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一声大哥,一生大哥

“此计,莫非是断盐之计?”

陈暮沉吟问道。

田丰惊诧不已,睁大了眼睛说道:“子归猜到了?”

陈暮苦笑道:“冀州用盐皆依赖于青州,此计是最好的阳谋,我又如何能不算得出来?”

田丰不善长阴谋诡计,而喜欢用阳谋。

历史上包括与沮授劝袁绍迎天子,劝袁绍在曹操弱小之时,以及趁他征徐州之时攻许都等等,都是正大光明的计策。

当时与田丰对线的正是郭嘉,曹操征徐州,担心袁绍来攻,郭嘉劝道:“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此存亡之机,不可失也。”

于是曹操决定冒险攻打刘备,此时田丰也马上劝袁绍趁机南下,攻取许都,结果袁绍推辞儿子生病,根本不采纳田丰的计策,导致曹操稳定了后方。

可以说,田丰与郭嘉对线,并不是输在计策不好,而是输在对于人心把控。郭嘉准确摸到了袁绍心理,而田丰过于刚直,最终害了自己。

不过也不是说田丰对人心把控不到位,而是他自身性格问题。

包括官渡之战后,袁绍打败,有人觉得田丰已经预料到了这个结果,必得重用。

结果田丰却说:“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可见他对袁绍的本性,还是十分了解。

那为什么他一定要固执己见,非要作死呢?

这就是汉朝士人之风骨。

田丰明知袁绍性格缺陷,不会采纳自己的计谋,他依旧要说。

明知袁绍大败,自己必然会被处死,依旧直谏犯上。

明知事不可为而偏为之,便是铁骨铮铮!

包括诸葛亮也是如此,知道魏国势大,北伐必败,可他依旧要匡扶汉室,依旧要六出祁山。

因此不能说田丰在智力上就低于郭嘉,只是他的性格太直了,不懂得,或者说不愿意用更委婉的方式而已。

陈暮猜到田丰之计也并不难,历史上冀州不缺盐,袁绍占据渤海,可以学齐国那样煮海盐来维系。

可如今海岸线被刘备公孙瓒瓜分,没有地方给他煮。

关中盐池确实产盐,但被关中那些西凉军阀控制,而且青州盐价低,关中盐价高,冀州百姓早已经习惯了青州海盐。

一旦青州采取断盐之策,哪怕袁绍从关中运盐来,价格也必然高昂,百姓习惯了低价盐,盐价若是暴涨,肯定会怨声载道,引发内乱。

此时趁着冀州内乱之时,青州军与幽州军全面进攻,则可一战能定乾坤!

这就是为什么之前田丰准备召集平原国各大世家的缘故。

因为他们作为地头蛇,掌握着食盐中间运输环节,若要实施这个计策,肯定要和他们先通个气。否则敌人还未内乱,自己先乱了,那就很尴尬。

田丰听到陈暮已经猜到了他的计,

心中倒也佩服不愧是智计百出的陈子归,带着些许期待道:“子归觉得,此计如何?”

陈暮思索片刻,道:“元皓兄是打算逼袁绍来决战吧。”

“不错。”

既然被看破了,田丰也不隐瞒,大大方方地承认道:“袁绍看似实力强横,然自王芬开始,与明公和公孙使君连年战争,数年下来,冀州百姓凋敝,兵马俱已疲惫,本该是剪除他的好时机。”

“可惜当时明公和公孙使君也是在关中打了两年,兵马同样疲倦不堪,以至于在结束了葛亭之战后,不得不进入防御阶段,暂时先修养生息,等待再图它日。”

“然则不仅是我们在休养生息,袁绍也同样已经休养两年,冀州土地本就比我们多,耕地无数,丁口极盛,再拖下去,必为大患。”

别看袁绍是在兴武元年,也就是193年9月才掌控冀州,但在他之前,王芬就已经和刘备打了几次架。

时间线的梳理也很简单,从190年十八路诸侯讨董,然后虎牢关在投石车的猛攻之下,只坚持了半年董卓就撤入长安,到191年刘备率领曹操公孙瓒孙坚鲍信,杀入关中,再到192年董卓之死。

