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十六 明君可辅臣非才 不觅房杜觅启诵(7)

“好,好,不错!”冯道给李嗣源念李琪的奏章时,他连声称好,很是满意。待冯道念完,李嗣源抚须颔首,对殿中众人道:“李大夫这篇文章,众卿以为如何?”

李琦的才学任圜最清楚不过,饶是如此,他也惊讶于李琪所提两策的睿智,免不得赞叹一番。李从璟同样讶异,不为其他,李琪所提对付两川与荆南两策,与秦王府的谋划大致相当,尤其是对高季兴的处置,与莫离的谋划几乎完全吻合。

当然,李琪所提的意见只是大致方针,而秦王府的谋划则不可能如此简陋,前后配套布置要详细得多,对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同情况也有分别应对措施。李琪的上书尽是阳谋,秦王府的措施无疑是阳谋与阴谋的结合。

安重诲自然不愿风头都让李琪抢了去,他指责李琪上书的不妥之处,言道:“李大夫之言,臣不敢苟同,任公之论,臣不敢附之。陛下,两川固然有不严格遵守朝廷法令之处,荆南固然有贪婪土地、钱财之失,然而此种言行,不过稍显桀骜罢了,未必有谋反之意,且更不构成谋反之举。不仅如此,孟知祥、高季兴皆为国之重臣,现又坐镇一方,为朝庭戍卫边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倘使此时朝廷议事,不念其功,专诛其心,动辄‘杀虎于野、杀虎于笼’,未免让文武百官与三军将士寒心!李琪此番言论,实有挑拨君臣,败坏社稷之嫌!”

孔循得了安重诲这番话提醒,甚觉有理,立即符合道:“陛下,庄宗之失,最严重处莫过于猜忌臣子,我朝要富国强兵、涤荡天下,前车之鉴不可不查啊!”

李从璟见二人为打压李琪,已经不惜颠倒黑白,乜斜两人一眼,懒得说话。

任圜愤懑不已,为李琪鸣不平。

李嗣源布满笑意的脸色渐渐为阴云所笼罩,安重诲为他所倚重、宠爱,他轻易不会对其假以辞色,然而孔循就不在此列,他盯着孔循,一字字道:“爱卿的意思,是说朕猜忌功臣,不念三军辛劳,与庄宗无异?”

望见李嗣源这幅神色,孔循暗暗叫苦,心道我不过是顺着安重诲的意思说话,你不诘问他干嘛跟我过不去,慌忙声辩:“陛下明察,臣绝无此意,陛下圣明,岂是庄宗可以相提并论的!”

李嗣源冷哼一声,怒意不减。

因深知庄宗之失,自他继位以来,夙兴夜寐,呕心沥血改革时弊,以免重蹈庄宗覆辙。为此他废除宦官监军之职,令各军就近取食,虽然国库羞涩仍旧不吝赏赐,对待群臣,只要不是大奸大恶之徒更是宽厚,饶是赵在礼他都没有动......如此种种努力,他一片赤诚之心天人共鉴,竟然仍旧被人说成是与庄宗猜忌臣子无二,饶是泥菩萨也有三分火气,他如何能不愤怒?

孔循之前因为一些事朝廷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在明知朝廷中枢缺少官员,运转不便的情况下,竟断然拒不上朝、不理政事,以臣胁君!最终如何?是李嗣源做出让步,强忍怒气,让人几次三番去请,这才让孔循再度理事!

怒气盈胸之下,李嗣源看着孔循冷冷道:“孔爱卿,朕今日告诉你,庄宗之失,大过不在猜忌功臣,而在纵容骄兵悍将!”

这话有置气之嫌,然则这也说明了李嗣源怒气之大。天子一怒,伏尸百万,便是任性又何妨?平日里示尔等以宽仁,是君王德行宽厚,尔等便以为老虎利爪已钝?施恩不施威,岂非纵容尔等目无君上!

