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一十六章 她等,他娶

当年统一战争时期,何父也是跑去参军,只是他虽然也当了三年兵,但是一直都是在地方部队服役,连战场都没有上过不说,而且三年下来后,也没能考上士官,最后只能以普通士兵的身份退役。

唯一的好处就是分到了一份土地,然后加上以租代购令的土地,让他养活了一家老小。

只是他妻子自从生了老三后,就是体弱多病,常年汤药不断,花费甚多,这家境自然是好不起来的。

但是,何父愣是用着汤药把妻子的性命给保住了,现在都还活的好好的呢,要是换了其他人家,怕是早就放弃了,那会硬生生用钱买药保着啊。

但是何父却是这么干了!

就和他当年退役回乡的时候,领着军方发放的地契,哪怕是自己连个落脚的地方都还没有,但是媒人依旧是络绎不绝的找上门来。

但是他谁都不要,就娶了同样是家境贫寒,还体弱多病,一看就知道不能干重活的她!

只因为参军之前,他承诺过,一定会回来就娶她,她也说过一定会等她。

她等了!

他娶了!

哪怕是后续的生活非常的艰难,但是何父依旧无悔!

然而即便是这样,这对于一个贫寒出身,父母都饿死了,直到参军之前,就没吃过饱饭,穿过暖衣的人而言,这样的人生已经算是成功了。

但是,当年和他一起去参军的发小,最后以军士长的军衔退役,一回乡就是成为镇上的副警长。

说实话要是不羡慕不极度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他自己是没指望了,他也就只能指望着三个儿子有出息了,只是早些年还是苦,吃饭都难,自然也就无法让他们读书了,也就是勉强让老大去上了一年学,认得几个字而已。

后来等他们长大了,就让他们去报名参军,可惜的是,三个人,就没一个被选上了。

这让当时的何父气的半死!

按照道理来说,何父当年就是参过军的,他们这三兄弟属于根正苗红的二代子弟,报名参军的话是有加分项的,只要条件过关,那么军方一般都会优先录取。

奈何,这三兄弟的各方面素质却是有所欠缺。

因为大唐内的军人社会地位极高,不管是权贵阶层还是普通中产,又或者是农家子弟,都视从军为人生最优选项。

权贵子弟不用说,而中产家庭的话,如果自家儿子有这个天赋的话,也会尽可能的供他们一路读到预科,然后去报考武学堂或者海学堂,当然了,如果能够提前考上少年军校、皇家青年军校的话,那么就更好了。

因为在大唐帝国这种拥有实封贵族的帝国里,贵族阶层才是这个国家的主体,贵族以及极少数的高级文官、超级富豪,一起构成了大唐帝国的上层结构,也就是所谓的上流社会。

而怎么才能成为贵族?自然是以军功封爵,又或者你是个超级天才,以学术封爵。

相对比之下,从军当军官,然后立下军功封爵,是挤入帝国上流阶层是一条最容易的方式。

就算无法封爵,但是军官的收入以及身份依旧高昂,同时退役后也能够顺利转业到地方当官,怎么都不会差。

这些权贵或者中产子弟,都是想要当军官!

而普通农家子弟的话,除了极少数天才能够一路拿奖学金考上去的话,他们绝大部分人都会视从军为人生第一选择。

军官的待遇高,士兵也不差啊,能够混到士官的话,那么就更好了。

到时候退伍回来,少说也是一个巡警,照样吃公家饭。

如此也就导致了不仅仅每年报考武学堂、海学堂的学子众多,每年报名参军当兵的农家子弟更多!

很多风气尚武的地方,每年征兵的季节,那是所有条件符合的年轻人都会跑去应募的,兵员众多,这条件自然也就高了,再加上有些人的父亲是军中退役的,从小就锻炼身体,接触一些最基本的军事知识,甚至参与民兵部队的一些活动等等,基本的军事素质不低。

所以如今想要在大唐帝国当兵,其实并不容易,身体素质要相当出色才行。

而何锡华他们三兄弟,年少的时候家里困难,也就老大读了一年书,其他两人都没读书。

后续参军也无法入选,也只能是跑出去打工学技术了,反正光靠种地的话,家里的土地可养不活他们。

他们几个人陆续出去务工后,老大还算好,人够聪明,又肯吃苦,跟着一个修蒸汽机的老师傅鞍前马后好几年,学了几年后今年已经算是勉强出师了,在上海那边找到了修理机械的工作,虽然是刚起步,但是月薪,已经是达到了十多元,未来可期。

