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六章 大明皇帝

夜深人静了,琼花公主依旧没有安歇,她依旧坐在灯下思考着如今的局势。她觉得如今的局势真可说得上是万分危急,一不小心,皇叔和父皇便会爆发大战,那样一来,固然大理不可保,而大理几百万百姓也将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琼花不由得叹了口气,喃喃道:“与其如此,还不如早早投奔燕云,也好让百姓少受些伤害!”随即想到在燕云经常听到的话:‘古来帝王都是以天下之公为一己之私的!帝王在乎的是自己的权位,而不是老百姓的死活和福祉!’

琼花叹了口气,摇了摇头将脑海中这些乱七八糟的思绪暂时抛到了脑后,神色坚定的道:“就算这是罪过,既然父皇不愿意投降,我便只能全力支持他!”言念至此,又思忖起当前的局势来,她想要找一个办法化解如今皇叔和父皇之间剑拔弩张的局面。

军队大部分是支持皇叔的,在这样的局面下,皇叔应该会发动兵变才对,可是他竟然会主动派出使者试图缓和双方之间的关系?这实在不是阴谋者的所作所为,如果当初的刺杀事件真的是皇叔自导自演的骗局的话,他现在应该趁机发动兵变才对啊!随即琼花心头一凛,喃喃道:“他这么做也许又是一个阴谋,他或许想要借此表现他对父皇对朝廷的忠义,他要将酿成这种局面的罪过全都推到父皇的身上,以博得百姓们的同情和支持!”琼花只感到眼前云遮雾绕,实在看不清楚事情的真相。她现在最担心的是,父皇和皇叔他们任何一方或者双方都没有想要和平解决的意思,现在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迷惑对手而已。

一名宫女进来了,朝琼花行了一礼,道:“公主,陛下请你去御书房说话。”

琼花收回思绪,站了起来,离开了寝宫。来到御书房,只见父皇正背着手在书房里来回踱着步,眉头皱着,似乎有什么烦恼的事情正困扰着他。

琼花上前,盈盈一拜:“儿臣拜见父皇!”皇帝停下脚步,看向琼花,皱眉道:“朕刚刚接到段至纯的一封书函,你来看看他究竟有何意图?”说着拿起了书案上的一封书信递给了琼花。

琼花双手接过书信,看了一遍,皱眉道:“皇叔说天竺方面的使者已经到了他那里,并且表示将派出大军全力帮助他?!”皇帝愤怒地哼了一声,道:“他这分明就是来威胁我,他以为有天竺人支持我便会怕了他!”

琼花皱眉喃喃道:“没想到皇叔竟然会这么做!他为什么要威胁我们呢?”皇帝怒声道:“还能为了什么?他挟天竺人以自重,想要逼迫我退位呢!狼子野心,狼子野心,朕当初真是瞎了眼了,竟然会那么相信他!”琼花皱眉道:“若是如此简单的话,皇叔他又何必派出使者来低声下气地与父皇谈判?”皇帝没好气地道:“他不过是想用那种办法来麻痹我们罢了!哼,只要有我在的一天,他这辈子休想当上大理国的皇帝!”

琼花没有说话,不过心里对于父皇所言却也不以为然,她觉得如果皇叔真的是想要夺权的话,实在没有必要派那个使者来多此一举!就算派来使者也当是威胁之言,可是那个使者来到之后却低声下气处处都表现得十分卑微,总是代表皇叔强调他是人臣,绝不会以下犯上的!那实在不是强势夺权得一方该有的表现!可是话又说回来,若说皇叔真的将自己当作人臣,没有丝毫不轨的意图,如今的许多事情却也是说不通的,比如割据,比如这封貌似威胁的书信,这些难道就是人臣该有的表现吗?琼花不由得在心中道:皇叔,你究竟想要干什么?

皇帝有些歇斯底里地道:“我要发布讨贼诏书,我要好在全国军民都来对抗他这个叛逆!他有天竺人的支持算什么,朕有几百万百姓的全力支持,足可与他对抗!”话说的漂亮,可是怎么听怎么像自己给自己壮胆似的。

琼花心头一惊,连忙劝道:“父皇,此事还要三思才行啊!或许皇叔并没有犯上作乱的意思,他现在的这些做法或许有什么深意!”

皇帝大怒,瞪着琼花喝道:“你怎么帮他说话,难道你也背叛朕了吗?”

