯田农庄,然后直接套用青州现行的那一套,组织流民屯田生产。

因为组织工作是在睢安郡设立不久便开始进行的,所以或多或少的对周边有些辐射。一些有意主动亲近青州的淮南豪强也是照猫画虎的效仿,本意是讨好王羽,做为晋身之阶。结果一不小心竟然迎来了一场空前的大丰收,一个个都是笑得合不拢嘴。

豪强们在私下里议论说,这可能就是所谓天命所归了,不然这几年的年景都那么差,怎么就赶着开元二年有这般风调雨顺呢?

至于江东,后世的鱼米之乡虽然还没得到彻底的开发,但先天条件摆在那里——这时代的田地好不好,关键就看附近有没有水源,江南水网纵横,即便没有水利建设,也到处都是水田,只要没有天灾,丰收几乎是必然。

孙策对内政并不如何擅长,周瑜却是文武双全,无论在谋略还是政略上,都是一把好手。有他在后面组织调度,安定地方,孙策在前线征战也是放心得很。

赶上好年景,收成却不怎样的地方当然也有,颍川、陈留一带还好,毕竟有从前的底子,曹操的屯田组织的也不错,但关中和荆州却是相当凄凉。

原因无他,这俩地方都在打仗。

从元年春天一直打到二年的秋天,参战的各方势力都拼命的抽调民间的人力物力,相对强壮的男丁拿来补充兵源,弱一点的男丁和壮妇抓来做民夫修建工事,运送粮草。没人耕种了,土地就那么荒芜着,再好的年景也是白扯啊。

曹操平定关中是在四月里,农耕时节已经错过,趁着夏天补种一些糜子、荞麦之类产量低但收获周期短的急粮,还多少有些进项。荆州可就惨了,三面受敌,处处烽烟,除了南郡、武陵和零陵之外,其他地方压根就没法指望。

孙策久攻江夏,因为地形的限制,没办法完全展开兵力,急切间难以尽收全功。有见于此,他分出一支偏师,由周泰、蒋钦等大将辅佐,任命弟弟孙权为将,大举攻入荆南,将长沙、桂阳两郡卷入了战火之中。

荆南四郡也是开发不充分的地方,但危急关头,有点进补总是好的,刘表甚至盘算着,万一守不住南郡,是不是可以跑去南四郡安身呢,结果被孙策来了这么一招分兵南下,刘表的心也凉了。

这可是物理和心理的双重打击,不可谓不重。

王羽恰巧是赶在八月十五这一天回到了高唐,刘表的凄凉他当然不会在意,一年征战在外,总算到了家,又赶在这么个至少对他来说相当特别的日子里,一时间也是感触万千。

下属的诸位文臣武将自然是要来道贺祝捷的,家中的父母亲、妻子们和未婚妻们也是早就望穿了秋水,喧嚣热闹自不必提,众人济济一堂,倒也很有一股庆祝节日的气氛。

按说主公久别重逢,识相的人就不应该来滋扰,总得让主公消消停停的与家人寒暄一番,然后再议公事。但没办法,众人手上都积压了无数紧急事务,等着王羽处理或拍板,一个个都是还没顾上寒暄几句,便吵嚷起来。

“主公,这秋粮收购一事已是刻不容缓,您要先拿个章程出来。臣方能照章办事啊。”国渊最是急不可耐,连寒暄都没顾得上,从后面一把推开正拱手作揖的糜竺兄弟,直愣愣的闯了上来。

“子尼。斯文,斯文呀。”糜竺忙着整理衣冠,只是跺脚嗟叹,糜芳却已经大声抱怨起来:“我说国令君,你慌什么啊,秋粮收购的规矩不是早就定好了吗?定价收购,不赊不欠,你照做不就是了,犯得着差点推我一个跟头吗?”

青州的官制基本上是全盘照搬汉朝的,但具体名称和职责都有出入。国渊主要负责的是农耕。在朝中。承担这项责任的应该是九卿之一的大司农。

不过大司农的官署其实相当于汉朝的中央政府财政部。凡国家财政开支,军国的用度,诸如田租。口赋,盐铁专卖,均输漕运,货币管理等都由大司农管理。

在对经济极为重视的青州,肯定不能照搬,而是要细分。所以,国渊、糜竺、王修等人的官职都是在大司农之下的,国渊为籍田令兼治粟都尉,王修为都内令兼都内令,糜竺则是盐市令兼均输令。

这也就是因为他们几个的官职定的比较早。王羽没做太多修改,其实外间早就将他们视为青州的九卿辅臣了,也算是无名而有实。

“对不住二位了,”国渊拱拱手,认错态度倒是还不错,但从神情中可以看出,他的注意力压根就没在糜竺兄弟身上,他转向王羽,举起一只手,张开手掌比了比,高声说道:“主公须知,今年可是大丰收了啊,各地的收成足足比往年多出了五成上下!”

“这样的大丰收,已经多年未有过了,通常来说,粮价至少会跌个三四成,更多也不是没可能,而主公要求的统一收购,可是在去年的均价上再加两成……这,这可不是开玩笑的啊!”

