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九章 朝廷反制

刘范为了安置流民、开发西域,呕心沥血,借鉴后世的历史,在卢植、田丰等人帮助下,提出了在西域实行屯田制,对流民实行以工代赈,又采纳贾诩的无中生有之计,从匈奴手中以超低价卖到了大宗的牛马用以运输,最后又是采纳了贾诩的建议,绑架了三名神医。除此之外,刘范还颠覆性地在金城书院实行考举,又把军屯纳入讲武堂的指挥下。

短短的一个多月,刘范的举动一个接一个。刘范的每一个举动,动辄就能让全天下为之一振。谁又会想到,几年前一个小小的越骑校尉,部下不过两千人,人微言轻;但到现在,这个刚加冠不久的少年已经做到了略微一动,就能让全天下随之而动。

对于刘范的新政,天下人对此的反应各不相同。朝廷当然是尊奉一条原则:凡是西州支持的,我们就要反对;凡是西州反对的,我们就要支持。刘范的新政不论是哪一条,朝廷都自带一种天然的恨意。

不过对于屯田制和以工代赈,朝廷暗自庆幸。大多数公卿大臣都认为,屯田制和以工代赈会激怒混杂在流民中的黄巾军余孽。黄巾军起初是一支起义军,到了后来却演变成一支乱匪,好吃懒做,又桀骜不驯。一旦这些乱贼成功煽动起流民,刘范就又要平定一次黄巾之乱。公卿大臣们认为,屯田制和以工代赈,正是他们实施的祸水西引战略的助推剂。

至于西凉和匈奴之间的贸易,正是朝廷最为震怒的。朝廷之所以在要不要强征匈奴战马一事拖沓许久,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现在的匈奴中郎将正是董卓。董卓的头衔有并州牧、鳌乡侯、定北将军、匈奴中郎将,拥有代表朝廷对匈奴处置的权力。但刘范用田丰之计,让杨彪对董卓生疑。

杨彪回去后,就鼓动刘宏削弱了董卓的势力,迫使其裁军,使之势力大减。经过杨彪这一闹,也让朝廷开始对董卓不放心起来。本来朝廷就已经禁止了并州和匈奴之间的贸易,如果这次又要派匈奴中郎将董卓去强征匈奴的牛马,难保董卓不会阳奉阴违,借着奉行朝廷之令前去强征匈奴牛马,却借机把匈奴的牛马据为己有。如果事情演变成那样的话,那朝廷禁止匈奴与并州的贸易也就沦为空话一句,让朝廷丧失颜面;同时牛马可能会让董卓侵吞而去,朝廷什么也得不到,还白白地惹怒了匈奴。

这就是朝廷一直在讨论要不要强征匈奴牛马。结果朝廷的拖沓,白白地让第三方西凉刘范渔翁得利。数以百万计的牛马,刘范不过以区区十一亿钱就弄到了手。贾诩的无中生有之计,让刘范获利颇丰。要知道,就算幽州之战后,刘范得到的鲜卑各部的赔款,也不过几万匹战马。这次对匈奴的贸易成功,不亚于打了一次大胜仗。

而朝廷呢,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匈奴人把他们所渴求的牛马赶进山丹牧场,却无能为力。如果朝廷在这次交易玉成之前,就下令让匈奴中郎将董卓去收缴匈奴人的牛马,也不会让刘范得逞。这下好了,数百万的牛马,相当于匈奴一半的积蓄,也是朝廷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笔横财,归了朝廷的死敌刘范。刘范本来就拥有百万之数的牛马,现在势力又更上一层楼。

先不说耕牛的增多,能加快西域的开发,能增加粮食的丰产,就说战马都归了刘范,就足够让朝廷眼红的。在朝廷和一般人眼里,其实那四十万劣马也足以军用。只不过,刘范从穿越以来,第一眼就瞧上了骑兵,所以对骑兵的要求是最苛刻不过。尤其是战马,必须要足够高、足够肥、足够快、足够持久、足够耐粗饲。这样的战马,才能入刘范的眼。

但是在其他人眼里,只要是马,就没有不能用做战马的。刘范的劣马,其实也能做战马,只不过战力不如刘范规定的战马。在西域之战中,刘范收缴到的劣马就有十几万,现在又收到了匈奴的四十万劣马。加上刘范规定的战马五十四万匹,整个西凉的马已经超过百万之数。

这意味着,无论如何,朝廷的军力永远不能超过刘范的军力。拥有超强的冲击力、机动力和威慑力的骑兵。绝对是冷兵器时代的王者。兵书上一般记载,一个骑兵能击败五六个步兵。万一刘范发起疯来,装备起百万骑兵,朝廷不灭亡才怪。得知匈奴人和西凉之间的交易后,朝廷恐惧殊甚。不仅刘宏、何进等人吓得催促皇甫嵩增兵,就连在刘范眼中朝廷唯一的明眼人曹操,都感叹朝廷大势已去。

