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第二步,亲征曹操

打仗当然不是几十万大军一窝蜂往前冲就完事。

即便是官渡之战,袁绍的战术打法已经十分粗糙,但他还是分别派兵马从河内、青州方向夹击河南。

只不过曹操采取了应对措施,分别派遣于禁和臧霸守卫河内的延津以及青州地区。

因此战争双方,都得认真对待,考虑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针对。

现在第一个问题好解决, 那就是以什么样的借口开战。

逼迫曹操造反之后,战争自然正式准备打响。

那么第二步呢?

军队要怎么进发,要如何防备可能的敌人援军,以及要怎么才能歼灭敌人主力,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

众人思索片刻,就有人说道:“现在是我强敌弱, 不若大军压境, 突袭定陶?”

陈暮看去,见是目前担任大鸿胪丞的左继,便笑着说道:“那鸿胪丞有没有考虑过行军路线,会不会被人伏击,粮草该怎么运输,是大军主力汇聚到洛阳再进攻,还是从别的地方聚集?”

左继犹豫道:“这都是确定战略之后的细节,选择大军压境之后,再细细研究便是。”

陈暮点点头:“这确实是确定之后的细节,可若是细节之处都还没有想好,就冒然选择战略。到时候研究之后发现此方案不可行,又得推倒重来,岂不是浪费时间?更重要的是大军主力若是集结,很多地方都空虚,若敌人袭扰怎么办?”

“额.......”

左继就没有说话了。

又有人道:“可以分兵骚扰,自河内、河南、颍川、魏郡、清河、济南、东海等诸郡国共同进军,让曹操自顾不暇。”

“这主意不错, 而且这么打的话,粮草运输相对要轻松许多, 各部人员不多,携带的粮草物资也较少,不至于出现粮草大规模囤积,可能引起敌人偷袭的情况。”

“我觉得不太好,兵力过于分散了难以形成规模。可以派兵马入驻豫州,逼迫曹操主力来决战,

此时我大军再南下,南北夹击,必然根除。”

“打仗嘛,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消灭敌人的主力,完成占领地区的目的,曹操主力现在在济阴,不若直接突袭济阴,四面包围。”

“你们说得轻松,没那么简单.......”

众人七嘴八舌,各有说法。

等了片刻,见众人似乎都没有什么好主意,陈暮才轻轻敲击了一下桌案, 说道:“诸位请先静一静。”

说罢目光在台下众人之间梭巡, 忽然看到一人,顿时笑了起来:“尚书令不妨说说?”

贾诩被架到火上烤, 不情不愿地起身道:“回丞相,我并无什么良策。”

陈暮不悦道:“我知道尚书令为人谦逊,但自尚书令回归朝廷以来,尚未立下寸尺功劳,诸多同僚颇有微词,现在就是一个机会。”

贾诩知道再想低调已经不行了,只好说道:“我以为,打仗的第一步虽然是如何确定战争打响,但在此之前,还是得分析一下敌我具体实力,了解我方可以动用多少兵马和物资比较重要。”

荀攸微微点头,可算是有一个人说到点子上了,便说道:“如今朝廷各地留守兵马加起来二十五万余人,包括洛阳三万,颍川五万,冀州五万,青州五万,徐州两万,另外河内一万人,南阳两万,还有河南等地也有一些军队。”

“若是抛开留守队伍,朝廷可以动用的兵马应该在十万人以上。”

贾诩说道。

陈暮便道:“此战具体动用多少人马,陛下已经确定了。”

刘备沉声道:“朕欲亲征曹操,南北二军,再加上冀州与青州人马,总计十八万大军可以调用。”

“司隶不留守吗?”

“把河内的守军调回来,留一两万人足矣。”

面对贾诩的提问,陈暮给出了答案。

“陛下,臣认为,应该三路并进,第一路应先以济南佯攻东郡,实则青州兵马南下徐州,自徐州一路攻山阳。”

得知此时,贾诩思索起来,片刻后说道:“第二路则自魏郡黎阳出发,沿延津、白马,南下取东郡,威逼济阴。第三路从颍川河南出发,取陈留,最终将曹军主力困在济阴,最好逼迫他们南下逃遁至豫州。”

“哦?这是为何?”

陈暮饶有兴趣地问道:“之前廷尉右监说要先取豫州,然后南北夹攻。怎么尚书令的意思,好像是要放弃豫州?”

贾诩沉声道:“确实应该放弃豫州。”

“为何?”

