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马钧

初平二年,也就是公元191年,在去年洋洋洒洒的尘嚣之中,战争也算是勉强落下了帷幕。

举世瞩目的关中之战,正如《讨董记》里所宣传的那样,董贼残暴嗜血,敌军势大,关东军虽浴血奋战,但终究是寡不敌众,只能暂时休整,以待来日。

司隶洛阳,正是春耕之时,陈暮带着大小官员,巡视河南各地。

目前司隶七郡,关东军与董卓各占三郡,董卓治下为右扶风左冯翊以及京兆尹,关东军则是河东河南以及弘农三郡,还有一个河内郡则在河内太守王匡手里。

历史上王匡现在已经死了,被曹操以及胡母班的亲属联手攻击而败亡。只是现在因为历史的改变而并没有发生,王匡依旧掌控着河内。

洛阳盆地虽然不至于沃野千里,但也是良田无数。春日暖暖的和风吹拂,北方还微微感觉到寒冷,在黄河两岸,无数田野阡陌纵横,农夫百姓光着膀子,穿着犊鼻裈在田间卖力地干活。

去年不仅仅是兵灾,司隶还发生了蝗灾、瘟疫、干旱、洪涝等等灾难,百姓亡者无数,为了治理这些问题,陈暮也是下了大力气,组织后方辅兵进行整顿,勉强平息。

今年谈不上风调雨顺,但小麦和粟本来就比较耐干旱,不像水稻那样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关东军出人出力出粮出种子,帮助迁回洛阳的百姓恢复生产。

如今的户籍重新编造成册,又送回了重建后的洛阳。只是相比于以前的洛阳,现在的洛阳规模小了许多,基本就是以前皇城的面积。

南北二宫在当初的大火之中勉强保存下来,按理来说,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建筑,应该完好无存地保护起来。

但陈暮又不是建筑学或者考古学专家,作为实用主义者,留那么多金碧辉煌却无人敢住的大殿做什么?

因此统统下令拆除,只保留了当初汉孝康帝居住的西宫,将那些珍贵的建筑材料重新建造成了普通房屋来安顿百姓。

一时间,洛阳皇宫面积缩短了数倍,再也不复之前的壮丽。

只不过再怎么缩小,面积肯定还是很大,光保留下来的西宫,就已经相当于后世一半的紫禁城,足够承担它的历史意义。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想要恢复到战争之前的盛况肯定是不现实。目前刚刚完成的工作也就是将百姓重新迁回原地,编成户籍,然后紧锣密鼓地投入生产。

很多地方还是一片废墟的状态,需要等到秋粮收起来之后,才有余力重新建设。但即便如此,事态至少已经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汉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受到过无数的苦难,饱经沧桑,却在千百年之后,依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巅。

因为无数年的传承在告诉我们,无论遭受过怎么样的折磨与痛苦,无论经历过怎么样的艰难与磨砺,只有能够活下去,就会依旧顽强地活着。

寒冬过后,就是暖春。

到了春天,万物生长,就有了希望,有了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未来。

......

......

陈暮这一日到了卷县。

如今诸县的大小官员都已经重新任命,卷县县令、县丞、县尉早已经组织生产。

在官员的陪同下,陈暮视察了当地的粮食种植情况。

这么做的目的并不是去看看官员们有没有在认真负责,也不是来搞什么观察实验,培育新的农作物。

而是单纯地查看栽种情况,根据现有人口,以及当前土地面积,看看有没有荒废的土地,进行调研,计算出洛阳耕地面积需要多少人口,可以养育多少人口。

这个工作在青州早就已经展开了,几年下来,随着水利基础建设以及占城稻的普及,青州的粮食产量虽然不能说翻一番,但确实提高了不少。

主要也是因为青州的耕地面积其实绰绰有余,后世达一亿多亩,而在汉朝,根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达七八千万亩。

再加上这些年各地都战乱,唯有青州十分稳定,逃难来的人口相当多,使得生产力提升,粮食自然也提高。

卷县位于黄河南岸,位于后世的原阳县一带。

也许有人奇怪,后世的原阳县不是在黄河北岸吗?怎么跑到黄河南岸来了?

