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一章 错误的道路

“三国之谋伐 ()”

政治,是一门学问。

有人说,到底什么是政治?

其实政治很简单,那就是看上位者的利益。

如果符合上位者的利益,那就是政治。

比如岳飞北伐,连战连胜,结果被十二道金牌召回。

每每看到这个历史,后世之人无不扼腕叹息,痛骂秦桧和宋高宗二人奸臣昏君误国。

但这其实就是政治的体现,也是上位者惧怕自己利益受损的典型例子。

岳飞在朱仙镇一战大败金兀术之后,气势如虹,号称要收复汴梁,迎回二圣。

这对于大宋来说,自然是有益于国家利益。但对于宋高宗本人来说,却是一个天大的噩耗。

倒不是宋徽宗和宋钦宗回来这件事对宋高宗是噩耗,而是岳飞连战连捷,本身就是一个很不好的坏消息。

因为这意味着岳飞在军中的威望会越来越高,在士兵们心目当中只认岳飞不认皇帝,最终有可能会因此威胁到宋高宗的皇位。

后世很多人说岳飞之所以被杀,是因为提出口号要“迎回二圣”。但实际上,这个口号就是宋高宗战前自己提的,跟岳飞半毛钱关系没有。

岳飞真正被杀的原因,还在于宋王朝又犯了固有的老毛病——猜忌武将。

赵匡胤自己得位不正,所以对手下的那些武将一个个提防得很死。有宋一朝,都是打压武人,提拔士大夫。

似乎打压武将已经成为了宋代皇室不可变的祖宗之法,皇帝亲手将自己的武德阉割。只要有厉害的武将出现,在皇帝和那群文臣眼里,都是眼中钉,肉中刺。

北宋的狄青,南宋的岳飞,就是最好的例子。

像他们这样的人,不管生在其它任何一个朝代,都可以建功立业,可惜偏偏生错了王朝,处在了一个厉害武将是政治错误的时代。

可没有办法。

在宋朝,这就是政治正确。

所以说,政治这门学问,说起来简单,但有的时候很复杂。

因为你得弄清楚朝堂上下的关系,还得摸清楚上位者心里在想什么,在惧怕什么,在担忧什么。

那么现在刘备灭袁绍之战,在过了战略阶段之后,就到了政治较量的阶段。

这个政治较量不是在冀州,也不是在青州,而是在朝堂。

陈暮曾经和沮授他们说过,袁绍覆灭之后,朝廷也该开始猜忌打压刘备,新的冀州牧,肯定会很快到来。

所以他们必须让袁绍晚点死,不能让朝廷在去除袁绍这个心腹大患以后,就要开始对刘备动手,必须要给刘备集团一点准备的时间。

目前整个刘备集团里,除了陈暮看到了这个危机以外,所有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界桥之后,各路将领就一直嚷嚷着要攻破邯郸邺城,生擒袁绍袁谭送往洛阳。

跟虫豸在一起,怎么可能搞得好政治嘛。

万幸陈暮身边还是有那么一群对政治嗅觉比较敏锐的同伴。

比如沮授,以及目前还不知道具体情况的荀彧。

至于诸葛亮和司马懿,那自然是要培养的下一代,未来的接班人。

当然。

主要是诸葛亮。

毕竟是自己的得意门生。

司马懿脑生反骨,就留给诸葛亮当政治对手,算是一种磨砺。

在东汉末年,打压司马懿,也绝对是一个政治正确。

这两个对手,陈暮是一定会将他们分化的。

一是高明的上司不会愿意看到自己有一群抱团在一起的聪明手下,二是他们本来就水火不容,需要互相成就才能快速成长。

不然太顺风顺水的话,

再聪明的人也有可能会迷失自我,最终犯一些可能出现的错误。

所以从现在开始,就激化他们的矛盾,并不是一件坏事。

第二日,陈暮洗漱起床之后,从帐篷里出来,正准备去巡视一下营地,召集麾下几名将领布置点防守任务,却看到司马懿站在帐篷门口,双手笼在袖子里,精神有些萎靡,似乎一夜未睡。

“仲达。”

