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九章 袁绍妙策

若朝廷得到并州的支持,那么面对兵威大盛的凉国,便多了一个盟友;若朝廷不接纳董卓,那么董卓一定在恐惧朝廷征讨并州之后,选择与凉国讲和。并州位于司隶之北,与雒阳城不过只有二三百里之遥。若并州与凉国结盟,则凉军必从榆林之地南下攻打长安,而董卓之并州军必从上党郡南下,直趋雒阳城。届时大汉东西两京同时有陷落之危,则社稷危也!”

听了袁绍这番解释,何进、袁隗、曹操等人都不禁皱紧了眉头。这样危险的后果,是朝廷所不能承受的。

见众人都十分忌惮,袁绍继续说:“因此,为朝廷安危而计,朝廷万万不可与董卓闹翻,反而还要对他虚以委蛇,使他将重心放在凉国上。因此在下主张,不若就此答应了董卓,并再次与董卓商议西征凉国之议。”

“西征凉国?!”一听这一建议,堂下众人都下意识地紧张起来。朝廷前两次与凉主刘范开战,换来的是雒阳城的两次被围,和朝廷签订的两次赔款条约,以及众多朝廷官军士兵的伤亡。这不得不令包括曹操在内的众人,感到十分紧张。

何进皱起了眉头,问道:“为何要西征凉国?”

袁绍道:“明公,请恕在下未曾把话说清楚。在下所说西征凉国,并不是真的要征讨凉国。而是假借允许董卓进驻河东,朝廷与董卓一同征伐凉国,诱使董卓率先进攻被凉军占据的榆林之地。如此,一来借凉军之手,来为朝廷削弱董卓,降低其对雒阳城的威胁;二来祸水东引,利用董卓吸引凉军进攻并州,而榆林之地必然空虚,这便给驻守关中的皇甫嵩部一个北上偷袭榆林之地的良机。”

荀彧听了后,立即站起来驳斥道:“此言不妥!若凉国举十数万、二十万步骑而来,而非只调动驻守榆林之地的一个卫来应对,那么关中便要承受巨大的压力。最坏的结果是凉军攻陷关中诸多城池,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皇甫嵩部十万步骑全都困守城内,不敢出城与凉军争锋,根本无暇北上偷袭榆林之地。”

一看何进听了荀彧的话,脸色又变了变,袁绍唯恐何进改变主意,他赶紧道:“当然朝廷也可以完全只是借合击榆林,来诱使董卓之并州军独自进攻榆林之地。而朝廷却作壁上观,谨守关中即可。凉国见朝廷并未参与,敢于偷袭榆林之地的只有并州,那么凉军便会弃关中数十座坚城于不顾,而转头去反击董卓。

凉军强悍,非并州军可挡。在并州军被凉军击败时,明公可从京师诸军里,秘密派出一支大军北上河东,急趋晋阳,一举消除董卓对朝廷的威胁,并收复并州!在偷袭晋阳城之后,官军再调往黄河之畔,严密守住黄河各个津渡。凉军本来的目标不过是打退进犯榆林之地的并州军,并没有与朝廷再起大战的计划。见并州已被官军拿下,关中又无机可乘,便也无所作为,只能坐视朝廷收复并州。”

听了袁绍的这一借刀杀人、趁人之危之计,何进和众人都有些意动。如果真的这么做,利用凉军去吸引并州军、吸引董卓的注意力,而后朝廷再趁机偷袭晋阳城,一举收复被董卓割占的并州,朝廷便能多控制一个州,而且还消除了北部的威胁,这简直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曹操质疑道:“并州之南是上党高地,山势险峻,地势险要,极难通行。若派官军北上偷袭晋阳城,恐怕官军不能短时间内通过上党郡,便会令董卓警觉起来,而导致偷袭失败。”

袁绍道:“此也不难。朝廷控制着河东郡,通过河东郡,骑兵可以沿着平坦的汾水盆地,快速杀至晋阳城下。且朝廷可以与董卓如此约定:以汾水为界,河东郡分为南北两部。朝廷派五万骑兵奔赴河东郡南部,董卓率军六万进驻河东郡的北屈城。

选定一日作为进攻之期,届时两军同时西渡黄河,董卓之并州军进攻黄河西岸的夏阳城、高奴城、定阳城、雕阴城,官军则派一部疑兵佯装渡过黄河,而官军主力趁董卓之并州军渡河,而北渡汾水。渡过汾水后,官军打出并州军的旗帜,佯装成并州军,并沿着汾水全速奔动,直取晋阳。途中若有城池绕不开,便诈开城门;若能绕开则不顾。

如此,依据骑兵之速,官军定能于十日内奔至晋阳城下。且要与凉军争夺榆林之地,董卓一定是将其并州军主力都派了出去。晋阳城所剩的守军必定不多,官军五万之众,已足以攻下晋阳。拿下晋阳城后,则攻守之势完全在我,并州大势已定矣!”

