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四十六 势来天地皆同力 久负盛名于天下(1)

即便抛开豆娘这层关系,李从璟与夏鲁奇也算得上是忘年之交,当然实际上夏鲁奇正值春秋鼎盛之年,正是该大有作为的时候,有这样一位上马能治军下马能治民且品性堪为众臣表率的岳父,对李从璟而言也是莫大幸事。

无论是李嗣源还是李从璟,皆有意对夏鲁奇加以重用,在李嗣源和李从璟这个大唐军政集团领头者心中,很多重要位置的往后的人选都是有候选、培养目标的,朝廷上下表现抢眼的人才日后会往哪个位置提拔,心中也是大致有数,这种类似于内定的人才提拔策略,其实是一个集团对人才选用的常见手段,重要位置不能后继无人,所以得未雨绸缪。

例如说在滁州大放异彩、成长迅速的和泥刺史朱长志,李从璟就有意将他往宰相的位置上培养提拔,当然这种事不能完全肯定,还要看朱长志日后的表现是否能够胜任,但至少这说明朱长志已是十年后宰相的储备人选,既然是宰相储备人选,日后朱长志的仕途之路就注定不会平庸,调往幽州这种重要边镇任职,在朝廷六部中数部任职,甚至派他去政事不振的州县救火,都是必定会有的过程。

而夏鲁奇在李嗣源与李从璟心目中,日后再不济也是枢密使,而且还是在不久之后就能上任的,这甚至都不需要夏鲁奇有太多惊艳表现,只需要不出大的过失就可,这就是夏鲁奇过往资历累积出来的成果。

李从璟与夏鲁奇言谈之时,说及江淮与楚地战场,夏鲁奇也说了一些自己的意见,李从璟便问他有无去楚地的意向,对此夏鲁奇自然没有不愿的道理,李从璟这便打定主意,约定明日再去宫中找李嗣源商谈。

夏鲁奇走后,孟松柏笑容暧昧的凑过来,正在李从璟好奇这厮今日是不是发情的时候,孟松柏塞给李从璟一个香囊,挤眉弄眼半响,说话的时候偏偏一本正经:“殿下,方才卑职招待夏节使的随从时,他们交给我这个香囊,说是太子妃给殿下的。”

李从璟接过那个香囊,带着一股淡淡清香,让李从璟想起那个在桃花树下举伞独自静立的女子,淡绿色的香囊,绣的不是最常见的荷花,而是飞燕,两只小燕子栩栩如生,含义不言自明,做工极是精致,李从璟虽然不懂得女红,但也能看出必是费了极大心思的,脑海中浮现小妮子坐在窗前刺绣,既是愉悦又是娇羞的模样,嘴角不禁露出一丝笑意,想不到这小妮子小小年纪不仅懂得书画,还会得这样一手精湛的女红,当真是难得,回想起当日在太原节度使府上,小妮子慌慌张张拉着自己做贼一般奔逃,事后发现书生就是秦王,无地自容掩面逃开时羞恼无限,李从璟心情也跟着愉快起来。

在孟松柏倾羡的目光中收好香囊,李从璟吹着口哨去看李政读书。

在院子里远远见到屋中的李政时,这熊孩子正耷拉着脑袋在被先生训斥,这教书的老先生也是古板骄傲得紧,从不因为李政的身份就对他假以辞色,将一名严师的角色发挥得淋漓尽致,当然这也有任婉如的“功劳”。

因为时辰已晚,李政挨完训,今日的课业就结束了,老先生是一名翰林学士,见到李从璟不慌不忙行礼,见礼完还不忘语重心长的“教训”李从璟,“殿下政务繁忙老朽也知,却也不可松懈对皇长孙的教导,老朽等这些先生虽不会偷懒,但也只能教一部分,要全面教导皇长孙,殿下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教育本身就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组成的,这个道理李从璟自然知晓,当即表示责无旁贷,老翰林这才满意的点头,很有为人师表风范的抚须离开。

李从璟忽然叫住他,“沈老可愿到学院教授学生?”

为学院先生的事,这些时日李从璟费尽了心思,眼下是但凡见到有学识的,都恨不得拉进学院去,能在东宫教授皇长孙学问的先生,品性才学都毋庸置疑,李从璟哪里肯放过?