话说到这份儿上,即便是对内政一无所知的武将们也明白发生什么事了。

若是换在从前,国渊当然不会有这种烦恼,汉朝通常的模式是直接收粮,而青州新政的作法以钱币缴税,然后对农民手中的粮食统一收购。

这样的丰收年里,以青州轻徭薄税的做法,百姓卖粮的热情肯定高涨,如果仍以新模式进行收购,就算是税收可以返还一部分,对财政的压力同样非同小可。

王羽还没说话,糜竺却沉吟道:“这未尝不是好事,反正百姓手中有了钱,总也是要花的,钱越多,商品市场就越繁荣啊。由于主公下令,提高了工匠们的待遇,各地工坊劳动热情高涨,军队的订单都做完了,正打算往民用领域发展发展呢。”

话音未落,一边王修已经嚷嚷起来了:“子仲啊,你可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要知道,中原百姓有储蓄的坏习惯,钱发出去了,被他们积攒起来,幕府这边就得多铸钱……主公常说货币滥发的危险是其一,那钱币可都是真金白银铸造出来的,你叫我去哪儿给你找那些多余的金银出来?”

糜竺不肯示弱,嘟囔道:“不是有倭岛的金山银矿么,还有这两年外面的五铢钱也流入不少,融了重铸还不简单……”

“真是不当家,就不知道油盐贵呐!”王修气恼道:“开采金山银矿难道不需要人手吗?海贸方才兴起,有几个愿意撇家舍业,远渡重洋的?当地土人?你是真不知道,还是假不知道,当地那些土人连说话都得现教,训练他们开矿,比训练猴子做工又能容易多少?”

“二位,二位,你们先别吵,先让主公给我个答复再说……”国渊在一边弱弱说道。

糜竺、王修齐齐转头,异口同声的断喝道:“闭嘴!”

国渊:“……”

几大内政重臣吵得热火朝天,各司的幕僚们自然要上前帮衬,在一边也是吵做了一团。武将们不理内务,听得也是云山雾罩,不知所云,搞不懂丰收了还有什么好吵的,魏延比较机灵,拿眼去看王羽脸色,顿时吃了一惊,连忙扯扯正咧着嘴看热闹的太史慈。

“子义兄,你看主公的神情,怎么这么怪异呢?”

太史慈打眼一看,也有些吃惊。按说国渊这帮人没啥颜色,赶在这个节骨眼上干扰主公一家团聚,然后又自己吵得热火朝天,主公就算不发怒。也该有点不爽才对。可现在看看,主公竟是在那里耐心听着,嘴角还带了一丝微笑,分明是兴致盎然哇。

“这可奇了,”太史慈捏着下巴,煞有其事的念叨着:“若俺是主公,谁敢这么乱来,肯定一人一巴掌打过去,让他们知道规矩再说,可主公这样子。真是怪啊。”

“可不。”魏延大点其头。

若是换了其他君主。他不假思索就能说出答案。无非制衡呗,臣子越不团结,君主的位置就越稳当。可自家主公哪是那种人?他恨不得把权力都分派出去呢。

魏延哪知道,王羽这会儿已经神游天外了。

看着三国名臣们以近乎后世的方式和内容进行争论,恍惚间,王羽也有了种难以分清前世今生的感觉。

虽然还只是雏形,但解放生产力的第一步已经很完美的迈出去了,只要精心呵护一段时间,这萌芽肯定会茁壮成长起来。

华夏文明并非后世那种人畜无害的软弱文明,在两汉、先秦时代的几千年里,华夏文明已经进行了很多次对外扩张的尝试,开始是成功的。直到遇到大自然构筑的天堑之后。

以秦皇汉武的雄才大略,在这些天堑面前,依然显得那样的无力,现在轮到自己了,而自己的应对之策,就是现在看到的萌芽。

王羽确信,萌芽长成参天大树的一天不会遥远,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应该就能看到,而即将开始的这场中原大战,就是萌芽能否破土而出的关键!

陡然间,他心中豪情顿起,仰天长啸一声,将众人齐齐吓了一跳。

在一片惊讶且疑惑的目光的注视下,王羽悠然一笑,摆摆手道:“诸君且稍待,本将这就去沐浴更衣,然后便登堂议事。”说罢,他转身便入府去了。

众人面面相觑。半晌,王修迟疑问道:“主公……不会是恼了吧?”

“要不是你王叔治横插一竿子,又何至于此?”糜竺商人出身,最为奸猾,赶忙趁机推卸责任。

王修恼了,指着糜竺的鼻子叫道:“我说的难道不是正理么?你以为铸币就那么简单吗?这技术含量高着呢,不然当初董仲颖又岂会碰得头破血流?要我说,你这就是新人上了床,媒人丢过墙,要不是货殖司处置得当,你以为我青州商业何以繁荣若斯?”