“很简单,若是我军得豫州,就得承受三面进攻。刘表、孙策,都可以把兵马派到豫州来和我们交战,到时候就得同时对付三个敌人。”

“你的意思是如果我们派兵去豫州,刘表和孙策也可以就近派兵来援是吧。”

陈暮提出疑虑道:“可即便是不去豫州,他们也会来援。”

贾诩笑道:“来援的方式就有很大区别,如果我们占据豫州夹击曹操,孙策主力在豫章、九江等地,可以就近来援,这样既不耽误他取江东,还有可能被他利用孙氏在豫州十余年的经营,有地利之惠。”

“而若是把战场放在陈留、东郡以及山阳等地,这些地方离荆州和扬州较远,刘表和孙策的补给线就会拉得极长,不利于他们大规模行军。同时最重要的就是孙策现在还在攻伐江东,如果离得太远,对于他尽快夺取江东的计划就很不利,来援助的力量就会小很多。”

汉朝的交通程度远比后世差了不知道多少倍,物资运输往往取就近原则,比如曹操打潼关的时候是利用洛阳作为粮草中转站,打汉中的时候,粮草辎重来源就是从关中就近获取,打赤壁之战的时候是从南阳盆地挖了运河直通荆州。

当时大规模粮草运输,基本是靠水运。所以我们能够通过观察历史得出一个很有意思的结论,那就是所有大规模战争的发生,只有两个情况,一是就近原则,双方离得近。二是漕运原则,必须挖漕渠。

唯一的意外就是白狼山之战,但那是一场打得很险的奇袭战斗。曹军抛弃大量军备物资,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翻越燕山山脉,突袭柳城,打了蹋顿一个措手不及才取得了胜利。

可以说,如果蹋顿当时不选择与曹军正面决战,而是立即选择下令撤兵,跟曹军利用骑兵优势打游击,到最后死的一定是曹操,不会有第二个结果。

历史上就有失败案例,如唐军进攻朝鲜,因补给线太长而失败。后来远征西域,还是补给线问题,于怛罗斯之战大败而归。

因此补给线对于一支军队来说,尤为重要与关键。

贾诩的战术打法就很聪明,他认为战场应该安排在陈留、东郡以及山阳一带。

这些地方距离荆州和扬州有数百公里距离,最近的都是山阳到九江,也就是后世山东济宁市到安徽淮南市,直线距离都有四百公里,实际距离在五百公里以上。

刘表就更远,如果是按照陈留战场来算,也就是后世的襄阳到开封,直线距离也是四百多公里。但这是从南阳盆地过来,在南阳盆地被朝廷占据的情况下。如果绕道大别山,得走一千多公里路。

如此长途跋涉,补给线会拉得非常长。朝廷兵马啥都不用干,把他们的补给线一断,刘表和孙策就得干瞪眼,因此朝廷可以就近进攻曹操,但刘表和孙策却离得远,不可能大规模来援。

陈暮听到贾诩的建议,十分赞赏,笑道:“不错,这就是地利。豫州离荆州、扬州都比较近,战场放在这里,适合刘表孙策来援,战场放在大河南岸,他们劳师远征,必然疲惫。”

“善!”

刘备稍微思索,也明白了问题的关键,点点头道:“此策甚妙,就依尚书令所言。”

贾诩连忙说道:“其实这个方法也是在座诸位大臣提醒了臣,臣才想出来的,而且依臣之见,丞相和副相恐怕也早就已经做出了决议。”

陈暮和荀攸对视一眼,相视一笑。

他们确实是这么想的,而且已经打算让荀彧回来中央坐镇后方,因为刘备亲征,除非陈暮坐镇洛阳,不然后方需要有人留守统筹全局。

但陈暮自然要和刘备一起亲征曹操,因此荀彧就必须回来,荀彧回来的话,冀州那边就缺少一位统筹各部门的军师。

荀攸可以去,可洛阳这边的进攻方式会由河南、颍川两郡同时进发,两边都需要有人进行战术安排。

刘备跟陈暮从河南进攻陈留,荀攸就得和赵云从颍川进攻,所以荀攸也离不开身。

这次朝会的目的,自然是要物色一位可以担当大任的战术军师。

诸葛亮或许可以胜任,作为陈暮最出色的弟子,他已经有了不错的底子。奈何年龄太轻,镇不住冀州那帮老兵油子。

因而得找一位威望比较高,可以胜任的人选。

贾诩自然不行,他年龄是够,威望不足,那么剩下的就比较简单。

陈暮亲自去颍川,荀攸去冀州统筹张辽、高顺、黄忠、徐荣四大虎将,钟繇在青州,安排臧霸、太史慈、蔡阳等人。

这样刘备身边就留下一名出色的随军参谋就行,现在就是考验大家的水平,目前来看,现在的二十多位二等参议博士当中,贾诩是独一档超一流谋士,智力在96以上。

董昭、毛玠为次一档,在90-95之间,一流谋士,其余王修、邴原、孙邵、崔琰、王朗、国渊、公孙方、王朗、左继、刘谦等人则差一些,大多都在90以下。

因此到时候刘备带上贾诩董昭毛玠以及一部分随军文士,陈暮到时候再把诸葛亮、徐庶、庞统等人塞进去,做中下级参谋,这样就应该万无一失了。

确定了战术安排,接下来就做细致规划,比如第一战略是什么,先取陈留,扼住曹操西面门户,再从延津渡河,占领白马取东郡。

最后从山阳袭击曹操后方,这样三面夹击,把战场全都收缩在兖州以北的区域,加大敌人援军的补给线,延缓敌人援军脚步,如此就能够在战略上把曹操挤压在济阴一带,逼迫他南逃。

陈暮还就不担心曹操南逃,他去豫州,依旧会被挤压生存空间,河南没有什么险要的地势,他在汝南撑不了多久,而江东和荆州不太可能会接纳他,最终还是难逃灭亡。

内阁会议从午后一直到傍晚,确定了很多细节末枝,一系列的安排都布置下去,朝廷已经开始做战争动员,前期的准备工作在这个月内基本就能够完善。

下一步棋,自然是按照计划行事。

数日之后,朝廷放出风声,决定派一位新的豫州牧前往豫州。

这对于曹操来说,无疑是件很绝望的事情。

他现在对于孙策的离开持犹豫态度,孙策一走,他就独自面对朝廷的压力,自然很慌。

可人家走都走了,该怎么办?

