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七章 惠子

八月十三日,十余艘运船沿着汉水溯游而上。

关平仰躺在甲板看着西岸的飞虎山,情绪镇定,用一双平静目光打量世界,仿佛一切都是崭新的,需要重新认知。

前面的运船里,被封为益阳君的母亲赵氏则待在船舱里翻阅关羽的亲笔帛书。

她出自房陵赵氏,关平流放到汉兴郡的山谷里,等于回家一样,上面是关羽主簿出身的郡守廖化,西边是西府魏延,东边是关平旧部所在的山都、筑阳,以及田信、关姬的武当、邓国。

虽是流放,关平还有妻子相随,也有亲信部曲愿意追随……此去并无什么好担忧的。

一路母子间并无多少语言,直到邓城。

城内邓国公主府邸,关平一袭素色泛白细麻衣,左脸有一块拇指大的烧疤。

可能是气质、心态的转变,也可能是脸上的疤痕,也有可能是许久没见,三岁多的阿木有些不敢靠近他。

用餐后,关平留母亲、妻子与妹妹谈话,自己则去找夏侯平。

夏侯平的宅院也在城北,宅院大小规模、布局都是田信设计的标准模版……四合院是也。

作为北府有数的将军之一,夏侯平的宅院是两进出,相对体面一些;其他军吏就一个简单四合院子,只有中将军阶以上是三进出,有一个宽敞的后院,也有两侧厢房,用来安置宾客、属僚。

夏侯平的妻子跑去迎接益阳君,如今内院里也没仆从,夏侯平酌酒自饮,显得有些消沉:“定国,北征以来,形势徒转而下,怎就到了这一步?我等与左军生疏,渊源如此,如今各军彼此疏远,为何哉?”

太多的朋友留在江都,夏侯平最近没少收到相关的信件,苦恼说道:“江都众人传言,说江陵、麦城一战,我军、孙权皆输,是江东人赢了。看一看现在北府,管事、掌权者有几人不是江东出身?”

关平浅饮温热的浊酒,目光垂着不为所动:“与江东人无关,朝廷输了,是他们输了,赢的是孝先。也不想想,无有孝先,我等焉有今日风光?”

说着轻轻哼笑两声,关平仰头看屋檐,目光游离打量:“朝廷乃汇聚天下英杰之所在,如今却把人分为北府,或江东人,今后也会分宋国人,或许还想将人分成内人、外人。分的这么清楚,要朝廷做什么?”

“呵呵,定国倒是看得透彻!”

夏侯平从酒桶里打一勺酒给关平添上,脸上也是不屑之意:“陛下身在成都,江都众人还真将自己当朝廷了。其中有益州人,有荆州人,还有湘州人,亦有关东人、燕赵河北人之分,其中又有几人是公卿?”

从刘备称王、称帝以来,大汉朝廷的本质就是个军政府。

现在依旧保留着这种风气,所谓的江都朝廷,政令不出江都城,这样的朝廷有多少意义?

太子监国期间,尚书台始终没有发布重量级的命令,原因就两个。

一个是六位侍中在外领兵,一切重要诏令缺乏廷议起草这个过程;另一个是公卿位置空缺,举行朝议也缺乏威信。

可这样的朝廷,恨不得立刻进行人事调动,北府不能插手,那各郡、各县总该可以进行调整吧?

很遗憾,诸葛亮的相府在益州,江都朝廷没资格绕开刘备进行人事调整;就算调整,也只有关羽能调整郡尉、县尉等武职。

目前的朝廷框架,仿佛一个监牢,将这个规模越来越大的朝廷给困住了。

朝廷是公器,借着公器谋私利的事情太多了。

把朝廷迁移到江都,恐怕最舒服、最惬意的就是刘备,起码不用再听各种进谏。

如果不是为了安抚各地人心,朝廷的……规模可以更精简一些。

朝廷规模的扩大,可以理解为招安……把地方不安定分子集中起来圈养着。

这帮家伙进入朝廷,自然不会老老实实按部就班混日子。

没有晋升的机会,就制造晋升的机会。

和和睦睦,兄友弟恭亲如一家人这种事情,想都别想,永远不可能。

所以朝堂上下肯定是混乱的,要么高层相争,带着中下层站队;再要么就是高层跟下层斗……总之,时时刻刻都该保持竞争,淘汰不适应的人,吸引更多地方上的不安定分子,增加朝堂的活力。

毕竟不是偏安一方的小势力,汉军声势越来越浩大,吸引的人愈多,形形色色汇聚一堂,内部竞争就愈发剧烈。

夏侯平不懂这些,可生于乱世的人对于斗争、厮杀并不陌生,有着敏锐直觉。

迁到江都的朝廷官员,即见不得皇帝,向皇帝发表意见;也无法越过尚书台发布诏令,这就是个监牢。

身处监牢里,朝廷百官是个什么心态?

肯定会搞事情!

