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田丰之计

第480章 田丰之计

四月初,陈暮过了黄河,然后再过马颊河抵达平原县。

在历史上,黄河下游地区水系复杂,纵横交错,有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絜、钩盘、鬲津等九条大型河流。

注意,这还只是史书上记载的九河,在九河之外,还有大量的支流细水,盘根错节,形成一片泽国。

汉朝的地理与两千年后的地理截然不同,至少光黄河位置就差了七八十公里。

因此正是依靠黄河下游复杂多变的水系,倚仗青州强悍的水军,以及前些年两岸修建的多处堡垒、河渠、营寨为防御支点,将袁绍大军拒之门外。

从高唐过去之后,就已经能够感觉得到战争的气息,来往道路上,经常能够看到大量碉堡营寨等防御工事,还有大股青州士兵四处游弋、巡逻、警戒,对来往的行人进行盘查。

据说这两年已经松了许多,为了做生意,将食盐卖出去,放宽了冀州与青州来往限制。在前两年战争最严厉的时候,别说行人商贾,就连当地百姓也被迁移南下。

正值四月晚春,草长莺飞,一行人在官道上缓缓前行,还未到日中,路上车马来往、行人颇多。

有单衣布履的儒生,有衣服文采的商人,也有穿着黑衣或白衣的黔首平民。因为世道不宁、道路不靖,行人多随身佩戴短刀、长剑,见到车队,都会避让开。

倒不是普通百姓害怕权贵,而是见到马车上有老者,汉人尊老深入骨髓,道路上遇到老人,即便不认识,也会拱手行礼以示尊敬。

越靠近城池,这种战争的气氛就越加浓郁,一列列穿着红甲的汉军士兵在城外穿梭,有的出城往北去,有的在城外附近巡逻,还有的站在城门口值守,来回巡视着进城的每一个人。

那严厉如箭的目光以及搜查货物时的认真态度,仿佛在提醒过往的每一个行人——现在是战时。

“止步!”

站在城门口值守的门侯厉声喝止,他早就注意到了这支队伍,这些人人人都骑马,还有两辆马车,虽然看着没带什么货物,但腰挎的刀剑与马侧悬的弓弩,就已经证明了他们绝非一般人。

阿大阿二张龙赵虎等人一直担任陈暮的贴身侍卫,见到这情形,正准备掏出官印证明他们的身份,哪料到陈暮却淡淡一笑,对门侯道:“军侯有何事?”

门侯打量了他们一眼,指着他们夸下马侧的弓弩严肃说道:“弓弩乃禁品,禁止携带入城,你们是哪来的?有照身帖否?”

照身帖就是秦朝时期的身份证,

由商鞅发明,除了没有照片以外,和后世身份证差不多。

只是非信息时代,这东西太容易伪造,实际意义不大。

不过青州规定,凡是要外出本县的百姓,都必须去官府申请报备,申请通过之后,当地官府会发一张特别通行证,就是青州独有的照身帖。

这种照身帖是由特殊材料和特殊工艺制成,仿制非常困难。而且上面还会盖有官印,如此一来,想要伪造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同时普通百姓很难弄得到,只有达官贵人才能用得起。

别看平原县外人来人往穿梭,但实际上大部分都是本县人,本县人自有一套身份识别,有乡老开具的证明。

因此高唐与平原的食盐产业生意往来,多有本地大家族参与,基本都是熟面孔,而陈暮他们是生面孔,且带了违禁物品,自然引人关注。

陈暮是青州表面上的老四,实际上的老二,出门自然不用带什么照身帖,每次穿县过郡,用他随身带的官印就行,不过这一次他并不想这么做,这里已经不是后方,而是前线,所以他想暗访一下,看看戒备如何。

当下他向着阿大招招手,阿大会意,向前走几步,从怀里掏着什么。

门侯以为他们是在掏照身帖,便回头看了眼已经悄然围拢过来的士兵,示意他们放松一点,至少这些人并没有把手放在武器上,还没有发现他们有什么太大的攻击性。

阿大走过来,从怀中取出一个袋子,掂量掂量,给门侯递去。

门侯接过来瞬间就觉得不对劲,袋子里传来的触感硬邦邦的,绝对不是照身帖,打开一看,顿时脸色大变,抬起头,看到陈暮笑眯眯地看着他。

“这是何意?”