李嗣源拿起另一本册子,目光锐利,口吻严厉,“看看崔协这本折子,‘文王治世,因王道而周兴八百年;始皇治国,因兵戈而使秦亡于二世......故而大唐若欲传子孙万世,当效仿文王之政,而摒弃始皇之恶。’这就是你们推举的宰相人选?且不说他满口空谈,对时政无一有用之言,就说这王道、兵戈之论,简直一窍不通!难道你们想要朕,学那周王蜷居洛东,坐视天下大争之势不管,最终被秦军亡国吗!这是乱世,不是太平之时,连这最基本的东西都分不清,还谈何军国大事!”

说完,将折子扔到殿中,“看看吧,朕的栋梁之臣!”

皇帝动了真怒,臣子皆不敢言,唯唯诺诺。安重诲俯首低眉,此时也再无一句话出口。

李从璟凝神静气,不动如佛。自打安重诲说出方才那番话之后,他就知道自己已不用多言。连轻重都分不清的对手,不值得他重视。

李嗣源可不是庸君,是非黑白自有明断,岂会因为别人几乎话就分不清南北?朝堂上只有安重诲的一言堂也就罢了,而今有他在,安重诲还如何能混淆圣听?

安重诲此时算是反应过来,知道崔协与李琪相差甚大,明刀明枪根本就不是李琪对手,此时明智之举唯有闭嘴,因为李琪为相已然势不可挡。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徒然自伤而已。他再争论,让李嗣源觉得他分不清贤、愚事小,让李嗣源认为他只顾私利、不顾君王那就事大了。

只不过此时反应过来,显得为时已晚了些。君不见陛下已经发怒了么?要知道,咱们这位陛下素来宽仁,可是极少发怒的,在臣子面前这还是头一遭。此时虽未直接对安重诲,但所谓敲山震虎,意思已经很明显。

“父皇,还需要召见李琪、崔协觐见策问么?”李从璟见李嗣源怒气稍平,为免气氛持续尴尬,找了个话题给李嗣源台阶下。

李嗣源稍事沉吟即道:“虽见两位爱卿上书,为免有偏颇之处,还是见一下的好。”

“父皇圣明。”

“陛下圣明!”

......

无论才干如何,毕竟这些年在中枢没有白混,李嗣源的召见在李琪、崔协意料之中。为此,二人在写完上书之后,抓紧时间准备了一番。两人准备的核心,自然是围绕各自上书的内容,免不得一番充实、扩展,希望以此来赢得李嗣源策问的青睐。

李琪、崔协进宫之前,在宫门外碰上。

李琦乘牛车,崔协乘马车,两人富贵高下立判。

而实际上,李琪是御史大夫,崔协是御史中丞,前者是后者的顶头上司。虽则如此,两人关系不睦朝野皆知,庄宗时李琪因颇受重视,崔协自然翻腾不起浪花来。

改元天成后,崔协搭上安重诲的便舟,权势水涨船高,李琪不结党也不巴结安重诲,自然不受待见,权势渐为崔协所夺,两人分庭抗礼多日,而今更是同争宰相之位,平日抬头不见低头见,没少摩擦,此时相见,可谓冤家路窄。

两人车驾相距甚近,瞧见李琪,崔协面色怪异,阴生阴气道:“哟,这不是李大人么,怎么,陛下也召见了你?”言下之意,陛下召见我就够了,召见你完全多此一举。

对崔协这幅模样李琪早就习以为常,之前迫于安重诲的威压,向来不予理会,今日再见,淡淡瞥了对方一眼,不冷不热道:“陛下之意如何,难道需要本官向你转述?”终究是没有恶言恶语。

崔协呵呵冷笑,“陛下之意如何,若是李大人能知晓,何妨为下官转述一二?怕就怕李大人不知。”

李琪整整衣襟,迈步进宫,“崔大人倒似乎知晓得比本官清楚。”

崔协抬脚跟上,不愿落后李琪,争着跟他并肩,“下官或许不知,但安公定然知晓。安公知晓,下官自然也就知晓。”

李琪冷哼一声,“朝堂之大,岂是事事皆出自安公!”

