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家族

来自西北的董卓军将士有个与中原官军比较明显的区别,即他们的甲胄基本都带有犛毛边绒,用以在寒冷时节抵御从甲片缝隙趁虚而入寒气。

除此之外,有些将领的耳垂上还会挂着类似中原妇人佩戴的玉珰,这个习俗源于边陲羌人与胡人。董卓军大多来自汉羌杂居之地,双方生活方式长期相互交融,他们也不可避免受到影响,而且有不少人其实都带有羌人血统,即便董卓本人亦是如此,这也是为何他自小混迹于胡羌诸部落游刃有余,甚至与许多部落豪帅交心的原因之一。

张蒙先看到来人耳上耀耀生光的碧色饰物,随即便想起了昨日雒舍中的情形,再看对方相貌,果不其然正是董卓军中骑司马郭汜。

郭汜早年是盗马贼,后来受招安从军,虽成了官军,可眼神中依然掩藏不住狡黠凶残。

“在下张承英,郭司马还记得我吗?”

郭汜转了转脖子,也不下马,居高临下俯视,故作轻慢之色:“谁?不记得。”

张蒙知他存心刁难,忍气吞声,再道:“我与董公乃世交,求见董公。”

郭汜歪嘴一笑:“谁告诉你董公在宫中的?”

“适才偶遇吕奉先,他说的。”

“吕奉先?”郭汜撇了撇嘴,“他算什么东西?董公的行踪哪能被他知道。”

“哪么董公今何在?”

“无可奉告。”郭汜将右手提着的环首刀轻轻搭在自己的右肩上。

张蒙沉得住气,又道:“我在宫中任职,要觐见天子。”

“有印绶或者符牌等凭证吗?”

“没有,前日宫中大乱,我等保护天子退避,走得急,没带上。”

郭汜并不正眼看人,阴阳怪气道:“那可不成,宫廷重地,没有凭证岂能随意开放。”

张蒙忍不住向前跨了半步,霎时间,只见眼前白影一闪,一支弩箭重重插在脚前。

郭汜举手,示意身后宫门楼上的蹶张士稳住,带着冷哼道:“再走半步,生死难测。”

张蒙心想:“董卓避见外人,一定是在宫中有重大谋划,有郭汜挡着,进不去,即使我换其他宫门走,想来也是一样的结局。”审时度势,也不说话,牵马转身便走。

“不送!”

背后郭汜得意喊着,单仲一面紧跟上来,一面不时回头张望,小声道:“张君,咱这就走了?”

张蒙凝眉道:“大丈夫能屈能伸,势不由人,得另寻法子。”董卓势力现在如日中天,自己势单力孤,绝对不能硬碰硬。

两人离开东‘明门后,径直前往步广里。

步广里的里监门是个相熟的,堆笑相迎。张蒙问道:“这两日可见到了季仲明?”

里监门摇头道:“未曾,几次途经,似乎连院门都没开过。”

季宣的家宅距离西里门不远,等张蒙亲自去看,果然院门紧闭,内外无人,心下思忖:“季宣没有回家,难道直接进宫了?不会吧,按照宫门戒严的架势,他怕也难进,到底去了哪里?”

一时想不通,并不耽搁,按照早前就想好的计划,沿着巷道继续走,绕了小半圈,来到叔父张昶的居处。

张昶为人低调谦和,厌恶铺张奢华,宅院规模不大,两进而已,瞧不出是官宦人家,在周围深宅大院的对比下甚至颇显寒酸。

张蒙走到院门处,顺手摘了出墙枝桠上的枣子尝了一口,口感熟透了,暗想:“这是叔父家中自种的枣树,往常八月底果实就已成熟,叔父会全都采摘下来,自食一些,其余的分送给邻里,怎么如今果熟满枝,还不闻不问的。”只觉有些异常,更添担心。

尚未敲门,巷子的暗处走出个身影,却是史阿。

“张君。”

“你怎么躲在这里?”张蒙奇怪问道。

史阿挠挠头,有些不好意思:“门里人问话,我答是张君派遣,却叫不开门,只说要进门,除非张君亲至,所以......”

张蒙点头道:“明白了。”史阿虽说身手矫捷,总不可能强行闯进自己叔父的家中。

单仲捏着嗓子,故意道:“哦,连个院门都进不了,需要不要我姓单的帮忙啊?”

史阿恼道:“好,我把你扔进去,你替我开门!”

张蒙止住两人拌嘴,自轻扣院门,一连几下,院子里传来不耐烦的声音:“都说几遍了,不是张氏子弟,不给开门!”

“阿枣,是我,开门吧。”张蒙轻声呼唤。

“你、你是......是兄长吗?”

院门随后“吱啊”一声开了,站在门内的是一名少年。

张蒙微笑道:“阿枣,许久未见了。”

这少年儒生打扮,四肢纤细,瘦瘦小小的,是叔父张昶的独子张鹄,小名阿枣,今年不过十四岁,在太学为诸生,学习经义。

“兄长,你来了!”

