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六十九 离营将士英雄心 诸事可为农在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大事者不惜小费。李从璟这回在幽州以开展都试为突破口,行裁汰老弱之事,以达到精兵强军的目的,首先就拿君子都开刀,固然有些“狠”,但何尝不是所图甚大?若是将幽州包括卢龙军在内的边军,都视作“异军”,诚然,君子都、百战军作为李从璟亲军,不应遭受损失,然则,若是将幽州所有镇军,都一视同仁,看作是自己的军队,那么都试谁先谁后就没有区别。

因为图谋的东西足够大,所以不惜付出很大的代价,若是目光短浅,只盯着眼前的蝇头小利,不肯舍小节图大利,天下又没有白吃的饭,如何成就大事?

这日,李从璟带领幽州一干高级将领,至百战军营地,观看君子都都试大测。

军营校场上,两千余君子都将士正分布于各个区域,或测试射术,或测试马术,或测试战阵之法,飞扬的尘土中,虽是初春,亦是一派热火朝天之象。

君子都本三千人,去年经过几番征战,虽战功赫赫,但减员也颇为严重。眼下新卒尚未来得及补充,依李从璟之意,是要等到此番都试之后,再将君子都的人员补充为三千。精锐将士其实不缺,在百战军中择优选用即可,难的是良马。骑兵之所以精贵,半数就贵在良马上,良马不仅是稀缺之物,其日常喂养、防护的用度,都数倍于精锐军士。

点将台上,一众将领在李从璟身后伫立,大多凝神观看校场上正在进行的都试。这些将领们的表情不一而足,百战军诸将脸上都是自豪之色,卢龙军将领脸上多钦佩,至于其他从各地奉令而来的边军将领,则是震惊、忧虑了。震惊毋庸多言,忧虑却是担心他们麾下的将士,在如此严格的测试下,能有多少过关。

都试,而后裁军,上上之法应当是徐徐为之,一次不容裁汰过多,惟其如此,因每次伤害的利益小,方能减小阻力。但眼下的都试,李从璟明显用了另一种方法。这非是他没有耐心,而是形势所迫。裁军、募兵、练兵,再养为精锐,这需要时间,而李从璟知道,他没有多少时间。

因心知历史走向,李从璟知晓自己在幽州不会停留太多时间,顶多三四年而已。三四年之后,天下大变,李嗣源成为九五至尊,李从璟自然不能继续呆在幽州。作为李嗣源嫡长子,更大的历史使命将等待李从璟去完成。

要在三四年的时间之内,破契丹累积多年的国势,其任岂不为重。

这且不言,就说眼下,李从璟首先要做的,就是不能坐视契丹吞并渤海国。而要援助渤海国,就需得强大的实力作为后盾。李从璟知道在原本的历史中,渤海国就亡在这几年,但具体是今年,还是明年,李从璟却记不太清楚。而契丹一旦对渤海展开灭国之战,就不可能是三五万人的小打小闹,必是十万乃至数十万人的举国大战,要打赢这样一场战争,或者说要阻止契丹打赢这场战争,非是易事。因此,李从璟必须早做图谋。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李从璟携收复平州、屡败契丹的重威,在他势头正盛的时候大刀阔斧的施行精兵强军之策,也正是时候。

点将台上,李从璟正与李彦饶在对话。

李彦饶道:“末将尝闻,‘千金之躯不坐垂堂’,又闻‘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其意皆在明哲保身,可见便是古之圣贤,亦推崇中庸之道,以自保自卫为第一要务。今军帅既镇幽州,诸事不作,先行裁汰弱旅之事,此举虽大善,亦必坏人生路,无异于杀父夺妻之举。”

“此举虽难,若是军帅以百战军为后盾,威慑诸军,则诸位畏惧军帅、百战军之威,不敢稍有乱心。然则眼下军帅先都试君子都、继而都试百战军,但有被裁汰出营者,未尝不会心有怨言,若使百战军因此而军心不稳,稍有离心离德,一旦其他边军因都试生乱,军帅何以止戈?”

