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章 一生之敌

“三国之谋伐 ()”

看着眼前虚弱的敌人却不立即消灭,确实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刘备关羽张飞等人是战场杀敌的武将出身,带兵打仗可能是一把好手,但对于智慧谋略,却不是很精通。

但司马懿诸葛亮等人本身就十分聪慧,一个个熟读兵书和史料,又怎么会瞧不出区别来?

虽说华夏文明以及很多兵法韬略都出自于春秋战国,可春秋战国时期跟大一统王朝的区别还是太大,很多东西,都不能拿来做比较。

比如眼下,如果刘备继续进攻的话,袁绍十死无生。

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国战都是因为军民有深厚的国家认同,赵国覆灭之后还在代地顽强抵抗六年,楚国灭亡之后,项羽立楚怀王,楚国故地纷纷响应,就是这个因素。

可到了汉朝以后,老百姓已经普遍接受了汉朝子民这个称呼,朝廷手握大义,袁绍的士兵多是为了参军吃粮吃饷,甚至很大一部分都是被抓来的壮丁。

这些士兵的战斗意志远不能和春秋战国时期那种举国同心相比,因此别说诸葛亮司马懿陈群杨修这些90以上的智慧过人之辈,就连孔俭黄琦姚博这些智力在90以下的二流水准,也能瞧出端倪来。

八个人一脸疑惑,不过他们人微言轻,就连进到里面坐下来议会的资格都没有,就更别说提出意见,因此即便是情商很低,喜欢卖弄自己的杨修,也只能在外面干着急,不敢进去。

刘备下达了命令,各部纷纷开始行动。

关羽回了邺城,朝廷三路大军,总计十万人马,从涉县、武城以及平阳,东西南三个方向将邺城团团围困,只不过按照刘备部署,开始准备后撤约十余里地,不再在城外紧逼。

刘备在阳平见了关羽之后,北上过了漳水和滏水,往梁期而去,梁期县位于邺城北面五十里,邯郸南面三十里,刚好处于两座城池的中间,因此将此地占据之后,就能截断二城之间的联系。

作为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以及魏国的陪都,邯郸与邺城都不是什么小城,汉代的小县城城池一般只有四五米高,有些小城甚至只有三米多高,只有长安和洛阳两座城池的城墙高达十二米,底宽与顶宽都在十五米以上。

而邯郸和邺城是少数接近十米高度的城墙,城池高度约四丈,宽度和顶宽都有五丈,占地面积虽不如长安和洛阳大,但这却是邯郸与邺城的优势。

因为长安和洛阳实在是太大了,光城门就有十多个,反倒是让守军无法面面俱到,没有十几万大军根本守不下来。而邯郸与邺城城池比长安和洛阳小很多,大概五六万军队,就能够轻易守住,因此这两城比长安和洛阳还难打。

刘备听取了陈暮的意见,在夺取了梁期县之后,就继续北上,包围了邯郸,只不过他并没有立即兵临城下,而是在外围布置重重包围网,于城池十多里外安营扎寨,防止袁绍狗急跳墙,跟他鱼死网破。

包围圈布置下来之后,邺城与邯郸就成为了一片死寂之地。洛阳十万大军围困邺城,青州十万大军加上鲜于辅的幽州军,围困邯郸,两座城池被围得水泄不通,插翅难飞。

城池外有护城河,城下有道路,河边杨柳依依,刘惠与蒋义渠在城头观望着形势,看到青州军如潮水般退去,二人一直悬着的心情,好歹松了一口气。

他们不是没考虑过到邯郸之后,就立即南下去邺城。

但袁绍病得很厉害,自从界桥之战呕血之后,每日发高烧,时而清醒,时而昏迷,再加上青州追得急,

因此不得不留在邯郸。

现在邯郸城内还有三四万人马,但军心涣散,将士们士气很差,如果这个时候刘备趁胜追击,很有可能就攻破城池,所以看到敌人退去,两个人都是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又充满疑惑。

“监军,你说青州军为什么撤退了?”

