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五十九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20)

寒冬日短,北地夜幕来得格外早,每逢有人进出房门,风雪倒灌进伙房,都如同有一只冰兽埋头冲了进来,让人禁不住打上一个寒颤。小鼠头卷着身子蹲在土灶前,借灶中的火光温暖瘦小的身躯,火光明灭,他面色似乎也跟着变幻,一双本该稚嫩却已经布满老茧的双手,不时来回搓动。

在无数次抬头相望门口,看见无数人影进出后,他终于瞧见了重新出现在伙房的司马长安。

此时的司马长安,满脸胡渣已经不见,油腻腻的棉衣换成了鲜亮威严的战袍、甲胄,按刀站在门口的身影,格外英武威严。

司马长安一招手,朝小鼠头喊道:“小鼠头,跟我走!”

小鼠头连忙应了一声,一把丢掉手中的干柴,一跃而起,瞬间从灶间人群中掠过,出现在房外司马长安面前,看向司马长安的眸子里,尽是激动和期待。

司马长安将一整套甲胄并一把横刀,重重摔进小鼠头怀里,吼声穿透了风雪,撞进小鼠头耳朵里,“我答应过你,若是还有机会出征,必定带着你。你若不怕死,愿意赌上还没活到十七年的小命,就换上这身披挂,跟老子出战,去杀契丹蛮贼!”

小鼠头接过披挂,双手都在颤抖,大声应诺。

作为一个不起眼的火头兵,寻常情况下,他本没有机会战于大军之前,自然也不可能有立功、出头的机会,与之相应的,受伤乃至战死的几率也小些。

然而,“大丈夫生于当世,既然要活,就得活出个人样来,怎能贪生怕死?”对小鼠头说过此话的堂兄,已经战死在沙场,如今,他要带着这句话,继续去征战沙场。

他们都是这世上最普通的小民,卑微的如同匍匐前行的蚂蚁,随时可能粉身碎骨,死都没有人多看他们一眼。在时代的惊涛骇浪中,他们用微不足道的生命,去搏一个渺茫的前程,或者死于洪流中,或者杨帆冲向天际,到达彼岸。

子时前,小鼠头站在军阵中,眼前只能看到身前将士的后脑。和众将士一样,他藏身风雪中,随司马长安悄然离开雄关,攀向山上契丹军哨所在的地方。

他们在古北口屯驻了数月,安静得太久,以至于山上契丹堡子里的哨卒,都已经习惯无视他们的存在。而今天,他们动若雷霆,对那些卷缩在堡子里的蛮子,亮出了手中的利刃。

司马长安只带了百人,他们要解决山上三个契丹军堡。

在司马长安离开之后,皇甫麟就站在关头,静静等待。

约莫一个时辰之后,山上亮起一团火光,在风雪中舞动。皇甫麟抬起几乎已经冻僵的手,声音划破漫漫长夜,“传我将令:陷阵队上山,大军开拔!”

雄关大门轰然打开,露出内里森然的军阵,火把上的火焰拼命晃动,在一片兵甲撞击声中,奔出关门,向北方而去。

两山之间有一条通道,山南是唐军关口,山北是契丹关口,关内皆驻扎有不少大军。无论是唐军还是契丹,若想自此踏入敌境,就得先解决对面关隘中的敌军。而若一旦破关而入,面前就是一片坦途,可直入敌方国境腹地。由此可见古北口关隘之重要。

寻常情况下,无论哪一方要正面突破关口,除非以绝对优势兵力和战力,都近乎痴人说梦。李从璟给皇甫麟的军令很简单,破关、北上!

如何破关,这是皇甫麟眼下正在做的事,拔掉山上契丹军堡,相当于刺瞎契丹军的眼睛,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则由司马长安带着数百陷阵队将士完成。

最靠近草原的契丹军堡里,司马长安刚将一个装死的契丹军士削掉头颅,横刀在对方的衣袍上

擦了擦,重新归入鞘中,看了身旁浑身颤抖的小鼠头一眼。在方才的战斗中,小鼠头冲得很快,依仗其灵活性和动作的突然性,最先将长刀送进了一名契丹军士的胸膛。

“记住,下次杀敌时,刀不要捅进对方身体中,拔出来费事。最有效的杀人方法,是砍掉敌人的脑袋,或者划开敌人的脖子!”司马长安冷然对小鼠头道。

小鼠头一边平复心境,一边认真严肃的点头。

后续数百陷阵队将士赶到后,司马长安带着他们一起北行,不时即到了有大批契丹军驻守的关口上方,从山上望下去,可以清楚看见对方营地中亮起的团团火光。

司马长安眼中杀气凛然,冷冷道:“热刀,热矢!”