然而黄河几经改道,后世的黄河与古代的黄河早就不是在同一个地理位置,所以古代的原阳县在黄河南岸也就不足为奇。

河内郡与河南尹划河而治,两郡隔着黄河相望,互不干涉。

就看到在黄河南岸的县外平原上,春日草长莺飞的季节,青草碧绿的丘陵起伏,参天大树生长,枝叶葳蕤垂下。

城外乡村的道路两侧,花草繁茂,田野阡陌无数,成群结队的百姓在田间劳作,还有许多新坟老坟紧挨着田野、山丘、森林,诉说着去年的往事。

汉末三国,十室九空这个成语可不是夸张句,而是一个陈述句。从黄巾之乱,到董卓之乱,仅仅只是开了个头,真正的大规模死人,是持续二十多年的诸侯混战,那才是重头戏。

陈暮骑着马,站在一处小山包上,身后数名官员以及十多名保镖加上赵云一起眺望远方。

更远一些的地方就是数公里的黄河,到了春季,河边蓬蒿芦苇开始疯长起来,芦苇荡比人还高,无数飞鸟在里面起跃,足有数公里宽的黄河波涛汹涌,水势浩荡,提醒着所有人,春日的讯潮就要来临了。

“再过一个多月到四五月份,雨季就要到了,大河虽然不至于泛滥,但雨水过多,必然造成洪涝灾害。我命你们在各乡野挖渠建池,蓄养雨水的工作做得怎么样了?”

陈暮四处扫视了片刻,抬起头看了眼天色,虽然是三月末,可四月份清明时节很快就会到来,大雨倾盆,可是会涝死粟苗的。

卷县县令是从长安迁回洛阳的一位世家子弟,今年三十多岁,颇为实干,听到陈暮的话,连忙回答道:“禀尚书令,全县目前十二个乡,俱都在挖渠建池,原有的水渠与蓄水池亦重新修整扩建,务必保证今年春耕顺利。”

“好。”

陈暮满意地点点头,夸赞道:“做得不错,除了水渠与蓄水池以外,还得鼓励百姓多生育,尽快恢复洛阳人口。”

“唯!”

县令点头应是。

古代防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很差,但并不是完全没有。

暴雨天气如何防止粟苗涝死?

自然是在田园边上修建水渠和挖蓄水池,干旱的时候从蓄水池里打水浇灌,洪涝的时候将田里的水引入水渠,导入蓄水池里储存起来。

这些都是基础设施,包括现代农田样式,也都是如此,几千年传承下来,大体方式没有变。虽然在大旱和洪水当中作用不大,但只要是正常的天气,还是足以做到万无一失。

一行人下了小山坡,沿着官道继续往前行走,路过一个村庄,小桥流水,风景不错。

卷县的河流从黄河引入,最大的支流名字叫做阴沟水。

没骗人,确实是这个名字。

阴沟水横穿了卷县,乡野百姓就从阴沟水中修建了大量渠灌入各乡之中,卷县县令介绍说,这是从阴沟水取的蒗渠,上个月刚刚挖通,方便百姓种植蔬菜和农作物。

陈暮注意到,在蒗渠之中正有一个奇怪的水车嘎吱转动,旁边有几个儿童在摇晃手柄,那水车咕噜噜咕噜噜地汲水出来,汇入旁边小渠里自行流向菜地。

“这是何物?”

看到这东西,陈暮不由大感兴趣。

卷县县令也不知,看向一旁的县丞,县丞又看向县尉,县尉则看向乡有秩.....

有秩也是官员,地位相当于乡长,见上官好奇,连忙解释道:“禀尚书令,这是乡里一位年轻人制作的汲水之物,名叫翻车。此物里外都可以转动,效率大大超过平常水车,我正欲推广乡里,让乡民皆用此物。”

“哦?”

陈暮立即问道:“这年轻人叫什么?”