蒋义渠一脸疑惑。

刘惠摇摇头道:“我不知道,也许他们有别的考量,这几日他们每天往城内送劝降书信都被我又扔了出去,许是知道我们不会投降,因而准备为攻城做准备吧。”

“会不会围而不攻,打算耗死我们?”

蒋义渠说道。

刘惠道:“有可能。”

蒋义渠感叹道:“城中的粮草不多啊,怕是支撑不了多久。”

“所以我们必须尽快与公子谭取得联系。”

刘惠脸色很沉重。

袁绍身体状况堪忧,城内的粮草也不多,主要是来不及,原本在巨鹿赵国各县城还有些存粮,但追兵追得紧,他们只能安排人员南下,粮草没办法立即运输过来。

现在城中的余粮已经不多,仅够大军食用两三个月,即便省着点,撑死三个月城内就得没有粮食。到那个时候,恐怕即便青州军不进攻,他们也只剩下出城投降,或者全部饿死这一条途径了。

就在邯郸城内观望着城外形势的时候,刘备这边大军也在紧锣密鼓地在外围安营扎寨,除了臧霸部驻扎在梁期以外,牵招部、张飞部、张辽部、高顺部以及鲜于辅部,纷纷在外围铸造起新的营地,将邯郸四面八方全部包围起来。

陈暮自己领了一校人马,位于城池的西方,这里是一片平原,从太行山深处有河流缓缓流淌而出,往邯郸方向而去,河流两岸树木森然茂密,植被繁茂,西北方连绵起伏的太行山脉在远方若隐若现,北面还有不少残垣断壁之类的废墟,也有一些村庄和农田。

因为此地离丛台已经不远,当年丛台就在邯郸城以西,是一片大型宫殿群,是赵武灵王检阅军队与观赏歌舞之地,历经多年战火之后,早就毁于历史当中,现在能够看到的,只隐约能见到曾经留下的一些宫墙院瓦和杨柳岸,晓风残月。

陈暮的营地倚靠丛台而建,丛台原来还剩下了一些宫墙,被他利用起来当作寨墙来用。营地修建了一天,也仅仅只是利用宫墙以及栅栏圈出了一块营地,很多基础设施还没有修建,将士们累了一天,草草竖起帐篷休息,等到明天再开工继续完善整个营地设施。

夜晚时分,皎洁的明月高悬,陈暮的帐篷里一灯如豆。帐篷外士兵不断巡逻,诸葛亮腰间悬挂着令牌,畅通无阻地从自己的帐篷处来到了陈暮的帐篷外,却刚好借着营地里架设的火盆亮光,看到对面也有一名年轻士子缓缓走来。

“仲达兄!”

诸葛亮认识他,是司马懿。

司马懿司马朗陈群杨修四个人并不是陈暮麾下的人,他们是洛阳军中的佐吏,不像诸葛亮他们,是陈暮的直系下属,所以本应该跟着关羽走才对。

但陈暮却把司马懿陈群杨修三人留下了,让司马朗回去,因此现在七个人都跟在陈暮身边,充当幕僚佐吏。

陈暮当然用不着他们几个当幕僚,所实际上留下他们,却是有另外的安排。

司马懿比诸葛亮大三岁,今年刚好二十,见诸葛亮也过来了,便笑着回礼道:“原来是孔明,白天的时候,我正有一份公文还想向孔明请教,只是刚好少府让我去处理北面营地休整的事情,倒是耽搁了。”

“请教不敢当,仲达兄若是有什么不知道的地方,尽快来问我便是。”

诸葛亮谦虚地回应。

因为之前司马懿是跟着关羽,所以关羽军中的事务他是熟悉的,但到了刘备这边,就又得重新熟悉,有些具体数据还得询问诸葛亮孔俭他们,因此大家还是有不少交流,日益熟稔。

“是孔明和仲达吗?进来吧。”

就在这时,帐篷里响起了陈暮的声音,他俩在门口小声说话,没想到被耳尖的陈暮听到了。

门口值守的阿大阿二张龙赵虎便让开道路,放他们进去。

司马懿和诸葛亮互相推辞了一番,鱼贯而入,见到陈暮披了一件单衣,正坐在桌案边全神贯注地看书。

桌案上点了一盏灯,陈暮的脸被灯火照得明亮。

他的皮肤白皙,脸如冠玉,已经32岁的少府卿看着像个23岁的青年,唯有鬓角的一丝白发,却是在告诉世人,时光荏苒,岁月从来不会因为某个人位高权重而不在他身上留下任何痕迹。

“师君!”

