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二章 投降是一门学问

大军出了洛阳,约两日就到了梁县。

梁县后世就是汝州市。

此地驻守的人为将军武安国,早已经奉命等候。

颍川的治所在阳翟,也就是后世的禹州市。

但禹州人应该知道,它的位置是在许昌市的西北,汝州市的东面。

无论是从地理位置还是军事战略来讲,阳翟都不适合驻军,因为它处于颍川腹地,离洛阳太近。

当初赵云雨夜夺阳翟的时候,就是从新郑方向南下突袭,根本没有惊动颍川其它县城。

所以如果是从南面进攻洛阳,阳翟还能当作桥头堡,但由北往南攻,阳翟的位置就只能是在后方大本营,而非前线。

赵云的大军分别驻守在颍阳、定陵、许县,也就是许昌一带,分别看住了兖州陈留郡,豫州陈国以及汝南郡,后方基本都是各县留守部队驻扎。

陈暮要调用的就是这些人,如果把这些人全部调走的话,那颍川腹地就会变得空虚。曹操孙坚完全可以绕开前线,突袭颍川腹地。

但那只是假想状态,先不说尹阙关、大谷关、轘辕关各有数千军队把守,单说冀州青州徐州等地还有大量朝廷军队。

一旦曹操孙坚敢动,赵云三万人以及南边三关只需要牵制孙曹主力,朝廷兵马很快就能踏平整个河南。

所以陈暮并不担心后方会出什么问题,反而他更希望这个时候曹操孙坚忽然发动袭击。

由于孙坚已经向朝廷上表称臣,所以对待孙坚上朝廷更加和善。而曹操虽未上表,但也派了使者过来表达了当年自己与刘备共讨董卓的情谊。

因此现在朝廷还真没有什么借口直接对河南出兵。

反观刘表那边理由就多了,这厮在荆州祭祀天地,仿效皇帝乘坐銮舆,拟仪社稷,发布诏书,就差向天下宣示自己要登基称帝。

这些事情都是记载在《后汉书》和《三国志》里的东西,其中孔融还曾经弹劾过刘表,有一篇疏文就曾经把刘表做过的这些事情全都记录了下来,都是历史发生过的事情。

而现在朝廷之所以知道,是因为刘表有个别驾叫韩嵩,他见刘表经常干些皇帝才能干的事,

就规劝刘表,希望刘表不要再做这些事情,结果刘表根本不听。

此次刘表遣使来洛阳,使者就是这位韩嵩。他为人正直,在观察了朝廷上下情况,又与刘备亲自见面交谈之后,认为刘备乃是天心人意之主。

而刘备与韩嵩交谈之后,也认为韩嵩为人品德高尚,刚正不阿,于是就希望征辟他为内阁三等谏议侍郎,留在洛阳担任朝臣。

韩嵩因为家人都在荆州,害怕刘表对自己家人不利,因而婉拒了刘备的征辟,并表示回到荆州便会辞职归隐。

刘备深感韩嵩是个人才,便迁他为零陵太守。

而在得到了刘备迁他为零陵太守的诏书之后,韩嵩犹豫再三,最终在离开之前,将刘表的所作所为,一五一十都上报给了朝廷。

刘备这才得知,刘表在荆州居然干了这么多僭越之事,也为朝廷攻打荆州提供了理由。

这就是汉末的二元君主制造成的结果。

韩嵩是被刘表征辟,所以哪怕他为人刚正,因为效忠的对象是刘表,所以一开始也不能和刘备说这些事情,否则就是出卖上官,被人唾弃。

但刘备以天子的名义再次征辟他为零陵太守,那么韩嵩跟刘表之间,就没有了上下级关系,双方只能算是门生故吏,天子就变成了韩嵩效忠的对象,他就可以把刘表做的坏事上报了。

只不过即便是已经变成门生故吏,韩嵩这样做在当时也是非常不道德的事情。因此他也表示,这个零陵太守不会赴任,等他回荆州向刘表回命之后,就会立即辞官归隐。

不得不说,汉末就是这样一个充满魅力的时代。

这个时代也许会有董卓曹操之流,或狡诈、或阴险、或残暴、或凶恶,杀人如麻,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而视人命如草芥。

但更多的人,却拥有着一副独立于这个时代的风骨。他们刚强不屈,坚韧不拔,心中充满了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比之所谓的魏晋之风强百倍,千倍,万倍。

这里有审配、沮授慷慨就义,面北而死的忠诚;有庞淯、臧洪义无反顾,生死与共的仁义;有伍孚、吉平视死如归,杀身成仁的勇气;还有诸葛亮、姜维鞠躬尽瘁,不负重托的信念,更有刘关张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的理想诺言!

