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八十三 一朝掌得天下权 我为万世开太平(2)

关于建学院的事,李从璟有这个打算已经很久,只不过学院不比演武院,个体太过庞大,内容也太过复杂,工程堪称浩瀚,成立起来要难得多。再一个,学院的成立需要相应的社会条件,不是从军中拉出一批将领、士卒就能成立班底的,而李从璟又不想糟蹋了学院这个存在,故而一直都没真正着手。

所谓学院,即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集教学与科研于一体,凡世界存在之物,皆是大学研究、教学的对象。放在当下来说,学院当然无法与后世大学相提并论,但儒学、百工,都应该是教学内容。学院的学生,政事上必要成为新政得力干将,在百工上必须要能促进工、农、商、医甚至是士、军的发展。

李从璟在此时提出兴建学院,从时间上来说仍是早了些。但新政、削藩推行太快,他怕朝廷、地方官吏不能满足需求,而他即将入主东宫成为太子,只要有李嗣源支持,也勉强算得上有能力来做这件事。

“学院与太学有何不同?”在听李从璟初步阐述过学院的观点后,李嗣源问,“兴建学院,要招收甚么样的学生,教授甚么样的学识,学成后又去做甚么?”

后三个问题,堪称办学经典三问。

李从璟道:“太学多教授儒学,学院无意取代太学的地位,故而着重教授其它‘杂学’。当今朝廷,取士多以儒学,虽也有时务、明经、算学、律法诸科,但力度仍是不够,选拔出来的士子,也不够用。以朝廷六部为例,吏、户、礼、兵、刑、工各司其事,但士子高中之后,无论进入哪一部,能堪重用的都不多,多半对六部事务之详略不甚了解,更谈不上精通一门,需得重头来学过,再经数年十数年历练,方能独当一面。”

“朝廷六部如此,地方六曹亦如此。以户部为例,户部官员不知如何合理增加国家赋税,不知如何针砭时弊改善财政,更不知漕运、屯田、盐铁、钱币等事之深浅,绝非危言耸听。时有良臣名臣,若能历经数部任职,花费数十年时间,而后方有可能改善国计民生。饶是如此,其所行之法,也不过因循旧制,能略加修改则已难得,就更不必说改善。是以天下但凡有弊政,朝廷往往要承害数十年,待得积弊深厚朝廷举步维艰,而后方能有应对措施,且也不一定应对得当。”

“而所谓良臣名臣,又何其难得?品性、才学、机遇,缺一不可。而要令其任事,改善时弊,更需君主信任,更难的是,君主要长久信任。因是之故,天下但凡有蔽政,则必成积弊,不到中兴之世,难以稍去疾患。而中兴之世又何其难得?便是有,也难尽去时弊。到得这时,即使国有明主,朝有良臣,不过空有救世之心,而不得救世之法,社稷又如何能得到彻底医治?纵观史册,朝廷弊政一出,则积弊日深,待到无药可救之时,也是民不聊生之际,天下遂乱,便索性打破所有瓶瓶罐罐,掀翻江山社

稷,依照‘先贤’之法,略加修改,再重新竖立秩序。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如是而已。历史不是总是相似,只不过是总在重演罢了。”

李嗣源一脸深思,李从荣、李从厚云里雾里,李从璟饮下一口茶润了润嗓子。

他继续道:“朝廷治理天下,千头万绪,而在这无数头绪中,必须有无数官吏,精通每一个头绪,而后方能在头绪病患之际,及时发现而又及时研究对策。宰相、重臣上解君忧下安黎庶,便得对六部之事,对六部外之事,对天下之事,都了然于胸,而后方能协助君王总领全局,匡扶社稷,推行大政于天下。如此上下齐心,才不会出现荒诞害民之国是。”

“今兴学院,是为使善医者医人,善吏者治吏,善礼者掌礼,善工者治工,善财者理财,善兵者治军,善刑者掌法,善学者治学。天下百业,各安其位,天下俊才,各展其能。倘若有天资聪颖者,善数业,则为官;再有天之骄子,能善百业,则为公辅。如是,帝王君临庙堂,胸有天下,而天下大治!若帝王贤能,又得名臣相佐,则天下大兴!”

李从璟一席话说完,也回答了李嗣源先前有关学院的三个问题,并且是用另一种方式,更加透彻全面的回答。

等了许久,见李嗣源仍是在沉思,李从璟笑道:“当然,治理天下,也不是仅靠学院就行,天下有了疾患,也并不都是因为弊政,儿这是从学院的角度去看。”

李嗣源从深思回缓过神来,长舒一口气,“能得如此学院,大唐盛世,何愁不能再现?届时盛世不现则已,现必光芒万丈,比之贞观、开元,更为夺目!”