琼花心头一凛,连忙道:“儿臣是父皇的女儿,怎么可能背叛父皇呢!父皇啊,请您想一想,皇叔他有绝大部分军队的支持,我们的实力是不如皇叔的,他又有天竺人的支持,如果开战对我们来说那将是十分不利的!好在皇叔到现在还没有想要发动攻击的意思,如果父皇发布讨贼诏书,那便是将皇叔逼到了墙角逼他不得不发动进攻!这样一来,对我们只有坏处没有好处!父皇千万三思啊!”

皇帝冷静了下来,只觉得琼花说得很有道理,虽然目前还不知道段至纯为何还不发动进攻,可是就目前的局势来说,不开战对己方还是较有利一些的,还是不要刺激他为好啊!

皇帝看了一眼琼花,道:“你说得对,不管是什么原因让段至纯还没有发动进攻,但是不开战对于我们来说还是较为有利的!”琼花见父皇接受了自己的建议,不由得松了口气,她刚才真的担心,父皇不听自己的劝告,一意孤行!

外面突然传来一阵阵的喧嚣声,有人呐喊有人惨叫。书房里的皇帝和公主吃了一惊,皇帝急忙问道:“出了什么事了?”琼花道:“儿臣出去看看!”说着便奔出了御书房。朝嘈杂声传来的方向看去,只见火把的光辉乱晃,人影憧憧,似乎有许多人正在厮杀似的。

就在这时,左边右边也突然传来了厮杀呐喊声。琼花吃了一惊,连忙朝右边看去,赫然看见一队黑衣人正凶猛杀来,皇宫卫士难以抵挡,被那些黑衣蒙面人势如破竹地杀过来,形势已经是十分危急了!

就在这时,一名皇宫卫队长率领一队卫士从斜刺里冲出,接住了队黑衣人,双方展开激烈厮杀,只见那些黑衣人枭悍异常,皇宫卫士被他们杀得尸积血飞,人数占据绝对优势的皇宫卫士竟然处境越来越不利了,眼看就要被击溃了!

琼花惊骇之下,赶紧奔入书房,急声道:“父皇,快快避险,那些刺客就要杀来了!”皇帝面色一变,就在这时,外面突然传来一片混乱的叫喊声。皇帝和琼花都是一惊,随即只见一名浑身是血的卫士跌跌撞撞地闯了进来,惶急地道:“快,快跑!刺客杀来了!”琼花顾不上细想,赶紧拽着父皇从后门奔出了御书房。随即只听见混乱的厮杀声和叫喊声进入了御书房,不由得回头看去,赫然看见御书房内人影憧憧,无数人正在御书房内厮杀战斗,十分激烈的模样。皇帝不由得面色苍白,想到自己如果没有及时逃出来的话,现在也一定陷入了可怕的战斗之中,不由得浑身瑟瑟发抖。……

一个晚上,整座皇宫一片喧嚣,皇帝、公主、妃嫔们、宫女们四处逃窜,原本富丽堂皇的皇宫竟然变成了可怕的战场。……

当太阳的光辉照进这座城市的时候,持续了一个晚上的战斗早已经结束。皇宫中尸横遍地,血水浸染,那景象触目惊心。

此时,皇帝已经移驾到了城中一座大臣的府邸中,正在等候报告。一名卫士队长奔进了大厅,跪禀道:“启禀陛下,皇宫中的刺客都已经肃清了!”

皇帝听到这话,不由得松了口气,随即愤怒地问道:“他们究竟是什么人?是谁派他们来的?”

队长禀报道:“回禀陛下,我们,我们没有抓到俘虏!”

皇帝一愣,随即大怒:“什么?没有抓住俘虏?你们究竟是干什么吃的?”

队长心头一凛,连忙解释道:“回禀陛下,那些刺客十分凶悍,一旦落入重围无路可逃了便横刀自刎!因此我们没有抓到一个俘虏!”皇帝等人听到这话,惊骇不已,一个大臣惊叹道:“没想到大将军麾下竟然有这样的死士!”

琼花立刻道:“此事还不确定究竟是谁干的,朱大人莫要随便指责!”