风雪严寒,刀剑容易冻在鞘中难以拔出,箭弦也会变得僵硬、易断,因此每逢战前,都需要“热刀”、“热矢”。

不久后,得到山下皇甫麟打出的信号,司马长安站起身,凛然道:“军帅与诸位同袍,数月前即与契丹蛮贼血战,立下无数战功!我等本是虎贲之师,却看了半年热闹,今日,终于到了你我建功的时候了!”

“破——关!”

要破关,正面强攻不易,唯有里应外合。

要里应外合,就需得要人率先杀入关内,打开关门。

要杀入戒备森严的关口,就必须出其不意。

要出其不意,就必然速度极快!

司马长安现在的所为,就是如此。

大雪夜骤然发动夜袭,固然有奇兵之效,然而此举却并非寻常将士能够做到。要奇袭成功,就需得指挥得当,此举又非寻常将领能够做到。

数月前,李从璟初至幽云,即令皇甫麟屯守古北口,之后却一连数月令其按兵不动,即便是在李从璟转战各地时,也没准其出战,甚至连山上的契丹军堡也不理会。如此为之,有两个效果。其一,麻痹了古北口北关的契丹军,松懈了其警惕;其二,蓄养了辛字营将士的戾气,因其数月欲战不能战,故而能一战便发挥强大战力。

如此李从璟尚嫌不够,又在出战时机上花了心思。首先,战事选择在李从璟营州战事“失利”,退守扁关逾月之后,此时,李从璟平州战事未定,契丹很难预料到李从璟会在古北口开辟第二战场;其次,选择了大风雪之夜。

皇甫麟,良将,李从璟固知其能,所以将此事交予他手。辛字营,控鹤军老卒,本就是精锐,却因是降军,在百战军内立足未稳,立功心切,又憋了一股气数月,气势上是厚积薄发。如此,攻陷古北口契丹关隘之战,才有胜算。

寅时,司马长安发动对古北口北关突袭。

两刻后,皇甫麟亲率大军至关前,在司马长安接应下,杀入关内。

天未明,而关隘易手。

……

几日后,古北口关隘失陷的军情,被送到耶律阿保机面前,引其大惊、大怒。

耶律阿保机连夜召集北院夷离堇耶律敌烈、南院夷离堇耶律欲隐、北府宰相萧痕笃、汉官韩延徽等人于御书房,商讨军情及应对之法。

将古北口失陷的消息告之诸位重臣后,耶律阿保机开门见山,却未就此事多言,而是先问平州战事,“太子率领三万精骑驰援耶律敌刺已逾两月,自两月前克复营州后,至今未能攻下扁关、进入平州境内,其因究竟为何?”

两位夷离堇、一位宰相、一位宠臣,此时都安静无声,没有半分响动,这些个把持契丹国大权势的顶级重臣们,平日里莫不是威风八面、一言九鼎的人物,契丹国政赖之以安,邦交社稷因之蒸蒸日上,但在面对耶律阿保机的这个问题时,

无一人给出答案。

非是不能,而是众人心头的答案,别说耶律阿保机不会满意,他们自己都不好意思说出来。

众人不说话,耶律阿保机怒意不减,“我大契丹堂堂六万精锐之师,竟然奈何不了区区万余唐军,一败再败,以至于死伤惨重,成为疲敝之师,着实是奇耻大辱!朕自执掌八部以来,横扫北漠,建国称帝,数十年未尝遭遇如此情况,今朕之太子、肱骨大臣让朕失颜至此,该当何罪?!”

他这话说出来,几人更不好开口了。

良久,似是自觉无趣,耶律阿保机不愿再发怒,缓和语气问道:“诸位且说说,大契丹如何处理眼下局势?”

