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五章 陈暮之谋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三国之谋伐酷笔记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陈暮十二月从洛阳出发,在路上的时候就遇到了撤回来的曹操和鲍信。

双方只是在路上进行了简单的会晤,并没有太多深入交谈。

但陈暮还是给他们透露了一个不好不坏的消息。

刘岱死了。

之所以说是不好不坏,是因为对于眼下的曹操鲍信来说,肯定是个坏消息。

刘岱一死,兖州就群龙无首,各自为政,难以统一兵力。

现在正是要集中力量对抗黑山军的时候,没有了刺史调动兵马,曹操鲍信也怕打不过黑山军。

不过陈暮却知道,从长远眼光来看,肯定是个好消息,因为曹操有个兖州基本盘。

如果是以前,对于曹操这样的枭雄,陈暮肯定是如临大敌,想办法除掉。

但现在。

呵呵。

不是他吹。

不提他早就安排了诸多后手。

单说曹操现在头上戴的这顶“仁义君子”的紧箍咒,就够他喝一壶的。

有了这个约束在,还敢盗掘陵墓,吃人肉吗?

还敢随便乱搞别人老婆吗?

还敢屠城吗?

站在舆论高地首先就喷死你。

青州有印刷术,发传单,贴告示,再找几个受害者现身说法四处演讲宣扬你的丑恶行径,立马让你名誉扫地,民心尽失。

东汉底层百姓可能很多人都不识字,但趋吉避凶是每个人的本能。

曹操只要干了这些事,很快就会被所有人知道。

到时候曹操每攻一城,百姓害怕被屠城,要么拼命死守,要么拖家带口纷纷逃跑。

即便拿下一座城来,要么死伤惨重,要么得不到一个人口。

包括那些世家子弟,也不会为他效力。

这就是技术革新带来的好处。

毕竟如果没有印刷术的出现,你没法大规模贴传单发告示,想去宣扬别人的罪恶也很不容易。

而有了约束力,那么曹操想要在地狱难度开局干出一番大事,难如登天。

陈暮把一切都算计好,早就不在乎曹操这个枭雄了。

十二月中旬。

从洛阳到华阴,总共也就不到三百公里,穿越秦岭就走了半个月。

当陈暮抵达华阴的时候,刘备已经将准备工作做得差不多,正打算浩浩荡荡地起兵,正式开始兵围长安了。

而就在这个时候,一封奏折,进入了长安,摆在了董卓的桌案之上。

现在这天下虽乱,可各地诸侯也没有闲着,有些诸侯不在乎朝廷的威严,擅自做主,比如公孙度自领辽东侯,称王称霸,尽显野心。

而有些诸侯则还需要这个朝廷大义,不时遣使来进贡天子,讨要封赏。比如荆州刺史刘表,就请封袁术为豫州牧。

不要以为刘表好心,糟老头子坏得很。

袁术现在霸占了荆州南部,胃口大得很,不仅想要豫州,连荆州和扬州也想吞并。

由于豫州汝南为袁氏基业,在郡中多有名望,所以袁术早就派人联络了汝南袁家,令从弟袁胤为汝南太守,一南一北夹攻荆北,取了荆州之后,则立即可以拿下豫州与扬州。

而刘表请封袁术为豫州牧,那在名义上,整个豫州都是袁术的,现在有一大片兵多粮广民富而且还没有人占领的地盘,你袁术要不要?

要,那荆南就让出来,我兵不血刃地取了整个荆州,你就跑到豫州去跟豫州各地叛乱打生打死。

不要,那咱们继续僵持着,放在嘴边的肉都不吃,馋死你。

所以刘表这番操作,看似是要和袁术讲和,对袁术的示好,

实际上就是祸水东引,想要用套路把荆州南部拿下来。

不得不说,这个计策确实挺离谱的,让袁术怦然心动,被刘表派来的说客一番言语,居然心动了。

只是刘表还是低估了袁术的野心,他不仅豫州要,荆州也要,又引发了其他矛盾。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暂且不提。

那边董卓桌案之上,看着眼前的奏折,眼皮子直跳。

这奏折盖印,是齐国相印,而现任的齐国相,董卓自然知道,正是他恨之入骨的陈暮。

“那陈暮,竟然还有脸往长安上奏折?”

董卓很是不高兴地道:“简直是在欺辱我,你们也真是,这种奏折还拿到我这里来做什么,就不能直接烧掉?”

被任命为尚书令,在长安监视皇帝,负责处理政务的李儒却力劝道:“太师,此信事关重大,还是要看看。”

董卓无奈,便打开奏折,一封形体方正,笔画平直的楷书白纸信件,就出现在他眼前。

楷书在东汉名叫正书,为隶书演化而来,流行于汉末,正是大行其道的时候。

董卓自然是识字的,看着这封信,扫视了片刻,皱起眉头。

“王芬居然要另立皇帝?”