听完袁绍这一完整的计谋,何进、袁隗、王允、袁隗等人都颇为振奋。袁绍的这一计策成功的几率颇高,而且成功后朝廷也能收获颇丰。只有曹操和荀彧听完后,开始怀疑起袁绍的动机。他们一直在猜测,袁绍百般设谋,最初的动机不过是为了让董卓能得到朝廷的允许进入河东郡。可是这么做对于袁绍又有什么好处?他到底想干什么?

袁绍没有察觉到曹操与荀彧的疑心,他继续滔滔不绝地说:“明公,在调虎离山、趁机偷袭晋阳之时,明公可以再派五万官军北上河东郡,迅速把守住河东郡沿河各个津渡。如此一来,早已渡河进入榆林之地的董卓,即使很快得知了官军偷袭晋阳的消息,在官军严防死守下,他也飞不过黄河来,只能坐视官军攻下他那空虚的并州。

退一万步说,若董卓得知朝廷偷袭晋阳之后,他无家可归之下只得投降凉军,并与凉军一同来攻。但只要官军死死守住黄河津渡,他们也难有可乘之机。

如此一来,朝廷既可以轻松收复并州,壮大己身;同时又借凉军之手灭掉董卓,消除心腹大患,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百六十二章 黑山危机第三十七章 枭雄来了第四百七十章 毒士毒计第一百七十七章 并州谋士第五百二十章 一意孤行第三百二十八章 推行屯田第七百二十二章 新政之行(上)第三百六十四章 李肃来使第六百三十三章 窃听密语第八十三章 狗急跳墙第五百三十二章 盟军中计第八十五章 忠奸不分第七百五十一章 袁曹对谈第二百三十七章 童言无忌第二百四十章 升堂议事第五百五十三章 南郑之战第六十二章 又收二将第七百八十八章 出兵问题第一百七十五章 力量对比第六百零九章 一盘大棋第四百六十九章 忠孝难全第一百二十六章 舍命相救第四百九十七章 胡毗色伽第八百八十八章 青隼传书第八百二十三章 克里安德第三百六十七章 贾龙鹰扬第五百零九章 贵山之战第一百八十四章 反戈一击第一百五十二章 人马铠甲第七百二十九章 应对策略第八百六十一章 唇枪舌剑第四百二十一章 称王大典第六百四十七章 败局已定第八百九十七章 大限将至第四百零八章 天道所致第一百八十三章 行刺后续第三百四十八章 继续忽悠第一百零八章 偶遇马腾第七十七章 训练成果第六百六十七章 虚假瘟疫第四百零四章 夫复何求第五百九十九章 悉问策论第五百八十九章 笑谈兵机第一百八十二章 喜从天降续第七十一章 万里挑一第八百九十九章 计划开展第三百八十八章 光武在世第二十章 张角身亡第三百七十二章 足球马球第五十七章 昭姬评诗第六十三章 衣锦还乡第六百二十三章 凤宫求官第一百五十三章 修路之意第四百九十一章 令明奇谋第三百八十二章 阿瞒之见第一百四十三章 农业改革第三章 初识卢植第六百四十五章 危机降临第二百七十四章 威震华夏第八百八十一章 双重保障第六百二十九章 豪言壮语第四百章 鬼才东来第四百三十七章 正式开战第一百零三章 女神来了第七百八十七章 愿赌服输第七百二十二章 新政之行(上)第一百五十章 指南二宝第七百四十二章 土地之忧第五百九十五章 访见荀攸第六百零四章 议将亲征第八百零六章 马市见闻第二百九十章 仓皇失措第五百一十六章 搦战蓝氏第六百二十八章 围中相话第七百四十八章 重大突破第七十七章 训练成果第一百四十七章 交流心得第二百零七章第二百八十四章 文人原罪第二十七章 父子同谋第三百零四章 谈判要点第六百二十七章 突遭重围第一百四十五章 工业改革第二百九十五章 唇枪舌剑第十六章 强攻广宗城第二百四十四章 西域攻略第三十九章 枭雄本性第一百零八章 偶遇马腾第八百七十四章 使团进城第六百三十五章 月国中计第四百四十三章 阵前动员第五百四十九章 敌我难辨第八百六十六章 大战落幕第八章 张角来袭第八百四十八章 暂告段落第五百五十二章 引君入瓮第三百八十九章 才多异人第三百四十九章 吊人胃口第一百三十七章 羌氐改革第十四章 火烧黄巾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