但在董卓死之前,王芬擅自立了一个冀州伪帝,导致他与洛阳朝廷发生了冲突。紧接着又断掉关东军粮草,陈暮就立即唆使刘备前去攻打,那时双方就已经交恶。

等到董卓死后,天子罹难,原本流落于长安的朝廷回了洛阳,众臣迎东海恭王之后,宗室长者刘虞为天子,大军回师,开始正式讨伐王芬。

此时已经是192年的事情,然后再到193年王芬病死,这个过程从192年打到193年,双方就已经打了整整两年仗。

袁绍继任冀州牧,同样也继承了和洛阳朝廷的敌对,当时对于他来说,面对刘备公孙瓒以及洛阳方面的进攻,三面包夹之势,压力非常大,曾经考虑过废除冀州伪帝,奉洛阳为正统,以缓和矛盾。

可那时党人在冀州的势力极大,为了稳住党人,袁绍不可能去那么做,只能先步步剪除党人的兵权,等到自己彻底掌控兵马之后,指挥了葛亭之战,将公孙瓒和刘备赶出魏郡。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那时不仅袁绍处于内部权力交迭的虚弱状态,刘备和公孙瓒也差不多,他们的精锐兵马连年在关中打仗,士兵士气低落,厌战情绪很高,急需休养,很难再进行大规模决战。

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双方都需要休养生息,于是从193年持续到194年,自葛亭之战结束之后,青州幽州与冀州长达三年的战争,勉强算是告一段落,三方进入了长达两年的对峙阶段。

在对峙阶段的时候,不仅青州在发展,冀州同样在发展。凭借着人口多,耕地面积大的优势,这两年袁绍算是喘了口气,再加上偶尔剥削大族,兵粮慢慢充足,实力渐强。

虽然在兵员素质上,冀州的士兵普遍要比刘备跟曹操的精锐士兵要差,在顶尖大将方面,也非常缺乏撑得起门面的水准。

可谁让冀州体量摆在这里呢?

作为占据了一半华北平原的大州,广袤的耕地面积和人口就是它最大的优势。

你青州多年开荒,到现在也不到四千万亩田,然而冀州本身就有近亿亩,虽然不能跟后世河北近三亿亩耕地相比,但在汉朝已经是天下最大的粮仓。

人都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可在古代封建社会,得粮食者得天下。

袁老曾经说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能扳倒一个国家,在那个时代就是最真实的写照。

因此在处理冀州问题上,田丰沮授乃至包括荀彧陈暮在内,都认为宜早不宜迟,时间拖得越久,对于青州来说越不利。

“嗯。”

听到田丰的话,陈暮赞同地点点头:“这两年除了徐州和兖州偶有战事以外,大家都在尽力发展,以图强大。然冀州实力摆在那里,确实不能掉以轻心。”

田丰长叹道:“这还是子归你设计削弱过的冀州,若是袁绍能得渤海,不再担忧食盐之事,实力恐怕远远不止如此吧。”

“当然。”

陈暮笑了笑,官渡之战袁绍可是十二万打三万,而且后方还有大量的预备役,总兵力超过二十万,哪怕是输了战争,要不是袁绍病了,后面也未尝没有再击败曹操的实力。

并且袁绍即便是死,留下的遗产也十分庞大,若非袁谭袁尚这些人分家闹矛盾,曹操想平定河北最少还得七八年。

“因而我才出此计策,逼袁绍早日决战。”

田丰说道:“如此我军占尽地利,给予来犯之敌迎头痛击,待其兵马崩溃之际,再大举进攻,将冀州夺取,岂不妙哉?”

“是个好主意呀。”

陈暮叹了句,又摇摇头:“可惜不能用。”

田丰顿时皱起眉头:“为何不能用?”

“大哥不会允许的!”

“此江山社稷之大业,明公怎么能妇人之仁!”

