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六十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21)

日暮,扁关,笛声悠扬响起。

关前,战事已近尾声。

阵型被撕扯成碎片的契丹数千军士,正在被唐军从四面八方分食,已是逃生无门——而契丹其余契丹大军,已经舍弃他们撤离扁关,仓惶北退。

扁关攻防战,历时月余,至此落下帷幕。

契丹大军的撤退,标志着耶律阿保机默认了平州被李从璟收复的事实。

李从璟的平州保卫战,在先后击败耶律术赤、耶律敌刺、耶律倍,历经白狼山战役、营州保卫战、营州游击战、扁关防卫战后,也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这场历时超过四个月的战役,最终以平州重归大唐,契丹军伤亡逾万、不得不北撤而结束。

同时,此战也标志着,李从璟以一地战一国的雄心、大策,打响了响亮的第一枪,有了一个堪称完美的开篇。

暮色下,李从璟在丁黑、第五姑娘等亲随的拥簇下,走上扁关城头。他自然不曾离开此地,所以小鼠头听闻的消息只能是空穴来风。

夜幕将至未至,纵目远眺,仍可见天高云阔。

不远的地方,一处断壁残垣间,细细儿静坐其上,冷风卷起她的裙角,轻舞飞扬。笛声从她嘴边的梆笛中传出,和她幽远的眼神一起,飘荡在边地血流漂橹的战场上。

与之相对的某处,一身白袍的耶律敏,依靠在女墙边,双手环抱着双臂,抬头望着暮色如云涌的苍穹,面色落寞,身形萧索。

眼见关外战事将歇,丁黑感叹道:“这场战争,终于是结束了。”

李从璟将目光从细细儿、耶律敏身上收回,投向关外,顿了一会儿,说道:“眼前的战斗虽已接近尾声,身前的战争却从未停歇。在这个以战争为主旋律的时代,和平注定只是短暂的梦境,生与死的撕扯才是一成不变的色调。丁黑,你可厌倦了这永无休止的战争?”

丁黑低头沉默片刻,道:“和平安宁,固我所愿,然则若不战便不能阻止身后美好的事物遭受灾难,我宁可握刀战一生。”他意在契丹侵扰边地,给边地带来无数苦难。

李从璟颔首,又问身边的第五姑娘,“那么你呢,你意如何?”

第五歪着头,问道:“战争不好吗?我就很喜欢战斗啊!”

李从璟怔了怔,微微一笑,伸手揉了揉对方的小脑袋。

他让人将细细儿带过来,对她道:“眼前战争已止,短时间内边地不会再有战事,你现在归去,尚能赶在年前与刘老相聚。”刘老,说的是与她相依为命的祖父。李从璟对音律不算精通,但胜在心思细腻,已从方才细细儿的笛声中听出一些乡思、孤单的味道,因有此言。

说起来,细细儿也不容易。

小半年前,她因思慕杜千书,遂只身跟随李从璟千里入草原。后来好不容易得见情郎,却不曾想杜千书已然变心,多少幻想竟成梦一场,自是有许多悲凉;那之后,或许是眼见杜千书被李从璟重用、得以谋大事,因而生出倔强好胜之心,或许是没有对杜千书死心、还抱有一丝希望,又或许是单纯想要接过刘老的使命,细细儿最终选择了跟在李从璟身边。

她一个普通的乡下丫头,却在这几月中数经生命中的大转折,从身居安宁祥和之地,到身处金戈铁马之中,茕然一身,无亲无友,自身也从一介平民变身为军情处战士,从此生活不复平静,时时刻刻都可能要面对生与死之间的厮杀。如此巨变,便是心智坚韧之辈也不免难受,何况她一介女儿身?

而她,实际上不过是个二八

年华的少女罢了。

这也许是命运,是每个边地热血儿女的斗争和无奈。

细细儿嘴唇动了动,外柔内刚的她,刚想要拒绝李从璟的特殊照顾,话未出口,李从璟已经加重语气道:“这是军令!”