李从璟点点头,“长远观之,可以如此期许。眼下来看,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也能使得新政更好推行。”

李嗣源奇怪的看向李从璟,“也不知你这脑袋到底是如何长的,竟然能想出这许多东西。”

李从璟讪笑道:“并非儿一人所想,莫离等人都有一起出谋划策。”

李嗣源点点头,这才觉得合理,遂又道:“兴建学院,我看可行。不过照你方才这般说来,也不是小手笔就能做得好的。且不去说造一座学院建筑,学院中开设诸多学科,首先得考虑先生从何而来。要达到朝廷期许,这些先生必不能滥竽充数,需得学识渊博,亦或各精各业。天下大乱已久,无论是朝堂上还是朝堂外,这样的先生都不好找;其次,学院招收的学生也必须是士子中的精英之辈,如何让这些士子放下研读多年的典籍,放弃贡举出仕的所谓正途,投身到学院中来学习他们眼中的‘杂学’,不是一件简单事。”

“再次,有了先生与学生,这课业得如何教授,也是大问题,典籍书册从何而来?学业规模、深度如何安排?而且既然是务实之辈,必然不能死读书,还得有机会供其不时历练,这又如何布置?第四,学院兴建之后,必会对太学以及贡举士子、贡举制度产生冲击,二者关系如何协调,二者界限如何划分?若是处理不好,不是我危言耸听,士子

乱则天下乱,这可不是小事。第五......”

李嗣源一连叙说了许多关键问题,都是与兴建学院‘配套’的事务,对方论述之详尽、深入,让李从璟听了不禁汗颜。

李从璟兴建学院之心由来已久,这才能有诸番谋划,李嗣源不过刚刚听得这个消息,略一考量就能将问题想得这样全面,不是容易的事。

不过李从璟准备颇为充分,他道:“朝中官员,倒也有不少名儒,例如李公、冯公,还有一些可能先前声名不显,也得挖掘出来,如今正是帝国中兴之际,少不得要他们多出些力。再者,教书育人这等事,儒士多半乐意为之。”

“除却在朝中为官的,还有一些致仕官员,也都可以请来,他们本就在朝为过官,对六部之事都会有些底子,朝廷是这样,州县也是这样。另外,但凡大争之世,必有不少大才脱离纷争,隐于山林。让他们投身大争洪流,或许不愿,但让他们来治学,大抵不会太拒绝。如此,朝廷、州县,多方举荐、探访,甚至三顾茅庐也无不可,假以时日,先生也就有了。”

“有了先生,书册也就好编撰,人多力量大,只要引领得当,第一批书籍不会太难。再者,百工典籍,民间也多有之,前人遗留下来的,可多方搜集。”

“至于学生,也不难招收。只要朝廷对学生学成后的安置方案有吸引力,便不会缺学生入学。贡举是为为官,既然进学院也能为官,后者甚至更加容易,学子怎会不乐意?若是情形不好,头几批学生,可多收贫家子弟,亦可令官宦之家的青年才俊入学,做出表率。”

李从璟缓了口气,接着道:“至于历练机会,可令六部和洛阳各衙、附近州县官衙,设置历练部门与岗位,也可以‘学徒’待之。若是情况好,河中之地尽皆去得。依儿之意,所谓历练,还是起点低些好,最好能去工地、田间、市肆、医馆、矿场、河仓等地......”

“与太学及贡举的关系,还是划分清楚得好,两者互不统属互不干涉。开始阶段,可以让学院学生学成后,起点低上一些,但晋升之路必要通畅。官吏官吏,当世官、吏泾渭分明,吏者,终其一生也不能为官,儿看不如打破这等界限,恢复汉时官吏合流的制度......”

说完这些,李从璟不由得扭了扭发酸的脖子,最后道:“起步阶段大概有三年左右,这是草创事业的时候,诸事皆是一片空白,需要白纸写字,可能乱一些,但只要渡过了这三年,后面的路就好走得多。兴建学院,本就无法一蹴而就,浩大工程自然要循序渐进,再者,学院乃是新事物,没有旧事可以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不过也不用担心学院办不好,只要章程确定下来,儿有把握不会让它跑偏。”

李嗣源在听的时候不停点头,李从璟说完后,他抚须道:“这事我看可行,你回去后拟一个细纲上来,把你的谋划写得全面些,待我细细看过细细想过,你我再一同与宰相们商议。”

李从璟自然应诺。

(本章完)

