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记(二十五)司马子元

曾经好奇,如果篡位的是司马昭而不是司马炎,司马师还能不能得到景皇帝的追封。毕竟并非所有人都那么大度,或者说,愿意和稀泥充好人。不过再仔细一想,便觉得这个问题实在没水准。司马师没有儿子,给他上个尊号又有什么实际的关系?这种博名声的好事向来是司马昭会做的,就像他说“此景王之天下也,吾何与焉”,真心假意不知,却作足了秀。

从后人的角度看,灭蜀,平吴,称帝,这些司马师应该都做得到。而真正让人慨叹玩味的,是如果司马师迟些年过世,他的精明强干,他的风流俊逸,他的阴鸷刚恨,能将他的帝国带到何等高度。晋朝往后的一切,所有的历史,是否都得改写?

司马子元,这是个有故事的人。

师。军也,众也。提起司马师这个兵家气息十足的名字,再联想到他出生时那个风云际会的建安十三年,很多人或许会不由自主地将“师”字与大名鼎鼎的赤壁之战联系起来,并同时感慨这个巧合确实附会了天命,预示了景皇帝一生长于弓马死于刀兵的宿命。

很恢弘,很大气。然而,在我看来这个“师”字所代表的杀戮征伐,或许有那么几分啼笑皆非。

司马师的父亲是司马懿,司马懿一直不想出仕,与张春华一起高湛的演技瞒过了很多人,不知建安十三年司马师的降生让曹操识破了奥斯卡影帝司马懿的演技。

师在古汉语里有官、长、首领的意思,子元的元又意味着为首、开端。想来是司马懿对长子期望挺高,纵然做不到权倾朝野位极人臣,也得出人头地一番作为,不没家风不辱先人。显然,这应该才是对司马师名字的正解。

凭河内司马氏这个名号,司马师可以说是系出名门的,良好而严谨的家教通过司马朗传中的“诸子虽冠成人,不命曰进不敢进,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问不敢言,父子之间肃如也”可见一斑。从司马懿日后一直笃定地将司马师定为接班人的举动来看,可以说他十分受父亲器重,没经历过什么夺嫡争宠的日子。母子关系上,张春华逝世司马师居丧以至孝闻,司马、张二人吵架张春华气得绝食司马师和几个弟弟陪着她一起饿肚子,看来感情也很好,相处十分和睦。一言以蔽之:小司马师生活在一个爹疼娘爱的优越家庭。

司马师的童年生活是很美满的,目前来看生在司马世家的司马师何其幸运。然而后面的日子,司马懿的身份给司马师仕途上、生活上带来的好处,坏处,还有许多许多。

与日后的阴冷强势不同,司马师的青年时期,可以说是相当的风流倜傥。晋书记载他雅有风采,想必也是翩翩公子风度不凡一转头迷死不少女生的帅哥,而且下句接的是“沉毅多大略”,估计是气场超强相当拉风的型男。往后的几句很有意思,“与夏侯玄、何晏齐名”,裴松之补充,魏氏春秋曰“初,夏侯玄、何晏等名盛于时,司马景王亦预焉”,然后就直接突兀地出现“景初中,拜散骑常侍”。

那么终魏明帝一朝,司马师什么值得书写的地方都没有吗?毕竟景初三年魏明帝驾崩时,他已经三十有二,再不算年轻了。

众所周知,夏侯玄、何晏等人在曹睿当政时郁郁不得志是因为那起著名的“太和浮华案”,魏书·帝纪三只用了很简单的一句四年春二月下了某道诏书带过,太和六年的集体大罢官干脆没写,其他几位当事人的列传中零零散散倒是拼凑得出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总之夏侯玄、何晏、诸葛诞一大堆日后政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名盛于时”是在干什么地球人都知道,魏氏春秋中的“预”字也用得玄妙,何晏还评价说“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夏侯太初是也;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是也”,看得出哥仨相当铁。于是我不得不十分怀疑高干子弟司马师当年也是浮华友的一份子。