“诺!”细细儿下意识挺直了身子。 щщщ⊙ttκǎ n⊙c○

李从璟微微一笑,“现在就走吧。”

北征战事完结,李从璟也将离开扁关,带领百战、卢龙两军主力回归幽州。在离开之前,他在扁关做了一件事。

这日,李从璟正在院中习练武艺,郭威来报,“军帅,烈士墓地已经修建妥当。”

李从璟收起横刀,接过丁黑递来的衣袍,“传令全军,陵园集结。”

扁关建于长城,长城位于崇山峻岭处,陵园就在群山环绕之中。群山非青山,草木枯黄,不见绿叶,天苍地茫,山风呼啸其间,如烈士身前的呐喊。

山脚,缓坡上,墓碑如林,一眼望不到头的衣冠冢如泣如诉。

山脚前的空地上,近万唐军列阵肃然,人人面色庄严。有不少伤员,或拄拐,或被人搀扶,无不尽力站直身躯。

李从璟走上缓坡前的高台,在他身后,李绍城、李彦超、李彦饶、郭威、孟平、林英、林雄、李正等一众唐军将领,缓步向前,衣甲、兵器相撞作响。

抬头相望,这些昔日浴血同袍的将士,无论生于何地,有过怎样或英勇或傲人的事迹,自今之后,他们将长眠在于此。这片于他们而言是异乡的土地,今日之后就是故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姓名在身前不为人所知,死后亦无人传颂,他们生于当世,在这片土地上,为忠、为义、为亲人、为生活殊死战斗过,他们留下过许多痕迹,却又早已飘散在时间的长河中。他们是军人,是战士,他们征战沙场,流血流泪,而今,他们抵达人生的终点,那是无数军人的宿命——马革裹尸。

祭奠亡灵,诸将三拜,依次上香。

山风吹动旌旗,猎猎作响,除此之外,周围一片肃穆静默。

面对如林墓碑,李从璟沉目而立,虽见惯生死,此时亦觉如噎在喉。半响,他沉声开口,“身为尔等主帅,之前能带尔等出征,今日却不能带尔等归去,此我之罪!”行跪拜礼。起身,继续道:“尔等皆国之猛士,有尔等横刀立马,方使四夷臣服,不敢觊觎中原,今尔等战死,国失栋梁,此我之罪!”再度跪拜。复起身,“身为人子,皆有父母,身为好儿郎,皆有妻子,今尔等远赴黄泉,我大唐父母失儿,妇孺失脊柱,此我之罪!”泪水涌出,三度跪拜,良久不能起身。

诸将,众军士,闻此言、见此景,无不动容。

李彦超、李绍城等上前,劝道:“自古但凡征战,便不能不死人,军帅已让我军连番大胜,何必自责过甚?”

“我固知人皆有一死,沙场征战,生死更为常事。然而身为三军主帅,彼辈将士皆因我之令,而慷慨赴死,我焉能无动于衷?”李从璟被扶起身,长叹一声,转身,面对近万将士,“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身为尔等主帅,我固不能让尔等皆免于战死,但必让我大唐勇士死得其所,必不使一个好儿郎枉死!军使,宣读战功册!”

丁黑带人抬上来一箱书册,军使从中拿出一本,展开来,以洪亮庄重的嗓音宣读道:“大唐军法,有功必赏,有过必罚,赏罚分明,所以彰英勇、去怯懦,长先进、灭不正,此乃强军之基……此番出征,自攻打平州以来,至前日大战结束,历时四月,经大小战事数十,攻城掠地、攻杀契丹蛮贼无数,我军将士,亦有三千余阵亡

,依惯例,先宣阵亡将士军功……”

“百战军斥候将军孙二牛,于大军生死存亡之际,深入敌后,探得敌军动向,其军情挽大军于危急之中,功莫大焉,为彰显其行,依制策勋九转,追升百战军副帅,赏金二十……”

军使念毕,看向军阵,大声道:“壮士领功!”

刘文自阵中出,奔于台前,在李从璟面前下拜,“斥候军副将刘文,代将军领功!”

