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七章 定国是诏

庄严肃穆的气氛中,千百人瞩目之下,宣表官汤时典,字正腔圆的宣读封授诏书。

“尊太师讳青儿为太上王;封杨氏彤为大明王后;封黄长子杨应平为黄世子,遥领雍州牧;封王次子杨应龙为陇西郡王,遥领冀州牧;封王妹周冰倩为洛宁郡主;封王长女杨蕊为汴京郡主;”其他子女等成年之后在封。

“设七等爵位十二等。分为国公,郡公,县侯,乡侯,一等伯,二等伯,一等子,二等子,一等男,二等男,龙禁尉,骁骑尉。爵号带开国者,世袭罔替。”

“公候伯子男为贵爵。公爵一品,侯爵二品,伯爵三品,子爵四品,男爵五品。龙禁尉六品,骁骑尉七品,俱为勋爵。”

“国公正一品,食邑万户,年俸银一万两;郡公从一品,食邑八千户,年俸禄八千两;县侯正二品,食邑六千户,年俸银六千两;县侯从二品,食邑四千户,年俸银四千两。”

“一等伯正三品,食邑两千五百户,年俸两千五百两;二等伯从三品,食邑两千户,年俸两千两;一等子正四品,食邑一千二百户,年俸一千二百两;二等子从四品,食邑一千户,年俸一千两。”

“一等男正五品,食邑八百户,年俸八百两;二等男食邑六百户,年俸六百两;龙禁尉正六品,年俸六百两;骁骑尉正七品,年俸五百两。”

“封杨延昭为庐陵县侯;封张翔为清水乡侯;封占金国为蔚山乡侯;封段志贤墨源乡侯,程世杰为云驿乡侯。”

“封马犟,刘智亮,殷明德,杨靖,项大年,樊龙,呼延赤金,高虎,曹俊,史连城十人为一等伯。”

“封李旭,周大勇,张岩,韩金信,杨桂华,关山,呼延必显,刘俊,王海,杨德政,杨贵,杨琪,石平,杜金娥,王明成,行方……二十人为二等伯。”

“封曹虎,敏中,万春,天佑,邓义,王贵……二十八人为一等子;封张大牛,高立功,王开,孟虎……三十二人为二等子……”

随着汤时典念出一个个名字,很多人都激动无比。

自己封爵了!很多人祖宗八辈都是种田的农夫,何曾做过一官半职?可是跟了杨鹏几年,就封了爵位!

什么是光宗耀祖?这就是了。公侯伯子男五等贵爵,总共封了一百十五个;而作为勋爵的骁骑尉和龙禁尉,也封了一百多个。

加起来近三百人。瀛洲难民时代最早跟随杨鹏的元从,哪怕当年是个普通乡勇,大多数也捞了一个骁骑尉的世爵。

别看最低的骁骑尉只是七品,可难的是的是“开国骁骑尉”,世袭罔替,和大明国祚相始终啊。

杨鹏这次一共拿出了二十万户的赋税封授爵位,接近大明国辖下户口的百分之三。在杨鹏和韩冰的设定中,将来所有开国爵位的食邑,不能超过国家总户口的百分之三,加上宗室的食邑,不能超过百分之五。而且包括宗室在内都要缴纳赋税。

只有一种人可以免税二十年,那就是为国捐躯的烈士家属,还必须是配偶和直系家属。这样,国家养勋贵宗室的负担,就能控制在一个很低的范围。不会犯明朝的错误。近三百个获封爵位的人,绝大多数来自军中,其次就是锦衣卫和密卫,再其次才是文官和工匠。

皆大欢喜!就是杨延昭这样对个人利禄不太热衷的人,听到自己封了自己家乡的县侯,也很激动。

要不是礼仪规定不能喧哗,很多人肯定已经欢呼起来了。

但这还没完,被封了二等爵的汤时典继续宣读道:

“……以爵授田。国公授予爵田一万两千亩,每降一等,递减一千亩。故,骁骑尉授田一千亩……”