老爹常年在外打仗不在身边教导,自己作为重臣之子从小被人吹捧惯了,家庭生活幸福用不着葬花叹气,家里金山银山供着也没什么“路有冻死骨”忧国忧民的重要使命感。三五好友聚在一起扯皮,喝喝酒写写诗比比富,多么风雅多么有趣!(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大概对于出身优越的青年司马师来说这也是人之常情,或许他也没想到,这样聚聚会侃侃大山会换来太和六年对他们这群人的仕途几乎造成毁灭性打击的一纸谕令。

那年他二十五岁。

从晋书的直接叙述和何晏的评价里都可以看出司马师很会动脑,很善于分析问题。可以肯定,这样的变故一定引起了司马师及其深刻的反思。好友夏侯玄和何晏拖他下了这趟浑水,想必他是怨恨的;魏明帝自己骄奢淫逸却像模像样的禁浮华,想必他是鄙视的,也引起他对政府的怀疑;董昭都快入土的人了还不消停上道折子折腾他们,想必也滋长了他的叛逆之心。司马师能“沉毅多大略”,能让人看出“成天下之务”,必定事业心很重,重到对一时年少轻狂无尽的悔恨,重到想清楚谁是罪魁祸首,重到他终于意识到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所追求的。而我们是否也可以设想,这时候老狐狸司马懿也开始从旁提点:夏侯玄和何晏是皇亲国戚,他们的仕途不会被永远堵死,但你的身份不一样,不要以为你爹奉命辅政你就变成“体制内”了,咱充其量也就是高级打工的,你爸不是李刚……

从实际行动中可以看出,夏侯玄、何晏、李胜、丁谧、邓飏、毕轨等浮华友在日后依然交往甚密,而司马师则完完全全淡出了这个圈子,甚至彻底站在对立面

这就是一个文青,怎么由对社会的不满变成一个愤青,再变成一个反政府主义者的。

司马师为年少付出了代价,也在深思中完成了蜕变。

司马师的爱情,他的第一任妻子是夏侯徽魏国征南大将军夏侯尚与曹真之妹德阳乡主的女儿。如此出身真可谓和司马师门当户对,加上晋书记载“后雅有识度”,看上去完全就是一对女才男貌的天作之合。

从各种迹象看夏侯徽和司马师的感情应该都是不错的:一、假设夏侯徽和司马昭的妻子王元姬一样及笄出嫁,那她和司马师九年内居然生了五出个女儿;二、帝每有所为,(后)必豫筹划,看上去两人确实拥有精神层面的恋爱;三、晋国建立后在羊徽瑜的再三要求下司马炎追封了夏侯徽为景怀皇后,能让情敌敬重,只能说他俩感情确实很好。所以我总爱写司马师和夏侯徽的爱情故事,是因为我觉得两个相爱的人因权谋与利益天人永隔,确实是一件既凄婉哀伤又刚强冷酷的事。

晋书上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将司马师毒杀夏侯徽这段描写得相当大气。“魏明帝世,宣帝居大将之重,诸子并有雄才大略。后知帝非魏之纯臣,而后既魏氏之甥,帝深忌之。青龙二年,遂以鸩崩,时年二十四,葬峻平陵

”。非魏之纯臣,听着就让的浑身反骨蠢蠢欲动。夏侯徽的聪慧和司马师的阴鸷霎时跃然纸上。

千年之后每当我试图分析这件事总觉得有点天方夜谭的意思。青龙二年,日后呼风唤雨的司马景王年方二十七,正仕途不顺地赋闲在家;司马宣王在西线战事上算不了有什么大功;司马文王刚造出晋武帝,史书上一字儿其他记载没有。所以我一直很怀疑,夏侯徽到底有多锐利的一双眼睛能预言司马家迟早有一天会造反。那一年在三国黄历上其实事儿不少,二月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整个夏天魏吴两国都在合肥新城耳鬓厮磨,年底诸葛亮星落五丈原顺便捎走了魏延,中间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捎带上了汉献帝刘协。“非魏之纯臣”既然接的是“宣帝居大将之重,诸子并有雄才大略”想必和诸葛亮脱不了干系。

