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三 谷雨识洛阳 笔落动两川(3)

谷雨当日,朝廷下令设立武信军、保宁军于剑南东川之侧,于两川而言确乎莫大威胁,然而在帝国看来,总体并无太大不妥。无论如何,不管孟知祥、李绍斌如何对朝廷诏令阴奉阳违,双方毕竟未曾撕破脸皮,在大义上,两川仍旧是唐土,孟知祥与李绍斌仍旧是唐臣,对朝廷的政策,两川可以有怨言,可以采取一些行动,但只要不立即举旗造反,武信军、保宁军的设立就无法动摇。

从军事策略上说,果州、阆州、遂州位于蜀中堪称腹地的所在,一旦战事开启,首先,武信军、保宁军可以就近攻伐东川,若是战事顺利,以武信军节度使夏鲁奇、保宁军节度使李仁矩得到的朝廷授意,很容易先发制人;

其次,若是战事不顺利,武信军、保宁军也能让两川慌乱、疲于应付一阵子,两者如同一柄尖刀,插在两川的心脏上,不仅可以为朝廷从川外进军创造便利,更有激励两川州县倾向朝廷的作用;

最后,即便武信军、保宁军无法采取有效攻势,但只要能守住地方,也是一项大的裨益。

正因如此,在安重诲提出这项策略时,李从璟并未反对,而是持得支持态度,如此布局,好处显而易见,李嗣源作为一代名将,焉能看不出其中的高明之处?

虽说李从璟不知原本历史上,两川何以能击败朝廷王师,得以独立,但安重诲、李嗣源这两人的这番谋划,的确显露出他们当年屡战屡胜、扬名晋地的道理。

有了内里一刀,接下来就是谋划王师堂堂正正的进攻之法。

如李从璟方才所言,用兵两川,大势上基本就是两条路线,一北一东。

李嗣源、李从璟父子召见静难军节度使李绍城、万州防御使郭威,原因就在于此。如今朝廷虽不曾掌控河陇之地,毕竟握有关中、汉中、三峡,以李嗣源、李从璟父子数年来的打算,自然不会只发一路大军,数路并举,不仅正和用兵之道,如今帝国亦有这样的实力。

确立了王师从北、东两面同时进军的战略之后,接下来便是战术安排。

战术安排也很简单,抓住重点就是。

“北路军用兵重点,在于迅速攻克剑门关,大军通过剑阁通道,再进一步夺取剑州。只要能占领剑州,北路军便能对两川形成居高临下的俯瞰之势,往后视情况用兵就如顺水行舟,信手拈来。”

议事到了后段,已是夕阳西下时分,殿中的阳光变得金黄一片,美不胜收,李从璟沐浴着夕阳,如是道:“如郭威所言,东路军用兵重点,在于加强涪州、泸州、绵州防备,而寻机速克合州、嘉州,往后无论是支援武信军、保宁军,亦或是与北路军配合直捣梓州,还是作为奇兵直取成都,都易如反掌。”

李从璟话音落下,李嗣源呵呵笑道:“若能果真如此,饶是两川之兵精锐,我王师要平定两川,也只在朝夕之间了。”

李嗣源忽而又肃然道:“此次用兵两川,北路军由禁军并保义军、护国军、静难军组成,亦是此番朝廷对两川用兵之主力,静难军为疾火先锋,任务只有一个,夺取剑门。其次,保义军、护国军作为主力先锋,任务便是在静难军夺得剑门后,顺势攻下剑州。剑州为北路军用兵两川的前哨堡垒,必须要稳如泰山。最后,为保证朝廷用兵的突然性,禁军在最后出师,

在先锋大军攻下剑州后,禁军作为北路军主力,也是北路军攻伐两川各地的主力。”

“东路军为偏师,亦为奇兵。郭卿如今有万余万州军,朝廷再调五千禁军为尔后援,至于用兵时机,便依秦王之见与郭卿所奏,由郭卿自行决定。”