皇帝愤怒地骂道:“除了段至纯那个王八蛋,还能有谁!?好啊,真是我的好弟弟,给我来了一招欲擒故纵的把戏!一面故意派人来向我示好,一面却在筹划刺杀我这个哥哥!我差点就被他害死了!”随即吼道:“即刻传诏天下,号召全国军民勤王讨贼共赴国难!”一名大臣躬身应诺。琼花急声道:“父皇三思啊!”皇帝愤怒地道:“就是因为三思,朕差点被乱臣贼子所害!你如今还要朕三思,究竟是何居心?”琼花见父皇面目凶恶地瞪着自己,原本还想要劝说,可是这时却说不出来了。皇帝朝那大臣喝道:“你还愣着干什么,快去发布诏命!”那大臣连忙应诺一声,奔了下去。

琼花魂不守舍地离开了大厅。听到身后大厅传来地父皇一阵阵的怒吼声,不由得停下脚步,回头看去,脸上流露出苦笑。她不禁有些心灰意懒了,想她为了父皇,为了大理,可以说是牺牲了一切,可是到头来父皇却如此对待自己!自己再为父皇殚精竭虑,还有什么意思呢?

不过这种念头只在心中一闪而过,随即她还是觉得自己身为父皇的女儿,无论如何也不能不帮助父皇啊!然而事情发展到了这一步,自己还能做什么呢?想到皇叔,只觉得这么长时间以来,自己都被他欺骗了!自己竟然还曾经幻想一切都与他无关,他被人陷害了,然而如今一切可说是真相大白了,他貌似忠臣,其实却是最大奸大恶之徒!琼花的心中,第一次对这位皇叔感到无比的痛恨。

西街,那座不起眼的民居内。

一名穿着苦力的男子敲开了房门,钻了进来。房门随即关上,那男子一脸兴奋地对坐在桌边的柳妍、赵香儿道:“启禀两位小姐,就在刚才,大理皇帝已经发布了讨贼诏书了!”两女相视一笑,柳妍道:“立刻将这个消息传回老家!”

杨鹏正在城墙上漫步,颜姬突然赶来,一脸欣喜地向杨鹏报告道:“夫君,刚刚接到消息,大理皇帝已经发布了讨贼诏书,号召天下军民百姓起来勤王讨逆!”

杨鹏笑了笑,道:“这大理皇帝还真是上道啊!这就对了嘛!”

杨鹏看向颜姬,问道:“柳妍和赵香儿都没事吧?”颜姬笑了笑,美眸流转了一下,道:“夫君挺关心她们的嘛!”杨鹏笑道:“她们是我的部下,我自然关心她们咯!”颜姬调侃似的问道:“仅仅如此吗?”杨鹏没好气地道:“你再这么问,小心老公真的把她们都给收了!”颜姬笑了笑,随即希冀地道:“要是你真的收了她们,那就好了!”

杨鹏一呃,干笑道:“我是说笑的!”

颜姬白了杨鹏一眼,“妾身可不是说笑!妾身和她们情同姐妹,对于她们的心思也是十分了解的,她们都是心高气傲的女子,天底下的男子在她们的眼里形同粪土!”美眸瞟向杨鹏,继续道:“唯独对于夫君,她们发自内心地倾慕崇敬!妾身是真的希望夫君可以把她们也收入房中!”

杨鹏干咳了一下,道:“这个,距离开国大典只有不到三天时间了,也不知道都准备得怎么样了?“

颜姬见杨鹏岔开了话题,不由得白了他一眼,道:“夫君不必担心什么,有李大人筹备,一定不会有任何纰漏的!”杨鹏点了点头。

此时,整个汴梁城里张灯结彩,比过年还要热闹,到处插满了燕云的国旗,旗帜在风中飘扬,放眼望去,仿若云涌。燕云的国旗已经确定了,是有杨鹏定的,就是黑色的大旗上绣上两个正楷的大字:大明。呵呵,杨鹏也忒省事了,不过这倒也理所应当,毕竟大明的国号就是明教,汉字又是最代表汉族文化的符号,因此‘大明’作为国旗是非常合适的。

时间飞快而又缓慢地流逝,终于到了开国大典的当天。

这天一大早,汴梁城里万人空巷,无数人拥挤在朱雀大街两旁,等着看阅兵式。许多人为了占据好的观赏位置,一大早天还没亮就来了;所有人对于即将到来的阅兵仪式,都十分的期待。

当旭日从东方升起,万道金光照亮了汴梁城,无数燕云的国旗迎风招展,仿佛在告诉世人,一个强大的帝国降临人间了!

百姓们远远地看见,一身戎装的燕王挟众大臣以及众位王妃众外国使节,登上了朱雀大街尽头的城门楼。这一刻,虽然人山人海,却万籁俱静,所有人的目光都注视着城门楼上的那个身影,不由自主地莫名其妙地心中升起一种无比激动又无比自豪的感觉来!

