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传国玉玺

杀退吕布之后,李峰天天跑去拉着赵云聊天,切切实实的贯彻着一个真理:只要锄头耍的好,哪有墙角挖不倒!

要不是他箭射吕布,救了公孙瓒一命,只怕早就被北平的将士赶出营帐了。

可惜赵云忠义,虽然对李峰颇有好感,却还是不愿背离公孙瓒。这让李峰大感伤心,时时怀疑自己的人品。

李峰忙着和云哥拉关系,却是把火烧洛阳这事给忘了。此刻见到百年名城在大火中毁于一旦,心中懊恼至极。

“不好,我怎么把这事给忘了!”李峰忽想起一物,暗暗心惊。

是什么东西,让李峰这穿越人士一想起来也心惊不已?答案是……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就材于“和氏璧”。为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镌。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嗣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由此便促使欲谋大宝之辈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玉玺屡易其主,辗转于神州赤县凡二千余年。然终于销声匿迹,至今杳无踪影,辄令人扼腕叹息。

《三国演义》中,孙坚于洛阳枯井中觅得此物,暗暗私藏,怎料到被袁绍得知。袁绍大怒,秘使荆州刺史刘表半路截杀。刘表人多势众,又是以逸待劳,将孙坚团团围住。孙坚死战逃出,却也因此与刘表结仇。

最后在与刘表的战争中,吴国开国皇帝,一代人杰,江东猛虎孙坚孙文台死于黄祖箭下,令人扼腕!

李峰本是后世之人,传国玉玺虽是无价之宝,他却也不在乎!只是李峰军中各路牛鬼a蛇神层出不穷,周仓是黄巾贼,刘辟是山贼,郭嘉是颍川学子,陈宫是落魄文士,程昱是隐士贤才。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汉朝人,对于传国玉玺所代表的象征意义深信不疑。

作为穿越人士,李峰可以只看重实力,不在乎传国玉玺。但是他麾下那些东汉末年的人才却不会不在乎,也不敢不在乎,毕竟这是一个君权神授观念深入人心的时代。为了更好的汇聚人心,李峰对传国玉玺势在必得。

随手拉过探子,李峰急问:“长沙太守孙坚何在?”

探子回报:“孙太守已经往洛阳去了。”

“不好,”李峰暗急:“被孙坚抢了先!”

正巧见到张飞骑马经过,李峰遂大声喊道:“大哥,快快加速行军,赶往洛阳。”

张飞疑惑:“二弟,若是急行军,只怕会遭到董卓老贼埋伏。”

“呃,洛阳大火,早一点赶到便可多救一条人命。”其实洛阳城里已经没有人了,李峰知道董卓正裹挟百姓迁往长安。可是李峰总不能告诉张飞是去找传国玉玺吧?要是那样说的话,张飞一定会认为李峰疯了。

好容易想出个理由应付了张飞,李峰领精锐骑兵急行,妄图抢先一步进入洛阳。

孙坚不知洛阳藏有重宝,行军速度并不快。虽是先行,最后反而被李峰抢在前头进了洛阳。

“必须加快行动,”李峰暗道:“孙坚马上就要到了,要是被他撞见,那就麻烦了!”

挥挥手,李峰下令诸将分头救火,自己则带着几名亲兵直奔皇宫。

“唔,要是没记错的话,孙坚好像是在一水井中找的传国玉玺的,”李峰皱眉,苦苦思索:“那水井在哪?嗯,似乎是在建章殿中?没错,就是建章殿。”李峰前世看《三国演义》时并不仔细,但出于对华夏镇国之宝的尊重,唯独反复细看了孙坚得宝一节,此刻方能忆起。

念及此,李峰随手抓住一宫人,逼问建章殿方位。

那宫人见李峰凶神恶煞一般,哪敢隐瞒,急急告知建章殿方位。

李峰暗使眼色,亲兵会意,手起刀落,砍死那宫人。李峰看着宫人尸首,暗叹:“别怪我,要怪就怪这吃人的乱世吧!”