将奏折合上,董卓脸色非常不好看。

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冀州刺史王芬居然要给他来一个釜底抽薪!

李儒亦是愁眉苦脸道:“是啊,我就是为了这件事情发愁。那河间王刘陔为孝穆皇帝玄孙,按族谱,为先帝从侄,当今天子的从兄,若他真的被立为皇帝,那我们手中的天子,恐怕......”

孝穆皇帝其实并不是真的皇帝,他的名字叫做刘开,是汉桓帝刘志的爷爷,汉孝康帝刘宏的曾祖,所以被两代皇帝先后追尊为皇帝。

刘开的儿子不少,子孙开枝散叶。像现在河间王刘陔的曾祖,就是汉桓帝刘志的亲叔叔。刘陔的爷爷,同样也是汉孝康帝刘宏的亲从叔,本人跟两代帝王的关系,非常相近。

如果刘陔真的被立为皇帝,被天下人承认,那么刘辩的位置就难保了。

关东军之所以不敢进攻长安,就是担心刘辩的生命安全。而一旦刘辩失去了这个皇帝位置,少了天子大义,那么关东军恐怕将肆无忌惮,长安将陷入很大的危机之中。

李儒的话显然也成了董卓担忧的问题,一时间竟有些彷徨,沉默了许久,才问道:“文优,可有办法否?”

“......”

李儒同样沉默了许久,摇摇头道:“我也不知该如何应对。”

“不若召诚汉与王允过来,共同议事吧。”

董卓想到了他另外两个智囊,也许他们有办法。

李儒却道:“太师,诚汉是西凉人,又早年跟随太师,出计无数,立下汗马功劳,必然可信。唯那王允,世居并州太原,出身世家,与朝堂诸公走得很近,还是要小心提防一二才是。”

虽然王允现在匍匐在董卓脚下,向来表现得都十分忠心。但不知道为什么,李儒却总觉得他不可信,背地里酝酿着什么阴谋。

而且最近董卓也很反常,上次明明劝说他让他将妾室送予吕布,可是依旧没见什么动静。

不过好在经过李儒从中调和,董卓气也消了大半,除了不许吕布进入眉坞以外,其他时候还是让他跟随左右,关系倒也恢复了从前,没有让这对父子出什么大乱子。

董卓听到李儒的话,想了想道:“那行,就先召诚汉过来,看看他有什么办法。”

说罢就命令侍从回长安叫阎忠过来。

眉坞就修在长安西面的滗河边上,周围环绕着昆池水与蓬莱池,离长安不足二里,只片刻功夫,目前在长安担任司隶校尉的阎忠就已经抵达。

阎忠来了之后,李儒将情况给他说了一下,末了又道:“诚汉兄,你觉得此局,应当如何破之?”

“这是个死局。”

阎忠想了想,摇摇头道:“不太好破。”

李儒叹气道:“是啊,如果刘陔的帝位得到天下诸侯承认,那当今天子就彻底失去了作用,到时候关东军群起而攻,恐怕长安就危险了。”

“不过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

阎忠思索道:“我曾经听闻,那关东军盟主刘备,深受孝康皇帝之恩,因此对孝康皇帝极为尊崇。后来在洛阳的时候,刘备曾经反对废后、废帝,其实都跟这个有关系。如果他站出来反对刘陔称帝,我们就还有希望。”

“刘备?”

董卓哑然失笑道:“他如今是我最大的敌人,会帮老夫这个忙?”

阎忠笑道:“太师,其实你要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刘备为什么要下这么大力气进攻长安?如今天下都乱成这样,聪明人早就会想到离开了,怎么会有这么傻的人会花费如此多人力物力继续打呢,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孝康皇帝的子嗣。”

“刘玄德不傻,升官发财肯定也有他的意愿。毕竟如果他能够迎回当今天子,那他以宗室身份摄政,担任三公,总揽大权。但如果这个时候换一个皇帝,那么好处就全归了王芬,你说他会不会答应?”

“所以在我看来,刘备尊崇孝康皇帝,想要夺回孝康皇帝的唯一子嗣不假,还想要总揽大权,做一个权臣也不假。可这一切的前提是,当今天子还是皇帝。”

说到最后,阎忠看向了李儒。

李儒不愧是聪明人,几乎一点就透,恍然大悟地说道:“不错,如果变成了刘陔,刘备一旦承认了他,那么刘陔一道诏书,立即就能解除了他的兵权,甚至连性命都不保。所以刘备要想获利,那么当今皇帝,只能是现在长安的天子,而不是远在冀州的天子。”

这个逻辑很简单。

刘备现在花那么大力气打长安,还不是想把刘辩弄在手里,夺了大义之后,奉天子以令不臣。

那么如果他尊冀州的刘陔为天子,那么刘陔现在在谁手里?

