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兼听之策

二月份的时节,还是有些清冷的,就譬如襄王的府衙政事堂上此时的氛围一样,只不过这个清冷只是短暂的。

“他娘的,把这个襄阴郡的郡守莫晟,给我拉下去斩了!”

一声暴喝从政事堂中传了出来,那声音中充斥着歇斯底里,那是襄王的声音,襄王已经从襄阴郡回到了襄阳郡。

政事堂里,许多官员,已然战战兢兢,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瞥眼望向了正中央的莫晟。

此时的莫晟,早已是面如土色,全身如同筛糠一般的颤抖着,旋即“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嚎啕大哭:“主公……饶命啊!主公……”

莫晟的话音还没落下,就被几名卫士捂住了嘴,准备拉下去。

“且慢!”班中一名官员走了出来,那人却是刘文成,“主公,罪责不在莫晟的身上,实在是那个萧正太不像话了,竟敢欺骗主公!只是,不知道这个萧正,又是什么来历,竟然用这种苦情计的办法,把百里子明给带走了?”

“况且,不知者不罪,莫晟也是不清楚那个残废之人,就是百里子明啊!”

又是有一人走出班列,向襄王进行着劝奏。

襄王坐在桌案前,冷哼一声,没有说话,实在是有一件事令他极为生气。

就在刚刚,襄阴郡的郡守莫晟,来到襄王府中述职,陈述了一件事情,自然是夏正平苦情计之下,带走百里子明的情况,当然也将应允的文书呈了上来。襄王不看不要紧,一看就明白了许多事情,这个萧正压根就是个骗子。

百里子明是谁,襄王怎能不知道?他生气与气愤的是,这个莫晟竟然稀里糊涂的,让那个萧正带走了百里子明。

萧正究竟是谁?萧正究竟从哪里来?

他说他是永昌来的,襄王在之前还是相信的,现在却是对这个来历,打上了问号。

眼皮底下,就让人带走了百里子明,搁谁心里,谁都不爽,更何况一个诸侯王爷?正是因为如此,才会出现刚刚的那一幕,让人大气不敢出。

刘文成见着襄王的神色,自然明白他的意思,是想让自己拿出解决办法。见到此情此景,刘文成便是略微思索了一番,然后缓缓说道:“望月台下,让萧正闻名荆襄九郡,主公的意图,怕是无法隐藏了!”

“既然,这个萧正不为我们所用,而且又在我们眼皮底下带走了百里子明,这其中的意味,恐怕就是周边诸侯王的谋士所为。对于这一点,最好的办法自然是派出刺客,进行暗中追踪,将其斩杀为妙!”

刘文成的话音刚落,就引起了政事堂上一众官员的议论,先前有些清冷的襄王府衙政事堂,此时此刻,变得热闹起来。

“主公啊,那个萧正扬名荆襄九郡,为许多士子所钦佩,若是我们做的事情不够机密,怕是会被士子家族知晓,到时候恐怕会失去他们的支持!”

“是啊,这样一个文武全才的人物,还是得招纳为主!”

“萧正何人,不过是一时的盛名罢了!主公,当务之急并不是想着怎样对付那个萧正,而是想方设法,使颍川郡的雏凤何士元,南阳郡的醉龙孔明亮,能够仕官于主公啊!”

不知是谁,突然喊了这么一嗓子,众人就是安静了下来,闻声望去,却是见着那人,原来是襄阳郡的郡守,叫做贾文和。

“主公请想想看,百里子明的才华不过像群星之中的最为暗淡的那个,而何士元却是如同太阳一般;那不明来历的萧正,不过是萤火之光,南阳的孔明亮则如同皓月一样。这两下一比,倒不如花些精力,去想着怎么让何士元与孔明亮两个人仕官呢!”

“文和之言,极对!”

刘文成毕竟是见多识广,明白贾文和的言下之意,他便是附和着,希望襄王能够照着这个意见去做,不要去管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了!

襄王刘镇,此时有种骑虎难下的感觉,那个萧正是自己下令,要留在荆襄九郡的,却偏偏被人设计了一番,让自己活生生的吃了个闷亏。他可是一代诸侯藩王,何曾吃过这么一个亏?心中有些不愉快,自然要朝着莫晟发飙了。

当下,他听了贾文和与刘文成的言语,便是思索了一番,旋即做出了决断道:“不抓住这个萧正,难解我心头之恨!让襄州的荆轲十三司,派遣几个得力的刺客,打听一下这个萧正,将他抓回来,如果不行,就地杀了!”

襄王的话有些模棱两可,让人摸不着头脑,但是还未反应过来,就又是听着襄王说道:“颍川郡、、南阳郡的两位郡守,你们二人回到本郡之后,把何士元和孔明亮给我监视起来,待得时机成熟,我亲自请他们出山!”

“臣等明白!”