“少府!”

诸葛亮和司马懿拱手向他行礼。

陈暮把手中的书本合起来,抬起头看着二人道:“坐吧。”

“谢师君(少府)。”

两人道谢之后,便在陈暮左右手边分头坐下。

陈暮看着二人,笑吟吟地道:“深更半夜,你们来我这里做什么?”

诸葛亮和司马懿互相对视一眼,过了片刻,诸葛亮拱手说道:“师君,亮有些疑惑。”

“疑惑为什么我不立即进攻已经军心涣散的袁绍?”

陈暮笑着说道。

司马懿也拱手道:“什么都瞒不过少府卿,懿也是同样疑惑不解。”

陈暮将书本放下,轻轻按在上面,指尖在纸张上缓缓摩擦,轻声说道:“孔明,你是我最得意的弟子。仲达,你是我最看好的属下。你们都是我最好的门生,有些话,我可以告诉你们,但有些事情,记在心里,去做就行,不要多说,也不要多问,明白吗?”

诸葛亮和司马懿对视一眼,两个人都看着对方,心底深处顿时有了一种明悟,紧接着几乎同时心中生出一股警惕心来,二人都是如临大敌,目光中带着一丝丝寒意地看着对方。

一个最得意的门生,一个最看好的属下。

这句话里,本身就有更加深层次的含义,那就是陈暮最看重的,就是他们二人。未来陈暮的接班人,很有可能在他们二人当中选出来。

也就意味着,互相之间,两个人因为这句话,瞬间成为最大的竞争对手,让原本刚开始有些融洽的关系,立即变了味。

虽然他们作为聪明人也明白,这是陈暮故意为之,也许是领导的大饼,也许是有别的意思。但不管怎么样,这个关系调子,便在这一瞬间定下,彼此之间,都会视对方为大敌。

“亮(懿)明白。”

二人几乎再次同时拱手说道。

陈暮笑了起来,直说道:“趁胜追击,破灭袁绍,这是谋略。可放过袁绍,让他继续苟延残喘,却是政治,这件事情就当交给你们的一个考验,好好想想为什么我要宜缓不宜迟,想通了这一点,再来找我,你们回去吧。”

“唯!”

二人站起身,恭恭敬敬地倒退着出了帐篷。

出来之后,诸葛亮笑着对司马懿道:“仲达兄,你觉得师君所言的政治,是因为什么?”

“不知道。”

司马懿摇摇头,他已经确定了将来这个诸葛亮会是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怎么可能会把自己的猜测告诉他。

然而诸葛亮却望向西南方, 喃喃自语道:“我觉得,也许是在朝堂之上吧。”

“朝堂吗?”

司马懿舔了舔干燥的嘴唇,淡淡地说:“或许吧。”

“仲达兄,我先告辞了。”

诸葛亮笑着拱手道:“若军中事务有不知道的地方,欢迎来询问我。”

“那就得多麻烦孔明了。”