“这不是妇人之仁,乃为千古仁义!”

陈暮辩解了一句,然后又道:“何况这个计策想要完美实施,太过困难,青州一旦禁运,私盐不绝,最后受苦的,也不过是冀州百姓而已!”

“哼!”

田丰不满道:“此计不去试又如何知之?我正准备向明公通禀,忠臣肺腑之言,明公怎可寒我之心?”

陈暮苦笑道:“元皓,你太钻牛角尖了,过于固执,有些东西,不能做的。”

“子归......”

田丰正准备继续说点什么,就在这个时候,门外忽然进来一个侍从。

国相府的侍从禀报道:“府君,州牧回平原了。”

鄃县离平原本来就不远,拢共不到二十公里,半日就能走个来回,因此刘备经常会回到平原县,亲自运输粮草装备,或者偶尔坐镇,探访民情。

听到刘备回来了,田丰站起来大喜道:“明公回来了,他必纳吾言,我这就去迎接!”

说罢也不管陈暮,急匆匆跑出去了。

看着他兴冲冲要去找刘备对线的背影,阎忠无语地问道:“他一直这么勇敢地吗?若是在董卓麾下,这种人估计早就被砍了。”

“田元皓......”

陈暮也只能苦笑地摇摇头,不知道该怎么评价。

田丰的情商还是低了。

经过上次关中刘备不纳他言,被刘备关过一次后,刘备反省自己,向田丰道歉,从那以后对他差不多已经是言听计从,这让田丰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他的计策刘备肯定会听。

但如果是完全正确的计策,刘备采纳肯定没有问题。可有一些计策,哪怕它的方向是对的,然而一旦触碰到刘备的底线,他也不会听从。

就好像诸葛亮力劝刘备不要伐吴,刘备坚决要为关羽报仇,一意孤行是一个情况。

这些年来,哪怕陈暮已经踩过刘备很多次底线,也只敢暗中悄悄地做,从来不告诉刘备,就是很清楚,刘备讲兄弟情谊,为兄弟宁愿举国之力报仇,但也信奉仁义,不愿让他两面为难。

而田丰的举动,就会踩到这条红线。

诚然,断盐之计,确实是对付冀州一个非常出彩的阳谋。

粮食重要,盐也很重要。

百姓另说,如果军中缺盐,士兵长期不吃盐的话,就会变得手足无力,战力削减。

因此盐对于袁绍太重要了,特别是他麾下那二十万大军。

然而冀州依靠青州的盐生活,只要青州将食盐供给斩断,那么冀州马上就会陷入缺少食盐的境地。

时间短还好说,时间一长,三五个月后袁绍肯定顶不住,只能下令强攻。

所以说这个计划实施得好,确实非常完美。

但就跟历史上田丰一开始劝袁绍攻打许都,袁绍不肯,等到曹操击败刘备,刘备投奔袁绍的时候,田丰又劝袁绍用疲敌之计一样。

疲敌之计对于士兵和将领的要求极高,需要指挥能力出色的将领来完成,不然的话就会变成添油战术。

于是袁绍没有采纳这个计策,估计大概率就是担忧军中没有将领有这个水平。

现在也是如此,断盐之计倒不是需要优秀将领,而是很考验青州能否完美地把售卖给冀州的食盐产业链断开。

青州这边一禁运,冀州那边盐价必然暴涨,这是个经济学问题,同样也是市场规律的问题。

如此一来,边境世家百姓见有利可图,必然会向冀州倒卖私盐,到时私盐猖獗,将会给青州边防造成极大的压力,反而平添内乱。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盐是生活必需品,盐价暴涨,受苦的最终还是冀州百姓。

到时候冀州人民凋敝,生活艰难困顿,绝不是刘备愿意看到的事情。

因此田丰献的这个计策,看似相当不错,但一来实施起来比较困难,二来会导致冀州百姓凋零,不管从哪方面考虑,都只能算是一个理论上的妙计,而非实际可操作的计策。

情商低了呀。

陈暮缓缓站起来,对阎忠徐荣道:“走吧,我们也出去,你们,也是时候该见一见我大哥了。”

阎忠摸了摸自己已经变白的头发,苦涩地摇摇头:“我多想再年轻几岁呀。”

若是再年轻几岁,在刘备麾下,也能再多展几年抱负吧。

徐荣则是微微有些紧张。

毕竟他是臭名昭著的董卓麾下大将,如果被认出来,不知道陈暮能不能保住他......