杨鹏计划拿出了百分之一的土地,用来封授勋贵和宗室。但勋贵的田亩同样需要交纳赋税,一视同仁。

除此之外,杨鹏还打算将对外征战获得的奴隶,按照功劳大小分给勋贵。

他又不是救世主,怎么可能给予华夏之外的外族国民待遇?奴隶在全球范围内还要存在好几百年,他也无疑改变这点。

接下来,就是《定国是诏》,这是关系大明国体制的大事,所以张翔蔡怀水等人格外留意。

这些大事,杨鹏并没有和群臣商议,而是和韩冰琢磨后就“乾纲独断”了。政府一次来自宋代。以中书省为核心,三省合称政事堂,枢密院和中书省又并称二府,政事堂和二府就合称“政府”。但是,实际上唐宋的三省是徒有其名,大权全部在政事堂手中。三省的长官,都在政事堂办公,以堂阁之臣的身份参与政事。三省实际就是政事堂的办事机构。

“……敕曰,废除三省,朝廷以政事堂,军师阁为中枢,统筹军政大权。政事堂设置左,中,右三相为长,军师阁设置东南西北四阁太尉,俱称宰执……”

“政事堂,军师阁之外,另设御史台,总督监察之权,与堂阁并称三府。御史台设置御史大夫,位同宰执。”杨鹏将武官之首提到和文官之首一样的高度。政事大臣和军师大臣都是宰相,典型的群像制度。文武七个宰相,都对他负责。

同时又效仿秦汉,将御史大夫恢复到与宰相太尉同等的位置,方便形式监察大权。这既像明朝的内阁,又像清朝的军机处。两者结合,既方便他掌握大权,又能做到充分放权。“堂阁之下,增设三部,共九部。九部者,吏部、户部、刑部、工部、礼部、财部、兵部、商部、警部。兵部与警部,归属军师阁掌管。”

六部变成了九部,一下在增加了财部,商部,警部。因为户部的权力太大,所以杨鹏就将户部的财权剥夺出来,专门由财部负责度支和审计大权。而户部只管户口,田亩,农税,民政,农桑。

商部,当然是主管工商,征收商税,掌管官营产业以及盐铁专卖。警部专管治安,侦缉,审讯,以及辅助军队作战,所以也划归军师阁掌管。

以上就是大明国的“三府九部”。而三府九部的长官,统称三公九卿。三府九部之外,还有专司公诉的检察寺,以及专司审判的大理寺。掌管遍布地方的检堂和法院。

杨鹏又规定工部只管理工程建筑,将工匠和制造之权剥离出来,由新成立的匠造司掌管,并规定匠造司的官员,全部由技术工匠担任。

不光如此,大明国匠造司的品级远超唐宋,只比九部低一品。杨鹏还设置了专管海洋产业的海务司,负责海洋渔业,海盐,海航等事。还有专管矿产的矿业司。冗长的诏书中还说,国家的盐,铁,矿,茶,全部由朝廷专卖,任何私人不得插手。

至于锦衣卫,杨鹏始终没有把这个机构摆在明面上。不但辽廷不知道锦衣卫的存在,就是大明国官员,也有很多人不知道。

锦衣卫迟早要光明正大的出现,但不是现在。情报机构这玩意儿,无论是对外对内,都不易过早让人知道。其他诸如太常寺,翰林院,鸿胪寺,钦天监,市舶司等机构,一如唐宋。杨鹏暂时并没做出改变。总的来说,杨鹏的机构改制,并没有太大的改变,还是封建社会那一套。

至于后世的很多机构,他根本不打算设置,太不现实。今天的改制只是初步的,慢慢来,不要急。接着,又重新强调了国旗,国徽,国花等象征,要求全体大明国军民一体知晓。

此时,汤时典念的口干舌燥,但还要继续念下去:“……改省道为州。分江浙行省为浙州,扬州。改江西行省为赣州,改福建行省为闽州。州设州牧,州丞,州史。州之下设郡,郡设郡守,郡丞,司马。郡下设县,县下设乡,乡下设村,俱设乡村公所……”