门侯捏紧了手中的袋子。

“一点心意。”

陈暮微微一笑:“还请军侯通融一番。”

“哼!”

门侯冷哼一声道:“想贿赂我?抓起来!”

“谁敢!”

阿大阿二,乃至徐荣他们顿时将刀剑拔出。

城门口的士兵反应迅速,全都举起长矛,将众人团团围住。

远处巡逻的士兵注意到不对劲,飞快地往这边赶。

附近百姓纷纷避开,以免惹祸上身。

见事情闹大,阎忠看了眼陈暮,想知道他会怎么收场?

要知道,这次来前线,陈暮打的主意就是学秦国换白起,玩的就是攻其不备。

若是在这里就暴露了身份,那陈暮的脸可就丢大了。

然而陈暮丝毫没有担心,只是笑着说道:“军侯误会了,我想让军侯看的东西并不在表面,而在下方。”

“下方?”

门侯皱起眉头,见四周士兵涌上来,已经将他们团团包围,倒也不惧怕,便打开袋子,伸手进去摸。

过了片刻,他就摸到了一个四四方方的东西,正想取出来,就听到耳边有人低声道:“你一个人看就行了,不要让别人看见。”

门侯瞥了眼身前的这个文弱书生,虽然心中不在意,但还是将东西取出来后,放在怀中瞅了一眼。

这一眼,脸色变得比刚才还快,手忙脚乱地把东西塞回袋子里,抬手就要行礼。

陈暮却摆摆手道:“行了,不要暴露我的身份。”

“唯!”

门侯就不敢再行礼,只能低声应道:“见过四将军。”

他不认识陈暮也不知道该怎么称呼他,但他知道在军中,大多数青州老卒都称呼张飞为三将军,偶尔也会提到传闻中的那位四将军,所以干脆也跟他们一样这么称呼。

陈暮笑了笑,问道:“我们可以进去了吗?”

“自然。”

门侯将袋子还给阿大,不停地对周围士兵摆手道:“有照身帖,检查无误,放行!”

陈暮转身回到马车上,车队再次启程。

路过门洞的时候,他又忽然掀开窗帘转头对那门侯说道:“你叫什么名字?”

门侯心中一惊,贵人问自己名字,不知是福是祸,但又不得不回答,只能硬着头皮道:“文稷!”

“呵呵。”

陈暮笑了笑,放下了马车上的门帘,坐回了车内。

文稷看到马车缓缓驶进了城中,二十多人队伍慢慢消失在了人群里,心中难免忐忑不安。

传闻青州的四将军陈暮向来治军极严,手段残酷,曾有跟随多年的老兵犯了罪,其当着所有老兵的面挥泪斩之,一时间军纪为之清明。

现在自己将他拦在城外,虽然并没有什么失礼的举动,可谁又知道会不会被他记在心里,严惩一番呢?

想到这里家乡多年战乱,不得已举家逃到济南,又为糊口参军入伍。

家中妻已怀孕数月,父母皆已老迈,全靠自己赡养自己作为顶梁柱若是出了变故。

一时间文稷竟有些患得患失,心中忧虑难安。

平原县城离鄃县前线已经不足五十里,各地兵马调派往来,俨然一座军镇。

但食盐的运输买卖依旧阻止不了它成为军商兼并的交通枢纽城市。

青州的食盐卖向天下,幽州的公孙瓒,边境的乌桓人,塞北的鲜卑人,哪怕是敌对的袁绍,也照卖不误。

民以食为天,作为两大生活必需品,如果古代粮食排第一的话,那食盐就绝对排第二。

在有利可图之下,民间的食盐交易并没有得到禁止。

袁绍虽然知道这样做是给青州赚钱,但他又没办法,天下三大盐产地,加上青州新开辟的盐场,冀州没有一个。

若是渤海郡还在的话,倒可以在渤海利用原始煮盐法制海盐解决需求,可现在渤海已经被占领。

如此一来,他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下,除了谋求它法之外,也在积极尝试击败青州。

