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一章 历史性抉择

围绕大位之争,各方势力不惜施以明枪暗箭,但这些黑暗的宫廷政斗会被牢牢锁在深宫大殿之中,不传于世。能在史籍上大书特书,且遍告世人的,自然是那些貌似“高大上”的正面消息。

九卿终于就谁继大统一事达成了共识,他们率文武百官合辞请于皇太后:

“圣驾北狩,皇太子幼冲,国势危殆,人心汹涌。古云:‘国有长君,社稷之福’,请定大计,以奠宗社。”

皇太后批答:“卿等奏国家大计,合允所请,其命郕王即皇帝位,礼部具仪,择日以闻。”

百官奉皇太后旨,跑到郕王那里劝进,郕王照例要辞让再三,直到于谦等人力请之后,郕王才点了头。

正统十四年九月初六,郕王正式即位,是为景泰皇帝,定于明年改国号为“景泰”。

因情势危急,登极仪典一切从简,免各地官员赴京朝贺。景泰帝诏谕百姓,大赦天下。

“朕以皇考宣宗章皇帝仲子奉藩京师,比因虏寇犯边,大兄皇帝恐祸连宗社,不得已亲征,敕眇躬率百官居守,不幸车驾误陷虏廷,我圣母皇太后务慰臣民,已立皇庶长子见深为皇太子,命眇躬辅,代总国政。皇亲、公侯伯暨在廷文武群臣、军民耆老、四夷朝使,复以天位久虚,神器无主,人心惶惶,莫之底定,合辞上请早定大计,皇太后以太子幼冲,未遽能理万机,移命眇躬君临天下······”

“眇躬”是皇帝谦虚的自称。景泰帝自然不会只顾着谦虚,他要替自己的登极找足合法性理由,除百官劝进、皇太后移命这些理由之外,后文中还提及他是受命于正统皇帝,这属于不得不说的“谎言”,否则,若不经正统皇帝“授意”,景泰帝就直接登极,那将会把正统皇帝置于何地?

朝中百官常说“社稷为重”,隐去了“君为轻”这句话,实属迫不得已而为之。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是有时代背景的,那个“君”字是指诸侯国国君,并不是指天子。在孔子、孟子二人的心目中,当时的周天子可是神一般的存在

,从《春秋》一书中可以看出,孔子极力维护着周天子的神圣形象。而孟子虽敢于直斥夏桀、商纣,但对周天子却是讳莫如深。

大明是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与分封制时代不同,天子即国君,国君即天子,此时再提“君为轻”,还真不能从经典上找出不容置疑的依据来。

如此一来,朝中君臣不得不编出一个理由,说景泰帝的即位得到了正统皇帝的授权,这一谎言必将经受时间的检验,也给日后的政争埋下了隐患。

当然,景泰帝还来不及想那么多,他要首先亮明自己的施政理念,故而颁布的这道诏敕明显不同于以往各帝,篇幅极长,却鲜见漂亮的官话,相反,它极富人性化。后文总的意思是要文武百官爱护士兵、善抚百姓,举贤任能,不得滥举。对六十岁以上的在京各色人匠、阴阳、医士、厨役,不堪供役者一律放免;全国七十岁以上无男丁侍养者,由各级官府供养;八十岁以上者,给与绢二匹、锦二斤、酒一斗、肉十斤,当地官员须定时上门慰问。

这一诏敕表明景泰帝痛定思痛,决意将“民惟邦本”的理念付诸行动,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然而,景泰帝的权力基础十分脆弱,只有守住北京,他才能坐稳帝位,若能进而使得大明中兴,则会文治武功,青史留名。反之,若京城不保,被迫南渡,他的下场恐怕会狼狈不堪。

说到底,景泰帝是临危受命,接手的是一个烂得不能再烂了的摊子,没有与社稷共存亡的志向,他是绝对不敢接盘的。从这层意义上讲,当初的再三辞让透露出了他内心的焦虑感,并非全是作秀。

恰在这个时候,朝中源自土木堡兵败的义愤与激情渐渐散去,各类杂音相继传来。不少老臣向景泰帝施压,逼他与瓦剌人媾和,还有人出言尖锐,逼他设法迎回上皇的圣驾。

他在用人上也受到了某些人的抵制。内阁首辅曹鼐捐躯,马愉早已病故,陈循推荐商辂、彭时入阁,充实阁僚,但身为正统十二年新科状元、接受过正统皇帝礼待的彭

时公然抗旨,不愿入阁。

而北境一片乱象,到处都是腥风血雨,边军只能躲在城堡内闭城自保,无数边民正遭受着瓦剌铁骑的蹂躏,景泰帝为此忧心如焚。仅在山西一地,大量边民逃入山中避难,但鞑贼四处搜山,杀害边民数十万,抢走牛羊骡马数十万头。