九月二十五日,林青儿和佘老太君带着杨应平、杨应龙终于来到汴京。

杨鹏和杨彤得到消息,喜出望外的出镇塘门,去汴京码头亲自迎接。林青儿牵着杨应平,佘老太君和花解语分别抱着杨应龙。“师傅。”杨鹏首先扶住牵着杨应平的林青儿。

林青儿拉过身后粉妆玉琢的杨应平,温言道:“孙儿,这就是你爹,叫爹。”“爹。”杨应平奶声奶气的怯怯叫道,杨彤的大眼睛好奇的看着杨应平。杨鹏看到粉嘟嘟的儿子,心中欢喜无限,正待要去抱他,杨应平却往后一退,躲在林青儿背后,偏着脑袋吸着手指警惕的看着自己。

就像一只受惊的小鹿。他眼下才四岁半,记忆力还很差,早就不记得阔别三年半的父亲杨鹏了。

别说杨鹏,就是分别九个月的杨彤,他也不再记得。他现在能记得的,只有师傅,姑姑,花姨,以及弟弟妹妹,再就是几只小狗。“平儿。”杨彤眼睛有点湿润的一把抱起杨应平,“有没有想念娘亲?”

“师傅…”杨应平突然遭受袭击,被一个“陌生人”抱着,立刻惊慌的挣扎起来,求救般看着林青儿。“那是你娘!你不是天天想你娘么?她就是。”林青儿只好解释。“娘?”杨应平偏着脑袋,怔怔看着杨彤,露出思索的神色。慢慢的,小家伙的眼睛柔和下来,越看越觉得杨彤的脸蛋很熟悉,香味儿也熟悉。

“娘亲…”小家伙终于主动呼唤出来。杨彤被一声娘亲叫的心都化了。这儿子,终于没有完全忘记自己。杨应平还会叫爹娘”。其他的和林青儿不太亲,最亲的是姑姑花解语。

“燕王,阿嫂。”花解语笑吟吟的给杨鹏杨彤见礼,“多日不见,真是想念。”

杜金娥也给两人见礼。“好啊,这次总算是阖家团聚了。”林青儿显得非常高兴,老人最喜团聚。一行人回到凤凰山下的行宫,林青儿欣慰万分的说道:“吾儿已定中原,老怀甚慰,可以无忧了。哎,说起来,为师还是十多年前来过汴京。”

“哦?那时辽宋俱在”。林青儿遥望北方,很是感慨的说道:“太宗二年,和父来汴京卖艺,,也是九月来到汴京。只是那时的汴京,可比如今繁华多了。”“这大宋皇宫,也不像样子了。”林青儿指指凤凰山东北,“吾记得那里,有好大一片园林,里面梯台楼阁,犹如仙境。如今竟然没了。”

林青儿笑得很是畅快,似乎五十年前的不快一扫而空。…………

九月二十九,杨鹏称帝大典的礼仪就开始启动了。礼部在汴京城布置了彩棚,宫灯,红绸,装点喜庆之色。新设置的尚宝司已经按照杨鹏的要求刻制好所有印玺,符牌,宝册,典簿。

新设置的司仪监,也张翔和蔡怀水的指导下,准备好一整套礼仪流程。太乐署也备好了礼乐。称王和称帝相比,礼仪要简单太多,舆服也简单太多,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事实上,杨鹏连服饰都不用更换,因为燕王是诸侯,皇帝就不同,服色制度并同。

进位大典最核心的程序,无非就是祭天,告祖,封授。当然,因为大明国的道庙制度,杨鹏除了祭天告祖,还应该去几大道宫祭祀。不过因为临安的几大道宫刚刚破土修建,这道程序也就是省略了。

使者为祝贺而来,杨鹏当然不会怠慢,让他们住进汴京使馆驿,好生招待。

十月初一这天东方刚白,汴京城钟楼就响起来了悠扬的钟声。

“咚——”

所有人知道,燕王称帝的礼仪开始了。此时的凤凰山行宫,杨鹏和杨彤,耶侓观音。柴永惠,赵金喜,韩冰。杨九妹。耶侓寒雨。蒋丽等,包括林青儿,佘老太君,杨应平,杨蕊,杨应龙等儿女,全部穿上了大小礼服。

清晨时,礼部来请杨鹏去圜丘祭祀天地山川。新设立的钦天监,象征性的禀告杨鹏:天象如常,可顺利举行仪式。”祭词都是汤时典写好的程式文章。杨鹏头戴九旈冠冕,率领文武大臣来到城外的圜丘,照着念一遍,就算完成。