客观来说司马懿不希望诸葛亮那么早离世无可厚非。“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定律所有武将都会害怕,司马懿既然能在留着诸葛亮的命继续自己价值的同时保证诸葛亮不翻出什么大花样不危害到魏国的根基,何乐而不为?当然这个过程中很有可能是对政府一直不满的司马师产生了一些别的看法,发现了一些自保有余还可以自我壮大的方法和契机。那几年司马懿都呆在前线,要在军中培养起一群死忠完全有时间和大把的机会。不排除青龙二年诸葛亮逝世后深感还没捞够本的司马爷俩儿深夜一阵骂娘吐槽,顺带秀一下在军中的威武霸气,不小心让夏侯徽听到的。

司马师不觉地进入中年,父亲与曹爽的争斗不容水火,曹爽那边的不少是以前浮华好友,自己的仕途又被曹爽提防堵截,司马师冷酷的心开始刚硬了。

后来司马师大开杀戒特别符合逻辑。夏侯玄这帮人害了他大半辈子,他隐忍了这么多年,是时候出手了。看看他爹,打诸葛亮的时候拖泥带水,一征辽东就筑了个京官弄得人毛骨悚然,真是一脉相承。

多年的忍耐锻炼了司马师的意志,打磨了司马师的耐心,更保证了司马师的坚强和冷酷。接下来,经过那么多年的隐忍,司马师终于在不惑之年迎来自己的辉煌。此刻我突然发觉司马师和朱棣很像,都是潜心蛰伏,都是一朝展翅,都是有仇必报,都是冷酷无情,都带着点黑帮气质,甚至都死于征途。如果给予司马师一个朱棣那样广阔的舞台,我相信他也有魄力完成修书、迁都、六下西洋这样的壮举,放在他的时代,他也可以一统天下创万世之基业。只可惜,司马师缺了一点明成祖的运气。

嘉平二年以后司马懿就经常称病不朝,给予了司马师不少历练的机会。在嘉平三年年初最后诛王淩、杀曹彪最后秀了一把野心后,司马懿老人家西去,把基本上已经驾驭得差不多了的帝国留给司马师。平心而论从司马景王新统政那段时间的记载来看,司马师处理政务还是有自己的一套的,恩威并施,广开言路,群臣拜服,朝野肃然。司马师当政除了企图颠覆朝纲以外,对魏国总体而言还是益处多多的。

三国毕竟还是乱世,内部矛盾还没有代替边境上摩擦上生成主要矛盾。司马师上台不久,就与年龄相仿的诸葛恪狭路相逢了一次。诸葛恪我小时候是相当崇拜的,诸葛瑾之驴貌似和曹冲称象的难度差不了多少,虽然后来他做出的若干对长辈没礼貌的事对我童年哈里王子般的美好幻象是个不小的打击(这个倒是……我不太在乎他的骄狂,但不顺眼他不尊重前辈)。嘉平四年十二月,魏吴东兴之战以魏兵死伤数万结束。这件事上我觉得司马师其实并没有什么大错,吴军在魏土筑东兴,魏人耻于受侮发兵,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举动,何况按兵力来看如果不是魏军大意,实打实地硬仗魏兵必不输吴。所以在我看来,就出兵这一点——还是诸葛诞的主意——司马师都无甚被指责之处。而且兵败后司马师罢免司马昭的都督淮北诸军事而不追究其他将领罪责的做法也十分高明,收买了人心,又显示了自己赏罚不避亲的公正执法。总之和江对面不时头脑发热的诸葛恪一比,立刻显示出司马师是个多么冷静多么成熟多么精明的政治家。那年并州还有个小事司马师也引过及自身,结果“魏人愧悦,人思其报”,收效也太好了。

转年开春,诸葛恪趁着上回大胜的兴奋劲儿还没过,率着大军不顾劝阻地来攻合肥新城。司马师此时作为元首的方略简直他爹当年积极防御诸葛亮的办法如出一辙,而且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过如果不是文钦、毋丘俭这次大败诸葛恪有功,他们也不会那么快做大做强……

无意间写到“积极防御”四字,容许我跑一下题到瓦尔特·莫德尔身上。当然我没有娱乐到拿司马师的军事素养跟莫德尔比,只是有那么一瞬间,突然发觉这两个坚强如斯的人互相之间奇妙的联系。一路铁血卓越到底,对敌人基本上都完全不留情面,对自己人能展现出高高在上的宽厚仁慈,都在传奇中染上一层悲剧的色彩。莫德尔是夕阳下强悍的骑兵,刺刀的寒光折射出普鲁士军人的冷傲;司马师是暗夜里张开双翼的夜枭,凌厉的眸子俯瞰终生凸现慑人的阴冷。