面对残酷的现实,景泰帝须做出历史性的抉择,为此,他传来于谦与朱祁铭,就内乱与外患孰轻孰重、孰急孰缓给出最后的决断。

在朱祁铭看来,有于谦在场,自己只须做个听众即可。

果然,于谦不负所望,对时局做出了清晰的判断:“启禀陛下,如今府库空虚,平定内乱与抵御外侮难以兼顾。也先狼子野心,欲壑难填,大明万不可对他心存幻想。而江南叛民其行当诛,其情堪悯,当初朝廷定下剿抚并举、以抚为主的策略,但有司不得其法,一味用强,致使内乱愈演愈烈,望陛下明鉴,而今安抚叛民还来得及。”

“朕正有此意!”景泰帝兴奋地站了起来,“传朕敕谕:‘朕体上天好生之心,一视同仁,无间遐迩。乃者福建、浙江、湖广、广东、贵州等处顽民反叛,劫掠乡村,为盗不已,究其所由,皆因有司不能抚治所致。朕即位之初,已尝大赦天下,尚虑谋反大逆赦所不原者,无由自新,官兵累岁诛杀,非朕体天好生之意,兹特颁恩,自诏书到日,凡常赦所不原者,不分首从,咸赦除之,悉令复业······”

本来,叛逆罪不在新君登极时的“大赦”之列,但景泰帝仁心大发,破例施恩,不分首从,只要叛民愿意接受安抚,一律既往不咎。

这道恩旨对时局的影响具有重大意义,清晰地表明了景泰帝的治国理念,那便是“对内怀柔,对外用强”!

事后证明,对叛民破例施恩,效果极佳,不出俩月,浙闽一带的内乱便日渐式微,远征的京军得以脱身回京,大明得以集中力量对付瓦剌这只喂不饱的野心狼。

当然,这是后话。此时的朱祁铭心中有分释然,告退后,就想如约赴东安门外见那些勋戚子弟。

(本章完)

第三百八十二章 两地激辩第四十五章 归属第三百五十四章 玲珑剔透第二十五章 余波激荡(三)第九十六章 异端邪说第六十五章 生机第三百一十三章 怒火中烧第四十二章 历险第三十三章 初现端倪第三十八章 奔向阳光第一百八十四章 我佛慈悲第三百三十二章 小题大做第三百九十七章 步步蚕食第二百三十二章 如影随行第四十三章 离散第一百九十章 两不相欠第二百零一章 急转直下第四百二十章 青松道长第十四章 入宫第十八章 元夕风波(二)第二百三十章 黄雀在后第一百八十九章 敌乎友乎第一百零三章 韶华易逝第三百五十八章 知耻而后勇第四百零九章 睹物思人第二百九十一章 自探虚实第二百五十八章 不胜娇羞第三百八十二章 两地激辩第三百九十三章 半道设伏第三百零九章 杀出血路第一百四十三章 北境警讯第三十二章 命悬一线第三十章 谜一般的真相第七十章 约定第四十九章 荀家小姐第二百八十四章 毒药无形第一百五十一章 宫廷密谋第一百三十九章 酣畅淋漓第三百八十四章 一叶知秋第三百一十章 泪落如雨第一百零六章 翘首以待第三百一十八章 良宵引第一百九十五章 目击证人第五十一章 福兮祸兮第八十六章 心悦诚服第二百五十六章 迟来的真相第二十七章 深宫闺心第二百二十四章 陈怨泛起第三百二十六章 兵不厌诈第二百八十三章 摊牌第一百一十八章 多行不义第一百三十三章 交易第二百二十八章 是非之地第三百零二章 深宫远谋第七章 雨夜惊魂(二)第二百六十五章 冷暖自知第一百四十三章 北境警讯第一百章 万重心机第三十八章 奔向阳光第三百一十二章 隐忍第三百四十七章 天赐良机第三百八十章 尽在不言中第一百五十七章 茶里乾坤第一百九十七章 谁主中宫第三百七十一章 历史性抉择第二百七十七章 生死时速第三百六十四章 秉性纯良第三百零七章 各方登场第一百三十一章 平虏七策第三百三十四章 漫卷风云第二百五十一章 中宫心机第二百二十五章 山雨欲来第九十七章 圣意第三百六十九章 轻重缓急第三十二章 命悬一线第二百零八章 惊变第四百一十七章 另有其主第二百九十章 玄机密布第六十章 谜中谜第二百四十章 世态炎凉第四百零二章 国士之怒第二百二十九章 血战幸存者第三百八十一章 剪不断,理还乱第二十五章 余波激荡(三)第三百五十六章 败像已露第三百六十九章 轻重缓急第十一章 书斋深言第六十七章 天罗地网第十五章 慎言第四十四章 云娘第二百零二章 夫复何求第二百一十四章 一无所依第二百九十四章 边关宿将第二百三十六章 休戚与共第二百三十九章 首辅曹鼐第三十三章 初现端倪第四十五章 归属第二百四十六章 邦交风云第三百七十二章 激将第十六章 灯市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