“……臣遂进位称帝,国号大明,以汴京为行在,臣以恢复夏土为念,故以土为德。臣谨告昊天上苍,伏祈福佑…”

祭文读完之后,一把鎏金座椅就已经摆在圜丘祭坛边,坐北朝南,高过地面五尺。但是此时,杨鹏还不能做坐上去。

杨鹏当着所有文武百官的面,脱下自己的冠冕和礼服,小心的叠起来。紧接着礼官递上一把锹,杨鹏拿起锹,吭哧吭哧的开始挖坑。(真挖坑)

说实话,当着这么多手下的面挖坑,杨鹏真的感觉有点羞涩,他感觉比在千军万马面前演讲还要难。

秀儿啊。

不过,这才刚开始哦。

杨鹏挖了一个两尺深的坑,再将自己脱下来叠好的冠冕衮服放入坑中埋起来,再填土拍结实。

这叫“埋冕祭天”,是祭天时的一个仪式,但只有开国之君才有这个资格。

意思是,老天啊,我要称王称帝了,我刚才给您送了一套衣帽,给点面子哦。点个赞吧,我会好好干的。

等到杨鹏干完“埋冕祭天”,掌管舆服的礼官又进献一套大明国常服,为杨鹏穿上。

九旈冠冕刚才已经挖坑埋了,现在杨鹏戴的,乃是幞头。他的常服,则是杏黄暗绣蛟龙云纹锦服,比赵官家的常服华贵,但又绝对不花哨。

“恭请君上登位!”杨鹏一换上常服,总揽礼仪大典的汤时典,就率领百官来到杨鹏挖坑埋冠冕的地方,一起下拜。

礼官赶紧说道:“拥护君上登位!”汤时典和蔡怀水等领衔的官员立刻站起,一群人走到杨鹏身边,抓手的抓手,抬腿的抬腿,托屁股的托屁股,一起将杨鹏抬了起来。而没有机会接触杨鹏身体的臣子,也紧紧围着。

就这样,杨鹏被一群大臣抬着上了五尺土台上的王座,轻轻将杨鹏放在帝座上。然后,礼官就取下杨鹏的幞头,再次戴上另一顶九旈冠冕。再帮他脱下常服,换上另外一套衮服。

这个程序表示君主是被臣民真心拥戴上位的,不是自己给自己戴的帽子。另一边一身盛装的杨彤,见到杨鹏那边的一幕,虽然看的想笑,脸上却端庄娴静,很有母仪明国的风范。

根据礼仪,杨鹏进位祭天,杨彤他们不用同祭,但需要在一边陪祭。算是列席。一番折腾之后,重新穿戴上冠冕衮服的杨鹏,就端坐在土台上的王座上,他的身后是圜丘祭坛,祭坛后是山川大地,衬映着瓦蓝瓦蓝的天空,秋光漫漫,天风徐徐。

意境宏阔高远,真有天地悠悠之感。帝座上的李洛,在如此背景之下,顿时变得无比苍茫肃穆,似乎要融入这天地山川,融入这秋色原野之中。

一种神秘的气氛,油然而生。正在这时,忽然不远处的山岗处,传来一声牛鸣声。

‘哞——’众人忍不住回头看去,只见一头青色的大水牛扬蹄奋起奔上山岗,低着峥嵘的头角往上奔驰,一直低头往上,再往上,最后竟然一口气冲上山岗,隐入苍茫的树林中不见了。