车队缓缓行驶在街道上,商业的发展必定带动地方经济的蓬勃。

街道上人来人往,招牌林立。虽然偶尔有排着长龙,踩着整齐划一的脚步行走在街道上的士兵,但他们并不骚扰百姓,双方相安无事,并无交集。

陈暮一路看在眼里,心中做了一些计较,马车缓缓驶向了平原县的国相府,平原县是平原国治所,城内不仅有县府,还有郡府。

此时正是下午,田丰忙完了今日的安排,准备召集一些城内的大族商量一些事情,忽然听到外面有人报陈暮来了,十分惊讶,连忙跑出来迎接。

“元皓兄!”

“子归。”

二人在府邸门口互相行礼,哈哈大笑。

陈暮踏步上了台阶,左右看看,说道:“外面人多眼杂,进去一叙。”

“嗯。”

田丰就领着陈暮进来,过了前庭,就到了外厅,阎忠徐荣跟着,四人分列而坐。

若是老于世故之辈,虽然两个人目前的职位都是太守,但以陈暮的地位,圆滑之人会请他坐在上首才对。

但田丰刚而犯上,是那种不喜欢人情世故的人,因此根本就没有去想这些东西,直接坐在了主位上,陈暮若是有法正那么小肚鸡肠,估计当场要把田丰恨上。

不过陈暮心思深沉,当然不会做这种无厘头的计较,笑呵呵地坐在下首第一位,开口叙旧道:“元皓兄,有些年未见了,弟甚是想念。”

田丰笑道:“子归,你怎么忽然来了平原?这二位又是?”

这两年陈暮已经很少在前线,都是处理内政以及徐州那边的事情,对于他的忽然到访,田丰觉得有些奇怪。

陈暮介绍道:“这是关中迁移来青州避祸的隐士,阎义先生及义子徐正,我知二位大才,特请他们二人出山相助,入仕青州。”

“见过使君。”

二人向田丰拱手行礼。

阎忠其实跟刘备见过面,当初他和董卓跑去刘备那说一起对付袁绍来着。

不过那都是八年前的往事了,先不说八年的时间已经让阎忠更加苍老,单说仅仅一面之缘,时间又过去那么久,除非刘备有张松那过目不忘的技能,不然根本不可能记住。

至于徐荣,徐荣曾经与刘备关羽都打过硬仗,但基本都是后方遥控指挥,战场上根本就没有近距离见过面。最近的一次就是关羽杀到小山坡下,差点把徐荣砍了,可当时双方也是距离上百米,不可能看得那么清楚。

所以陈暮也是放心大胆地将二人请出山来,准备开始对冀州实行军事行动。

田丰回了一礼道:“二位有礼。”

等他们认识之后,陈暮又解释道:“如今青州政局稳定,内部蒸蒸日上,有条不紊,因而决定北上,袁绍的事情为大哥心腹之患,如果能够及早除掉,自然是极好。”

“原来如此。”

田丰点点头,从兴武元年双方大打出手,再到兴武二年葛亭之战结束,最后到今年兴武四年,他们跟袁绍从开打到对峙已经对峙三年了。

这段时间他们采取的策略一直是防守姿态,消耗袁绍的实力,从各方面进行针对打击。

现在,也差不多是该到了跟袁绍决一死战,分个高下的时候。

陈暮问道:“如今前线是何态势?”

“子归你看。”

田丰取出一张前线地图,招陈暮过来近距离观看。

“二位也一同看看。”

