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议取蜀州(下)

这是巴州的地理形势图,能够一目了然的看清楚,整个巴州的地形地势。但凡是身为将军的人物,自然是要知晓地理的。

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如今的巴州夏正平,占据了天时人和两点,唯独地利缺乏。天时,便是当今天下,已经进入了历史上的一个短时期——战国时代。各个诸侯之间彼此征伐,压根就不会注意到其他地方的动静。就算是夏正平吞并了整个蜀州,除了楚王会有所动作之外,其他的诸侯诸如秦王、赵王压根就不会理会这些东西的。因为在他们眼里,攻占和丢失一个城池、一个州府,都是极为正常的事情。

除非,这件事情威胁到了自身的利益,否则的话,正如同曾经一些大家所说的那般,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人和这个方面,自然是蜀州的诸多百姓,对蜀王进行着一些反对。或者说,整个蜀州,无论是士族之人,还是平民百姓,都对新即位的蜀王,有一种怨声载道的情绪在内。如果这个时候,夏正平出兵进攻蜀州的话,再加上施展仁政,最后必然会收服民心。

民心的重要性,自然是不必多说。一旦整个蜀州的民心,都是向往着夏正平的话,那么就意味着新的蜀王,他的统治根基,可以说是土崩瓦解了。

至于最难得一点地利,这的确是夏正平统治的巴州的一块短板,这是没有任何的捷径能够解决的,因为这在最初汉王受封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或者说,夏正平被废除太子之位后,被发配到永昌郡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

上天注定的一些客观条件,即便是夏正平再怎么强大,也无法改变这种注定。因此,地利一方,无论怎么说,对于巴州都是一项致命的因素。

他们想要从巴州走出去,难上加难。遥遥千里的山路,这就造成了后勤补给的困难,直接限制了出兵的速度和出兵的规模。如果只是向当初夏正平袭击东野城那样子的规模,或许能够坚持上一年半载,但如果是数万乃至十数万大军,那就有些困难了。

夏正平自然明白巴州的困难之处,他也只能指望着政事堂之中的这些臣工,给自己出出主意了。

众人端详着巴州的山川地理形势图,皆是眉头紧皱,看着上面繁复的线条,竟是没有一丝的解决办法。那些繁复的线条,便是崎岖的山路。

“一道天断山脉,阻隔了我们的出巴之路,如果当初我们有着蜀州的根基,可以说是现在在这个战国时代,已经是能够横扫天下了。”有人叹息,他终究是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想当年的夏太祖,何其的威武,起兵于蜀州,数十万铁骑,加上战甲士兵,直接横扫整个天下的诸侯。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蜀州地势平坦,有利于粮草运输。”

“从巴州走出去的话,水师战船是一条路,但是终究是运输有限,无法尽力。”有人指着地形图上的巴江,连连摇头,“步骑战甲终究是不习惯乘船的,若是有个万一,就可能导致晕船症,最坏的结果,可能就是十万大军的兵力,仅仅剩下一万大军。”

“诸位,你们没有看到这条小路吗?”蓦地有一位将军,指着天断山脉上的一道横线,那条横线,极为笔直,但是标注的内容却是一条暗道。

所谓暗道,其实就是一条隐藏于山谷之间,需要穿行隧道的地方。依照道理来说,这种暗道最为不利于行军,首先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太过于狭窄,一人一马能够通过的地方,显然是有些不够用的。

其次就是,一旦对方得知,这条暗道上有人行军,可能就会派遣兵力来堵截,那个时候可能就是完全无法通过。

“张将军,你说的这条暗道,本王是知晓的。”夏正平点了点头,“前几年的时候,我曾经带人游览整个天断山脉,发现过这条暗道,就如同蛇谷一样的。露面狭窄,而且完全不像描述的那般,这里有一处道口,叫作断天悬崖,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跌入山谷之中,葬身在那里。为此,我一直没有说明这一点。”

姓张的将军,闻听夏正平这么一说,点了点头之后拱手道:“主公,您是只知其一,却不知其二。这暗道之下,有一条水深不曾没过膝盖的地下河流,那里宽阔如同大街道,足以让十万大军通过。”

“哦——”众人闻言,皆是目光移向了这位姓张的将军,脸上写满了疑惑。夏正平同样如此,他心中充满了疑问。他清楚的记得,当年游览天断山脉的情景,特地寻找天断山脉一些宽阔的途径,进行一番详细的考察。其中,这条暗道就在里面。

按照当时的考察结果,这条暗道因为狭窄的原因,而被夏正平列入了不做参考的道路。可如今这位姓张的将军,却是另有说法,这一点着实让夏正平有些意外。

他再仔细的看着这位姓张的将军,名字叫做张武,也是羽林二十九将之一,数有战功,极为让夏正平所信任。更是有一点,这个人是土生土长的天断山脉上的人,没有当乞丐之前,好像家的地方,就是在这条暗道附近。

想到这些,夏正平抬手示意,让张武继续说下去:“张将军,你是巴州天断山脉上的人,你说的,自然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张武闻言,便是点了点头,用一只手指着山川地图,继续说道:“主公,您看。这条暗道的下方,就是我刚刚所说的地下河流。这条河流很是奇怪,在冬季的时候,流水近乎涨满整个河道,夏季的时候,却是消退至无声。若是常人在这个地方,世界不对劲的话,也是极难发现。”

“我小时候多次在这条河道上,进行探索,最终发现,这条河道的尽头,竟是天断山脉山脚之下蜀州的一座郡城——安阳郡。从安阳郡出发,百里之后,便是可以抵达蜀郡,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大概是三五天的时间。”

众人听着张武的话,不由得一惊,没想到这天断山脉之中,还有这么一条隐藏于地底下的暗河啊!