当世军人都是职业军人,上阵厮杀就是他们的工作,除此之外别无谋生长技,且因天下大争,节度使权重,时下军队俸禄不少,也是一件“美差”,虽有阵亡风险,然则乱世之下,军人反而是安全性很高的一群人。可想而知,那些被淘汰出军营的人,必定心怀不满,又因当世礼崩乐坏、道德沦丧,军中多骄兵悍将,脾性差,很难说被迫离营之后不会有二心。这些人,拿起武器就是军人,马上就能成战力,不容小觑,一旦为别有用心的人从中拾掇,则是大患。

因这些问题,李彦饶固有此一说。

李从璟素知李彦饶心思缜密,颇有诗书、谋略,是卢龙军中难得文武双全的将领,他和李彦超虽说不上一文一武,却也是配合的相得益彰,之前卢龙军上有李存审作为统帅,下有他和李彦超两兄弟作为领头,因而能担起镇守边疆的大任。

李彦饶说出这样一番话,已很是交心了,李从璟没有拿官面上的话来敷衍他,先是笑了一笑,“说出‘千金之躯’‘君子’类似之言的先贤,恐怕是没有一个曾为大军将帅,否则断然不会如此!”顿了顿,转为真诚的说道:“这世上有太多地方需要中庸,为官、为商、为民,都可取中庸之道,唯独为将帅者不可,又或者说,乱世为将帅者不可。试想,在征伐频频的当世,为将者不能身先士卒,为帅者不能刚勇果决,如何得军心,如何胜征战?唯敢想敢为者,能建立非凡功勋,若是泯然众人,必被吞没在大争的洪流中。”

李彦饶露出思索之色,像是似懂非懂。

李从璟目光深远,他继续道:“至于百战军者,诚然为本帅亲建之军,亦为本帅征战多时之根基,然则昨日百战军为本帅之根,焉知来日幽州诸军便非本帅之根?若是于本帅亲手所建之百战军中,尚且不能推行汰弱选强之事,本帅何以能于幽州诸军中行精兵强军之策?若果真如此,非是他人之过,实本帅无领兵之能。若果真如此,与其坐等契丹来灭,不如自请毁之!”

李彦饶眼中方有恍然、明亮的色彩,听完李从璟最后一句话,怔了怔,呆看

向李从璟。

两日都试,君子都大测有了结果,达标者十之八-九,仅有十分之一的将士,因各种原因未能通过大测。这其中,又有相当大一部分军士,是因为连番征战留下了不小创伤,而影响了战阵能力的。

若说百战军是精锐,君子都则是精锐中之精锐,是在百战军中择优挑选的,都试合格者有十分之九并非什么意外的事。

结果出来之后,这两日几乎一直跟随在李从璟身后,观看整场都试的一众将领,都将目光投向了李从璟。

君子都是李从璟亲军,战功赫赫,早有盛名,李从璟待之极厚,可以说,便是有朝一日李从璟兵败军灭,只要君子都尚在,他就能在短时间内又拉起一支精锐大军来。多次大战以来,李从璟冲锋陷阵,与君子都同生共死,可以说若无君子都,李从璟已死过好几回。而如今,两千余君子都中,却有近两百人因为都试不合格,要被赶出军营。这些人中,可能就有人曾为李从璟挡下过许多明枪暗箭,甚至救过他的性命。

君子都数千将士,在点将台前列阵肃然而立。两个方阵,一大一小,大者为通过都试者,小者为都试未合格者。

君子都雪夜建军,自其有军号始,无数次列阵在李从璟身前,接受其检阅、誓师、领命出征。然而,今日,是其第一次分两个方阵列阵。

李从璟依旧扶刀站在点将台上,他们依然伫立在点将台下,抬头注视着他们的主帅。然而自今往后,他们中的有些人,注定再无机会,如今日这般,如之前无数次做过的那样,去如此注视曾带领他们,拼杀出无数辉煌的主帅。

那个年轻但钢铁一般的主帅。

“昔曾并肩作战,浴血同袍,你们中每个人都曾随本帅征战多次,为本帅流过滚烫的英雄血,在今日之前,更有一千五百五十八名将士,战死沙场,君子都因此成为大唐常胜之师中,战损最高的军队。君子都的赫赫威名,君子都之所以成为令人望而生畏的雄师,不因其他,皆因尔等之血!”