一行人并不停留,往东南方急行。

片刻,一宫殿现于眼前。殿顶虽已坍塌,仍可看出往日的巍峨风光。殿前有匾额,上书古体“建章”二字。

“此必是建章殿无疑。”李峰大喜,分令亲兵找寻殿中水井。

建章殿气势巍峨,占地辽阔,水井也是不少。李峰心思缜密,不肯放过一处,细细搜寻。

不多时,军士在建章殿南面的一口水井中打捞出一锦盒,李峰微开一缝隙,见有五色毫光绽放,心中狂喜,暗道:“此必是传国玉玺无疑!”

李峰得了重宝,不敢声张,急急召集兵士,离开洛阳。

哪知怕什么就来什么,城门口,迎头撞见长沙太守孙坚。李峰心中有鬼,却并不慌乱,脸色如常。

孙坚一愣,这李峰不是在我后面吗?怎么现在竟然先我一步进了洛阳城?细看,却见李峰手中有一锦盒,上有龙形图饰,乃金线织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锦盒左侧有一凤凰,振翅欲飞,形貌极为华贵。凤凰之下又有一异兽,龙头、鹿角、狮眼、虎背、熊腰、蛇鳞,却是瑞兽麒麟。见状,孙坚疑心大起。

李峰微窥孙坚,见他紧盯着锦盒不放,心中暗暗叫苦。李峰为了抢在孙坚前面进入洛阳,只带了少量行动迅速的精锐骑兵,此刻孙坚人多势众,若是要强抢传国玉玺,只怕难以抵挡。

心思转换,李峰冲孙坚微笑道:“文台兄可是来迟了,李某于洛阳城中得了一大盒金银珠宝,狠狠的发了一笔呀!”说着,将手中锦盒递给孙坚。背在身后的右手却暗暗给亲兵打了个手势,一时间亲兵们纷纷握紧了手中兵器。李峰脸色如常,只有眸子深处寒光闪烁,好似嗜人恶虎。

孙坚正欲接过,忽听见身后咳嗽声传来,回头一看,只见程普微微摇头。孙坚一愣,忽然想到:“此刻我若是拿了李将军的锦盒,人多嘴杂,只怕不多时就会传出长沙太守孙坚好财,其人铜臭难闻的流言;这对以后的发展可是大大不妙呀!”

又看李峰,只见他面色和缓,微微有些兴奋,想来是得了钱财,心中高兴所致。

孙坚寻思:“这锦盒中若是藏有重宝,李峰安肯随手递过,让我一观?想来,却是我多心了!”李峰与孙坚早在黄巾之乱时便是战友,算得上是老交情了;又曾在诸侯面前为孙坚仗义直言,讽刺袁术。无缘无故的,孙坚也不愿去怀疑他。

于是孙坚摆摆手,笑道:“李兄福运绵长,羡煞孙坚了。正所谓君子不夺人所爱,孙某就不看了;若是看了,只怕今晚就睡不着觉了。”最后一句,却是开了个无伤大雅的小玩笑。

李峰本来就没想给孙坚看,闻言,自然而然的收回锦盒,哈哈大笑:“既如此,李峰先行一步,文台兄走好。”又与孙坚寒暄几句,这才告辞。

远远离开孙坚后,李峰纵马狂奔,很快与张飞汇合;到了这时,他才有空缓口气。

摸摸后背,铠甲内的衣袍早已湿透!与孙坚的交谈,看似和谐,实则杀机重重。一但李峰赌错了,孙坚打开锦盒,看到传国玉玺,那肯定就是一场死战。

传国玉玺是无价之宝,为了防止泄密,孙坚必定会杀人灭口。到那时,孙坚人多势众,又堵住了城门,李峰唯一的生机就是突施辣手,擒下孙坚充当人质,杀出去。可即使是杀出去了,又能怎么样呢?消息泄漏,诸侯绝不会放过李峰,传国玉玺最后肯定保不住,还会引起诸侯的敌视,得不偿失。再说了,江东猛虎孙文台岂是说活捉就能活捉的?对此,李峰只能硬着头皮上,一点把握都没有。

还好孙坚被糊弄住了,事情没有发展到最坏的地步。

回想起来,李峰仍是胆战心惊,冷汗长流。

回到营中,李峰急招诸人议事。程昱,廖化,廖大牛留守汝南,未曾跟来。是以议事之人只有张飞,郭嘉,陈宫,李峰等聊聊数人。

待诸人齐聚,李峰关上营帐,并下令亲兵帐外巡视,有靠近者,不问情由,斩!