有秩答道:“他叫马钧,字德衡,是扶风人。扶风去年遭了兵灾,家乡被毁,他的族人就跟着我们迁徙到了洛阳,此地就是分配给他们的田土和村庄,现在此村就叫马家村。”

“马钧?”

陈暮肃然起敬,这可是个宝贝人物,汉末有名的大发明家,曹魏时期不得重用,现在居然落到了自己手里,可不能错过。

推荐下,真心不错,值得装个,毕竟可以缓存看书,离线朗读!

当下,陈暮便让有秩去叫马钧出来。

有秩一头扎入了村子里,先去找了马家村的村长,其实也就是族长,在族长的带领下,来到了马钧家。

马钧这个时候正在家中菜园种地,听到有贵人相召,一头雾水,但还是听从族长的话,在父母和几个兄妹的簇拥下,急急忙忙走出来,村子拢共也就那么一百多人,很快都聚集在了村外,偷偷摸摸地观看。

“这是名动天下的尚书令。”

有秩低声向马钧介绍。

马钧低着头,略微惶恐地来到陈暮面前拱手道:“钧钧钧钧....见见见见见见.....过过过过....尚......”

好家伙,是个口吃。

陈暮上下打量,马钧大概十七八岁,很年轻,并不是想象中的中年人。

历史上马钧一直到魏明帝时期都还在,这说明他要么出生很晚,年龄比较小,要么特别长寿,活得比较久。

但关于马钧的记载,在三国之前就有,而且《三国志》也曾经说过,诸葛亮发明了诸葛连弩,已经十分苍老的马钧见到诸葛连弩之后,非常惊奇,并且加以强化改造。

这说明在公元230年左右,马钧的年龄就已经很大,而且关于他的记载,也多数在226-239年之间,也就是曹睿当政的时期,在那之后就不见记载。

可见马钧并不是出生晚,而是比较长寿。

不然如果他这两年才出生的话,那公元230年的时候,也不过才40岁,不会用苍老来形容。

现在这个年纪就很合理,191年十七八岁,到230年左右,就是年近六旬。

“好了,免礼吧。”

陈暮见他说句话太费劲了,摆摆手道:“马钧,可愿入仕否?”

这开场白确实不太一样。

马钧和他的家人都傻了,瞪着眼睛不知所措。

还是马家族长在后面轻轻推了一下,马钧才反应过来:“钧钧钧......不不不不......”

陈暮皱起了眉头,自己亲自邀请他入仕,居然还拒绝?

“不......胜......荣幸。”

好家伙。

口吃就算了,说话还喜欢大喘气。

见他答应,陈暮便点点头道:“你是个人才,先去泰山学宫读两年书吧。那里也有很多喜欢钻研墨家机械之道的学子,毕业之后,我会安排你往匠造方面发展,将来会专门为你们这些能工巧匠设立一些官职,我期待你有一天能制造出比鲁班的木鸢还要厉害的东西。”

“唯!”

马钧拱手行礼。

他家境贫困,现在有贵人相识,一步登天,进入传说中的泰山学宫读书,自然是十分愿意。

陈暮微微一笑,对身边的人道:“好好安顿马氏族人,物资不得短缺。”

“明白。”

卷县县令认真将这件事情记在了心里,点头表示明白。

听到陈暮的话,周围的人顿时觉得匪夷所思。

入仕就算了,安排个小官职而已,没有什么大不了。

现在这世道,当官都朝不保夕,哪有什么真正保一世富贵的职业?