年剩下的时间里吴国事儿太多,史书里也就没魏国什么地方了。估计大家都在大将军英明神武的统治下私下里搞些小阴谋,谁偷了谁的菜、谁盗了谁的号什么的,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也不为过吧。

嘉平六年刚过完年的正月,司马师各种事儿就来了。每当权臣把握朝政,张缉、李丰、夏侯玄这样的臣子每朝每代都会有,忠心我觉得大多是个幌子,就是想借着洗牌趁机大赚一把。人都是带有主观意见的动物,像我,对夏侯玄就是怎么看怎么不待见,而且基本上除了“他事事碍着司马师我就讨厌他”外没有什么过硬的理由。后人常把他不愿与明帝毛皇后之弟同席而坐的表现称作清贵高洁,我却一直认为他这种自已为是的优越感特别倒人胃口。明明爱慕权势却总爱装出一副心系天下苍生悲悲戚戚的好人脸。李丰是个老油条,这次要不是被张缉忽悠一定不会掺和进来的。张缉我觉得很有意思,他对司马师说诸葛恪的那番“威震其主,岂能久乎”既有预言性又有暗示性,仅凭此即可在史书中占上一席之地。

司马师处理起这三人来雷厉风行,在此就不再一次赘述我犹如滔滔江水一般的景仰之情了。说起来司马师对夏侯玄、李丰这帮人不爽早已有之,曹爽辅政期间估计大家早就恨得牙痒了,平乱党是迟早的事。除了李丰那句“卿父子怀奸”一下到位说到点子上让司马师不然一气之下现场灭口,其他人基本上都是按部就班自动走进了司马师准备多时的圈套。司马师杀夏侯玄那段魏氏春秋记载得特别给力,“卿忘会赵司空葬乎”,多么霸气多么威严,犯我者死,何况夏侯玄这种徒有虚名对国家没什么实用的花花公子。另外,廷尉钟毓在这次事件中的表现我觉得是十分有代表性的。对司马师这样精明强干的领导者,他服从;对于夏侯玄

这方失势的贵族,他尊重。反正钟毓家底子厚,他谁也用不着巴结。我觉得这从一个侧面还是反映出司马师的统治是不错的,或许很多人不支持,但大部分人还是选择顺从的,因为他总不会犯什么太大的错。

李丰、张缉事件只是个开始,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才称得上有意思。曹芳与郭太后素来不和,加上年初的妖蛾子事儿又和司马师产生了嫌隙,何况他又不像刘协那么安安静静听话总喜欢生点事端(虽然都是小事)。

秋九月,司马师和郭太后终于一起忍无可忍,废了曹芳,说到郭太后她和司马师真是绝配。

不少写三国后半期历史的文章都把郭元后写成一个无奈的寡妇,我却觉得这个女人其实剽悍非凡。三主幼弱,决策拍板的是她;和曹爽失和,凑成高平陵之变的是她;司马师想让齐王归藩,找的盟友是她;连毋丘俭、文钦、钟会反叛,打的幌子也是她,钟会甚至搬出了一纸遗诏。这位姐姐即使比不上老佛爷,也一定对魏末政坛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齐王怎么得罪司马师的史书上写得比较明白,不过又是一个叛逆的年轻君王和野心勃勃的权臣之间的矛盾。齐王和郭元后这边就比较有意思了,理论上这对孤儿寡母凑一块应该是非常温暖非常互相珍惜非常和谐的,但青春叛逆期的齐王就是非常有个性地惹恼了自己有权有势的继母。从恋爱自吅由到对减少赡养义务的不懈追求,齐王和郭元后之间的裂痕终于走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