“哞——”只留下一声高亢悠远的牛鸣,回荡在山林间。群臣无不心生惊异,比较懂的人,则是惊喜。

这可是大大的吉兆啊。青牛登山,低头奋起,这预示着大明国大业将蒸蒸日上,势不可挡啊。杨鹏也有点高兴,我去,这有点巧啊。我一祭天,这大青牛就登山奋起。

大牛市啊,好兆头。

这可不是他刻意安排的祥瑞,真的是个巧合。但青牛登山的巧合,无疑为杨鹏的进位大典增添了一些吉祥之兆。

“参拜皇帝,见礼!”礼官有点激动的大喝。

“拜见皇帝,恭贺皇帝!”张翔,黄光等文武大臣一起下拜,直接跪下黄土之上。

至此,祭天仪式才完全结束。这时,杨鹏才可以真正成为大明皇帝。

上午巳时,杨鹏又在临时搭建的唐庙祭告祖宗。仪式也很简单

当然,用的还是皇帝的九鼎。

九鼎,是天子之礼,也只有他能用的。

到了中午,饥肠辘辘的杨鹏再次回到归德殿,携杨彤正式在归德殿御门升座,接受群臣朝贺。

首先是读表。

归德殿外的广场两边,仪仗队,侍卫,狮虎大象犀牛白鹤大龟整齐排列,旌旗招展,很是庄严。

太乐署的黄钟大吕也适时奏响,一片典雅祥和,堂皇正大的气象。

“贺皇帝—拜!”礼官再次唱喝。

“拜见皇帝陛下!恭贺皇帝陛下!大吉大利!天佑大明!”千百人一起下拜,声音惊天动地。

“捧表官!上表!”礼官唱喝。

一个官员捧着一圈文书,缓缓上前。

“接表官,接表!”

一个官员结果文书,来到李洛王座之侧。

“展表官!展表!”

两个官员再次上前,恭敬的打开转轴,展开文书。

“宣表官!宣表!”

最后,作为宣表官的汤时典,出现这众人之前。这这些表官之中,最重要的当然是最后的宣表官了。

汤时典对杨鹏和杨彤恭敬行礼,然后走到两个展表官中间,开始宣读。

毕竟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二百七十一章 清官,狗官第二百五十章 情为何物第三百一十八章 内心不弃第八百零三章 待更新第七十一章 照斩不误第七百六十九章 岛屿争夺战第八百九十二章 蒙古人动向第二百五十七章 兵败如山倒第三百九十九章 天意如此第二百六十六章 微服私访第六百七十八章 出人意料第六百一十二章 必须统一第七百零二章 血性觉醒第三百一十一章 燕京动态第九百六十七章 战骑突击第五百二十九章 招揽降军第六百二十九章 军心向背第二百九十一章 猛虎下山第八百五十一章 摧枯拉朽第四百二十八章 大出意料第一百零九章 雁门关大话杨德政第七百九十六章 震惊鬼佬第七百五十五章 刺杀行动第一百四十八章 江山北望第三百七十九章 形势大好第二百六十八章 两淮宣威使第八百六十一章 反戈一击第二百零一十章 燃烧的海洋第二百四十章 芳心如迷第三百七十章 内政军事第六百八十七章 思想的纷争第五百二十九章 招揽降军第四百四十七章 漫步街头第八百四十六章 逆谋显露第三百九十七章 天下强军第九百零三章 西入西辽第九百八十八章 反击恶战第九百二十六章 一家三口第七百一十一章 吐蕃归附第三百四十九章 强强相碰第五百三十五章 倒向朝廷第四百八十八章 契丹意图第三百二十章 缓兵之计第九百六十五章 双方鏖战第三百九十三章 图穷匕见第六百一十七章 曹勇讨逆第三百零五章 惶恐不安第四十五章 狭路相逢第九百四十二章 两虎分食第三百九十三章 图穷匕见第四百八十八章 契丹意图第二百六十六章 微服私访第九百二十一章 决战部署第一百四十五章 耶律观音第八百一十章 火力威猛第六十七章 骑兵与手铳第三百二十章 缓兵之计第三百二十五章 皇宫酒宴第七百六十七章 无上光荣第四百七十一章 吐蕃攻略第九百零六章 家贼难防第二百五十七章 兵败如山倒第八百九十三章 势如破竹第二百五十三章 势不可挡第七百七十六章 悍将之名第二百八十六章 趁其不备第八百三十九章 逃命要紧第九十五章 羊入虎口第六百七十一章 三面围城第一百八十二章 杨琪来援第九百七十九章 应对之策第三百二十二章 上京之行第一百七十一章 重装骑兵第五百九十一章 黯然退场第六百零八章 大理公主见识第八十九章 羽翼已成第二百五十二章 蒙蔽双眼第六百一十一章 对辽策略第七百一十九章 功亏一篑第二十章 无力再追。第九百九十八章 双方对视第四百三十七章 漫步天京新城第七百一十二章 倭国使者第七百零五章 血腥屠戮第四百六十一章 前倨后恭第六百一十八章 不速之客第七百八十三章 兵败如山倒第九百七十二章 声东击西第八百八十章 早晨春光第四百零六章 攻掠如火第六百零五章 如此使者第四十九章 完善建制第四百三十章 考预后路第四百五十四章 将计就计第八百九十四章 城下血战第九百五十章 米尼步枪第六百六十五章 北方局势第三百零一章 人心叵测第二十四章 以牙还牙第六百四十八章 政府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