但去泰山学宫就不一样了。

要知道,随着太学鸿都馆等藏着大批书籍的地方被付之一炬,泰山学宫已经成了天下学子心中的圣地。

先不说从这里毕业,立即就能在青州为官的问题。

单说泰山学宫丰富的藏书以及那独特的印刷书本,就足以让所有读书人为之痴狂。

最主要的是现在青州已经成了天下最安稳的地方,没有战乱也没有危险。很多世家子弟,都愿意去那里读书,甚至为了名额打破了脑袋。

马钧不过是个农家子,家境贫困,身份低微,居然因为制造出了一个翻车而受到尚书令青睐,确实令人疑惑。

不过古代发明创造者地位低下也是事实,包括马钧如此了得,在曹魏也一直没有得到过重用,可见古人根本没有意识到发明创造的重要性。

古人不明白,陈暮自然很清楚,他还想找马钧让他发明蒸汽机来着,毕竟蒸汽机的原理并不复杂,只是对于陈暮自己本人不太懂,只知道蒸汽是动力源,不清楚怎么具体制作而已。

有了蒸汽机,才有工业革命的能力嘛。

当然。

这是很多年后的事情,天下未平,要是一门心思搞科研上,肯定是个大问题。

即便是新中国,那也是驱除日寇,恢复中华之后才有这个能力。

吩咐人安排好马钧之后,陈暮继续巡视地方。

在卷县待了一天,第二日准备去阳武。

却在此时,有一骑西来,找到陈暮下榻的官舍,进门便急吼吼地喊道:

“四将军,打起来了!”

第三十三章 学宫最后一天(1)第二百章 江山易老第四十四章 世间无二此般人第十章 B计划第二十七章 广年对(3)第六十六章 张辽高顺归属第四十四章 曹操发动技能——奸雄第二百零六章 感情牌第七章 大汉忠臣董仲颖第一百七十三章 姜还是老的辣第六十三章 英雄所见略同第四十一章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第一十九章 主簿赵琳第一百二十九章 偷师曹操第七十九章 夺冀州的第二步战略第三十二章 清君侧第一百三十七章 毁成第一百四十一章 铁锁横江第一百二十八章 安阳城下第三十六章 海内闻名,天下皆知第九十七章 汉口水战第六十七章 远洋船队第五十九章 釜底抽薪第七十七章 好大的嗓门第一百零一章 涞水之战第六十八章 我入彀中第一百九十八章 徐荣回辽东请假条第一十二章 尚书台第七十章 等人第三十章 群情激愤第七十六章 安居而天下息,一怒而诸侯惧第八十一章 贼往东去第一十一章 人算不如天算第一十三章 初平二年第一十一章 正义的伙伴陈子归第二百零五章 自毁城墙第四十一章 援军第四十五章 大方向第二百零五章 自毁城墙第五十三章 曹操的立场第一百三十四章 雏鹰起飞第六十二章 出城,死战!第一百一十六章 总攻开始第四章 推诿第七章 定徐州(2)第五十三章 务政第八十一章 花里胡哨与一拳超人第三十章 群情激愤第一十七章 分赃第一百零四章 军万马自北来第九章 陌上桑第七十九章 天下恶名,由我刘玄德来背!第九章 集思广益第四十章 奇袭第八十三章 浮阳之战(2)第二十七章 解放思想第四章 乃祖之风第九十九章 二声巨响第八十四章 计中计中计中计请假条第四十三章 战吕布第六十三章 狂狮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人,时代变了第八十七章 陈子归束发弃袍第九章 罗市贼第一百五十七章 对峙期与南方再乱第三十二章 仁义无双刘玄德,忠孝二全陈子归第一百六十一章 战起第七十三章 袁绍自己人第七十四章 乱世一锅粥(2)第二十三章 年关将至第二十四章 襄阳城下第六十九章 西凉铁骑第六十九章 你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第六十章 何进之死(二合一)第四章 乃祖之风第一百九十八章 徐荣回辽东第九十七章 各有算计第七十三章 洛阳第二百二十六章 将计就计第九十九章 二声巨响第六十六章 朝廷诸公的援助第一十七章 骑兵的作用第一百二十五章 天命难违第六十五章 奇袭箕山第八十一章 花里胡哨与一拳超人第二章 活着第七十章 我们都是华夏子孙第一十七章 各有算计第六十八章 三韩第五十七章 第二次中原大战第六十四章 给年轻的虎痴上一课第六十八章 我入彀中第一百八十四章 体力消耗战第九十章 吕布的选择第一百一十七章 再不战,就要老死了第四十三章 心怀万民的少年第一十四章 荆南叛乱第一十四章 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