此问便容易回答多了,北院夷离堇耶律敌烈当即道:“唐军狂妄,竟然胆敢一而再再而三踏足草原,挑衅我大契丹国威,是可忍孰不可忍!皇上,依臣之见,当召集大军,雷霆灭之!”

“召集大军?你预备召集多少大军?”阿保机目光冰冷,“时入深冬,不利久战,若是兵发中原打草谷也就罢了,跟幽云边军作战,不仅无利可图,且损失的都是自家财货,如此作战,目的何在?”

耶律敌烈张张嘴,不知该说什么了。

“古北口唐军乃小节,平州李从璟才是大患,依臣看来,似乎应该先平李从璟。一旦李从璟兵败,则幽云唐军必定无法再掀起风浪!”南院夷离堇耶律欲隐道。

耶律阿保机看了他一眼,“那你认为,再增援多少兵马合适,由谁领军?万余唐军驻守扁关,数万大军尚且不能破,若李从璟尽起三万边军,朕当如何?你可愿南征,保证能手刃李从璟,带回他的人头?”

“这……”

韩延徽和萧痕笃相视一眼,彼此都从对方眼神中读懂了什么。萧痕笃努努嘴,示意韩延徽先说。韩延徽不欲出头,却不敢违逆萧痕笃,只得整理了一番思路后,拱手道:“皇上,臣之愚见,无论是李从璟,还是幽云,目下都非契丹应该看重的!”

“为何?”

韩延徽见耶律阿保机没有动怒的意思,稍稍放心了些,继续道:“我大契丹眼下虽强盛,但唐朝也非弱小之辈,此时想要饮马黄河、行灭唐之举,似乎行不通。既然不能灭唐,何必跟唐军纠缠不清,徒费精力、军力、物力?与其如此,不若先对付能对付的,以此强大自身,待我大契丹国力强过唐朝,或者中原有变之时,再挥师南下,则利莫大焉!”

“你的意思,还是应先对付渤海国?”

“吾皇圣明!渤海不除,后院不宁,难以专心对付唐朝!”

耶律阿保机很满意,“你继续说。”

韩延徽受到鼓舞,更胆壮了些,继续道:“如今平州战事未决,而古北口唐军又犯境,看似麻烦不小,实则麻烦也不大。李从璟,一边将耳,百战、卢龙两军,一镇军耳,或能小打小闹,然要真正威胁我大契丹国,却是不能!李从璟今番之所以攻打平、营二州,不过是引人注意,让皇上分心,不能专心对付渤海国罢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李从璟也知道一旦渤海亡,其必独木难支,不能抵抗我大契丹兵锋,臣又听闻渤海王子大明安与李从璟曾会面,故此,李从璟在契丹要平定渤海之前,于边境起战事,无非是帮携渤海罢了!当此之际,吾皇万不可为李从璟牵着鼻子走,当一心一意攻灭渤海,如此,李从璟早晚必亡!”

“卿言甚善!”

耶律阿保机站起身,好生赞赏了韩延徽一番。

而后,他传下诏令:着令耶律倍、耶律敌刺领军撤离平州;耶律倍不必立即回军西楼,当先荡平经古北口入境之唐军,将功补过,再行回朝!

(本章完)