陈暮轻笑了一声,司马懿还是有功利心的,历史上他曾经拒绝曹操的征召,那是因为当时局势不明,认为汉室气数未尽。其次是嫌曹操给了个小吏的活,不乐意出仕。

要知道曹操当时是征辟司马懿为上计掾,上计掾是干嘛的?就是负责统计数据的小吏,相当于后世统计局的一个底层公务员。

最离谱的是根据《后汉书》记载,由于上计掾是负责数据的小吏,经常会奉上官的命令弄虚作假,搞假数据做假账,因此在汉桓帝时期,就下令上计掾不允许升迁,一直到三国时期,这个政策才因为魏蜀吴的成立而改变。

所以这个吏员,在汉朝甚至连升迁的资格都没有,你说司马懿嫌弃不嫌弃?

现在就不一样。

司马懿虽然同样认为汉室气数未尽,但刘备集团不像曹操集团那样最开始孱弱,而是非常强大,如今已经战胜了袁绍,雄踞河北大势已成,因此就跟赤壁之战前的曹操一样,完全是可以投奔的。

所以现在面对陈暮,他自然乐意搭上少府卿这个顺风车,试图登堂入室,有一个良好的前程。

见陈暮出来,司马懿连忙拱手说道:“少府卿。”

“进来吧。”

陈暮笑了笑,他知道诸葛亮应该也早就想通了,不过诸葛亮估计在想其中的一些关键细节,相比之下,司马懿就急了一些。

不过也没关系,他刚好需要司马懿去做一些事情,不然也不会把他留下。

虽然这些人未来都是人杰,但跟千年老妖精斗,还是差了一些。

司马懿低着头进了帐篷。

坐下之后,陈暮才淡淡说道:“想通了吗?”

“想通了。”

“问题出在哪?”

“朝廷。”

司马懿目光炯炯地看着他:“问题出在朝廷。”

陈暮微笑地点点头:“很好仲达,你确实很聪明,你还有什么要问的吗?”

“没有了。”

司马懿很识趣地没有刨根问底,知道得多的人,如果不在重要位置,往往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陈暮缓缓说道:“既然如此,你去办一件事吧。”

“少府吩咐。”

司马懿恭敬地拱手说道。

陈暮道:“邯郸城里粮草不会太多,过一段时间,我会与卫将军回一趟朝廷觐见天子,你得想办法放一个口子,让外面的粮草送到城里去,明白吗?”

司马懿脸色顿时严肃起来,认真说道:“懿谨遵上令。”

陈暮笑道:“这件事过后,你会因为失职而被关押一段时间,在狱中等等,到时候我会奏请朝廷将你革职送回河内,在家中多看看书,明年局势稳定之后,朝廷就会征召你为郎。”

“多谢少府。”

司马懿心中大喜,拱手应是。

这个情况就是找人背黑锅,跟司马昭让成济杀曹髦一样。区别只是在于一个罪大,一个罪小。

成济杀的毕竟是皇帝,司马昭必须拿成济祭天来平息众怒。司马懿顶多就是失职之罪,怎么处罚一般看上意,如果想明正典刑,那就斩首,如果正常处罚,最多革职。

现在洛阳那边还得倚仗刘备,不敢过分得罪,因此即便是司马懿犯了失职之罪,陈暮再加上他的父亲司马防那边在朝中的关系,想要脱罪还是容易。

更何况其实帮上司背黑锅,往往不是一件坏事。如果这个上司有担当,需要一名心腹手下,被抛出去送了也就送了,只要不是那种彻底没法翻案的大罪,不至于一辈子翻不了身。

司马懿自忖自己的父亲毕竟目前还是河南尹,在洛阳的时候,府上走的勤快,与陈暮交好,而且陈暮已经亲口答应,总归不至于坑他。

所以这个背黑锅的职责,司马懿咬咬牙,愿意担下。虽然有一定风险,但这也是上位最快的途径。

等司马懿出去之后,陈暮眯起了眼睛。

上位者有的时候确实需要一个人来帮他充当干黑事的脏手,这种人一般叫做白手套。

他让司马懿来做这个白手套,其实还有另外一层意思,至于是什么意思,诸葛亮以后应该会明白。

虽然这样做,司马懿的升迁速度可能会快一点,但有自己压着,未来总不至于出现司马懿走在诸葛亮前面这种事情。

想到这里,陈暮笑了笑,走出营寨去布置营防任务去。

今日一天诸葛亮都没有出现在陈暮面前,他在属于佐吏们的帐篷当中处理公文军务,一直到把今天的手头工作做完,到了晚上,他才来找陈暮。

陈暮也恰好晚间巡营回来,见他过来,便问道:“孔明,如何了?”