这就是地方官制了。增加了乡村两级,将王权伸到基层。“……三府为一品。九部正二品;各司,各州牧为正三品……各郡正五品;各县正七品,乡正九品,村正十品。”

连品级都定好了。不过,杨鹏没有马上推出天京新城实行的三级学堂制度,因为在偌大的中原,现阶段根本无力推行,也不是当务之急。

接下来就是军制。

《定国是诏》明确规定,兵员招募以及退役,抚恤,武官升迁任免等权责在兵部。管的是军政。

而军令之权则在军师阁。军训和统兵权,当然在各级将领手中。

乍一看和宋朝很像。但其实不是那么回事。因为大明国的文官除了财政后勤,不得插手军队事宜。而兵部和军师阁的官员,也是由武将充任,不是大武士出身的武官,无权掌管军事。

第二个不同就是大明国军人警士的地位和待遇,要远超宋朝的“贼配军”和捕快。就连军人和警士犯罪,也是由宪兵司和军法堂负责制裁,其他机构无权插手。

“……大明军务编制,以营师旅团联队都什为序。分设十级军衔,三级武士;营等同九部,师等同各州,旅等同各郡,团同各县……”

随着大明军规模和战役规模的扩大,原本两万人的营,明显不适合再作为战略单位。于是杨鹏在营之下增加了师一级编制。

古代,营往往代指“军”,编制可以很大,和后世的营完全不用。杨鹏以一师辖三旅,设师督统之。全师加师督的中军,高达一万八千人。

营则辖三师,仍然以营督统之,一个营的兵力达到五六万人,足够作为战略单位,独当一面的担负方面军的作战任务。

关于军制,杨鹏没有在诏书中说的太多,算是一笔带过,就是告诉百姓,大明军大概是怎么回事。

最后,就是百姓最关心的税率和均田令了。杨鹏把这个作为压轴的重头戏,放在了开国大诏的最后。

“……自今日起,取消人丁税,永不加征口税。而田亩农税,商税,盐税,俱收货值二成,地方郡县,严禁加征……”“……有产既有税,遑论宗室,官员,勋爵,武士,百姓……除入祭忠武神宫之烈士家属,概莫能外……”这一招完全砍掉了特权阶级不用缴税的待遇。避免再犯明朝的错误。

二成征税低不低?

说实话,不算低了。但和宋朝乱七八糟的苛捐杂税一比,却好的太多太多。

相差几倍!虽说二成税率不算高,但不再有人包税了,没有“中间商吃差价”。那么大明国的财政不但得到保证,百姓的负担也减轻很多。

通过这个税收,专营专卖,和海贸制度,大明国的税收绝对少不了。宋朝的税收为何那么多?就是因为宋朝对盐务和海贸的管理极其严格,严格到在宋朝富得流油的大盐商,到了契丹朝个个成了肥羊,惨不忍睹。

契丹官人根本不让盐商赚钱,不但渠道控制的很死,税收也极重。可到了明朝,由于明朝的专营专卖和海贸制度形同虚设,导致大盐商们富甲一方,官商勾结,让明朝活活穷死。

只要制度合理公平,哪怕税率不高,照样能让国库丰裕。

最后,就是最重要的均田令了。均田令是北魏隋唐的土地分配基石,也是北魏隋唐强大的重要原因。趁着用武力从辽廷手中夺回了中原,杨鹏当然要推行均田令。

之前宋朝搞公田法,遭到大地主们反对,结果没搞成,他自己也被黑的不像话,还不得好死。

现在,中原的大地主们,大多被大明军镇压,他们兼并的大量土地,也成为杨鹏的王田。

大明国具备推行均田令的条件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田,俱为王田公产,不得私自买卖。百姓授田,可永世耕种,不可须臾典卖也。官民人等所受田土,非获罪不得夺田…”