夏正平闻言,也同样无言,当年他进入天断山脉进行考察的时候,正好是夏天。夏天的时候,地下河流没有水声,自然也就发现不了,此时他已经明白了所有的事情。

“既然如此说,那就依照张将军的话。步骑战甲,交给马孟起将军带领,多用些火把,相信能够穿过底下暗河,抵达安阳郡。”夏正平不再招呼众人观看山河地理形势图,而是做出了决断,“张武,你就做个向导将军,为他们带路,事成之后,你这一份功劳,也是不小啊!”

众人闻言,皆是拱手,道:“臣等遵命。”

夏正平点了点头,望着海霹雳施琢公,道:“施琢公将军,你的战船需要多久能够抵达蜀郡?”

“七天的时间!”

“既然如此,那就做这么个安排。马孟起,你率领步骑战甲,先行出击安阳郡,待得蜀州各郡闻风而动,增援安阳郡的时候,飞鸽传书于我,那时候我让施琢公率领水师战船,直出巴江,攻伐蜀郡。”夏正平计算了一下时间后,再次做了些安排,“这样子,我让何士元先生随你出征。”

众人闻言,再次点头,他们明白,这一次之后,就意味着巴州蜀州,兵戈战端即将开启,建功立业的时间,即将到来。

稍后,夏正平对于出征的人选,做出了安排。

施琢公,水师元帅,总领五万水师,五百艘战船,顺巴江而下,攻取蜀郡;马孟起,骑兵将军,统领三万骑兵;张武,为随军向导;关长云为步兵将军,总领步兵、弓兵等多个兵种。然而,他们都是归于何士元节制,但何士元并不出战,只是作为军师指导他们作战。

至于其他的先锋等安排,夏正平也一并做了决定。

春暖花开,夏初时节,夏正平选择了一个黄道吉日,在巴郡郡城之外十里的地方,搭建起一座点将台,将之前在政事堂中做的决定,再一次当众宣布。宣布完之后,自然是发布檄文,这檄文,是由公羊忠所写,文笔老道,堪称大家之作。

“昔日太祖皇帝,分封蜀王,传至今日,七百余年。然当今蜀王,无能无德……我大汉王上,昭告四海……以拯救万民为己任,以废旧制为目标,旨在恢复大夏……”

檄文发布后,便是一场誓师。这一点,夏正平极为重视,是对于士气进行一番鼓舞的,可以说是士气是关键。要知道,一鼓作气的大军,可以横扫整个蜀州全境。

“今日,我汉王夏正平,在这里杀马盟誓,有战功的人,予以封赏,有过错的人,予以处罚。诸位将士,攻伐蜀州的任务,就交给你们了!”

他说完之后,仰头一喝,一碗酒下肚,点将台上的鼓声大作,便是传来了诸多将士山呼海啸的声音。

“吾等原为汉王殿下死战!”

第八章 夺权第三十四章 祖制不可违第二章 天下腹地第三十一章 回马枪第五章 白发渔樵江渚上第十章 襄州雏凤第十二章 北伐中原第二十三章 贾公舞剑,意在皇子第二章 先下手为强第十七章 师出有名第四十三章 从君而战第十二章 血溅三步第三章 滚滚长江东逝水第二十二章 大曹正第十一章 诈降第十八章 东野小城第五章 心中有民第十六章 张冠李戴第十章 三十万大军第四十章 许千言第九章 镇南将军第十二章 裸衣相斗(下)第十七章 商量第三十一章 晏婴旧事第十三章 楚王归降第三十章 诈第一章 大变革第四十章 屯田制(第二卷完)第五十三章 您请便!(四千字大章送上!)第二十章 认死理的程汤第二十章 汉王第四十六章 年关第三十八章 好消息第十六章 六籍第十七章 商量第三十八章 好消息第四十三章 从君而战第十九章 时不我待第二十四章 倭寇突袭第十六章 张冠李戴第五章 斩杀薛世成第十四章 小心思第一章 大变革第三章 不改制,死路一条第三十章 雍南郡第四十三章 从君而战第二十一章 鸿门宴(上)第十五章 第一位谋士第八章 望月台下扬名第二十七章 心病第七章 安抚民众第二章 贱民?第六章 农政书第三十六章 人算不如天算第一章 指桑骂槐第十四章 王业不偏安第四章 出人意料第三十五章 另有其人第二十章 兼听之策第九章 大快人心第二十六章 三江湖大战(下)第十七章 苦情计第四章 车夫公羊假第三章 后下手遭殃第十二章 裸衣相斗(下)第三十七章 得捷报汉王赏军第十四章 王师北上第三十五章 攻安阳雏凤用计第二十四章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第二十七章 醉龙的劝诫第二十五章 烽火台上狼烟起第七章 安抚民众第三十章 诈第四十五章 乱政皇子第二十七章 心病第五章 白发渔樵江渚上第十五章 交易第十六章 忽悠第十五章 第一位谋士第十八章 百年诸侯贼第四章 城下搦战第三十七章 贿赂令狐伤第十五章 交易第六章 诸侯形势第九章 煮盐、晒盐第二十六章 三江湖大战(下)第二十章 汉王第十九章 攻取彰徳郡第三十章 神医出手第五十一章 杀薛离第二十章 岁月如流水第三十八章 抗旨第三十六章 真相第四十章 夏正平刮骨疗毒第一章 指桑骂槐第十一章 名不虚传第二十九章 未雨绸缪第三十五章 另有其人第十二章 永昌改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