陈暮也叫上阎忠徐荣一起过来。

虽然每个月都有战报会送到临淄,陈暮会负责整理这些战报,然后派人发往洛阳,在形式上要对刘虞负责。

不过这些战报信息肯定是落后信息,消息存在严重的滞后性。

战场上瞬息万变,在有电报的年代都能造成信息落差,更别说传递需要骑马输送公文的汉朝,因此只有亲自前往前线,才能知道双方所有情报。

四个人围成一团,就看到地图上清晰地标注着一大块防区,清河国的鄃县与灵县为桥头堡,两座城池横在最前头。

然后是北面的绎幕县作为支点,再加上后方的平原县,四座城池形成了一个T字形,T字上头那一横,就是鄃县灵县以及绎幕连成一条线,后方那一竖,便是平原县。

而在这个T字形附近,利用黄河下游广袤的水系湖区作为支撑,又有大量的坞堡、碉楼、水寨等防御工事,一旦敌人大举入侵,可以层层递进,分段阻击。

田丰对于将军事机密就这样给初次见面的人看心里有些抗拒,不过既然是陈暮允许,那也就不便多言,于是指着地图上的鄃县道:“明公现在就在鄃县,率两万兵马,身边有翼德良弼子经三名大将,校尉军司马数十人,抗击袁绍进攻。”

又指着灵县道:“文远与仲达领一万五千人镇守灵县,威胁甘陵贝丘,袁绍对他们恨之入骨,时常大举进攻,皆被他们二人击退。”

最后指着绎幕县道:“宣高领一万人在北面,以计较之手,引为驰援。”

“我在平原领一万人做后军接应。”

田丰在地图上画了个大圈,继续道:“除此之外,在四县周边,包括大河南岸的高唐,修有坞堡百座,碉楼哨塔千座,水寨八十,有太史慈黄忠领兵马万余,河面时常有船巡视,可以保证袁绍无法从兖州攻来。”

青州目前人才济济,文臣武将无数,只是分散两地,实力并没有集中。

洛阳那边有关羽、赵云、管亥、武安国、韩浩、徐晃,这些都是比较出色的高级将领。其它杨奉、李乐、韩暹、胡才、关平、罗颢、李兰、管承、王丹、张饶等数十名中级将领就不一一赘述。

而青州武将就更多,张飞典韦黄忠张辽太史慈臧霸高顺牵招,大大小小数十人,连当初投降的黄巾贼徐和与司马俱现在都已经混到了校尉的级别,中下层将领就更多,历史上有名的没名的,如那文谡,现在就在军中担任下层的一个门侯,可见青州之强大。

陈暮看着地图,点点头。

对于这样的防御布置还是非常满意,不能说固若金汤,但几乎已经无懈可击。

除非袁绍能学元首绕开这道马奇诺防线。

但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他又没有飞机和战列舰,光几百米宽的黄河天堑,就不是他能飞过来的,只要他敢动,消息很快就能传过来。

“至于北面,则由公孙瓒伯圭在南皮、东光、修县一带,与袁绍的部将对峙,双方互有胜负。”

田丰最后总结道:“总得来说,局势有利于我们,袁绍虽然不断进攻,想要将渤海夺回,但我们占据地利,又互为犄角,哪怕他兵多将广,亦休想越鄃县半步。”

“嗯,确实易守难攻。”

阎忠也夸赞了一句。

田丰得意地捋了捋下颌胡须,这道防线正是他的手笔。

陈暮说道:“可惜防守有余,进攻不足。太着重于守势,只能被动挨打,难以还击。”

田丰被浇了一盆冷水,略微有些尴尬,但还是不服气地质问道:“哦,那子归以为,这般兵力分布,应当如何?”

陈暮笑了起来,指着某处道:“若是我用兵,在此处驻守一彪人马,也毋须太多,五千人足矣,平日里闭门不出,关键时刻忽然杀出,你看如何?”

田丰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那处竟然是兖州境内的博平县。

博平县虽然在兖州境内,但实际上位于灵县下方,跟高唐很近,亦是处于三州交界之地。

此地南面是漯水,顺着漯水水道,退可以进入黄河流域,西北面是甘陵,西面是馆陶,东面是高唐,可谓扼住三州咽喉,确实是兵家必争之地。

如果在这里布置一军,确实有奇效,就好像在袁绍腹地插了一根钉子,一旦袁绍又开始东进打鄃县,博干的兵马就可以从西面杀入馆陶,搅得袁绍大本营魏郡翻天覆地,还可以配合主力前后夹击,有奇兵之势。

只是田丰摇摇头道:“此地我也曾经想过,但这里毕竟离冀州太近,可谓一支孤军,虽然有大河为退路,然则实在危险,因而不能放置兵马。”