李从璟并脚肃然而立,行军礼,“这一礼,不为其他,本帅谢过尔等!”

两千余君子都,轰然并脚,行军礼,动作整齐如一,声响同一瞬发出,气势凛然,一如当初。

随着这一礼,那小方阵中,无数人虎目含泪。

“而今,都试无情,有亲胜兄弟者,要离营而去,不复再与我等并肩杀敌,此间悲痛,无有胜者!然,青山矗立,不坠凌云之志;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我君子都儿郎,从来只有身前路,没有身后身,君子都的方向,从来只有一个,那就是前方!今为君子都愈强,为百战军愈强,为边军愈强,为大唐愈强,尔等以伤痕累累之身,迈步出营,尔等仍是英雄!”

李从璟再次行礼,“这一礼,为英雄!”

两千余人,再次并脚、行礼,动作、声响,皆如出一辙。

“军帅!我愿从你征战,哪怕只为一小卒,但求不离军营,但求仍能上阵杀敌!”小方阵中,有人嘶声大吼。

李从璟向那人看去。

说这话的人他认得,他叫何仲福,是戴思远初次发兵怀州时,为救孟平,战死在河上的何小福的二兄。此番何仲福因平州一役,身受重伤,右手断了小指、伤了食指,虽痊愈,射术一科上却是无法通过都试了,因此在被淘汰之列。

听说他还有个兄长,名为何大福。三兄弟名字中都有一个福字,只是可惜命运多舛,何大福年少早夭,何小福命丧火海,现在剩下何仲福,也落得一个残疾,连兵都做不成了。

何仲福带着哭腔和不甘,吼道:“军帅,我何仲福生为君子都的人,死为君子都的鬼!我宁愿战死沙场,也不愿离开军营,苟延残喘。请军帅怜悯,许我再征战,让我有战死沙场的机会!……军帅,我不甘呐!”

孟平也认出了何仲福,他嘴角微动,眼眶发红。

李从璟走下点将台,来到何仲福身前,将下拜的他扶起,道:“仲福,你之心意,本帅何尝不知。然而,国有国法,军有军规,你身为君子都,既是本帅亲军,当知我军法。本帅固不愿如此,但为幽州大计,为护边击贼,却由不得本帅不如此!”

何仲福流泪道:“我兄弟三人,大哥早夭,阿爷早亡,是阿娘抚养我与小福多年,及淇门从军帅,家有饭食,母有冬衣,日子方才好过,阿娘却因宿病而去……卑职与小福一路追随军帅征战,小福福薄,不能久侍军帅,早早亡于孟州……如今,如今我被裁汰出营,他日有何面目去见小福……”

李从璟一时不知该作何言。

孟平跟在李从璟身侧,何仲福说起何小福,他被勾起回忆,难过道:“当日本该是我死,何小福是为救本将,这才葬身火海,尸骨无存。仲福,本将愧疚不已……”

何仲福抹了一把泪,再度下拜,“卑职有罪,当受其罚!军帅,孟将军,卑职非为强留军中,拖大伙儿后退,实在是,实在是不愿离开军营……军帅勿忧,卑职既然不能通过都试,自当离营!”他胡乱擦干泪,挺起胸膛,决然道:“君子都没有孬种,老何家也没有孬种!”

孟平:“……”

李从璟默然片刻,忽然对何仲福道:“何仲福,你可愿继续为本帅、为大军、为大唐立功?”

何仲福惊讶不已,眼中喜色爆闪,但随即又暗淡下来,咬牙道:“卑职固愿再从军帅征战,为军帅立功,只是……军法之下,卑职绝不做孬种、拖后腿!”

李从璟摇摇头,露出一丝笑意,“要立功勋,非只有沙场。”

见何仲福不解,李从璟继续道:“今本帅欲护边击贼,大军要保家卫国,征战边地,不可无粮、不可无械,你可愿为本帅屯田,种粮以养我等?”