甚至曹操在何进府中的幕僚会议上都悲观地感叹,朝廷绝不可能灭得了西凉政权。何进、袁绍、袁术等人也是这么想的,但还是斥责了曹操一番。

刘范的其他举动,例如建立金城书院等,都让朝廷越来越惧怕刘范。而朝廷又不敢轻易招惹羽翼已经足够坚硬的刘范,现在西凉得到了匈奴的牛马,今日西凉尚且如此强盛,那未来呢?所以朝廷就得想辙削弱刘范的势力。

可是西凉素来不受朝廷控制,现在西凉早已形同国中之国,刘范已是西方三州的无冕之王,朝廷还能怎么对付他?经过紧急磋商,朝廷决定,还是要坚持祸水东引战略,就是把流民这个包袱扔给西凉。朝廷是这么想的,就算西凉能凭借屯田制和以工代赈安顿好流民,没有激起流民的反抗,那也能让西凉暂时没有能力进军东州。

因为流民太多,足足有五百万以上。要是朝廷努力一些,勤政一些,还能把这个送给刘范的包袱增加到六百万以上。处置这么多的流民,西凉肯定要花费不少的时间。要是顺利的话,三五年也就差不多能完成。万一不顺的话,西凉非得用数十年的时间花在这一件事上。

不论顺利还是不顺利,总之西凉在安顿好流民之前无力东进,朝廷就迎来了一次宝贵的喘息之机。西凉的军事威胁,不亚于冷战时苏联对美国的威胁。朝廷被西边的西凉压迫得近乎窒息,唯有让西凉忙起来,才能让朝廷松一口气。

第一百六十九章 刘诞之思第六百四十六章 包围渐成第四百一十一章 除贼之策第八百八十章 榻前遗计第六百四十一章 鼓舞士气第八百七十七章 篡位方针第二百八十一章 揪出黑手第九十五章 君臣之间第四百七十二章 初显峥嵘第十七章 几言定广宗第三百三十二章 呕心沥血第六百六十八章 渡河击狂胡第四百三十章 益州退兵第二百七十四章 威震华夏第二百九十六章 何进论策第五百二十一章 人间地狱第八百五十三章 再次惨败第一百七十一章 一诺千金第二百八十九章第二百三十八章 家的温馨第四百八十九章 张燕再乱第八百一十一章 利益交换第五百二十二章 火烧贵山第七百五十四章 家之温馨第八百二十六章 骑兵出击第八百二十九章 劲弩显威第二百零九章 告一段落第二百一十四章 赵忠救星第七百三十八章 新宫之议第五百一十七章 出城应战第两百零三章 老将出马第八百二十九章 劲弩显威第七百八十三章 求援凉国第八百五十八章 围魏救赵第五百七十四章 确定合约第五百二十三章 火中灰烬第三百六十一章 西迁之争第六百一十章 备战情况第九百零四章 谥号为灵第二百六十章 战法奏效第三百五十一章 天衣无缝第二百七十一章 惨痛教训第七十章 纷至沓来第一百九十五章 名由天定第三百九十五章 购买和平第一百四十九章 重大发明第七百九十一章 罗马军团第八百三十三章 守营不出第七百八十五章 是否援助第三十七章 枭雄来了第七百七十八章 发现铁矿第八百七十二章 移风易俗第七十二章 鲜卑单于第四百六十一章 举世之战第一百一十七章 离间之计第一百二十四章 渔翁之利第六百一十五章 知己知彼第三百八十二章 阿瞒之见第两百零一章 大战前夕第七百五十三章 为人父母第六百五十六章 大夏二陷第三百三十八章 外夷来访第二百六十四章 施恩楼兰第三百二十三章 天州昆州第三百九十八章 口干舌燥第四百五十一章 曹操阳谋第七十五章 规章制度第五百三十一章 瞒天过海第五百九十七章 主臣相认第八百二十八章 无边箭雨第七百三十三章 望月怀远第三百二十四章 州牧刺史第七百四十六章 贸易困局第八百零四章 全面落败第七百八十章 囤积困境第五百零八章 擒贼擒王第三百六十六章 李儒妙计第六十七章 甄家买马第三百三十七章 偷袭又败第六百三十九章 战法之争第二十八章 刘关张来了第四百七十一章 惊天秘密第七百五十五章 图穷匕见第一百八十六章 陷阵之威第六百三十二章 最后准备第二百九十六章 何进论策第六百八十章 共乘一马第三百六十六章 李儒妙计第二百八十一章 揪出黑手第二百五十九章 连环战马第五百五十七章 妙计夺城第六百八十四章 中计中箭第七百零一章 凯旋庆典第五百零五章 乌孙溃败第八百四十九章 反击利器第三百七十二章 足球马球第四百五十六章 营寨见破第十六章 强攻广宗城第七百七十五章 宫中之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