沈老本来不大乐意,听罢李从璟的解释,顿时有了几分兴趣,答应到时候去看看,李从璟客客气气将其礼送出院,很有尊老尊贤的觉悟,这个细节让平日以恃才傲物著称的老学究,走路的时候脚步都轻飘飘了几分。

“父亲。”李政苦着脸走过来见礼。

李从璟在李政面前蹲下来,他方才虽然受了沈老的“训”,但此时面对李政却无半分迁怒之色,摸着他的脑袋,微笑着问:“如何惹来先生的教训了?”

李政低着小脑袋自责道:“昨日的课业,写错了一个字。”

“那你眼下可会写了?”李从璟问。

李政肯定的使劲点头,“绝对不会再写错了!”

“这就好,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没有让我失望。”李从璟站起身,拉着一脸惊喜李政走出院子,这孩子想象中的训斥并没有来临,让他有些不可置信,“学了一日,也该累了,我

带你去蹋球。”

“蹋球,真的吗?”李政一脸雀跃,小眼睛里满是惊喜,但没走出两步,又苦下小脸来,“可是母亲说这时候该回去温习今日所学。”

“无妨,你母亲不敢顶撞我。”李从璟哈哈大笑,索性将李政抱起来,“劳逸结合方是长久之道,再说蹋球也可锻炼体魄嘛。”

李政一脸迟疑,“可是先生罚我将写错的那片文章誊抄十遍......”

“先生的话,却是不能不听。”李从璟立即感到很为难,哪里有半分大唐太子的威严,完全就是一个寻常父亲,他转念做出一个我有好主意的神情,“这样,待会儿你将那篇文章写给我看,若是果真没有差错,我就带你去蹋球。”

李政高兴的欢呼起来。

黄昏时,任婉如来检查李政学业的时候,看到李从璟和李政父子俩在院子里蹋球,一大一小玩得不亦乐乎,那个在外杀伐果断无人胆敢触其威严的太子,竟然为拦个球不顾扑倒在地上,在李政踢出好球的时,这个男人毫无风度可言的坐在地上,将笑得欢快的孩子高高举起,为他喝彩。

任婉如站在月门前,笑容比夕阳更美。

夜里躺在榻上的时候,李从璟对任婉如教育儿子的方针,进行了一番很严肃的指导,重点强调的无非是该学的不能打折扣,但也要讲究方法不能让孩子太过沉闷。

李从璟为培养王朝的人才费尽心思,又怎会忽略自己嫡长子的教育?嫡长子是否心性健康才能卓越,说有半壁江山的分量都不为过。不能为王朝培养一个合格接班人的皇帝,即便功勋再如何卓著,都不能称之为一个优秀的君王。

翌日李从璟进宫,与李嗣源、夏鲁奇商议湖南战局,并及夏鲁奇出征楚地的事。最后三人议定,若是短期内楚地战局没有大的突破,年节过后就让夏鲁奇出征。

“今岁朝廷新募将士三万有余,都是各地出类拔萃的健儿,如今训练亦有数月,明年就能开赴战场。”李嗣源说这话的时候,眼中都是进取之色,如今新政经过优化,朝廷财赋年复一年充足,粮仓也逐渐充盈,朝廷能蓄养的军队自然更多。

如今王朝禁军加起来不过十一万,实在算不得多,李从璟依稀记得,赵匡胤基本平定天下时候,手里握有精兵二十余万。

临了的时候,李嗣源跟李从璟说起一事,“吴越王的使者快要进京了,领头的是钱谬之子钱元瓘,这回他们进京,一是贺我大唐得封太子,另外,钱谬身子骨不大好了,让钱元瓘进京,也有让钱元瓘得到朝廷承认,日后承袭王位的意思。”

吴越王钱谬虽然行割据之实,但一直都奉中原王朝为正统,以臣子自居,所谓吴越王,吴地越地之王,不过实际上钱谬只是据有越地,吴地在吴国手里,吴越王与吴国向来都有争端,从杨行密时期到徐温时期,大小战事时有发生。

在原本历史上,南唐攻灭闽国之后,吴越趁机出兵南下,抢占了南唐胜利果实,结果是南唐军队被赶出闽地,闽地基本划入了吴越的版图,后来赵匡胤平定江南,吴越王没有据土抵抗,将奉行中原为正统的政策执行到底,直接降了,算是十国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王国。

钱元瓘进京,李嗣源让李从璟主持接待事宜,以前者的意思,如今江淮战事正在僵持,若能让吴越发兵大举进攻吴国,无疑对江淮战事大有裨益,但李从璟对此持保守态度,吴越对战吴国,少有得胜的时候,要让吴越攻打吴国取得实质战果,恐怕不太容易,不过对江淮战场而言,只要吴越王出兵,对局势都是有益的,莫离得到吴越声援,趁机夺下扬州也不是不无可能。

......