“啊?”何仲福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李从璟肃然道:“粮者,军之命脉,无粮,便纵有十万大军,

朝夕便溃,如何胜敌?今本帅欲在幽州屯田,正缺精壮之士,你若愿往,不仅可保留军籍,待遇如初,亦是大功一件,丝毫不让于战场杀敌!”

听闻可保留军籍,何仲福喜出望外,又听闻李从璟如此看重屯田,不觉意动,当即点头下拜,“回禀军帅,卑职愿往屯田!”

“善!”

李从璟回到点将台,注视君子都小方阵,道:“今日未通过都试者,有愿往屯田的,皆可保留军籍,待遇如初,为我大军再立功勋。尔等可愿?”

被裁汰出营,众将士本已心灰意冷,奈何技不如人,却也无可奈何。如今听闻饭碗并未被夺,虽不能上阵立功,但至少生计不愁,哪还有不乐意的道理?且屯田至少不用面对生死,也并非没有可取之处。

在幽州辖下九州屯田,这是李从璟正在施行的民政。要屯田,有三样东西必备,田、人和物,物则包括粮种、农具、耕牛等。田地方面,李从璟令卫行明等人重新算民,恢复因战乱被损坏、遗弃之田,重整良田,开垦荒地,目前不是太大问题,历来屯田,重要的是后两者。其中,屯田之民,可用百姓,也可用军士,百姓又以贫困之民、流民为重,但百姓种田,总不如军士种田来的有力。

现今李从璟裁汰边军,若是夺了将士饭碗,自然容易引起广大不满,但若是让这些被裁汰的将士去屯田,给其一条活路,则这种不满就会大为降低,此事阻力就要小上不小,这是一利;李从璟屯田得粮,是为了扩军、征战,有了军士去屯田,不仅人手有了,且这些人身体素质高,产量无疑会大上一些,这是第二利;其他边军平日就可以专心操练,有益于迅速提高战力,这又是一利。如此一石多鸟之举,岂有不为之的道理。

因此,李从璟不惮他的精兵强军之策,会有太大阻力,他也敢大刀阔斧进行这个举措。

当下,君子都众将士听了李从璟的话,都觉得受到了莫大照顾、恩赐,皆尽感激不尽,纷纷表示愿意去屯田,“谢军帅大恩,我等愿去屯田!”

这世道,生存永远是第一位的,有什么比手握一条活路更实在的?

李彦饶先前还在担忧,李从璟裁汰过多军士,会引起诸多不满和动荡,殊不知李从璟心中已然有了对策。眼见君子都将士,无论是通过都试的,还是没通过要去屯田的,皆对李从璟感激甚深,心中不由得叹道:“既有雄心,不乏卓见,亦有大才,更兼敢为,如此,我还杞人忧天什么?今日之后,幽州都试,怕是会一片坦途了。”

李从璟若是知晓李彦饶此时心中所想,定会报以一笑。他所期望的,自然不仅仅是都试,以及由此而来的精兵强军之事一片坦途,他更希望民事也一片坦途。

在亲自观阵君子都都试后,接下来李从璟没有再亲临都试现场,依照事先谋划,君子都之后,便是百战军都试,再是卢龙军,继而幽州全部边军。

然而,李从璟从不敢抱有任何事一帆风顺的想法,艰难、险阻、状况总会出现,只是何时出现,以何种方式出现,或大或小而已。都试如是,民事亦如是。因知如此,李从璟不曾有片刻掉以轻心。当然,他也不会时常心存忧虑,去做无谓的猜想、揣度,事来则应,事去则空,如是而已。惟其如此,处于纷繁复杂事中心的李从璟,才能对各方应对自如,而不至于真累到呕心沥血的地步。

都试尚在进行中,由卫行明牵头的算民一事,经过多日努力,终于有了结果。这也意味着,屯田之事可以进入实干阶段了。在此之前,还得有一物需要准备,就是物:农具、耕牛、粮种,以及屯田军民的口粮。