一时间,两个人都有些患得患失,但还是挺起胸膛,缓缓出门。

庭院外,一伟岸男子,在众人簇拥之下,进了府中。

陈暮走在最前。

阳光下,他笑得很开心,微微弯腰拱手,看着那位脸上露出惊喜交加的男人,轻声说道:“大哥。”

一声大哥,一生大哥!

第九十七章 汉口水战第三十八章 快去请陈子归第四十二章 壮年黄忠第五十九章 曹操无路可逃第一百二十一章 强汉的二板斧第六十二章 四弟是真的狗第八章 回京第二十八章 讲学第一百三十四章 雏鹰起飞第一百零九章 时不待我第八十七章 浮阳之战(完)第七十四章 盟主孙策第一百五十四章 南方大乱再起第二百四十二章 南下洛阳第二十三章 年关将至第八十九章 临时变阵第二十三章 南阳之战(完)第一十八章 我曾一言而祸乱天下!第四章 乃祖之风第八十四章 假酒害人第二百七十六章 我爱你们第二十七章 南军第七十二章 长安乱第一百五十六章 上钩了第一百七十八章 羛阳截击第三十一章 先发制人第一章 唯一的光第八十二章 计中计第十章 掌控舆论的优势第六十六章 党人第八十一章 在广陵画上一个圈第四章 汉末群雄之黑马刘玄德第二百二十七章 北击袁尚第七十五章 吾才满腹,袁本初竟不从之第一百零三章 章武六年第四十五章 长社城下第一百九十八章 徐荣回辽东第一百三十五章 教育晚辈第六十三章 人心险恶第二百四十九章 打预防针第三十章 青梅煮酒论英雄第二十五章 哥几个,走着第二章 反间计第五十三章 先帝创业未半,花光预算第六十三章 折磨之王第三十八章 章武二年第一百零七章 卖儿卖女第四十六章 各自战略第六十五章 我预判了你预判了我的预判(二合一大章)第四十九章 记仇的曹操第二十九章 反攻长安第一十四章 易阳城巷战第四十章 表功第四十七章 黄道大吉请假条第五十章 吊唁第一百五十六章 上钩了第一百四十六章 泽国第六十五章 我有一策救玄德第二十七章 三英战吕布第一百七十七章 养兵日,用兵一时第四十二章 野王之战第七十五章 卧底的自我修养第一百八十五 将计就计第五十六章 阴损之计第二百二十九章 关门打狗第一百五十四章 南方大乱再起第八十九章 一十五规划(完)第二百一十七章 大战略与郭图的神助攻第六十二章 奇袭长安第二百七十章 刘协的心思第六十章 何进之死(二合一)第二百三十四章 袁绍西遁第二十七章 三英战吕布第六十九章 万恶之源第一十三章 收权第六十八章 科技萌芽第七章 觊觎河内第四十三章 王朗请假条第一十九章 老底都被看穿了第三十一章 劝服马腾第二十五章 割以永治第一百九十章 诛颜良第七十三章 乱世一锅粥(1)第一十五章 各有算计第五十四章 斗法第四十章 章武三年第三十章 东汉门阀第四十四章 帝崩第二十四章 听四叔的话第七十七章 大泽乡之战第一百六十四章 围点打援第三十一章 暗处交锋第四十八章 微微一笑很倾城第二十六章 戏志才病危第二十章 南阳之战(2)第七十八章 重甲对轻甲第一百八十四章 体力消耗战第六十六章 张辽高顺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