“李大人这就生气了?”崔协哈哈大笑,笑罢,得意洋洋,“李大人难道不知,朝堂是很大,但同时也很小?有些时候,甚至小到某些人一言便能决定一件军国大事。”

李琪轻蔑一笑,不屑道:“恐怕你口中的安公还没有这个本事!”

“安公有无此等本事,李大人心里恐怕比谁都清楚吧?陛下圣明,对安公委以重任,事事皆从之,眼下便连秦王,也从不与安公为忤!”崔协被李琪蔑视的模样激怒,大言不惭,死死盯着自己这位顶头上司,“李琪,你我谁为相,今日便见分晓!我倒想看看,日后你见了我,还能不能有今日这份傲气!”

李琪目视前方,看也不看崔协,淡淡道:“本官也希望日后相见,你还能这般挺直腰杆。”

说话间两人来到崇文殿前,在得李嗣源召见,跨步进门前,崔协阴沉着脸咬牙切齿道:“你等着!”

拜见李嗣源时,李琪恬淡敛目,崔协跃跃欲试。崔协恨不得早日将李琪踩在脚下,急切得很,以至于都没注意到安重诲使给他的眼色。

“国之重臣,谏言国事、论经国之要是本职,两位爱卿的奏本朕已看了,现特地召两位前来,是想听听两位爱卿详细论述,以解朕惑。”李嗣源有意将李琪的忠正之言留在后面,遂看向崔协,“崔爱卿,朕看便由你先说

吧。”

“臣遵旨!”听到李嗣源这话,崔协以为这是李嗣源看重他,这才让他在李琪前面发言,当下抖擞精神,抖抖衣袖,开始侃侃而谈。

他虽不通文墨,却生得一张好嘴,这下娓娓道来,虽不说引经据典,倒也颇有口绽莲花之效。

庄宗时,崔协即为御史中丞,奈何因为缺少文才,奏章多讹谬,常受责罚,那时他却以为,都是李琪刁难他,故意鸡蛋里挑骨头,当然对李琪颇多憎恶,是以现今投了安重诲,才如此对李琪不假辞色。

崔协一面侃侃而谈,一面观察李嗣源脸色,见李嗣源始终面含微笑,未有表示,以为李嗣源听得入神,不由得更加卖力。

不知不觉过了一个时辰,李嗣源尚且不如何,安重诲实在是无法陪崔协继续丢这个脸,寻了个空,打断他,对李嗣源道:“陛下,崔中丞意思已明,还请让李大夫说话。”崔协在错误的方向上言辞越多、发挥越远,不正说明他安重诲事先失察尤甚?他着实忍受不住了。

此举大出崔协意料,他不可置信的看向安重诲,怎么都想不通对方怎么打断自己,让李琪来说话。转念一想,难不成是自己说得太投入,没注意到什么?眼角瞥见殿外已日暮,心想定是天色已晚,安公不欲耽搁太久。如此,心中安定下来,退到一边,静等着看李琪笑话。

果然,李琪张口一言,崔协就想发笑。这都何种言论?简直大逆不道,也能搬上朝堂?君王面前,仁义道德、王道教化才是正经,怎能如此算计?真是不知所谓!

他斜眼看李琪,心中洋洋自得。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大大出乎崔协意料。因为李嗣源已然开始与李琪谈论个中细节,谈论如何有效具体实施他的策略!

等等,陛下难道不是应该声色俱厉批判他吗?!

崔协转头去看安重诲,希望从安重诲那里得到一些暗示,却见安重诲眼观鼻鼻观心,压根儿就不理会他。

崔协既惊且疑,忙去看孔循。然而孔循此时正看着李嗣源与李琪对答,面有微笑,不时点头,分明一副听得极为认真、很是认同的模样!