这些物什幽州原本自然有一些,只不过无法满足李从璟的需求罢了。要得到这些东西,只有两个途径,一个是自民间征取,一个是向朝廷请调。幽州多经战乱,民间本就缺粮少械,自是无法征取多少的,因此,李从璟需得向朝廷请调。

屯田戍边是大事,也是于国有利的好事,只要不横生枝节,朝廷自无不允的道理。即便如此,为了得到更多的物资调配,李从璟还是动用了他在朝廷的关系。工部尚书任圜、礼部侍郎冯道等,都是朝中重臣,虽职责范围内没有物资调配权,却也说得上话,另外,李嗣源的人脉也是李从璟的助力,再加之这些年来,李从璟在魏州和灭梁之后居大梁时结交的权贵,也多有关系不错的,他们眼见李从璟收复平州、屡败契丹,势头越来越盛,也乐得与他相交,帮他些忙,以作为官场盟友。

如此一来,外有重臣,内有敬新磨等李存勖近臣,李从璟请调农具、粮种的事情进行的很顺利,等这些物资源源不断运到幽州时,卫行明已经将幽州辖下九州屯田的前期准备工作完成了。

屯田不可能尽在幽州,却也不能分散于九个州,需得寻其土地肥沃、集中的地方,划定几个区域,来进行集中屯田。当下,李从璟屯田首选了四个区域,分别是幽州、平州、妫州、易州。前面两者不必多言,一个是中枢之地,一个早有基础,却说妫州,选其地是因其境内河流纵横,有灌溉之便,易州则是居于后方,地广人密,土地相对平整、膏腴。

此间具体事务自有卫行明主持,李从璟总领纲领而已。时当开春,正春种时节,节气上是没有问题的。加之都试进行得如火如荼,人也不缺,物什也到位,屯田之事,以卫行明父子的干练,该是无虞。因有不少军士被裁汰而去屯田,为了管理、监督,李从璟特地令百战军分出四个指挥,分去四地管控局势。

除却农事外,再就是工事。工事的重中之重,是盐铁和作院。此事却比农事要难得多,王不器正在各地紧锣密鼓进行中,短时间内急不得。至于商路,更是如此,现今离出成绩的时间还早。

待都试、裁军之事结束后,紧接着就是募兵。

募兵之事开展之时,已是仲春时节。而此时,北方发生了一件大事。

(本章完)