诸葛亮点点头道:“亮想明白了。”

“嗯。”

陈暮说道:“那你觉得,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诸葛亮说道:“师君想扶持刘使君为帝,里面的难度,恐怕不小。”

现在陈子归之心,倒没有闹到路人皆知的地步,因为如今刘备和陈暮的人设,就是忠臣。

他俩目前还没有做什么违背朝廷的事情,连挟天子以令诸侯都没有人去想,天下人自然也不存在怀疑他们要搞篡位。

只是像曹操这些人,因为和陈暮认识了很多年,知道他的秉性,所以才与郭嘉猜测,等到刘虞死后,陈暮会想办法扶持刘备这个所谓的“汉室帝胄”登上皇位。

而司马懿则想到的只是朝廷会打压刘备的问题,他认为目前来说,刘备只能当权臣,很难上位,所以并没有去考究刘备会不会篡位的问题。

诸葛亮就不一样,他研习了多年陈暮给他的屠龙术,已经学会了透过现象看本质,他今天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刘备集团故意放水,拖延袁绍死亡时间,以此对抗朝廷的意义在哪里?

刘备如果想当权臣,以他的军事实力,朝廷不可能逼迫他什么,只能以正规的手段来打压他,或者找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而不能无故找他的麻烦。

即便是下饭一个新的冀州牧,在刘备面前也翻不起什么浪花来,到时候冀州的军务,大概率还是要在他手里。

而且刘虞年纪大了,没几年活头,早日收复冀州,从河间抱一个小皇帝过去,那不是最好?相比于刘虞,一个年幼的小皇帝更好控制。

到那个时候,刘备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入主中央,三公,大将军,乃至于封王,都是可以商量的事情,以皇叔的身份辅佐少帝,岂不是一件人人都夸赞的美谈?

毕竟只要他不反叛,不犯什么大错误,朝廷就必须哄着他,否则无罪打压一名对朝廷有功,为江山社稷流过血的功臣,别说刘备麾下十几万大军不答应,就算是青州和冀州的百姓,恐怕也不会同意。

因此从这一点上来看,刘备如果想当周公、霍光,完全可以顺着朝廷的意思,快刀斩乱麻,处理掉袁绍之后,就立即前往河间寻找一位章帝子嗣送去洛阳,显然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但诸葛亮却发现,刘备,或者说,陈暮根本就没有顺着朝廷意思的打算,拖延袁绍的死期,自然是在借口冀州没有平定,拖延朝廷想要在河间抱取幼年天子的想法。

那为什么师君要这么做呢?

答案显而易见。

是想多拖延一段时间,看能不能拖到刘虞老死。

这个时代医疗条件很差,普通人能无病无灾活到四十岁,就已经是很大的幸运。

虽然也有些人能活到七老八十,但诸葛亮也听说过,天子的身体不太好,前年和去年冬天都升过大病,差点病死。

也许多拖一年,就能拖到天子驾崩。

到那个时候,陈暮再以冀州尚未平定,国家正处于大乱之中等理由,强行扶持刘备上位,也不是不可能。

但里面还是有很多问题,诸葛亮在心里唉叹,想要做这事, 没那么简单呀。

“孔明觉得,此事有无可能呢?”

陈暮笑问道。

诸葛亮摇摇头:“难如登天。”

“哦?”

陈暮道:“说来听听?”

诸葛亮想了想道:“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刘将军并非光武之后,甚至非长沙定王之后,想继承法统,满朝文武不会答应。”

“嗯。”

陈暮点点头:“第二个呢。”

诸葛亮道:“第二个便是师君有些疏忽了,界桥之战后,袁绍只剩下魏郡和赵国,河间从理论上来说,已经回归朝廷的手中,如果朝廷派人前往河间选取子嗣,恐怕......”