司马懿也拱手回礼,二人便在这里分道扬镳,想陈暮所说的政治考量。

然而司马懿回去的路上,却是更加觉得细思极恐。

之前还没有瞧出来,没想到这诸葛亮却是如此厉害,自己不知不觉竟落入了下风。

如果诸葛亮出来之后,就立即和他连个招呼都不打,扭头就走,自己估计会看轻他许多,根本不会觉得这种人会是自己的对手。

但人家出来之后落落大方,依旧保持着之前的风度不说,还大胆地告诉了自己的猜测,境界上就比他高了一个层次。

至少换做司马懿自己,他其实也隐约猜到了所谓的政治考量,也许就是在朝堂,但绝不会告诉诸葛亮。

而人家却如此坦然,也许是君子之风,也许是认为自己不是他的对手,但不管怎么样,至少人家这个态度,就让人很舒服,很难在这一点上挑出毛病来。

泰山学宫最优秀的学生,当真是恐怖呀。

司马懿感慨万千。

但紧接着,司马懿的目光却是更加坚定了起来。

有这样一个强大的对手存在,才能够焕发起斗志,只有让少府卿看重,自己未来才能青云直上。

至少。

哪怕前方有这样一个强敌,但他司马懿,绝不认输!

请假条第四十七章 袁家第二百零五章 自毁城墙第七章 未虑胜,先虑败第七十九章 天下恶名,由我刘玄德来背!第七十章 等人第一百九十章 诛颜良第五十六章 沮授三步应敌第一百零一章 取汉中第三十九章 晋升资本第九十五章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第三十五章 虎牢关前第九十章 吕布的选择第一百七十五章 袁绍的应对第三十四章 大乱将至第一百八十二章 前三刀第七十九章 对峙阶段的斗智斗勇第三十四章 洞悉人心第一十一章 茶艺第七十六章 安居而天下息,一怒而诸侯惧第二十九章 收服荆州士林第一百七十五章 袁绍的应对第六十四章 把曹操往南逼第一十六章 有内鬼第八十四章 大汉光明的未来第三十一章 王者之路第二十三章 董贼第二十四章 襄阳城下第一十五章 各有算计请假条第二百四十章 一生之敌第一百一十一章 泰山封禅第二百七十六章 我爱你们第三十一章 整装待发第三十五章 学宫最后一天(3)第十章 西讨关中,北伐幽州,南取南阳。第九十三章 面冷心善陈子归第九十五章 白马玄甲,定叫他有来无回第六十七章 吕布攻兖州第七十六章 界桥之战第一百五十章 小老弟,你怎么回事?第六十三章 狂狮第三十二章 吕布东逃第一十一章 招募第八十四章 他来了第四章 半个大汉人第三十二章 中伏第一百三十一章 始于桃园,终于桃园(大结局)第三章 汉末群雄之白马公孙瓒第一百二十章 开关一按,便是半个盛汉第八十七章 股掌之间第九章 陌上桑第一章 婚姻价值观第一十七章 各有算计第二十六章 坐而论道第六十章 何进之死(二合一)第六十七章 吕布攻兖州第七十七章 好大的嗓门第五十三章 务政第二百四十六章 其心可诛第二百三十八章 平阳相会第七十二章 阎忠第七十四章 乱世一锅粥(2)第三十九章 授天书第五十五章 家庭与传承(恭喜陈暮喜提儿子一个)第一十一章 人算不如天算第七十一章 典韦第四十一章 吕布,我要你的命!第六章 汉末毒师第一十八章 我曾一言而祸乱天下!第一百六十章 谷阳之战第二百零一章 谁能继承大统?第六十一章 人命如草芥第一百一十三章 鞠义练兵第一百零一章 取汉中第四十三章 幕后黑手第二百二十六章 将计就计第三十八章 夹击第六十四章 给年轻的虎痴上一课第三十三章 请陛下饮酒第七章 觊觎河内第九章 寿诞第二百一十六章 二种内鬼第四十一章 援军第一十六章 互相算计第一百一十二章 胸有苍穹第一百零二章 帮公孙瓒完成战略胜利第八十一章 花里胡哨与一拳超人第一百六十章 谷阳之战第一百八十九章 无路可逃第一十五章 替天子背锅第一十四章 关中诸事第一百零八章 敲山震虎第八十四章 兵临城下第一百七十章 司马懿第十章 掌控舆论的优势第一百七十一章 下马威第二十六章 戏志才病危第六十章 赢了他一次完结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