烂摊子全部留给他,接不接手就是个很大问题。

接手吧,跟朝廷撕破脸皮。

不接手吧,自己的兖州彻底被朝廷势力包围,插翅难飞。

现在朝廷打算派人接手豫州,如果他再不行动,等过个两三月,朝廷大军入驻豫州,稳固下来,他就彻底没法活了。

因此没有办法,他只能宣布与孙策刘表结盟,同时派兵马占据豫州,正式与朝廷撕破脸皮。

这里其实要强调一下为什么朝廷一定要选择逼反曹操之后,再出兵。

很简单。

因为朝廷和曹操还没有彻底决裂。

从当初天下五君开始,一直到刘虞登基,曹操都是表面维护朝廷的。

投桃报李, 刘虞也是任命他为兖州牧,让他有了根基。

所以一直以来,曹操和刘备属于盟友关系。

就跟官渡之战前,曹操和袁绍是盟友,与袁术公孙瓒是敌对关系一样。

但现在历史改变,由于刘备这个强敌出现,导致二袁相争的局面不复存在,变成二袁结盟。

虽说这种结盟纯粹是表面兄弟,二袁互相之间勾心斗角,互相背叛,联盟关系并不牢固,但这也间接促成刘备孙坚曹操的联盟关系。

这导致如果没有合理的借口,朝廷其实很难对孙坚和曹操开刀。

而现在,这个借口就有了。

到章武三年六月末,荀彧被调回中央担任副相。

七月初,刘备正式准备御驾亲征曹操!

第八十章 平青州请假条第二百章 江山易老第七十六章 界桥之战第六十九章 沈亭之战(1)第二百五十五章 高兴得太早了第六十二章 四弟是真的狗第六十一章 陈毒士又开始了第二百八十一章 三请三辞第一百二十二章 将星陨落第六十二章 出城,死战!第四章 运筹帷幄,决胜里之外第八十三章 有谁能知我心第五十一章 步战之王第五十六章 将胆第一百六十二章 许攸偷家,荀彧守家请假条第四十四章 老大哥慷慨解囊第一百三十八章 出兵第七十五章 给老大哥擦屁股第一百九十七章 张郃投降第一十四章 中庸之道第八十七章 陈子归束发弃袍第二十四章 战略谋划第一十二章 一口鸡汤第五十四章 剑拔弩张第一百六十一章 战起第七十四章 盟主孙策第三十七章 成了第二百一十四章 请君入瓮第二百六十一章 请陛下禅让第五十四章 知识的力量第三章 汉末群雄之白马公孙瓒第三十章 青梅煮酒论英雄第四十三章 幕后黑手第七十一章 给年轻的周瑜上一课第六章 汉末毒师第一百零五章 哥几个,骑着第四十七章 夺权第一章 虽非同胞,情同手足第九十四章 欠我三条命第一百二十八章 安阳城下第七十章 孙曹刘一网打尽第七十六章 打二十个第一百六十章 谷阳之战第六十九章 西凉铁骑第七十七章 离间计第三章 未来方向第七十三章 心病第四十八章 与矿山打仗第四十五章 朝廷的对策第三十一章 整装待发第八十二章 抓住你了第七十一章 民族认同感第二十二章 朝议第一十三章 出头鸟第八章 一吼之威第六十七章 不打了完结感言第六十九章 西凉铁骑第一章 唯一的光第一十四章 关中诸事第七十七章 好大的嗓门第四十八章 微微一笑很倾城第一百六十九章 黄汉升连冲五阵第三十五章 西凉乱第五章 善与恶的抉择第二百四十六章 其心可诛第二百六十二章 如何证明?第一百二十三章 巅峰关羽第一百一十四章 又是一个圈套第三十一章 暗处交锋第二百七十一章 邺城之战第八十三章 有谁能知我心第一十二章 太史慈第二章 孟德第四十五章 长社城下第三章 舍命拼杀第九十一章 攻心为上第三十六章 立傀儡请假条第一百零五章 哥几个,骑着第一十一章 大事业第十章 逼上梁山第四章 推诿第二百零二章 大决战开始第二百五十四章 将计就计第二十四章 夷灭三族第七十八章 收降四将第八十六章 大战前夕第七十章 等人第四十六章 把四弟抓起来第二百四十三章 试探第五十七章 时机已到第一十七章 各有算计第一十三章 宦官之友陈子归第六十六章 鲜卑第五十二章 月凉如水第三十九章 陈丞相第七章 巡视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