李绍城、郭威无不大喜应诺。

朝廷以北路军为主力,而东路军为奇兵,却是有道理的。

首先,关中距离剑门近,主力出剑门是必然之选,绕道万州无疑是个大圈,先前郭崇韬出剑门入蜀,也是这个原因。其次,郭威虽说在万州准备了两年,但运兵船舰非是帝国所长,哪怕有荆南相助,也无法满足数万大军之用。再次,长江水道虽说利于用兵,毕竟不如后世,没有大规模整修河道,险滩要害之地甚多。

故而,北路军为主力,而东路军为偏师。

朝廷用兵两川,计议已定,先期绸缪与准备可谓开始的很早,主要兵力,先期预定,有禁军五万,保义军、护国军、静难军各自发军五千上下,外加万州军万余,总计七万五千余战兵。再加上保宁军、武信军与绵州戍兵,几乎接近十万大军了——辅兵与征发的民夫则另算。

当年郭崇韬伐蜀,兵力六万,如是对比,此番声势更盛。

将、兵已定,接下来便是统帅人选。

这个问题毫无疑问,李嗣源没有必要亲征,主帅自然由秦王担任。

六年前大唐伐蜀,庄宗以魏王李继岌为帅,而郭崇韬辅之,实际上魏王并不精通军事,故而军中大计皆出自郭崇韬。庄宗曾对郭崇韬言道:“继岌未习军政,卿久从吾战伐,西面之事,属之于卿。”魏王,摆设而已。

这里面有个典故。当年郭崇韬虽说领袖群臣,一时风头无人能及,实则一方面受到政敌挤压,一方面又被宦官仇视,更为后宫嫔妃所不容,处境非常艰难,郭崇韬自付若任由形势恶化,恐难以在朝中立足,便想立下一件大功,来稳固自己的地位。

是以在李严出使蜀国回来,上书说蜀国可图后,郭崇韬便想统帅三军伐蜀。但当时郭崇韬顾虑对手们不允许,再者当时李嗣源乃是诸道兵马总管,郭崇韬也不一定争得过李嗣源,所以这事不能明说。

思前想后,郭崇韬心生一计,便去见庄宗。他对庄宗说,魏王已过及冠之龄,却没什么显赫功劳,恐怕朝臣不服,将来诸位只怕也不稳固,不如让魏王统军伐蜀,如此可立不世之功。

彼时庄宗、刘皇后皆爱魏王,庄宗甚觉有理,但魏王的斤两庄宗也深知,故而思虑了一番后,对郭崇韬说,魏王阅历不足,掌控三军怕有难度,魏王伐蜀需得能臣辅佐,你既然提议此事,便由你辅佐魏王伐蜀吧。

时魏王伐蜀,满朝皆知,一旦伐蜀功成归来,魏王必进位为太子。

出征途中,郭崇韬甚至跟魏王李继岌明言,打仗的事我做主,你在旁边看着就行,只要伐蜀功成,你稳坐太子,我们皆大欢喜。

彼时出征的亲王虽名为统帅,实则混功劳罢了。

而今却不同了。

唯一相同的,便只有一件事。

满朝文武,在得知王师要伐蜀时,都已算准秦王会为帅。而他们也如之前一般都知晓,一旦伐蜀功成,秦王便不再是秦王了。

当是太子!

....

..

帝国如此大举攻打两川,却有个问题,京畿之地何人来守卫。

禁军尽数开拔,便只有六军与侍卫亲军了。这些年来,为供养禁军,六军与侍卫亲军被裁汰了许多,但留下的几乎都是精锐,总人数在一万到两万之间,如今国内太平,守卫洛阳却是足够。

虽说六军与侍卫亲军被裁了许多,但裁汰下来的将士,朝廷都安排得非常妥善——如今新政有成,百姓的日子愈发好过,只要有田种,大部分人都满意,所以也不用担心六军与侍卫亲军本身作乱。

春,布德施惠,劝农养生;夏,助长顺生,无举大事;秋,兴兵革,征战不义;冬,为谨盖藏,闭藏之义。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得秋高气爽,适合用兵的时节到来,帝国便将攻伐两川。