但是老二和老三,就是缺了点,让他们去外头做工,只会傻乎乎的做工,也不知道偷师,也不知道讨好那些老师傅学几手。

这不就只能一直在那些工厂的最底层混日子嘛。

最后没办法,只能是选择移民了。

至于回家种田,家里的田地可没他们两兄弟的份。

不是他偏心,不给这两个儿子分哪怕半分土地,而是家中的土地就那么多,如果只是让一个儿子继承的话,还算可以。

但是如果拆分给两个儿子甚至三个儿子,那么这点土地也就不算什么了。

就算是获得他全部土地的老大,也是无法依靠土地过上多好的日子,老大还是得在上海那边工作,家里的土地所处只是一个帮补而已。

如今老大的儿子也是有六岁了,明年就是到了入学的年纪,何父和老大这两父子,正在拼命存钱呢,存钱干啥,自然是上学的。

这年头读书可是很贵的!

这几年下来,他也是知道老二和老三对自己有不小的怨言,但是他依旧没有后悔。

如其三个都浑浑噩噩,还不如全力扶持老大呢,至于为什么不是老二和老三,这事只能怪老天了,谁让他们出生的晚。

帝国施行的可是嫡长继承制,法律明确规定,贵族的头衔以及赐地、封地俸禄或者是其他明确和头衔绑定的资产,是绑定在一起的,这些财产和头衔将会严格按照嫡长继承制由嫡长子继承。

并且是不承认庶子的继承权!

因为帝国法律明确规定一夫一妻制,只有丈夫和合法妻子所生的孩子,并且孩子出生的时候必须要有其他贵族或官员、军官等拥有官方身份的人在旁亲眼见证,并提供担保公证,这个孩子才能拥有合法的头衔继承权。

避免狸猫换太子,或者冒出来私生子等情况败坏贵族体系!

帝国虽然只对贵族的继承制度进行了明确的法律规定和限制,对普通人的继承一般不作明确限制,你只要乐意,可以立下经过官方公证的遗嘱,把资产留给任何一个人,甚至猫狗或者直接捐献。

但是如果没有遗属的情况下,自然是按照法律由直系亲属继承了。

大体上,大唐的继承法是比较完善的,只要生前立下遗属,你爱咋地咋地,把钱全部烧了也行。

如果没有遗属,则是按照官方分配。

不过实际上帝国的诸多权贵阶层甚至是中产阶层,他们也是效仿贵族的继承制度,因为财富以及社会地位,是需要积累的,而且往往是好几代人的积累,中途如果分散的话,很容易就家道中落了。

因此大部分权贵以及中产,都会把绝大部分的产业都留给嫡长子,只给次子一点点然后打发出去自谋生路。

甚至在农民群体中也很经常看见这样的情况,长子在家继承家业,并在家种田,次子们则是外出闯荡,或者是移民,或者是去城市里打工。

嫡长子继承制,这是如今大唐社会现状的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而这种制度,有贵族继承制度的影响,也有着当代社会的工商业高速发展有极大的关系。

大唐如今是工厂遍地,工业革命的爆发,带来的是众多非农业的就业岗位。

工厂里需要工人,商店里需要店员,餐厅饭店里需要各种服务人员。

工商业的发展,让大唐出现了众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工作岗位,并以容纳越来越多从农村走出来的剩余劳动力。

很多人在农闲的时候,都是会选择进入城市务工赚钱,而有的年轻人更是常年待在城市里工作,已经是很少回家了。

工商业提供的丰富就业机会,这才是让这种嫡长子继承制度在民间得到了自发慢慢所形成。

毕竟次子离开家乡后,在外头也能够找到工作!