章四 雄才大略为君王 盛世帝国新大唐(4)掌七十六 锦绣江山万万里 阳关未必无故人(4)章八十八 大浪来袭群鱼跃 风雨一路洗鲜血(1)章六十八 独在异乡为异客 何处是家有家人(3)章九十四 识得洛阳风与月 成就帝国军与政(2)章二十六 莫离献策定滁州 冯道驱至寿春城(4)章两百十三 君问归期未有期 风雪漫过中州城(上)章三十 世间有风情万种 大丈夫当归何处(8)章九十一 大唐太子立船台 欲我舰队出东海章六十七 搜刮章四十四 洛阳秋雨日绵绵 北归之人入东宫(2)章六 神仙山(5)章五十三 皇帝李嗣源章一百零四 唯有凌云多壮志 敢叫旧貌换新颜(1)章三十六 剑南快纵马 横刀冷锻甲(10)章一百六十一 历经磨难终成凤 多年对弈收官始(1)章四十 西路军接连数战 李从璟大定江淮(1)章八十七 谁为读书人立心 谁向宣武军告密章一百 八仙过海显神通 天下大争在我侧(5)章一 百战军都指挥使章二十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20)章五 晋阳李从璟章二 为国征战不惜身 欲为忠臣不可得(中)章八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8)章四十七 李从璟取势如棋 王彦章三日破敌(3)章一 千里之远有枭雄(上)章两百四七 风卷黄旗过大岗 北境今起无战事(12)章一百零八 耶律敌烈所图何 风云际会桑亁关(3)章七十五 两军交战气势隆 阵内阵外人心切(3)章四十八 劫道章一百八十九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穷处自有云起(7)章十 临寿春城启大战 登八公山论古今(3)章一百一十 士卒死战活离阵 将军浴血为哪般(中)章九十三 识得洛阳风与月 成就帝国军与政(1)章一 王于兴师章五十五 士子风流有金戈 大唐雄威终复振章五十六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17)章十 耻与贼相识 不与寇同生(1)章六十七 莫离巧思献三策 三城战事起异变(1)章九十一 怒抢佳人回军营 三军齐发至中都章二 谷雨识洛阳 笔落动两川(2)章七十一 金口千军搬山易 袖刀翻入红掌中(9)章两百二一 生逢乱世不由己 唯真英雄能本色章一百四十五 立参谋处全军制 屯田有成再扩军(下)章十六 淇门之变(8)章六十六 郭威章六十九 自古君王信过谁 拥重兵几人不叛(1)章六十六 人言蜀中多灵秀 未及莉香掌心留(2)章一百一十六 既复故土不忍弃 亡羊补牢候乳虎(中)章一百三十六 势有分合难预料 夜半有人入梦来(下)章三十五 汉唐之文明章二 为国征战不惜身 欲为忠臣不可得(中)章五十四 莫离(第三更)章五十八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争今何姓(3)章二 奋我躯兮章七十 独在异乡为异客 何处是家有家人(5)章两百二三 万人布局成天网 横死三个臭皮匠章三十六 十年国辱自今雪 永无休止的战争(15)章二十四 十年国辱自今雪 永无休止的战争(3)章八十二 终是宿命祸萧墙 夜雨杀戮停不住章两百四三 风卷黄旗过大岗 北境今起无战事(8)章三十七 一日朔方一日战 能得几人见州城(8)章四十五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6)章九十七 惊涛初起剑南道 诸侯掀起百丈浪(6)章三十三 一日朔方一日战 能得几人见州城(4)章十六 疯狂的小妖精(第二更)章九十五 识得洛阳风与月 成就帝国军与政(3)章一百二十七 鞑靼公主勇披甲 戈壁风情异江南(上)章十四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14)章三三 欲为大事不避难 细加运筹方有成(2)章一百五十五 闻君欲行来相别 大势将成起异变(1)章三十六 君子都章一百零九 士卒死战活离阵 将军浴血为哪般(上)章十三 胜章十四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14)章三十九 两川系天下 天下在我心章一百六十四 郭崇韬争权有方 战事未起死斥候(1)章五十九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争今何姓(4)章四十六 旦为私利百般斗 暮见禁军万事休(2)章五十一 人生得意防仇敌 清幽月光明大志章六十二 八千将士章三十七 唐军之北来章一百二十二 铁甲阵前横杀敌 天将雄师出关急(5)章一百五十八 万事俱备东风起 终是离人盼归人(1)章两百二七 数年之功见成效 渤海四战定大局(4)章三十七 唐军之北来章二十 当年明月仍皎洁(中)章七 俯观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7)章一百八十七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穷处自有云起(5)章九十二 惊涛初起剑南道 诸侯掀起百丈浪(1)章五十二 军入潞州(第一更)章二十七 天下未平 征战不休(6)章二十八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楼章十三 耻与贼相识 不与寇同生(4)章三十八 琵琶伴美酒 各享五百岁章一百零九 千百年金陵风月 数不尽君臣过往(10)章十五 接城章九十八 西行云州会良将 夜火起时奔逃忙(5)章六十一 火攻章七十二 折了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