却说朝廷在遂州设立武信军,在阆、果二州设立保宁军的消息传到成都,孟知祥急忙召见了幕僚,来商议此事。

幕僚们七嘴八舌,大部分都认为朝廷此举,意在图谋两川,“自朝廷推行新政以来,骄兵悍将为之一空,四方太平,农耕大兴,又因近些年来,朝廷岁岁丰收,遂添数万精锐禁军,如今的朝廷,可谓是国富军强,一旦朝廷打定主意对两川用兵,必是雷霆之势。如今,朝廷在蜀中设立藩镇,夺我土地,掠我百姓,意欲何为,岂不明白?当今之计,还请大帅速作决断,以免为朝廷所制啊!”

这人话音刚落下,另有一幕僚目露不屑之色,不赞同对方的说法:“朝廷设立武信军、保宁军,位在阆州、果州、遂州,增兵的绵州,也不属我西川。眼下局势,可知朝廷要对付的实乃东川,我西川并未受到殃及。何以如此?无非李绍斌抗拒朝廷之心不知遮掩,自立之心昭然若揭,而令朝廷无法坐视!而我西川则虽有不顺之举,凡事皆知遮掩,故而朝廷无心将我如何!兵者,国之大事,岂会轻率为之!诸位难道忘了,这些年来,朝廷对我西川一直宽宥有加,又对大帅加官进爵,这岂是会用兵西川之象?”

“掩耳盗铃,先生此言贻笑大方!两川之地,一脉相承,唇亡而齿寒,一旦东川被朝廷所制,西川焉能独善其身?先生难道忘了,赵季良可是被那秦王,捉拿于荆州!缘何如此?可见彼时,秦王已对西川顾虑万分!当此之际,朝廷谋东川,又岂会放任西川不管!”

提及赵季良,孟知祥不免面色有些难看,那原本是他的左膀右臂,更是谋主一流,却在荆州被李从璟捉了去,害得之后他凡事都要自己操心,实在是痛恨不已。

几人争执半响无果,忽而有人求见,孟知祥看见来人,顿时大喜,那是他派往洛阳的探子,如今却是回来了。

探子带回来一个重磅消息:朝廷欲再割绵、龙二州为节镇。

龙州,那是孟知祥的地盘。这还了得,孟知祥立即大怒。

“大帅,朝廷图谋两川之心,已不容置疑!为今之计,当与东川携手,共同进退,方能谋得先机!”

孟知祥深以为然,遂不再犹豫,遣使去往东川,与李绍斌商议结盟事宜。

许多日后,孟知祥嫁女于李绍斌之子,以此为标志,东、西川结为同盟。

随后,两川联合上表朝廷,言道:“朝廷于阆州设镇,在绵州、遂州增兵,致使流言四起,震动全蜀,请朝廷收回成命。”

(本章完)