即便是残暴如曹操,在某种程度上,又何尝不是一位英雄?

他以他超群的能力终结了这乱世,发展了农业和经济,让原本可能会死更多人的崩坏江山逐渐恢复繁荣,杀生为护生,亦是一种别样的汉末风骨。

而在这世上,还有大量如韩嵩这样的人,他们轻视高官厚禄,只相信自己心中的忠义。哪怕是已经被朝廷征辟,可仅仅因为将上司做过的坏事上报,就要因为羞愧而辞官归隐。

相比之下,陈暮穿越到这个世界,见多了韩嵩这种骄傲风骨之人,反倒因为自己那灵活的道德底线而经常感觉到惭愧。

虽然这种惭愧往往只是内心中偶尔闪过的悸动;虽然他表面上还维持着孝悌、仁义的名望;虽然天下绝大多数人,都被他制造的假象所蒙蔽,纷纷称赞他对父母的孝顺,对兄弟的义气,对先帝的忠诚,对董卓的勇敢。

但这并不妨碍他一边羞愧,一边继续欺世盗名,披着仁义礼智信的外衣操持着江山!

在梁县休整一日之后,大军继续出发。

两万人的庞大队伍,浩浩荡荡一路南下,由于从颍川进攻南阳并不需要经过豫州或者兖州,因为豫州在颍川的东南方向,兖州在颍川的东北方向,南阳则在正南,因此陈暮并没有去见赵云。

不过赵云本人就在定陵,当陈暮大军路过昆阳的时候,赵云还是亲自过来了一趟,并询问陈暮,需不需要他调出一部分兵马,协助他南下征讨张绣。

陈暮略微犹豫之后,就拒绝了赵云,不过他还是下令让赵云在舞阳县驻扎五千人马,随时听候他的调令。

很快,第四日大军就抵达了叶县,正式进入了南阳。

叶县守军几乎连守城的想法都没有,几乎是在大军到昆阳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弃城逃跑,留下一座空荡荡的空城。

陈暮把叶县当作进攻南阳的桥头堡,在此地驻扎了几日,等待后续的粮草运达之后再准备出发。

到了五月中旬,大军再次南下,张郃部领三千人为先锋,直取堵阳,过了堵阳便是博望县,此地位于后世方城县西南,社旗县西北,在博望东北方向有大片丘陵山地和丛林河流,博望坡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吸取夏侯惇于禁被刘备火烧博望坡的教训,陈暮令张郃夺下堵阳之后就停止前进,同时令于毒领三千人向西,先取了博望县以北的雉县。

这样从战略上来说,堵阳位于博望以东,雉县在博望以北,两面同时夹击博望县,不走从叶县直达博望的官道,走雉县和堵阳县通往博望的官道,就能够绕开博望东北方向的那大片丘陵山地。

很快,朝廷兵马就以钳形攻势开始向着博望进发。

而此刻,在博望县东北方东武亭,得知朝廷兵马已经占据了堵阳县和雉县之后,贾诩就立即向张绣建议撤离埋伏的兵马,退往宛城驻守。

张绣不明所以,但还是听从了贾诩的话,立即下达撤兵,原本在东武亭准备迎战朝廷先锋军的数千人纷纷后撤。

回去的路上,张绣骑在马上,向贾诩询问道:“先生,我们不是打算在这里用诱敌之计吗?”

“已经被陈子归看穿了,那就没必要实施了,继续等下去,就只有兵败一途。”

贾诩摇摇头。

张绣纳闷道:“已经被看穿了吗?什么时候被看穿的?我听说军情司无孔不入,莫非我军有敌人内应?”