诸人见李峰如此慎重,心下大奇。正欲问时,就见李峰拿出一锦盒,放于桌上。

“这是何物?竟让李将军如此慎重。”郭嘉皱眉问道。

李峰不言语,只是示意郭嘉打开锦盒。

郭嘉不解其意,但出于好奇,还是慢慢打开锦盒。

锦盒开了,但见五色毫光绽放,好似夜空皓月,将昏暗的营帐照得明澈清晰。

陈宫抢先一步,取出那盒中之物,细细查看。

反复再三,陈宫才缓缓说道:“若是我没有猜错的话,此物应是传说中的天赐神器……”

郭嘉不待陈宫说完,口吃吃的惊呼道:“传国玉玺!”

=============================分隔线=============================

呵呵,李峰拿到了宝贝,不知道会不会把别人吓倒。希望朋友们继续支持!

第四十六章 伏击第十三章 剿匪第五十一章 奇迹第六十八章 合作第八十一章 收将第三十一章 夜战第三十二章 乌金宝甲第五十六章 出城第二十二章 传国玉玺第八章 再破黄巾第六十七章 破城第五十二章 高顺第十五章 颍川书院第六十章 定计第十四章 陈宫第二十四章 貂蝉第三十一章 夜战第七十一章 攻破宛城第十五章 颍川书院第十六章 忽悠郭嘉第三十二章 乌金宝甲第四十章 白马银枪赵子龙第二十四章 貂蝉第十八章 诸侯会盟,孙坚战败第五十六章 出城第四十六章 伏击第二十四章 貂蝉第十四章 陈宫第三十九章 谈判第二十章 人中吕布第三章 猛张飞第十章 周仓第六十四章 伐逆第八十一章 收将第十九章 李仲德奋威斩华雄第二十七章 东莱太史慈第五十四章 行险第六十四章 伐逆第十二章 黑蛇山小道第四十八章 吕布之死第十七章 王佐第四十八章 吕布之死第十八章 诸侯会盟,孙坚战败第十章 周仓第二十九章 擒太史第五章 黄巾乱起第七十一章 攻破宛城第七十五章 拜见大舅哥第十五章 颍川书院第二十九章 擒太史第七十六章 大舅哥第七十四章 重逢第七十章 离间第二章 小店忽悠第十三章 剿匪第三十二章 乌金宝甲第五章 黄巾乱起第六十九章 地道第五十六章 出城第三十六章 褚飞燕第七十章 离间第二十三章 曹操中伏第二十一章 双英战吕布第十三章 剿匪第七十六章 大舅哥第二十章 人中吕布第三十九章 谈判第三十三章 董卓之死第六十二章 绝症第四十九章 吕布之死2第五十五章 搏杀第三十七章 劝降第十六章 忽悠郭嘉第六十三章 称帝风波第十二章 黑蛇山小道第九章 火烧长社第三章 猛张飞第三十七章 劝降第六十二章 绝症第八十章 横江a贼第六十四章 伐逆第三十五章 青州黄巾第十七章 王佐第二章 小店忽悠第三十五章 青州黄巾第二十四章 貂蝉第一章:梦回三国第七十一章 攻破宛城第六章 招聚人马第四十七章 雨行第七十章 离间第八十二章 好药方第七十九章 招揽第五十五章 搏杀第三十三章 董卓之死第七十六章 大舅哥第六十三章 称帝风波第三十九章 谈判第二十九章 擒太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