张鹄本来苍白的脸上因为喜悦浮现出一点气色。他的名字是张奂起的,来源于梁鹄,是当今的隶书宗师,一手八分书名动天下,甚至因为书法了得,受到汉灵帝的赏识,官运亨通。张奂以此梁鹄勉励张鹄,自有期许。

“他们是......”张鹄看到史阿与单仲,感觉不像好人,忐忑不安。

张蒙拍拍他的肩膀,温言道:“他们都是我的朋友,和季仲明一样,看着凶罢了。”

张鹄这才安心,将三人迎进前院,接着手忙脚乱去准备茶水。

张昶的发妻早亡,后来并未续弦,膝下只有张鹄这个孩子,又不置产业,家中除了一个干杂活的阿嬭,再无其他下人——阿嬭即是乳母,张鹄的母亲难产而死,张昶只能请个年纪大的乳母喂养张鹄,后来觉得她人勤手巧,便留下了。

四下都是冷冷清清的,毫无人气,张蒙暗自叹息,等张鹄端来茶水,问道:“你阿父还在衙署上值吗?”

张鹄摇着头道:“没有,阿父染病在床。”

张蒙吃惊道:“怎会如此?”

“前几日宫中生乱,阿父受到惊吓,归家后心悸难平,又染了风寒,一病不起。”

“大夫怎么说?”

“只说需要静养,至少半个月不得再受惊扰。”

张蒙叹了口气,没说话。

敦煌张氏在祖父张奂之时声名达到顶峰,张奂有先见之明,不愿意家道在自己之后走向衰落,因此在自己能量未竭之前,尽自己的一切可能扶持自家子孙接班。可惜事与愿违,张芝、张昶兄弟都沉溺巧技,无心仕途,直到张奂死时依然没有起色,而且二人都是单传,香火不旺,张奂生前最后几年心灰意懒,多少有点郁郁而终的意思。

当下整个敦煌张氏,抛开其他支系不谈,只张奂这一脉有希望继承张奂衣钵之人屈指可数,张蒙算一个,此外还有两人,一个是比自己还小几岁的三叔张猛,另一个便是身前这个从弟张鹄了。

只从年龄上看,自己无意间居然成了家族后生的领军人物,张蒙每次想到这里都会摇头苦笑。一个家族的兴旺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事实证明,只会舞文弄墨、风花雪月,决计是振兴不了家族的,甚至会导致家族在残酷的竞争中慢慢走向灭亡。

乱世将至,容不得稍许的软弱与随性。

长兄如父,张鹄一直对张蒙心存敬畏,此时见张蒙不声不响、面色凝重,小心翼翼问道:“兄长,吃过了没?不如我先让嬭婆煮些吃食果腹......”

话说到一半,院外响起敲门声,而后有人侧身探进来,看到一院子的人,微微惊讶。

张蒙认识对方是步广里的里正,起身见礼。

里正看史阿与单仲面生,隔着几步仔细打量了几遍,最后却是摇了摇头。这时候院门被推开,原来里正的后面还跟着好几个摩拳擦掌的汉子。

张蒙看他满头大汗,疑惑不解:“里君来此,有何贵干?”

里正抹着额头的汗,说道:“才接到上官的指令,捉拿叛贼。”从腰间抽出一卷灞桥纸,递给张蒙。

第四十一章 要犯第十章 董卓第十一章 大不敬当斩第十章 董卓第三十七章 赤兔第四章 真英雄也第二十五章 阳渠第三十二章 杀意第四十章 爱妾第十章 董卓第二十八章 道不同不相为谋第二十章 青梅竹马第十三章 纨绔第三十章 变天第八章 血雨第八章 血雨第二十章 青梅竹马第二十九章 进城第十二章 四世三公第三十章 变天第二十七章 火海第十三章 纨绔第二十七章 火海第三十二章 杀意第三十七章 赤兔第九章 天子何在第六章 黑山贼第三十六章 祸事第二十七章 火海第十五章 不平事第十三章 纨绔第四十章 爱妾第九章 天子何在第三十八章 兖州刺史第二十五章 阳渠第十章 董卓第十章 董卓第三十七章 赤兔第三十一章 太尉府第二十章 青梅竹马第十九章 论剑第四十章 爱妾第二十九章 进城第十九章 论剑第二十三章 家族第三十五章 司马兄弟第三十二章 杀意第三十一章 太尉府第四章 真英雄也第十七章 忠臣第八章 血雨第三十七章 赤兔第三十七章 赤兔第五章 解围第二十二章 门楼第三十四章 海捕第四十章 爱妾第二十七章 火海第二十八章 道不同不相为谋第二十一章 新司空第三十二章 杀意第二十一章 新司空第十一章 大不敬当斩第二十八章 道不同不相为谋第二十八章 道不同不相为谋第三十一章 太尉府第三十六章 祸事第十章 董卓第三十章 变天第七章 追敌第三章 青衫剑客第七章 追敌第十七章 忠臣第二十八章 道不同不相为谋第二十四章 命运十字路第三十六章 祸事第三十八章 兖州刺史第二十八章 道不同不相为谋第十一章 大不敬当斩第十一章 大不敬当斩第二十一章 新司空第十四章 勤王第十五章 不平事第三十一章 太尉府第二十二章 门楼第二十一章 新司空第十六章 子有四方之志第二十章 青梅竹马第二十五章 阳渠第三十七章 赤兔第八章 血雨第一章 前世今生第三十五章 司马兄弟第三十一章 太尉府第十五章 不平事第三十章 变天第十三章 纨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