首先一个基点,天下所有的田地都是国有,不得私自买卖。

但是,也强调了使用权的稳定。百姓可以世代耕种,只是不许买卖。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本质上就是私田制。只是以公田的名义,从法律上禁绝了买卖,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可能。

因为你兼并的土地再多,朝廷一句话就可以收回去啊。可以说,大明国大半的田土,都已经掌握在大明廷手里。这为均田令提供了条件。“以各县域公田,扣除职田之后,分授该县无田少田者,无论男女老幼,以口均分。田以肥瘠分为上田,中田,下田。一亩上田等同中田亩半,下田两亩。”

“一郡之内,各县人口田土有多寡之分。是以着各地郡守,以郡为域,迁移百姓,以多均寡。人多地狭之县,可迁移至地广人稀之县……”

杨鹏这个做法,就是打破国人重迁的习惯,让人口和土地资源均衡起来,将人均田亩少的地区人口,迁往人均田亩多的地区。不要出现一个县地少人多,而另一个县地广人稀的局面,最大限度的利用土地资源。

他计划先以县为单位,后以郡为单位,最后以州为单位,慢慢扩散人口迁移,缓解人口地区失衡的情况。“各以县域人口田亩为基,每人授田三到五亩。五口之家,以挟田二十亩为善,每三年,核准口数,重新划定田亩…”

杨鹏按照五口之家二十亩田为参考推行均田令,比隋唐时期的一户挟百亩看似小气多了,其实不然。因为此时的耕作技术早就不是隋唐时的粗放式耕种了,深耕细作之下,亩产大大增加,人均耕种数量也降低了。一家二十亩田,不勤快都种不完。加上东南田肥,人均几亩田足够完税之后略有盈余了。

只是今年一直打仗错过了农时,大规模的打粮起码也要等到明年夏季,这个过度期需要大量的赈济粮。好在大明国的粮食储备很多,基本上可以应对,避免了人大量人口饿死。

终于,冗长的《定国是诏》宣读完毕。

但,仍然没有结束,接下来,又是一份改革科举和重开科举的诏书。这是杨鹏送给东南寒士的大礼包。诏曰:“国家抡才大典,才学之重,社稷之本也。王以明道治天下,故以明道权衡天下英才…所谓明道者,明天道,明人道,明臣道,知廉耻,知民心,知善恶…”

“明道者,必知文史以为鉴,必知算术以知数,必习骑射以强身,必知稼穑以劝农……此即为明道也。”此言一出,一些文人出身的官员,都是有点愕然,但他们都是天京新城老人了,也没有腹诽。

自古以来,帝王都是以孝治天下。而燕王杨鹏,第一次提出“以明道治天下”,可谓首创。作为开国之君,他有这个资格,也有这个便利。

杨鹏的明道治天下,选拔的其实是综合素质强的人才。对经史子集的要求大大降低,但没有取消,而对于算术,农时,民生,君子六艺等要求有所提高。

说白了就是要求智育,德育,体育一体,缺一不可。“着各州印制科考教本,分发郡县,以为科考范畴……”

就是将考试资料发下去,让参加考试的学子先复习准备。考试的各科权重,和海东相同。目前,传统的经史子集仍然是分值最权重的科目。

“各郡录取者为秀才,赐予秀才功名;州考录取者为举人,赐予举人功名;举人可赴汴京参加会试……会试每两年一次,五考不中者,取消参考资格…”

杨鹏借鉴了明朝的科举制度,明确设定秀才,举人,进士三等文阶。但把每三年一考,改为每两年一考,还限制了考试次数,免得很多人一直考,浪费人力物力资源。

“定于明年二月初二,重开科举。五月十五州试。十月初十会试…”“秀才,可授予正十品;举人,可授予正九品;进士,可授予正八品。”就连秀才,都有乡村之官做。通过这种方式,将基层权力掌握在朝堂手中。三级文阶的不同,只在于授官品级的.asxs.不同,但往上都不限制,全部打通。哪怕你只是个秀才,但只要你真有本事,爬到三府九部也有可能。