之前的正始八年除了张春华去世外还有一件很重要又很八卦琐屑的事情,曹爽看太后碍手碍脚,准备把她迁出永宁宫。后来的事儿大家也知道,一年零八个月后司马懿就和郭元后合伙把曹爽斩草除根了,要不是郭元后首肯,司马师就算有再大能耐控制京畿也换不来一张有法律效用的圣旨。这次事件是个很明显的信号,在主少幼弱、牝鸡司晨的时候,得罪太后绝对没有什么好果子吃。司马师看清了这层关系,所以特讨好地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太后的堂弟。在司马氏还没有站稳脚跟之前,郭元后这个盟友必须要好好呵护,所以魏书上写得很清楚,“欲自结于郭后,是以频繁为婚”,这两人之间平不平等一眼就看得出。

年初的风波,让太后和司马师这对分享权力正在兴头上的孤男寡女(哦我错了,司马师还是有形式上的家室的)深深感受到了齐王的威胁,于是皇太后假借一个恋爱问题搬出了诏书。不过从为齐王送行老太尉司马孚哭得不像样来看,齐王还是没有太不得人心的。接下来立谁的过程就有点当了婊子又要立牌坊的意思了,明显双方都想找一个听话的少主,又都拉不下这个脸,最后还是郭元后背了这个黑锅,让司马师别别扭扭地在这个问题上做了个大忠臣。我猜魏略里的“太后不悦”,搞不好就是在腹诽这个。之后司马师问太后要印绶而太后不给能很明显看到郭元后强势的一面,她再贪恋权势估计也还没有胳膊肘往外拐到把曹家江山拱手送给司马氏的地步。当然我是不知道曹髦是怎么选出来的,可能看着孩子小小年纪比较好学又文静有点汉献帝那风采就选上了,可我相信登基大典上司马师听到钟会那句“才同陈思,武类太祖”后绝对脸都绿了,只能勉勉强强回答出一句“社稷之福”——皇帝懂社稷了,还要司马师干什么?

十月份大将军司马师获准入朝不趋,奏事不名,剑履上殿,看上去过得还挺滋润。

司马师和郭元后之间看上去似乎有众多可以产生超友谊感情的理由,天时地利人和,年龄相仿,曾经的帅哥美女,共同的事业目标追求,寡妇门前是非多……当然史书中除了他们的利益合作外一个字儿没写,我也就自然不好瞎猜。司马师的感情本身就很独特,到他这份上要么已经无情无欲了,要么可能会对志同道合的人格外欣赏。司马懿和张春华的强势爱情,不知道有没有加深司马师对这样一个伙伴的欣赏。

司马师是一个极其杰出的领袖级政治家,他在对各种事情的处理上几乎没有失误,他的稳重、深沉和决断,在有些方面甚至要超过他举国知名的爸爸司马懿。他执政的时间很短,连4年都不到,但他做了三件大大增强司马家族实力的大事:对皇室曹家的亲信进行大屠杀,废掉皇帝曹芳,消灭了淮河军区的叛乱。

司马师对待他的对手毫不留情,忠于曹魏皇室或者反对司马家族的任何人物、包括皇帝曹芳,他都敢公然下手;但他对待忠于或者不反对司马家族的大臣们却十分负责,有功必赏、有过必罚,不因为是亲戚亲信就特别优待,也不因为出身低微就排斥鄙视。司马师为司马家族培养出了一大批谋臣武将,像后来司马昭时代的一流名将钟会、邓艾,以及最后成为司马炎西晋王朝开国重臣的贾充、石苞。可以这么说,没有司马懿,没有司马家族的辉煌;没有司马师,就没有司马家族的继续辉煌,司马师对于司马家族的重要性,丝毫不差于司马家族的开山祖师爷司马懿。

司马炎建立西晋王朝后,司马师被追封为晋景帝。

人的一生总有那么几次难免被料想不到的不可控因素所左右,比如对司马师来说,文鸯就是一个很令人无语的不可控因素。征讨得这么顺利还是出了状况,那估计就是命了。这个问题上我看得挺豁达,只是在看到咬破被褥、强忍剧痛时,为这个强硬如钢铁的男子,除了崇敬外,蓦地产生一份心疼。在曹魏的老家许昌,司马师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一段路。要说是对他这一生杀戮过甚的报应,我觉得也合情合理。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忍逗留。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只差那么一点,仅仅是一点点。

纵观他的一生,经天纬地雄才大略,刚柔兼济心狠手辣。内诛曹爽,外拒东吴,立新帝,平乱党,青云直上,位极人臣。他离那份无上的荣光无尽接近,却又咫尺天涯。

到底是悲剧英雄呢,还是传统反面,恐怕不同人心里有不同的诠释。但如今我不可避免地又一次想起李如松的诗句:春来杀气心犹壮,此去妖氛骨已寒。谈笑敢言非胜算,梦中常忆跨争鞍。

师,曰军,曰众,这是他生于斯死于斯的宿命。

若司马师顺利地活到篡位成功,往后的历史会怎么发展?