贾诩笑道:“内不内应我不知道,不过陈子归大军不走叶县与博望县直通的官道,而先取南方的堵阳,又取北面的雉县,这是打算绕开东北方向官道,那我军埋伏的意义自然也就没了。”

叶县、堵阳、博望、雉县的位置就好像一个不规则的梯形,叶县跟博望是相对的两个角,叶县在博望东北方,博望在叶县西南方,它们之间有一条相连的官道。

这条官道正好会途径博望城外东北方的那大片丘陵,如果朝廷军走这条官道,那么就会被埋伏在山岭两边的张绣军袭击,甚至火烧博望坡。

但博望的北面还有一条官道直通雉县,东面又有一条官道直通堵阳,这两条官道都是一片平原,绕开了东北方山岭。

所以当陈暮并没有派夏侯惇这样急性子的将领进攻博望,而是选择绕远路从北面和东面两路包抄过来的时候,那么中间设置在博望坡的埋伏,自然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贾诩也是聪明人,立即选择撤兵。

张绣继续说道:“先生跟我说过,我们人在南阳,就犹如被虎群夹在中间的山羊,随时都有可能被吞吃。如今朝廷势大,应该向朝廷投降,可又为何还要打这一仗呢?”

“我之前之所以不让你投降朝廷,是因为我害怕刘备会清算西凉人,到时候投降过去就是羊入虎口。但如今就连段煨都已经得到赦免,被任命为朝廷十六将军之一,就说明朝廷不会对西凉人下手,所以我才劝将军投降朝廷,早日谋划未来。”

贾诩笑眯眯地说道:“不过投降的方式也分两种,一种是投降过去之后,让人看得起,从而得到重用。另外一种会被人看不起,从而被人轻视,将军选择哪种?”

张绣毫不犹豫道:“我自然希望能被人看得起,得到朝廷的重用。”

没有人希望自己被人看不起,但在这个讲究风骨的时代。如果你战败后卑躬屈膝,如张郃那样,一开始就不会被人看重,直到后来才渐渐起势。

更有甚者,像朱灵那样,直接抛弃旧主投靠新主,在这个时代往往会被人唾弃,因此哪怕朱灵有才,也只能郁郁终老。

反倒是像张辽那样奋力拼搏,宁死不屈,最终曹操亲自劝降,勉为其难答应,才会被人称赞。

所以投降是一门学问,而且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关乎你的未来前途!

“那这一战就不得不打了。”

贾诩淡淡地道。

张绣迟疑道:“可是我们虽然也有近两万人,但都说陈子归用兵如神,且身边都是朝廷精锐之士,颍川还有赵云三万人马,我们根本不可能打得过他们,如果战败被俘虏而投降,岂不是更让人看不起?”

“所以这一战就得打的精妙一点。”

已经五十三岁的贾诩露出狡黠的笑容,轻声说道:“我们在南阳的意义是什么,相信将军比我更加清楚。”

张绣脸上露出愤恨的表情:“刘表那厮利用我帮他驻守门户耳,这是将我当成看门之犬!”

“不错。”

贾诩嘴里缓缓吐出几个字道:“既然如此,如今门户即将倾塌,将军为何不立即向刘表求援,让他派兵来助呢?”

张绣想了想道:“之前朝廷大军出征,抵达叶县的时候,我就已经派人给他传信,说是朝廷来攻,现在算算日子,应该已经有了回信,看看刘表怎么说吧。”

贾诩说道:“这还不够,将军应该立即写信催请援军,就说朝廷大军已经攻下博望,宛城危如累卵,如果不想南阳被朝廷所得的话,就应该立即来援,并且千万不要说朝廷现在有两万大军加上背后有三万赵云兵马,只说朝廷遣赵云领两万人来即可。”

“这是为何?”