这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了,绝不以一场考试定终身。你是进士,起步就是正八品的县衙主簿。而我考试不行,只是个秀才,当了个小小的十品村正。

但是,要是我真有做实事的本事,又好好干,或许多年之后做了州牧,而你这个当年的进士,还只是个郡守。就像后世一样。博士硕士的起步肯定比本科生高,但未必都比本科生能干。将来混的也未必有本科生混得好,就是这个道理。

这么做,就是抑制官僚队伍的僵化。同时分化文官,不让他们像明朝进士那样,一家独大,以共同的出身结成文官集团。

重开科举的诏命一下,文士阶层也被笼络了。

接下来一道诏命,则是废除诸色户籍,不再以划分禁锢官户,匠户,农户,猎户,渔户,商户,织户,娼户,乐户等诸色户籍,将他们从户籍的禁锢中解放出来。

如此一来,无论是文武官员,军队,百姓,还是士子,工匠等所有阶层,几乎都得到恩惠。

真的是大明之泽,普降众生。还有很多的法令在接下来会一一颁布,但称王大典上,有这些重磅利好就足够迅速稳定新生大明王国了。“宣表已毕,群臣舞蹈!”汤时典宣读完几份诏书后,礼官再次唱喝道。

乐曲大兴中,成千上百的官员一起举臂,张臂,拍掌,口中一起喝道:“哈!呼!”一声哈,一起抬腿。一声呼,一起踏脚。于是,千百人拍掌踏脚,袍袖翻举,说不上整齐划一,却很有气势。官员们的舞蹈也很认真。

这就是朝贺舞蹈,也就是所谓手舞足蹈。朝贺舞蹈也是千百年的规矩礼仪了。在杨延昭柴永琦等人看来,再正常不过。朝贺舞蹈来源于华夏部落时代,那时的先民,通过舞蹈向首领致敬,一直流传下来,非常古老。华夏原始宗教的傩教之舞,楚国的巫舞,都是以舞蹈致敬上天鬼神。

所以所谓舞蹈,在华夏传统中是礼,必须是卑下者跳给尊贵者看。

“哈!呼!”

新鲜出炉的皇后杨彤,努力绷住脸蛋,肚子忍的酸痛。

她很怕自己忍不住会笑出来。

皇后大人当然不会真的笑出来,可现场还是有人笑场了。

只听一个人嗤嗤的笑起来,虽然声音有些压抑,但还是听得清清楚楚。杨鹏忍不住眼睛一瞥,原来竟是来朝贺的辽国使团正使萧焱。

萧焱和辛苦作为庆贺使节,和大理的使者坐在侧面的贵宾席位上,并没有像大宋国官员那样在广场上舞蹈。萧焱说起来是辽国赵王,人也不是绣花枕头,此人能文能武,却毕竟年轻,有些轻浮了。不过,萧焱很快就憋住笑,身子微微颤抖。

杨鹏只当没有看到。而萧焱旁边的辛苦,则是狠狠瞪了他一眼。

“礼毕!”赞礼官唱喝道,“山呼!”

群臣止住舞蹈,再次下拜山呼道:“天佑皇帝!万福金安,与天同休!”

“兴!”

“山呼!”

“天佑皇帝!万福金安,与天同休!”

“兴!”

“再山呼!”

“天佑皇帝……”

杨鹏此时也站起来,站在高高的玉阶上,张开双臂,平放大袖,朗声道:“平身!开国之庆,寡人与卿等同之!”

赞礼官再次唱喝道:“皇帝有令,明日申时一刻,赐宴参加开国大典!”

由于凤凰山赵宋皇宫被契丹破坏太大,其实已经没有几座像样的宫殿了,以至于宫内大宴都没有地方。

杨鹏只好下令将湖边风光最秀美的庞太师园林“后乐园”改为“先忧园”,收为皇室室所有。

这座园林距离此处不过十几里,傍山临湖,富丽堂皇融于湖光山色,非常适合举办皇家大宴。

“谢皇上!”