“恐怕我的算计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是吗?”

陈暮帮他补充道。

诸葛亮没有说话,这已经是他所能够思考到的极限,如果他所料不差的话,朝廷估计很快就有可能在这方面行动。

一是派新的冀州牧,二是去河间抱养皇嗣,因为这是朝廷有正当理由的行动,所以刘备和陈暮根本不可能阻止,除非他们直接反叛。

但反叛的代价却很大,因为刘备集团本身就有很多忠于汉室的人,比如青州泰山学宫里不少老学究老大儒就是如此,一旦刘备公然反叛,后院容易起火。

其次是天下人都知道刘备是忠君仁义的人设,人设崩塌不要紧,天下各路诸侯就有理由和名义联合起来一起对抗他,到时候就又是一场董卓的虎牢关之战,生灵涂炭,江山社稷就更加乱作一团了。

这是一个两难的困局,诸葛亮很担心陈暮会在这条错误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第一十三章 宦官之友陈子归第一百一十三章 鞠义练兵第一百五十二章 安阳陷落第八十一章 在广陵画上一个圈第一章 董卓兵败第七十一章 典韦第三十章 窥伺关中第一百六十章 谷阳之战第一百三十章 青史一笔第五十六章 欺世盗名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人,时代变了第三十八章 夹击第四十六章 把四弟抓起来第五十一章 约战曹操第二十六章 广年对(2)第七十五章 给老大哥擦屁股第八十六章 浮阳之战(3)第一百三十章 青史一笔第二百四十七章 骂孔融第八十一章 在广陵画上一个圈第六十三章 进军第一十五章 易阳城破第二十六章 戏志才病危第七十一章 典韦第三十五章 反其道而行之一周年,不写书,聊聊人生第八十三章 有谁能知我心第四章 推诿第六十三章 荀攸与许褚第五十一章 约战曹操第七十三章 袁绍自己人第一百零一章 涞水之战第九十一章 攻心为上第八十五章 炮!第四十二章 走马豫州第三十四章 大战阎行第六十五章 奇袭箕山第七十一章 狗急跳墙第二百五十章 袁绍死了?第六十四章 置之死地而后生第五十章 传国玉玺与守墓人第八十四章 计中计中计中计第一百五十六章 上钩了第三十五章 虎牢关前第五十四章 斗法第一百九十九章 会猎于冀州第一百一十一章 群狼战术第七十一章 开会请假条第一百五十一章 斗智斗勇第二十五章 鹿门山访贤第一百一十二章 远征西域第三十三章 此间凉第五十七章 火烧曹营第二十四章 调虎离山第一百零五章 玄德一定会来救我的第五十八章 挂牌卖官第三十一章 整装待发请假条第七章 内政改制第一十六章 有内鬼第六十章 何进之死(二合一)第四章 那个男人的可怕第八十六章 战术第三十二章 吕布东逃第一十三章 收权第八十一章 大战前夕第六十四章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第二百四十二章 南下洛阳第八十五章 意外之喜第十章 西讨关中,北伐幽州,南取南阳。第四十六章 风起云涌第一十四章 荆南叛乱第三十八章 章武二年第八十四章 计中计中计中计第二百五十八章 仲长统第七十五章 进山第一百三十七章 毁成第八十一章 大战前夕第二百二十五章 战术布置第二百零一章 谁能继承大统?第五十九章 只要那个男人不在第一百一十五章 海头城外第四十章 人心所向,优势在我第四十章 人心所向,优势在我第三十四章 洞悉人心第三十六章 海内闻名,天下皆知第一百一十三章 鞠义练兵第二十七章 青州十年往事第八十五章 意外之喜第四十八章 谥议第三章 双面间谍第三十八章 刘备回乡第三十七章 废史立牧第六十一章 怒擒马超第二百四十五章 封王第八十三章 计中计中计第六十八章 上阵父子兵第五十一章 比我狠第二百二十三章 兵分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