章五十九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20)章一百九十六 贼性难改当如何 恩威并重固后院章十九 你知死吗?章六十一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争今何姓(6)章二十 晋王令五代大乱与王朝更迭的原因探究章三十六 十年国辱自今雪 永无休止的战争(15)章二十四 十年国辱自今雪 永无休止的战争(3)章二十二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22)章三八 欲为大事不避难 细加运筹方有成(7)章三十二 大争之世章四 酒逢知己千杯少 月黑风高杀人夜五代大乱与王朝更迭的原因探究章二十六 百战安义(5)章四十七 敢叫勇佐谋 大争于天下(2)章一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1)章一百八十五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穷处自有云起(3)章七十七 你要去夏州【第二更】章三十四 天下势风起云涌 金陵城龙潭虎穴(2)章一百七十二 军堡军堡何安在 边境边境局若何(下)章九十七 西行云州会良将 夜火起时奔逃忙(4)章四十二 强军出名将章一百二十 铁甲阵前横杀敌 天将雄师出关急(3)章五十七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争今何姓(2)章七十 莫离巧思献三策 三城战事起异变(4)章四 雄才大略为君王 盛世帝国新大唐(4)章八十 天下岂非无卫霍,怎奈人主不识君章两百五一 一代雄主终落幕 兴亡从来因人事(下)章十二 他的决心(第三更)章五九 身在俗世无出入 三王风聚江陵城(6)章八十九 大浪来袭群鱼跃 风雨一路洗鲜血(2)章十六 决心章五十三 婉如清扬小娘子 人生最恨离别时(下)章一百零三 一朝风云变天下 群雄侧目紧绸缪章三十三 天下未平 征战不休(12)章二十七 莫离献策定滁州 冯道驱至寿春城(5)章九十三 识得洛阳风与月 成就帝国军与政(1)章两百一十 定国安邦波澜起 不平尽去平山河(上)章九十五 惊涛初起剑南道 诸侯掀起百丈浪(4)章八十五 一朝掌得天下权 我为万世开太平(4)章六 俯观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6)章一百五十六 闻君欲行来相别 大势将成起异变(2)章两百三十 数年之功见成效 渤海四战定大局(7)章九十九 惊涛初起剑南道 诸侯掀起百丈浪(8)章一百八十七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穷处自有云起(5)章六十二 是非成败转头空 天下尽是乱离人(5)章八十一 两军决战于滁和 尽得江淮莫神机(8)章八十三 两军决战于滁和 尽得江淮莫神机(10)章四十四 月垂龙门山 英雄逞强时(5)章九十四 赵王领军向楚地 秦王洛阳理大局(1)章八十八 苍鹰戏鼠走檀州 白袍书生战辽东(上)章八 临寿春城启大战 登八公山论古今(1)章五十四 旦为私利百般斗 暮见禁军万事休(10)章四十二 董璋章九 先帝功业吾功业 先帝天下吾天下章五十六 旦为私利百般斗 暮见禁军万事休(12)章二十九 百战安义(8)章三十五 剑南快纵马 横刀冷锻甲(9)章三十四 剑南快纵马 横刀冷锻甲(8)章九十六 八仙过海显神通 天下大争在我侧(1)章一百五十一 可笑蚍蜉撼大树 雄主不屑转顾之(下)章六十五 人言蜀中多灵秀 未及莉香掌心留章五十七 首战怀州城章九十二 两人阁楼闻雨声 两年之内平淮南章二十七 莫离献策定滁州 冯道驱至寿春城(5)章五十 南有白鹿洞三害 北有应天府双杰(上)章十二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12)章六十三 所谓儿皇帝【第二更】章一百零三 惊涛初起剑南道 诸侯掀起百丈浪(12)章二十八 莫离献策定滁州 冯道驱至寿春城(6)章三十七 秋意日迟迟 谁解君王心章四十六 先声夺军心(3)【第三更】章四 谷雨识洛阳 笔落动两川(4)章七 神仙山(6)章三十七 袭城章二十九 剑南快纵马 横刀冷锻甲(3)章一百四十六 同光二年将去尽 行远何处觅归程(上)章一百 赵王领军向楚地 秦王洛阳理大局(7)章九十三 识得洛阳风与月 成就帝国军与政(1)章七十二 谋战更比力战难 取得东阳去成都(1)章六十九 名将章八十五 君能以国士待我 我必以国士报之章两百三四 数年之功见成效 渤海四战定大局(11)章八十五 君能以国士待我 我必以国士报之章二十 晋王令章三 千里之远有枭雄(下)章十四 云波诡谲章两百十三 君问归期未有期 风雪漫过中州城(上)章四十三 给我砍死他章三十九 十年国辱自今雪 永无休止的战争(18)章两百十四 君问归期未有期 风雪漫过中州城(中)章二 谷雨识洛阳 笔落动两川(2)章四十五 旦为私利百般斗 暮见禁军万事休(1)章六十二 八千将士章九 一载相识十载别(3)章三十四 亘古之真理章八 一支凤钗引风波 不是斯人胜似是(下)章二 雄才大略为君王 盛世帝国新大唐(2)章九十三 昔曾浴血为手足 而今天下皆同袍(3)章八十八 走马观花过扬州 钱元瓘再会太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