最后,就是分发封爵者的印绶典册。在接到印绶的那一刻,他们就是真正的大明国勋贵了。

像都烈,乌图两人更是让别人羡慕,因为两人都是一门两爵位。父亲都是伯,儿子都是子爵。

当然,别人也不觉得奇怪。因为都知道都烈和乌图两家父子不但是大王元从,还是资格最老,效力最早的元从。

爵位最高的杨延昭,封了县侯,这也无人说什么。虽然杨延昭归大明不过三年,但他名望很高,军功也很大,尤其是杨延昭一入中原,寒门士子顷刻归明,轻而易举就替大明国收拢了中原士林之心,掌握了文教兴盛之地的舆论。

毕竟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五百九十五章 战事胶着第八百二十八章 阴谋初现第七百四十章 强行攻击第七百八十一章 达成一致第二百一十四章 路遇贵人第八百三十章 阵前夺帅第三百七十八章 一举而下第七百五十八章 春意盎然第五百一十八章 围点打援第七百二十八章 惊慌失措第四百六十一章 前倨后恭第五百四十五章 情意绵绵第三百七十七章 最后的疯狂第二百零四章 牢不可破第二百五十二章 蒙蔽双眼第六百六十五章 杨鹏的荒唐事第三百八十二章 无路可逃第八百八十九章 反间计第五百五十二章 伏击曹勇第二百九十一章 猛虎下山第八百四十二章 玄甲战骑第七百二十三章 天竺的威胁第四百五十三章 闺中密友第六百三十九章 这就是燕云军第三百一十三章 燕云军威第六百四十二章 战象大军第二百四十三章 高深莫测第九百零七章 接连失利第六百三十六章 销魂时刻第八百六十八章 调兵遣将第五百五十六章 倭人内斗第四十九章 完善建制第二百六十章 峰回路转第九百三十章 大战之前第九百一十一章 与虎恶斗第九百二十七章 情到深处第一百六十九章 丰州乱起第一百四十八章 江山北望第九百七十九章 应对之策第九百一十五章 杨彤密谋第四百二十八章 大出意料第四百二十七章 悍将无敌第九百六十八章 形势危急第三百六十八章 琼花公主第八百五十九章 待更新第六百六十五章 杨鹏的荒唐事第七百零七章 大土匪第二百四十七章 水军鏖战第六百三十六章 销魂时刻第一百一十三章 杨八妹的怒火第八百七十一章 小路偷袭第八十一章 萧天左第五百二十三章 如此诱人第三百五十九章 是神是鬼第五百零九章 损失不小第五百三十六章 生意经第六百一十三章 西辽使者第九百八十二章 敌军撤退第五百七十七章 段志贤的春天第六百九十五章 危如累卵第五百七十八章 重型巡洋舰第一百零一章 东洋南洋第五百八十章 大宋使者第九百八十二章 敌军撤退第九十八章 峰回路转第二百一十二章 洞房花烛第九百四十四章 万里江山如土崩第六百九十四章 血战坚持第五百二十九章 招揽降军第二百七十二章 土崩瓦解第二百九十五章 急转直下第六百二十五章 血战到底第六百九十七章 狼狈而逃第一百三十五章 扎马合部第三十九章 汴京来人第二百二十六章 马踏连营第六百八十六章 反败为胜第五百五十四章 接连噩耗第二十九章 第一次剿匪第七百六十三章 比武招亲第七百四十九章 大明传说第七百六十一章 如此蕊儿第八百七十章 山上军营第五百九十一章 黯然退场第七百七十三章 麻痹大意第一百九十七章 密卫出击第三章 沿途训练第四百六十七章 兵败如山倒第二百零九章 连环杀招第一百七十章 杨延昭中招第七百七十八章 天竺的机会第七百三十章 商业奇才第四百零九章 如此君臣第一百八十八章 杨鹏出手第五百八十八章 声东击西第二百七十五章 福无双至第九百五十八章 大敌临近第六百二十四章 汉奸献计第六百六十九章 计划调整第六百五十章 闲言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