“两司合一又有何难,无非是多添加点人手罢了。”说风凉话的本事,糜芳可是一个顶俩,王修说的不客气,他当即也是一句话堵上,噎得王修差点咬到自己的舌头。

“好了,好了,不要吵了,各司有各司的责任,但都是为我青州添砖加瓦的,不要闹得这么不像样子,有事说事么。”贾诩出来打圆场了。

“放心吧,主公不是恼了,以某看来,他的心情很不错的,大家把手头的事务都整理一下,等下军议上也不要争执,主公天纵之才,青州今天的局面他肯定是早有预期,你们只管把难处报上去便是,这般吵嚷,成何体统啊。”

贾诩的面子,大家都是要给的。

当年王羽初入青州的时候,贾胖子可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想要大权独揽当个丞相也是大有希望的。结果王羽也没主动敲打过他,他也有这个才干,胖子却闷声不响的一直在让渡权力,政务、军务、情报,到现在,贾诩几乎变成纯粹的军事参谋了。

大家都知道,贾军师一贯崇尚明哲保身,不过在权力的诱惑面前,能做到如此理智和明智可不容易,遍数当世,能在贾诩之上的,可能也只有立誓不称帝的主公王羽了。

外面不知情的人看来,可能觉得王羽、贾诩有苦衷,或是有什么不能见人的阴谋之类,但青州众臣却知道,这二人就是纯粹的对权力没有太多欲望而已。

贾诩是理智得可怕,而主公的目标却是在华夏的千秋万世,以及对更广阔的世界的征服。这两个人都是相当可敬可佩的,而互相之间,也有着非同一般的默契在。

贾诩既然说主公没恼,那应该就是不会错了,大伙依言行事便是,无须多虑。说起来,这也是在青州效力的好处之一,只要差事做得好,就不用担心太多有的没的。

从王羽抵达高唐那天开始,连续的军议,一议就是十余天。搞得王羽虽然回了家,却和在外征战差不多,一共和妻子们也没见上几面。

没办法,虽然王羽在外面也处理公务,但政务方面的事千头万绪,文臣们怕干扰作战,也不敢拿去烦他。偏偏青州新政全无前例可循,尽管国渊等人才具十足,但很多问题还是只有王羽能解答。

累积至今,自然文山会海,不可开交,王羽自己也有了觉悟,身居高位者,私事公事为一体,家事也是国事,当然不要指望有什么私人空间,所谓的高处不胜寒,也就是这样而已。既然有了觉悟,王羽处理事务的时候也谈不上有什么苦楚,也算是乐在其中了。

四六零章 社会大分工二九二章 无双骑射七九八章 意气风发三七五章 求稳亦不得八三零章 英雄所见五三一章 比武招亲二四六章 针锋相对八五二章 家国天下事二五九章 河北有名将四七八章 徐州之乱四八一章 千头万绪六九一章 王羽北上五一一章 无名英雄第75章 顺风顺水二一四章 一败涂地七一五章 诡异袭击七二九章 孔明之谋四三九章 祸不单行五九四章 四面吴歌二三四章 人心与侦查二七四章 十荡十决三九八章 权谋与忠信七二一章 强突猛进八四六章 骠骑耀武九六五章 强渡黄河七一一章 王羽的打算第70章 英雄谁属第5章 世事总无常八二三章 新品发布会四二八章 权术与公心四零三章 曾经的战法六五九章 突城而入七四四章 锦囊妙计第41章 何处藏玄机九四四章 生死鏖战七零一章 震怖四方第67章 三英战吕布八零七章 分歧与对峙八三一章 花开两朵九百章 马超对策六二三章 轻取下邳城一六七章 史无前例四二八章 权术与公心七四一章 不灭的传说四六二章 营建亦为才六一七章 泗水伏击战三三九章 不战屈曹操五六四章 峰回路转八四五章 形势与变局一二八章 群雄退避六六一章 乱起乱平三一四章 龙争虎斗五五七章 喜得麟儿七五九章 力士再现四八零章 个性鲁子敬四零三章 曾经的战法八五六章 荆襄之变二一二章 小天师张宁六七六章 好事多磨九六二章 不战屈恶来四一七章 摧枯拉朽八二二章 震惊不已五二八章 英才齐聚六二三章 轻取下邳城五一八章 深远影响第45章 温酒斩华雄五三零章 难以揣度五四一章 只重实惠六七八章 分兵与隐忧六五三章 谁解女儿心六七六章 好事多磨七二二章 三方竞速一零九章 心照不宣三零四章 更有一山高五六零章 暗影浮动五零二章 挑衅与暴怒四七一章 辕门射戟第65章 要战便战三二四章 忠言与阴谋六七四章 穷的只有粮五四八章 潜龙在渊四八三章 设立商业司四一六章 大厦将倾七一七章 冰上激战第90章 驱狼搏虎七五三章 蛮横突击三零七章 情报战精要八四六章 骠骑耀武五八四章 各有烦恼五七九章 陈登对策四一七章 摧枯拉朽五七一章 郯城之变六三八章 煽动与图谋三六三章 民心似水七二二章 三方竞速一四二章 国器之才一三八章 阳人之战七四九章 勇往直前七二一章 强突猛进六九零章 公孙之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