此时,众人已然反应过来,原来襄王要将两件事情同时进行,这就是襄王的风格,从来都是喜欢采纳融合多种建议,形成属于自己的做事体系。

其实,这也并没有什么不妥。抓捕萧正的过程,的确可以派人将那两个名士监视起来,让自己以后能够访问他们。这两件事情,事实上并不存在冲突点。

正当众多大臣们松了一口气的时候,一名黄门侍卫,手中捧着一封拜帖,快速走到桌案前,将其放下,后退几步道:“主公,八皇子殿下,永昌郡的郡守夏正平差人送来拜帖,说是后日要来拜访主公您!”

“你说谁?”

襄王打开拜帖,又是听着黄门卫士这么说,有些惊讶,脸上充斥着不可思议。

“八皇子殿下,永昌郡郡守夏正平!”

黄门侍卫重复了自己的话,这一次他说的声音比较大,生怕眼前的襄王听不清一样。

“我记得,颍川郡的雏凤何士元,前一阵子才永昌郡回来的吧?”刘文成似乎想到了什么,走上前,脸色有些不自然的说道,“若是我猜的不错,那个八皇子,恐怕是来拜访何士元的!听说,八皇子的母亲曾经对何士元有些恩情,那何士元因此前往永昌郡,帮了八皇子几次,甚至是南蛮退兵,都是何士元出的计策!主公,您难道忘了,永昌郡原先的郡尉薛离,给你的书信吗?书信里面,就提到了那个何士元如何如何!”

“哎呀,你不提我倒是忘了这件事!”襄王神色一变,“那他下来拜帖,我们该如何应对?他肯定是要前往颍川郡拜访何士元的,万一出什么差池……”

襄王不敢说下去,因为万一出什么差池,那个何士元就会仕官于永昌郡,将来可能协助这个夏正平,成为自己的劲敌!

只是,众多官员,包括贾文和与刘文成在内,都是有些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该怎么应付夏正平。毕竟,这个夏正平顶着的可是皇子殿下的招牌,的确有些棘手。

第三十三章 卫烬第二十章 汉王第三十八章 抗旨第四十二章 约法三章第二十一章 鸿门宴(上)第四章 城下搦战第十五章 三个月第十章 襄州雏凤第二十八章 生死人,肉白骨(上)第四十章 无名之主第四十八章 弄巧成拙(为诸位书友的支持而加更的三千字大章)第七章 驳第三章 不改制,死路一条第五十三章 您请便!(四千字大章送上!)第二十三章 题字第二十五章 大朝议第二十八章 生死人,肉白骨(上)第三十五章 攻安阳雏凤用计第二十六章 窃国之贼第二十一章 吴越之地第十二章 北伐中原第五章 襄王本意第二十章 岁月如流水第六章 诸侯形势第四十八章 夏正平斗将首胜第十章 三十万大军第四十七章 夺军第四十八章 弄巧成拙(为诸位书友的支持而加更的三千字大章)第三十八章 施琢公大战汉水第三十二章 前因后果第五章 心中有民第十二章 北伐中原第九章 煮盐、晒盐第六章 农政书第三十四章 刺客第十九章 时不我待第二十七章 雏凤之谋第七章 安抚民众第四章 出人意料第三十二章 战国第二十二章 大曹正第四十九章 矫诏第三十七章 三拜第二章 天下腹地第四十九章 矫诏第十一章 称帝第一章 帝王风度第二章 又三年第二章 又三年第十四章 王师北上第三章 三堂会审第十一章 名不虚传第十二章 永昌改制第四十五章 并南蛮暹罗来使第二十四章 真相第二十七章 大夏神朝亡了第九章 大快人心第八章 水师第十八章 东野小城第六章 农政书第八章 巡查街道第四十四章 雏凤计取交州地第十三章 假虞灭虢第四十六章 收北川蜀王自焚第一章 昭明太子第三十六章 真相第三章 不改制,死路一条第三十一章 七分天下(中)第一章 帝王风度第二十四章 倭寇突袭第十九章 时不我待第十三章 宫刑第十章 西羌少年第十三章 英雄出自草莽,高士起于寒门第二十章 岁月如流水第八章 水师第二十四章 蜀王急信第二十八章 大战起兮雪飞扬第十章 三十万大军第三十八章 施琢公大战汉水第十八章 东野小城第二十三章 相视一笑如昔日第五十一章 杀薛离第二十九章 未雨绸缪第四十六章 收北川蜀王自焚第八章 望月台下扬名第十八章 曾经的大夏第五十五章 黄瀚生突袭后部,夏正平气死醉龙第八章 望月台下扬名第十二章 裸衣相斗(下)第三十章 诈第三十九章 声东击西第八章 夺权第六章 诸侯形势第二章 先下手为强第三十八章 抗旨第三十八章 拜见雍王第十八章 翰林院第二十五章 三江湖大战(上)第四十二章 日落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