怎会这样?

难道不应该是陛下听从了安重诲的谏言,决定纳自己为相,今日前来只为走个过场?

崔协面色愈发苍白,手足冰凉。这时,他终于注意到,殿中还有一人,正神色悠然,如轻风拂林。

秦王?

......

待李嗣源好不容易与李琪谈完,已近月上中天。

李嗣源面上笑意浓郁,对李琪不吝夸赞。夸奖完,问殿中诸人,“众位爱卿,朕应以何人为相?”

李从璟、安重诲、孔循异口同声一起道:“李大夫贤能,应以之为相!”

崔协站在角落,失魂落魄,无人理睬,混若被遗弃的多余之物。

“既然众卿都如此认为,朕亦喜李卿之才,此事便如此决定下来。”李嗣源拍了板,这意味着,剩下的只是程序问题了。

......

出崇文殿,李琪疾步而行,追赶李从璟。

无论如何,若无李从璟,便不可能有他李琪再度为相的一天,且不说日后如何,此时此刻,他怎么也要去感谢李从璟一番。

然而等他出门,疾步下台阶,李从璟已经走得只剩下远远一个背影,模糊在宫门前的夜色中,李琪追之不及。

李琪喟然叹息,很是惋惜。

自此日后,洛阳大小官吏皆知秦王之势,遂争相拜访、依附。

翌日,李琪来到秦王府,意欲登门致谢,却被门房告知:李从璟不见客。

没有理由,只是不见,哪怕来者是宰辅。

李琪逗留秦王府门前的这段时间,遇见好几批前来拜访的官员,文武皆有。

一时间,秦王府前门庭若市。

然而无论来者何人,报以怎样的目的,秦王府皆只有一句话:不见外客。

门房说得很明白:除却秦王府本府人员与河阳节度府辖下官吏,秦王府不接受任何官吏拜访。

有机灵者怀揣公务而来,以为秦王府不能拒绝,谁知孟松柏一样答道:“公务请至三省六部衙门,有涉及秦王府者,请待朝议!”

朝野遂知:秦王不结党,亦不养宾客。

(本章完)