毫无疑问,成年的司马攸会依法制入继大宗、继承皇位。那么这位齐王会不会真如史书所言比司马炎优秀许多呢?我猜他或许会更加勤于政务不像他的兄长那么荒淫,可他会不会真的一早杀掉刘渊以绝后患呢?

恐怕司马师是无法预想到了。讽刺的是,司马攸的妻子,也是贾充的女儿。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还好,这些都与司马师无关了,他最美好的时光都留在了魏都的朝堂上,在每束清晨的阳光照射进朱红色的大殿时,骄傲地抬头迎上金色的洗礼,并在那一刻——君临天下

(本章完)

第一百五十章 风雨欲来第一百二十三章 剑阁身死外记(四十九)人物生卒蜀国第五十章 大难前奏第一百一十一章 改革风波第一百五十章 风雨欲来外记(十四)崔琰之死第一百二十四章 辽东策应第一百二十八章 世间冷暖第七十八章 计取桂阳外记(十二)庞羲别传第一百一十章 永安托孤第一百三十一章 新旧交替第九十二章 自领益州第一百六十九章 惺惺相惜第一百二十六章 秋风五丈原第一百一十三章 南中降服第一百四十六章 重任在肩第四十七章 卧龙之理第七十七章 江陵坚盾外记(三十二)短命法家第一百六十六章 羊陆宿敌外记(十八)黄巾余贼第一百六十七章 背离人心第一百三十一章 新旧交替外记(三十二)短命法家外记(三十九)三国亲戚第五十章 大难前奏第一百一十五章 阴谋阳略第七十六章 刘备曙光第一百四十五章 淮南二叛外记(三十四)道德改革外记(三十)九品中正制第一百七十一章 天下一统外记(二十七)东吴豪族第六十九章 江东都督第八十四章 议取西蜀第一百一十一章 改革风波外记(十二)庞羲别传外记(三十六)英雄记第一百七十四章 三国事件第九十四章 平定汉中第一百章 暗藏杀机第一百零一章 白衣渡江第十三章 新盟诞生第一百三十三章 伐蜀受挫第七十九章 义释黄忠第一百四十二章 阴谋诡计第七十六章 刘备曙光第十二章 以父之名外记(十九)袁绍部将外记(二十二)月英其人第八十八章 黄魏争功第七十四章 智算华容第四十四章 三顾茅庐第一百五十五章 理想破灭第一百五十四章 功臣叛乱第五十六章 徐庶孝道第二十四章 再击吕布第六十五章 江东水师外记(一)濮阳之战第六十一章 襄阳闹剧第一百零二章 奸雄数终外记(四十四)魏西北名将第一百四十五章 淮南二叛外记(十一)荀彧之死第十四章 濮阳大战第一百四十一章 决战合肥第一百章 暗藏杀机第十六章 劫持献帝外记(三十六)英雄记第二十七章 青梅煮酒第九章 美人心计外记(三)笮融小传外记(一)濮阳之战第一百一十六章 北伐序幕第八十四章 议取西蜀第一百四十二章 阴谋诡计外记(四十一)鲜卑衰落第六十一章 襄阳闹剧第一百六十一章 名门之后第三章 董卓入京第五十八章 刘备选择外记(四十五)西晋西北名将第一百三十四章 二宫之争第一百三十七章 大权独揽第七十七章 江陵坚盾外记(四)宛城阴谋第七十五章 重用贤能第四十九章 江东英豪第一百三十六章 正始之变外记(四)宛城阴谋外记(二十九)天命正统第一百七十四章 三国事件第一百零一章 白衣渡江第十二章 以父之名第四十四章 三顾茅庐第七十六章 刘备曙光第八十六章 赵云截江第一百五十二章 兵分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