就算是找不到工作也没关系,移民屯垦司永远都欢迎人们移民到边疆省份或者是海外领地去。

本土的诸多边疆省份,南洋、美洲等诸多海外领地,可以容纳的人口可多了去,不用担心没地方去。

工商业发展以及移民,确保了社会体系的稳定,也是间接影响了民间的继承制度。

毕竟被赶出家门的次子们如果找不到工作或者无法移民,无法养活自己的话,那么父母就算是再狠心,也是不会把次子赶出门让他们饿死的。

何锡华他们这一家,也只是大唐帝国里诸多农村家庭的一个普通家庭而已。

第一千九百七十三章 大唐的自由贸易政策第四十三章 御前辩论第五百九十五章 扩旅为师第一千九百七十一章 地球第一舰第五百一十九章 沈希仪的反攻第一千三百一十六章 陈立夫的奏折(第三更)第一千二百九十六章 没有需求创造需求也要搞第五百三十章 恩威并施第二千一百八十章 不能跟钱过不去第五百九十三章 大不了一起完蛋第一千七百七十三章 和大唐帝国做邻居是一种什么体验?第一千九百六十一章 准备大干一场第一千六百六十章 掌控直布罗陀海峡第一千五百七十六章 西北铁路通车第一千二百九十八章 建设浪潮第一百九十三章 这又一场倾国之战第一千七百一十八章 煤油贸易第八百零二章 陈立夫的寒竹图第一千九百四十三章 红海事务衙门第三百三十四章 王霸基业已成!第一千五百八十九章 去哈密第三百六十八章 明廷震动第两百九十五章 伴君如伴虎第一千六百四十四章 没了张屠夫,带毛猪也吃第二千一百八十九章 陈立夫致仕第一千零二章 大唐不需要和亲第五百三十四章 千古圣君的丑态第一千一百七十八章 多拿几个,反正也不值几个钱第一千三百八十八章 要想富,先修路第一千五百九十五章 换回来那么多黄金干嘛用第五百二十章 凶多吉少的俞大猷第一千二百六十八章 翰统的赫赫威名第两百一十一章 我们去府城请救兵第二千一百零一章 大规模杀伤武器禁令第一百一十九章 陛下有旨(求订阅)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高丽问题第一千五百零五章 皇子封国第六百三十四章 嗑瓜子看戏第七百零六章 明朝练军第九百九十九章 李轩很忙第一千五百四十七章 马六甲号战列舰第一百九十四章 数不胜数的倾国之战第一千七百五十二章 二十年如一日第四百四十六章 震惊,花甲老人跳楼竟是因为……第一千五百九十七章 这个老大不太合格第二千七十五章 说媒第一千一百六十七章 天子号召:工业化 (第四章)第二千一百三十一章 冯氏汽车的野望第一千二百九十三章 治理黄河三大方案第一千二百三十四章 放风筝战术第两百四十九章 彪悍的慧尘公主第七百二十五章 火烧衡阳第四百一十七章 决一死战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微服私访秦淮河第一千九百五十一章 劳动合同法第八百七十八章 闭上眼睛的正德第一千三百一十五章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第二更)第一千零九十六章 葡萄牙这只恶心人的刺猬第四百六十六章 举旗誓师伐唐第一千六百七十六章 澳洲级装甲巡洋舰第四百一十三章 身在山中的明军第七百零三章 头痛的张岳第一千九百八十一章 振兴农村经济计划第一千三百零九章 封锁金陵城第一千四百八十章 登陆锡兰岛第两百九十九章 意外突发第一千零二十四章 疯了,都他妈疯了!第七百九十九章 以身噬虎为民请命第一千七百五十三章 别说门了,窗都没有第一千九百九十八章 堂堂帝国太子第一千二百六十九章 想要补救?迟了第一千六百八十四章 印度泊木州第三百二十二章 全军进攻第一千三百五十一章 登陆奴儿干城第九百八十一章 琉球请求册封第一千六百一十章 创业难第四百零二章 史无前例的大捷(第三更求订阅)第六百三十九章 视察兵工厂第七百九十五章 洪福见闻第一千六百七十章 放飞自我的年轻教授第一千七百五十四章 南洋粮食产区第两百七十二章 明军火炮发威第一千五百一十七章 本土和海外领地的利益矛盾第二千一百七十九章 措手不及的航运业第一千九百四十四章 大唐从不干涉土著内政第一千九百六十五章 翰统鹰犬在美洲第一千四百一十一章 打葡萄牙好处多多第四百四十章 大唐王朝的目标是星辰大海!第五百九十四章 裁军五万第一千零九十五章 给他加一加担子第二千零二章 圣天子全知全能第一千四百零二章 你们海军就是这么不要脸的?第九十二章 黄竹山大会战第四十二章 太后英明第八百四十五章 正德亲征第四十五章 鬼子进村第二千一百八十二章 鞑靼人在非洲第一千一百五十五章 大唐地虽广,然寸土不让第一千三百五十八章 都是一群疯子第九百六十三章 翰统鹰犬回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