汉口战败就是个插入点,关羽狠狠收拾关平,又有江都士户的反抗,以及遣回孙大虎几件事情,暂时能压住朝廷百官。

可风头过去后,这帮人肯定不会老实下来。

只要关平还活着,就有许多文章可以做,利用价值很大。

夏侯平说话间观察关平,突然吊着嗓子,变声拟音说:“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

“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关平听着嘴角渐渐裂开,露出牙齿发笑,摇着头感慨:“兄长,如此取笑,岂不是让太子、百官难堪?”

“太子托负社稷之重,却因私情所惑,太子左右宾属从未有纠察匡正之举,可谓君臣失德。”

夏侯平收敛面部表情,细细观察关平面容:“定国,今天下未定,虎狼为邻。正该诸人携手并进之时,容不得贰心作祟。”

“兄长,弟并无贰心。”

关平说着长舒一口浊气,扭头去看院中开垦的菜地:“不是太子失德,是我失德。急功近利,为左右所惑,利欲熏心,一叶障目,才有汉口之败。此去汉兴,一是规避纠纷,二是精修学业,研习良知学问。”

见他说得诚恳,夏侯平端起满满一杯酒仰头畅饮,饮罢才说:“我也想躲避纠纷,可无有退路。不论定国、安国今后如何做选,宋国必能传承长远。我受义父活命之恩,会与青华、孝先同进退。”

对此关平只是笑笑,一副索然无味的样子,扭头去看远处的天际,发怔。

似乎不愿回应夏侯平的言论,不久关平垂头一叹:“兄长,我已不在意谁胜谁负,如今闭上眼睛,就能看到那夜汉口大火。谁能让万余吏士死而复生与家小团聚,我就与谁同进退。”

轮到夏侯平不语,关平又浅饮两口酒润口,回头看夏侯平:“汉口一战,我也明白了一事。”

“何事?”

“畏罪寻死时,应先脱卸甲衣。”

关平说着笑笑,抬手轻拍自己心口,抿嘴做笑:“算起来,又是孝先救了我这一命。”

十层粗帛缝合的盔甲内衬,竟然挡住了匕首刺击,没能洞穿、深入。

夏侯平见状笑了笑,就见关平直接转身离去,多余的话都没说,形同陌路。

第五百四十四章 吃饭的问题第八百三十三章 总理第七百二十二章 婚事第六百六十九章 狐假虎威第六百二十三章 仁第三百七十七章 瓷第五百三十九章 困束第四百五十五章 深谋第三百六十三章 诡异第六百二十三章 仁第一百九十六章 思退路第一百五十五章 铁第三百三十三章 退无可退第五百七十五章 辅国将军第三百四十章 易手第七百二十七章 感悟第四十七章 惊醒第一百六十六章 天命第七百八十六章 主次矛盾第五百四十八章 五年之约第四百九十四章 造纸第三百二十二章 讨价还价第六十九章 阵不成三第二十四章 彩第五百二十五章 改制第七百五十七章 皮球第三百二十七章 变数第二百八十五章 性格第二百三十五章 粮票第三百六十七章 邓城第六百七十二章 还剩三个第七百七十七章 又见伥鬼第一百二十四章 为难第四百五十八章 司马门第一百九十九章 交待家底第八百四十二章 一条生路第四百七十六章 枯竭第二百一十五章 阶第十八章 先登第四十九章 赤袍第八百零六章 渐渐明朗第七百四十五章 妖魔第三百五十章 授权第七十三章 白日没第八章 文字第三百五十六章 交割第七百五十八章 捷径第三百四十章 易手第一百七十一章 进与退第一百八十七章 丞相司马第六百五十二章 盛春第七百七十八章 齐王之变第三百二十五章 双亡第四百九十六章 无语第三百四十二章 逃脱第二百六十七章 发第八百五十九章 不在意第一百五十五章 铁第六百四十三章 家宴第七百六十一章 重礼第一百四十二章 掳之第八百七十章 一切为了稳定第十五章 夏收前第一百七十章 张辽第五百四十二章 全力以赴第六百一十八章 画第八百八十丈 议定第五百八十九章 国事家事第七百零八章 僵局第三百八十一章 肥瘦第五百一十九章 惠陵第四百一十七章 谨慎第五百三十章 迁都第八百一十六章 为人母第九十二章 势第一百五十六章 参战第五百四十五章 拉扯分化第二百九十八章 话乡情苏则思归第十章 宜都郡尉第一百五十五章 铁第二百九十八章 话乡情苏则思归第六百八十章 预防第六百二十二章 出继第二十一章 攻沙洲第一百三十四章 不敢赌第七百一十三章 游说第二百八十一章 责任第五百一十五章 再回第四百四十七章 区别对待第六百二十八章 钱第四十一章 私心第一百九十九章 交待家底第一百六十四章 首战胜第五百五十六章 择优而选第六百九十四章 大魏忠良第三百四十二章 逃脱第三百五十四章 抄底第三百八十八章 巧合第五百六十三章 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