李从璟扶起刘文,缓缓开口道:“尔等主将孙二牛,与本帅识于淇门建军前,彼时本帅与李荣、孙二牛等人亦是深入敌境,翻山越岭,探听梁军敌情。将军英姿,犹在眼前,却不曾想一夜未见,竟已生死两隔。百战军斥候得以有今日之貌,全依孙二牛与尔等之功……”

刘文眼眶通红,哽咽道:“有军帅此赞,将军必能含笑九泉!当日临别之际,将军犹言,他曾答应过军帅,要做好大军的眼睛,他说,他没有失信于百战军,没有失信于军帅……将军让我告诉军帅:孙二牛决定留在白狼水河畔,他,不回去了……”

闻听此言,李从璟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孙二牛倔强的面容,那是一张坚毅而决然的脸庞。自去年以来,无数次征伐,并肩作战,每每都有将军身影,今日一别,却是再无相见之日了。

……

阵亡将士军功宣读完,天色已近傍晚,至于眼前将士功劳,自有日后通报,不急于一时。李从璟按刀站立在高台上,头顶云卷云舒,山风迎面扑来,他目光炯炯道:“边地受契丹等蛮族荼毒数十年,眼见蛮贼杀人越货,毁家灭族,而时人莫能奈何,虽痛心疾首却不能于事有补,多少苦痛,多少屈辱,难以言说!”

“然,本帅今日可以正告幽云军民,正告草原诸族,正高天下:大唐与契丹之战,攻守易行了;幽云边地,将不复再有面对契丹贼兵,而徒叹奈何的时候,但凡再有契丹蛮贼胆敢踏入唐境一步,我等必让其付出血的代价!”

李从璟抬起手,指向身后的陵园,复指向身前的近万将士,“是我身后战死沙场的同袍,是我身前百战不屈的将士,让本帅、让大唐,有大声说出此言的底气!你们,用你们的鲜血,用你们年轻的生命,用你们的勇往直前的斗志,用你们的忠义,让幽云边地的这片天,变了颜色!是你们,用一次次以血换来的胜利,告诉了天下那些所谓豪杰、枭雄们,我惶惶大唐,虽时隔百年,依然凛然不容侵犯!”

“而今,本帅可以大声告诉这世界: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声震云霄。

李从璟今日这番话,必定伴随其收复平州、击败契丹大军的讯息,传遍天下!

高台上十数将,皆前驱,拔剑而呼:“护边击贼!”

高台下,近万将士以拳击胸,齐声大吼:“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李从璟右手伸于身侧,向上托起,“上酒!”

号角声起,沉重绵长。数百将士自军阵中奔出,怀抱酒坛、酒碗,细流般汇进陵园,将酒碗依次摆下,烈酒依次倒出。

一墓前一碗酒。

三千英灵,三千碗烈酒。

李从璟举起酒碗,神色肃然,近万将士目光神圣,他举杯大喊:“卫我大唐!”

“卫我大唐!”

“卫我大唐!”

“卫我大唐!”

这支刚经历大战、取得大捷的雄师,在群山之中,面对他们的先烈,以这种方式,发出了他们向时代的宣言。谁也无法预料,这支军队,将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搅起何等的滔天巨浪!

(本章完)