王芬手里。

那奉天子以令不臣的人就不是刘备了,变成了王芬。

只要刘备不傻,都不可能承认刘陔的皇位。

所以从利益的角度出发,在董卓李儒他们看来,刘备在这个时候,也许确实可以帮上他们的大忙。

毕竟这世上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嘛。

听到阎忠李儒的分析,董卓只觉得豁然开朗,高兴地道:“哈哈哈哈,诚汉文优之言,当真是令我拨云见日,茅塞顿开。我有你们二人相助,真是天赐英杰也。”

“都是为明公效力。”

二人拱手一礼。

李儒又道:“太师可以让天子下诏书,让刘备东讨伪帝,攻打冀州。此策乃一举两得,又解决了王芬立伪帝的麻烦,又能调走关东军,诚汉兄真乃大才也。”

阎忠心里在想这都是陈子归干的坏事罢了,嘴上却谦虚地道:“哪里哪里,我也只是灵光一现而已,比不得文优兄素有急智。”

嗯。

跟陈暮比起来,我跟李儒还真是单纯得像一张白纸。

连自己大哥都算计,还有什么事他干不出来?

三国之谋伐最新章节地址:

三国之谋伐全文阅读地址:

三国之谋伐

三国之谋伐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点击下方的"收藏"记录本次(第356章陈暮之谋)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

喜欢《三国之谋伐》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谢谢您的支持!!()

第二百四十六章 其心可诛第十章 西讨关中,北伐幽州,南取南阳。第一章 黄河以北,三分之势第一百二十八章 章武二十五年第九十六章 腥风血雨第八十九章 鄙人不善坐船第二百二十一章 声东击西第一百零一章 涞水之战第一百九十二章 朱俊重病,攻城之日第一十八章 天命在我第七十八章 他回来了第八章 回京第一百三十五章 教育晚辈第一章 董卓兵败第三十九章 晋升资本第三十九章 公孙瓒第五十七章 火烧曹营第一百零六章 大宋的智慧第二十九章 论仁第二百六十六章 袁绍北上,吕布东归第五十八章 呔,看法宝第四十六章 小细节第一百三十六章 谈笑间,黑山军覆灭!第一百七十八章 羛阳截击第五十五章 你埋伏我,我也埋伏你第一百八十六 鞠义复仇第一百六十四章 围点打援第二十四章 别怕第六十五章 我有一策救玄德第一十一章 茶艺第八十五章 养寇自重第六十三章 人心险恶第四十六 叔慈侄孝第十章 掌控舆论的优势第一百六十章 谷阳之战第一十五章 各有算计第七十九章 无敌的神威少将军跑了第三十章 群情激愤第二百四十八章 齐王第二十七章 广年对(3)第八章 回京第二百一十五章 青州的好兄弟第三十三章 学宫最后一天(1)第五十三章 一夜成长第一百一十八章 修史,建元第二百一十三章 连环击与火起第六十五章 我预判了你预判了我的预判(二合一大章)第四十章 奇袭第一十九章 老底都被看穿了第二十八章 我回来了第五十二章 借东风古无双,国之功勋。第二十二章 吕布的困境第七十一章 给年轻的周瑜上一课古无双,国之功勋。第一百零六章 夏侯涓第九章 寿诞第六十二章 宫廷乱第二十一章 追击第六十二章 出城,死战!第五十九章 曹操无路可逃第二百七十章 刘协的心思第五十六章 将胆第一十四章 关中诸事第一十九章 底裤都被看穿了第三十九章 公孙瓒第七十七章 马第一百章 朝廷的政策请假条第七十二章 长安乱第一百九十一章 总有一处门会打开第二十五章 哥几个,走着第四十章 章武三年第二百零七章 十胜十败第一百五十八章 有他在,袁绍怎么赢?第一百零七章 卖儿卖女第一百九十五章 还债第六章 汉末群雄之猛虎孙文台第一百零六章 大宋的智慧第九十六章 袁术.....不用死了第二十二章 朝议请假条第二十六章 戏志才病危第二十三章 万军丛中取敌将首级第九十章 主动出击第六十九章 西凉铁骑第七章 定徐州(2)第六十八章 三韩第四章 冀州第七十二章 阎忠第五十九章 曹操无路可逃第四十四章 孝出强大第八十一章 郭嘉发起了挑战第一十三章 大幕溅起第二百六十六章 袁绍北上,吕布东归一周年,不写书,聊聊人生第六十八章 我入彀中第四十二章 一声大哥,一生大哥第五十九章 起风了第一百四十八章 偏师攻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