张绣不解。

贾诩笑道:“如今整个荆州带甲之士不超过十万,刘表还得在各郡县驻防,可动用兵马不超过五万。荆州水师还值得称道,陆战又如何比得上精锐的北方将士?如果跟他说朝廷在颍川的总兵力超过五万,刘表可能会吓得不敢出兵。所以必须要有所隐瞒。”

张绣似懂非懂地道:“我明白先生的意思了,先生是想利用刘表,我们与刘表联合起来,打败朝廷来犯的军队,再投降过去,朝廷见我们如此厉害,把他们击退,投降过去之后,必然会得到他们的重用是吗?”

“你就当是这样吧。”

贾诩也不多解释什么,沧桑的脸上露出神秘的笑容,目光深邃而又充满智慧地望了一眼北方。

这将会是一场很有意思的交锋,战斗的地方不在于军队,而在于两名深谋远虑者,是否会有同样的默契和彼此是否想到了一起。

他们都没有过任何交流,也不会存在任何直白的话语,即便是贾诩写往朝廷的信件,也都是各种措辞激烈的话语,绝不会出现什么投降,什么心向朝廷之类的话。

但正是如此,才是最精彩的对决,不是吗?

第七十八章 淮水之战第六十五章 泰山书院开学第五十八章 挂牌卖官第五十四章 周瑜第八十五章 炮!第四十一章 陈暮是我弟第一百一十三章 留画雕像第一百四十八章 偏师攻兖第二百七十四章 突袭第四十五章 逼走公孙瓒第七十四章 解开心结第二百七十四章 突袭第二十四章 听四叔的话第四十五章 陶恭祖的野望第五十一章 设伏第一百一十三章 鞠义练兵第五十六章 将胆第一百一十四章 又是一个圈套第八十章 刘表东进第二百五十一章 投降?第六十三章 荀攸与许褚第一十一章 董太后重病第五十二章 三战三胜第一百六十二章 许攸偷家,荀彧守家第九十六章 腥风血雨请假条第一百七十七章 养兵日,用兵一时第一十二章 投降是一门学问第二十三章 董贼第六十八章 上阵父子兵第九十九章 二声巨响第七十一章 典韦第四十五章 朝廷的对策第七十二章 真假周泰第二百五十一章 投降?第五十八章 鱼死网破第一百九十九章 会猎于冀州第二十八章 讲学第一百七十七章 养兵日,用兵一时第四十一章 陈暮是我弟第七十二章 风云变色(胡辣汤挺住,河南加油!)第六十九章 崩溃第四十章 梦开始的地方第九十三章 凉州好大雪第八十四章 大汉光明的未来第五十九章 曹操无路可逃第七十章 等人第四十三章 王芬喜提义子第一百一十七章 再不战,就要老死了第二十六章 仁义之名传河北第四十一章 陈暮是我弟第五十章 吊唁第二十一章 杨赐第六十三章 狂狮第九十三章 绝望的鞠义第六章 定徐州(1)第三章 汉末群雄之白马公孙瓒第一百四十九章 辘轳车第四十章 鸣金第二百零八章 一触即发第一百二十章 开关一按,便是半个盛汉第五十二章 刘曹会晤第二百零五章 自毁城墙第八十二章 他猜到了第三十四章 祭祀第二百四十七章 骂孔融第六十九章 你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第二百三十八章 平阳相会第六十二章 奇袭长安第六十九章 沈亭之战(1)第三十五章 学宫最后一天(3)第二十七章 广年对(3)第四十九章 孝康帝第一章 唯一的光第十章 掌控舆论的优势第三十九章 公孙瓒第六十九章 大汉上将军讨逆先锋孙文台第六十三章 人心险恶第三十八章 合纵连横第三十二章 酸枣会盟说明第六章 汉末群雄之猛虎孙文台第七十二章 风云变色(胡辣汤挺住,河南加油!)第七十四章 张让第一百零八章 敲山震虎第六十章 孙策第四十章 人心所向,优势在我第四十五章 迁都(感谢云哥的盟主)第九章 陌上桑第七十二章 真假周泰第七十二章 阎忠第三章 卢植第八十一章 花里胡哨与一拳超人第六十章 孙策通知第八十二章 计中计第二章 刘备登基第二百七十章 刘协的心思第二十九章 张辽第一百九十三章 绝望的张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