章六十 落魄刀客悲杀人 梁军谋深初接战(上)章四 若吾王少年章四 酒逢知己千杯少 月黑风高杀人夜章四十九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10)章七十二 独在异乡为异客 何处是家有家人(7)章四 谋国数载弹指间(上)章八十九 大浪来袭群鱼跃 风雨一路洗鲜血(2)章六十三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24)章五十七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18)章两百四四 风卷黄旗过大岗 北境今起无战事(9)章十四 有人西楼杀宰相(3)章八 一载相识十载别(2)章五十一 旦为私利百般斗 暮见禁军万事休(7)章六十九 自古君王信过谁 拥重兵几人不叛(1)章五十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11)章十五 孟平涂山击刘信 潞王三战李德诚(2)章一百零三 一朝风云变天下 群雄侧目紧绸缪章二十 秋风知剑州 铁甲战普安(4)章四十一 一日朔方一日战 能得几人见州城(12)章十 他的将士(第一更)章九十四 惊涛初起剑南道 诸侯掀起百丈浪(3)章九十六 赵王领军向楚地 秦王洛阳理大局(3)章七十九 百年安西都护府 十万铁甲出阳关(2)章四五 天成新政初现世 厉兵秣马看天下(2)章六十三 所谓儿皇帝【第二更】章一百零二 千百年金陵风月 数不尽君臣过往(3)章九十五 调兵遣将上赌桌 不成虎狼便为食章十 他的将士(第一更)章两百四六 风卷黄旗过大岗 北境今起无战事(11)章五五 身在俗世无出入 三王风聚江陵城(2)章一百二十一 铁甲阵前横杀敌 天将雄师出关急(4)章三十一 十年国辱自今雪 永无休止的战争(10)章七十一 金口千军搬山易 袖刀翻入红掌中(9)章四十 昨日烟云留不住 明朝双手织凤霞(2)章三十六 一日朔方一日战 能得几人见州城(7)章两百四七 风卷黄旗过大岗 北境今起无战事(12)章七十 北面有朋远方来 三问三答见生死章七十八 百年安西都护府 十万铁甲出阳关(1)章十七 孟平涂山击刘信 潞王三战李德诚(4)章三 千里之远有枭雄(下)章五十八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19)章三十 世间有风情万种 大丈夫当归何处(8)章九十三 惊涛初起剑南道 诸侯掀起百丈浪(2)章五五 身在俗世无出入 三王风聚江陵城(2)章六三 金口千军搬山易 袖刀翻入红掌中(1)章九十一 大唐太子立船台 欲我舰队出东海章一百二十七 鞑靼公主勇披甲 戈壁风情异江南(上)章四十三 相亲(中)【第二更】章四十二 月垂龙门山 英雄逞强时(3)章一百一十二 百尺竿头进一步 横渡黄河向胜州(上)章九十七 赵王领军向楚地 秦王洛阳理大局(4)章三十四 亘古之真理章八十六 过尽千帆皆不是 李从璟饿狼扑食章三十八 十年国辱自今雪 永无休止的战争(17)章九十一 夜半疑梦惊诧起 窗外风雨几来袭(7)章七十一 河上决战意纷纷 破敌需策更赖战(3)章八十七 轻罗幔帐红烛低 柔情蜜意两人识章一百五十六 闻君欲行来相别 大势将成起异变(2)章三 雄才大略为君王 盛世帝国新大唐(3)章三十五 剑南快纵马 横刀冷锻甲(9)章一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1)章七十五 两军决战于滁和 尽得江淮莫神机(2)封推感言章一百九十四 既下雁南复营州 马蹄不停向渤海(4)章六十一 伐谋伐交可得地 唯独伐兵令人惧(中)章七十三 两军交战气势隆 阵内阵外人心切(1)章十一 耻与贼相识 不与寇同生(2)章四七 欲往荆南历波折 从龙老臣今如何(1)章七十二 独在异乡为异客 何处是家有家人(7)章两百三五 数年之功见成效 渤海四战定大局(12)章三十八 十年国辱自今雪 永无休止的战争(17)章二十二 百战安义(1)章二 神仙山(1)章七十二 独在异乡为异客 何处是家有家人(7)章四十九 彼如丧家犬【第三更】章八十五 缘不在前世今生 事不因有为必成章四十二 一日朔方一日战 能得几人见州城(13)章九十三 昔曾浴血为手足 而今天下皆同袍(3)章九十五 赵王领军向楚地 秦王洛阳理大局(2)章六十三 敌情我意难分辨 一路前行且向东(上)章两百三二 数年之功见成效 渤海四战定大局(9)章九十二 顺势破势天下势 一老一少分生死章六十七 莫离巧思献三策 三城战事起异变(1)章四十四 先声夺军心(1)章八十五 是非成败问谁定 残阳独映血火关(上)章六十六 金口千军搬山易 袖刀翻入红掌中(4)章一百四十九 谋利有成志士归 去王称帝性未改(下)章七 一支凤钗引风波 不是斯人胜似是(上)章九 风月之地有深机 看似是山不是山章三十九 女豪镇契丹章十六 淇门之变(8)章二十 孟平涂山击刘信 潞王三战李德诚(7)章五十一 军失将当亡【第二更】章七十四 天下精锐出我部 茉莉凋零大江岸(2)章十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10)章二十六 崔玲珑寺庙设伏 赵象爻挑选坟墓章八十七 轻罗幔帐红烛低 柔情蜜意两人识章七十六 如何不认罪【第一更】章一百八十五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穷处自有云起(3)章一百零二 西行云州会良将 夜火起时奔逃忙(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