章九十八 惊涛初起剑南道 诸侯掀起百丈浪(7)章两百十二 定国安邦波澜起 不平尽去平山河(下)章两百二五 数年之功见成效 渤海四战定大局(2)章三十三 十年国辱自今雪 永无休止的战争(12)封推感言章六十九 你说对不对【第二更】章七 虎狼环饲亦前行章九十三 昔曾浴血为手足 而今天下皆同袍(3)章七十七 千军万马竞南下 三尺之舌窃尔城(3)章八十六 数年新政养俊才 一楼宴评州县官章四十 西路军接连数战 李从璟大定江淮(1)章九十一 怒抢佳人回军营 三军齐发至中都章九 首殇阆州破 初捷剑门克(2)章四 大厦将倾何人扶 天下苍生问谁顾章五一 得道高僧山中来 出入俗世缘何在(2)章十八 棋至中盘形势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5)章二二 明君可辅臣非才 不觅房杜觅启诵(13)章十八 明君可辅臣非才 不觅房杜觅启诵(9)章九十三 王朴坐论天下谋 何人雄关退千军(下)章六十八 独在异乡为异客 何处是家有家人(3)章一百二十二 铁甲阵前横杀敌 天将雄师出关急(5)章九十七 八仙过海显神通 天下大争在我侧(2)章九十一 大唐太子立船台 欲我舰队出东海章二十七 天下未平 征战不休(6)章一百八十 小鱼大鱼齐咬钩 预设奇兵向北行章十七 孟平涂山击刘信 潞王三战李德诚(4)章七十四 锦绣江山万万里 阳关未必无故人(2)章六十八 太原小娇娘【第一更】章七十一 抬头问苍天【第一更】章二十一 棋至中盘形势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8)章八十二 千军万马竞南下 三尺之舌窃尔城(8)章一百一十九 铁甲阵前横杀敌 天将雄师出关急(2)章四十七 敢叫勇佐谋 大争于天下(2)章六十 落魄刀客悲杀人 梁军谋深初接战(上)章五十五 旦为私利百般斗 暮见禁军万事休(11)章七十七 世间安得两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章二十四 秋风知剑州 铁甲战普安(8)章四十 要杀了这个人哦章五十七 旦为私利百般斗 暮见禁军万事休(13)章两百三一 数年之功见成效 渤海四战定大局(8)章一百五十七 闻君欲行来相别 大势将成起异变(3)章三十六 剑南快纵马 横刀冷锻甲(10)章一百一十一 一年去尽一岁除 天成长兴成昨日(下)章八十九 走马观花过扬州 钱元瓘再会太子(下)章五十 南有白鹿洞三害 北有应天府双杰(上)章七十六 如何不认罪【第一更】章一百四十九 谋利有成志士归 去王称帝性未改(下)章二十四 秋风知剑州 铁甲战普安(8)章九十一 一别数载仗剑来 彼之英雄我仇寇(2)章一百四十六 同光二年将去尽 行远何处觅归程(上)章九十二 王朴坐论天下谋 何人雄关退千军(中)章十五 明君可辅臣非才 不觅房杜觅启诵(6)章一百九十五 锄强扶弱问本意 天下志士入幽州章两百十九 随君辗转已四载 今成大将彭祖山章二十四 天下未平 征战不休(3)章两百十一 安国定邦波澜起 不平尽去平山河(中)章七十一 独在异乡为异客 何处是家有家人(6)章七十五 千军万马竞南下 三尺之舌窃尔城(1)章八十五 因缘际会不可料 谋尽事成旦夕间(1)章七十七 弹冠相庆何其急 悲剧未尽马小刀章一百三十六 势有分合难预料 夜半有人入梦来(下)章一百四十八 谋利有成志士归 去王称帝性未改(上)章九十四 天下漕运正当通 中央集权何时强(1)章四十五 世间有美味 胃大可尽尝章二十四 百战安义(3)章一百八十七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穷处自有云起(5)章八十七 楼房上有轰隆声 得手与杀气腾腾章六十六 金口千军搬山易 袖刀翻入红掌中(4)章一百一十六 既复故土不忍弃 亡羊补牢候乳虎(中)章一百零二 惊涛初起剑南道 诸侯掀起百丈浪(11)章六十 有人城上望【第二更】章四十五 李从璟取势如棋 王彦章三日破敌(1)章八十三 两军决战于滁和 尽得江淮莫神机(10)章七十 独在异乡为异客 何处是家有家人(5)章一百零四 唯有凌云多壮志 敢叫旧貌换新颜(1)章三十六 青袍与黑氅章六十二 是非成败转头空 天下尽是乱离人(5)章七十二 换一副书画【第二更】章十七 明君可辅臣非才 不觅房杜觅启诵(8)章四十五 洛阳秋雨日绵绵 北归之人入东宫(3)章一百四十 游演武院有三望 说耶律敏待一言(上)章四十五 旦为私利百般斗 暮见禁军万事休(1)章一百零四 唯有凌云多壮志 敢叫旧貌换新颜(1)章四十八 帝国之军威【第二更】章九十六 惊涛初起剑南道 诸侯掀起百丈浪(5)章八十二 一朝功业归尘土 空留佳人无归处章五十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11)章六十三 所谓儿皇帝【第二更】章四十七 算盘叮当响章四十三 月垂龙门山 英雄逞强时(4)章一百九十二 既下雁南复营州 马蹄不停向渤海(2)章九十 小麻雀与小妖精 少女心与英雄梦章五十五 李从璟的布局章十三 有人西楼杀宰相(2)章一百四十六 同光二年将去尽 行远何处觅归程(上)章八十二 帝室正统如云烟 能饮三碗鲜血否章九十 千万人拦亦可杀 君不见妾妾见君章一 俯观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1)章十四 耻与贼相识 不与寇同生(5)章五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