陈暮笑了笑,没有和田丰辩解什么。

田丰性子直, 用的计谋也是跟诸葛亮一样,堂堂正正的阳谋,对于这样的奇诡之道,并不擅长,或者说并不敢用。

因为这个计策确实很危险,跟魏延带五千人奇袭子午谷一样,都属于奇兵。

如果袁绍发狠,决定不管正面,先拔出这根刺在腹地的钉子,大举进攻的话,只五千人一座城池,未必守得住,因此奇兵有的时候或许真可以作为奇兵用,但更多的时候,很容易成为弃子,徒耗兵力。

“如今我们与袁绍对峙两年有余,从兴武二年到如今兴武四年,是时候与他一决高下了。”

陈暮沉吟道:“不知元皓兄有何对策否?”

听到这句话,田丰顿时眉开眼笑道:“我真有一计,必可破袁绍之!”

“哦?”

陈暮忽然想起了街面上来往商人无数,皱起眉头,轻声问道:“此计,莫非是.”

?? 好久没断章了,我来断个章。

??

??

(本章完)

第二十九章 辱人父母者,杀之!第七十五章 卧底的自我修养第九十八章 葛亭之战第五十八章 各就各位第一十五章 易阳城破第二百三十四章 袁绍西遁第二十九章 辱人父母者,杀之!第一十五章 陈暮之谋第一百八十章 姓的智慧第一百零六章 大宋的智慧第一百零一章 涞水之战第一百一十八章 修史,建元第八十章 用老张郃的计击败小张郃第一百四十四章 敌我援军第二百三十二章 袁绍不能死请假条第二十八章 我回来了第七十六章 火起第二十一章 杨赐第六十三章 人心险恶第四十三章 心怀万民的少年第一十八章 君臣和睦第五十九章 内部压力第八章 内阁的作用第八十七章 一十五规划(1)第二百一十六章 二种内鬼第五章 曹操的处境第四十七章 夺权第一百零七章 卖儿卖女第七十六章 高前亭之战第五十一章 步战之王第一百五十章 小老弟,你怎么回事?第二章 活着第三十一章 暗处交锋第五十四章 知识的力量第一十九章 也曾一言而拯救黎民!第五十九章 内部压力第四十二章 杨赐去世第一章 婚姻价值观第二百八十一章 三请三辞第一百六十四章 围点打援第六十九章 沈亭之战(1)第二十五章 一圣一龙一虎一狐第七十六章 三股势力第二十四章 襄阳城下第六章 定徐州(1)第三十四章 学宫的最后一天(2)第三十二章 满满的套路第八十五章 取胜!第二百八十一章 三请三辞第二百二十七章 北击袁尚第一十二章 灭爸第二百一十七章 大战略与郭图的神助攻第一十六章 都是内鬼端午节请假条第四十章 鸣金第一百零八章 敲山震虎第三十七章 放眼未来第八十章 陈暮之计第五十九章 只要那个男人不在第一十四章 意在荀攸第二十二章 曲梁城破第二十一章 出使吕布第三十九章 授天书第六十六章 党人第一百八十八章 崩溃第二百四十八章 齐王第八十六章 翻手为云覆手雨第四十四章 帝崩第八十六章 大战前夕第一百一十三章 留画雕像第七十五章 进山第四十三章 王芬喜提义子第一百一十三章 鞠义练兵第五十三章 曹操的立场第四十七章 袁家第六十七章 吕布攻兖州第二十一章 出使吕布第九十二章 吓不死你第七十一章 典韦第三十二章 中伏第六十九章 大汉上将军讨逆先锋孙文台第一百四十章 大河对峙第二百五十二章 诈降第一百九十九章 会猎于冀州第七十一章 开会第七十六章 高前亭之战第七十一章 典韦第一十一章 人算不如天算第二十五章 鹿门山访贤第八十四章 计中计中计中计第三十八章 敲三下第八十四章 大汉光明的未来第一百二十四章 溘然长逝第一百一十九章 灵魂拷问第六章 吕布的处境第五十四章 军情司第一百二十九章 造像留碑第七十三章 乱世一锅粥(1)第五十二章 刘曹会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