章八十三 飓风过岗百草伏 谋大事者必影孤章两百三一 数年之功见成效 渤海四战定大局(8)章三十八 狡诈恶毒章二十九 百战安义(8)有关李嗣源章十 他的将士(第一更)章十七 孟平涂山击刘信 潞王三战李德诚(4)章两百三四 数年之功见成效 渤海四战定大局(11)章二十七 十年国辱自今雪 永无休止的战争(6)章十一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11)章六十三 是非成败转头空 天下尽是乱离人(6)五代大乱与王朝更迭的原因探究章六十 身在俗世无出入 三王风聚江陵城(7)章一百零六 唯有凌云多壮志 敢叫旧貌换新颜(3)章六十四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25)章三 生我所恋 死我所恶章十八 攻克章五十五 士子风流有金戈 大唐雄威终复振章十二 他的决心(第三更)章两百三三 数年之功见成效 渤海四战定大局(10)章两百四四 风卷黄旗过大岗 北境今起无战事(9)章九 他的屠刀章一百五十三 来日取城馈送别 他乡何曾遇故知(2)章七十八 两军决战于滁和 尽得江淮莫神机(5)章二六 世间有风情万种 大丈夫当归何处(4)章十四 耻与贼相识 不与寇同生(5)章一百五十三 来日取城馈送别 他乡何曾遇故知(2)章两百零三 百战山河寸寸血 拼却死地开生门(上)章三十三 一日朔方一日战 能得几人见州城(4)章八十五 君能以国士待我 我必以国士报之章六十七 莫离巧思献三策 三城战事起异变(1)章一百一十六 既复故土不忍弃 亡羊补牢候乳虎(中)章三十八 狡诈恶毒章二十二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22)章七十四 两军交战气势隆 阵内阵外人心切(2)章三十一 一日朔方一日战 能得几人见州城(2)章八十八 郭崇韬一言定策 先锋相遇一战胜章四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4)章五十八 是非成败转头空 天下尽是乱离人(1)章两百四七 风卷黄旗过大岗 北境今起无战事(12)章两百十八 大势已至终倾力 欲整山河顾奸何(下)章六十七 不惜贱命搏富贵 梁军营中夺功名章七十五 两军交战气势隆 阵内阵外人心切(3)章二十九 天下未平 征战不休(8)章八十七 楼房上有轰隆声 得手与杀气腾腾章三十八 琵琶伴美酒 各享五百岁章四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4)章十六 心血灌帝国 不负为男儿(下)章两百三四 数年之功见成效 渤海四战定大局(11)章一 俯观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1)章四十二 相亲(上)【第一更】章一百三十六 势有分合难预料 夜半有人入梦来(下)章一百三十八 东归再会秦仕得 北上吴使徐知诰(中)章四十八 帝国之军威【第二更】章一百零五 千百年金陵风月 数不尽君臣过往(6)章一百五十一 可笑蚍蜉撼大树 雄主不屑转顾之(下)章两百二六 数年之功见成效 渤海四战定大局(3)章五十二 旦为私利百般斗 暮见禁军万事休(8)章一百零三 两计使军安然归 辽东半壁已入瓮(上)章三十一 君子章三十四 一日朔方一日战 能得几人见州城(5)章十七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17)章七十 都是你的人【第三更】章五十 敢叫勇佐谋 大争于天下(5)章十九 明君可辅臣非才 不觅房杜觅启诵(10)章六十六 一朝得领五千甲 踏碎关山觅封侯(2)章八十九 走马观花过扬州 钱元瓘再会太子(下)章一百二十三 铁甲阵前横杀敌 天将雄师出关急(6)章五十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11)章五十五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16)章四八 欲往荆南历波折 从龙老臣今如何(2)章两百三八 风卷黄旗过大岗 北境今起无战事(3)章一百零九 千百年金陵风月 数不尽君臣过往(10)五代大乱与王朝更迭的原因探究章八 空城章五十八 崔玲珑抵死挣扎 第五动情用巧刑章五十 臣面君当跪【第一更】章二三 世间有风情万种 大丈夫当归何处(1)章七十三 阴谋算计为哪般 分合友敌无非利章十六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16)章一百三十八 东归再会秦仕得 北上吴使徐知诰(中)章一 千里之远有枭雄(上)章一 北地秋意来时早 国仇家恨苦奈何章一 王于兴师章十七 可敢一战章九十五 调兵遣将上赌桌 不成虎狼便为食章五 昔日家国残梦里 多少魂梦惊夜雨(上)章七十九 两军决战于滁和 尽得江淮莫神机(6)章八十一 良禽择木离暗主 坚心赴死慨而慷章七十六 如何不认罪【第一更】章五十一 名将风采今胜昔 谁在马上称豪杰(1)章一百一十一 士卒死战活离阵 将军浴血为哪般(下)章七十五 一片肝胆谁人知 既入檀州势如何?章八十七 夜半疑梦惊诧起 窗外风雨几来袭(3)章十七 可敢一战章三十二 楚地战事不如愿 拟调郭威往替之章二九 世间有风情万种 大丈夫当归何处(7)章三八 欲为大事不避难 细加运筹方有成(7)章十二 明君可辅臣非才 不觅房杜觅启诵(3)章十二 袭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