章五 昔日家国残梦里 多少魂梦惊夜雨(上)章二十九 十年国辱自今雪 永无休止的战争(8)章九十八 论学堂里惊天下 十万王师围金陵(2)章五十五 生搏死斗欲突围 临死不忘顾大义章九十一 大唐太子立船台 欲我舰队出东海章二四 世间有风情万种 大丈夫当归何处(2)章三十九 为我王说天下章十二 有人西楼杀宰相(1)章一百零一 千百年金陵风月 数不尽君臣过往(2)章六十四 奴在灵州望西天 待君归来诉思念(2)章一百零三 赵王领军向楚地 秦王洛阳理大局(10)章五十六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争今何姓(1)章六十 伐谋伐交可得地 唯独伐兵令人惧(上)章九十八 论学堂里惊天下 十万王师围金陵(2)章二十一 孟平涂山击刘信 潞王三战李德诚(8)章一百零二 西行云州会良将 夜火起时奔逃忙(9)章六十九 名将章六十九 自古君王信过谁 拥重兵几人不叛(1)章两百十一 安国定邦波澜起 不平尽去平山河(中)章四十 昨日烟云留不住 明朝双手织凤霞(2)章一 王于兴师章八十一 英雄迟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驱秋(8)章二十 孟平涂山击刘信 潞王三战李德诚(7)章九十一 大唐太子立船台 欲我舰队出东海章一百零四 唯有凌云多壮志 敢叫旧貌换新颜(1)章二十五 有人北上去做贼 有人出城去止杀章七十一 莫离巧思献三策 三城战事起异变(5)章一百六十八 上阵父子死沙场 但留残躯祭英魂(2)章九十七 八仙过海显神通 天下大争在我侧(2)章一百一十五 既复故土不忍弃 亡羊补牢候乳虎(上)章八十二 一朝功业归尘土 空留佳人无归处章六十五 李继韬之死章五 昔日家国残梦里 多少魂梦惊夜雨(上)章三十一 天下未平 征战不休(10)章一百零一 千百年金陵风月 数不尽君臣过往(2)章五十二 何不来跪迎【第三更】章三十三 一日朔方一日战 能得几人见州城(4)章三十一 君子章六十九 名将章一百二十六 铁甲阵前横杀敌 天将雄师出关急(9)章七十四 两军决战于滁和 尽得江淮莫神机(1)章五十七 首战怀州城章八十二 两军决战于滁和 尽得江淮莫神机(9)章九十七 西行云州会良将 夜火起时奔逃忙(4)章八十五 缘不在前世今生 事不因有为必成章五十 得道高僧山中来 出入俗世缘何在(1)章十一 明君可辅臣非才 不觅房杜觅启诵(2)章九十一 怒抢佳人回军营 三军齐发至中都章十四 耻与贼相识 不与寇同生(5)章四五 天成新政初现世 厉兵秣马看天下(2)章一百四十四 立参谋处全军制 屯田有成再扩军(中)章九十二 两人阁楼闻雨声 两年之内平淮南章一百 西行云州会良将 夜火起时奔逃忙(7)章两百五二 战死边疆裹尸还 天下再无契丹贼章五十一 名将风采今胜昔 谁在马上称豪杰(1)章十七 故布疑阵引人乱(中)章二十 明君可辅臣非才 不觅房杜觅启诵(11)章九十 千万人拦亦可杀 君不见妾妾见君章两百四五 风卷黄旗过大岗 北境今起无战事(10)章七 一载相识十载别(1)章七十三 天下精锐出我部 茉莉凋零大江岸(1)章二五 世间有风情万种 大丈夫当归何处(3)章六十三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24)章二十 天下章八十三 两军决战于滁和 尽得江淮莫神机(10)章五五 身在俗世无出入 三王风聚江陵城(2)章二十一 孟平涂山击刘信 潞王三战李德诚(8)章六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6)章二十九 十年国辱自今雪 永无休止的战争(8)章九十五 识得洛阳风与月 成就帝国军与政(3)章五十二 名将风采今胜昔 谁在马上称豪杰(2)章五十八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争今何姓(3)章五十六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17)章十二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12)章三八 欲为大事不避难 细加运筹方有成(7)章三 谷雨识洛阳 笔落动两川(3)章九十二 昔曾浴血为手足 而今天下皆同袍 (2)章一百二十 铁甲阵前横杀敌 天将雄师出关急(3)章八十四 非忍者不能成事 妒恨之下无同生章四 水寨(2)章一百八十九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穷处自有云起(7)章二十六 天下未平 征战不休(5)章三十 和泥刺史理滁州 除尽不平得民心章一百零四 唯有凌云多壮志 敢叫旧貌换新颜(1)章七十九 英雄迟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驱秋(6)章二十二 十年国辱自今雪 永无休止的战争(1)章三十一 十年国辱自今雪 永无休止的战争(10)章四十一 敬新磨章十二 有人西楼杀宰相(1)章七十 北面有朋远方来 三问三答见生死章二十四 十年国辱自今雪 永无休止的战争(3)章四十四 相亲(下)【第三更】章十 耻与贼相识 不与寇同生(1)章三十四 都试章一百零五 两计使军安然归 辽东半壁已入瓮(下)章一百二十三 铁甲阵前横杀敌 天将雄师出关急(6)章一百三十三 势有分合难预料 夜半有人入梦来(上)章二十六 阵战(下)章两百二九 数年之功见成效 渤海四战定大局(6)章七十三 天下精锐出我部 茉莉凋零大江岸(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