一队旗帜鲜明、多达百余人的人马,从官道东边行来,不急不缓行向洛阳,这支队伍很有派头,正是吴越王的使者,为首一人器宇轩昂,眉眼间颇有几分傲气,便是钱元瓘。

眼看洛阳将至,钱元瓘一路上那不曾舒展的眉头,又在不知不觉间紧了起来,身为钱谬最看重的继承人,钱元瓘打小就有神童之名,天资聪慧无人能及,乃是越地的天之骄子,在越地受尽吹捧与奉承。

十年前,吴军与越军开战,两军水师于长江下游狼山一带(南通)恶斗,吴越王钱谬以钱元瓘为水军统领,带兵攻打吴军水师,钱元瓘利用吴军水师顺风疾驰和长江水面宽阔的特点,让过中间行道,采用两翼迂回的方式,两面夹击,绕到吴军水师背后的越军,顺风抛洒石灰、豆子、沙粒等物,让吴军既不能视物又无法站稳,遂大败吴军,此役之后钱元瓘声名大振。

有如此家世才能,钱元瓘也是心高气傲之辈,未尝服过谁,加之越地偏居一隅,被吴国与闽国封锁住北上西进南下通道,徒有钱塘鱼米之富,而不能大争于天下,钱元瓘不免又觉得憋气,这回到洛

阳来,名义上虽然是恭贺朝廷册封太子,实际上却带着有求于人的味道,这就使得钱元瓘心里分外不是滋味。

随行的吴越官员见钱元瓘眉头不展,便宽慰他道:“如今中原强盛,北越长城威服契丹,西征巴蜀平定两川,出兵江淮旬月,而江淮州县半入囊中,李嗣源李从璟父子都是人中龙凤,眼里揉不得沙子,公还是莫要一直皱着眉头得好。”

说话的是族人钱铧,钱元瓘也没太多顾忌,寒声道:“如今乃是大争之世,北国虽然被李嗣源父子占据,但江南仍是割据之局,我越地军民奋战而得钱塘,励精图治自成诸侯,为何偏要听从中原号令?朝廷不给吴越王,还能连越王也不给?便纵不给,难道我钱家就不是钱塘之王了?”

钱铧是个温和性子,摇头叹息道:“公切莫有如此念头,钱塘地狭民寡,莫说与中原相争,便是比之杨吴也大为不如,你当殿下为何历来都要奉中原为正统?还不是因为钱塘三路通道皆被阻隔,施展不得拳脚?那杨吴与我钱塘争斗数十年,未曾一日失去亡我之心,若不是有中原可供依靠,杨吴大举来攻谁能相助?”

先前吴国掩有江淮,可以说将越地夹在腋窝里,无论从哪方面说,越地都无法战胜吴国。

钱元瓘也知这是事实,仍是不服气,“那也不必将中原捧得太高,李存勖入主中原时,气焰何等不可一世,也曾迅速攻占蜀国,但还不是赐我玉册、金印?”

金印、玉册只有帝王才能用,钱鏐得李存勖此赐,遂建吴越国,虽未称帝,实际诸多礼仪都循帝制。

钱铧见他不服,唯恐他到了洛阳闹出甚么乱子,语重心长道:“此番从大江北上,途径江淮,进入中原又走了许多时日,一路所见所闻如何,公心中难道没有评判?”

闻言,钱元瓘眼神黯然,江淮被大唐攻占的州县,除却正在交战的地方,都被治理的井井有条,秩序井然,完全没有他想象中的兵祸乱象,倒像是不曾发生过战争一般,而到了大唐境内,则又是另一番繁荣和谐之象,农耕兴盛,水利发达,治安良好,商贾络绎,城池兴旺繁华,乡间鸡犬相闻,特别是到了洛阳京畿之地,更是一派百业俱兴的景象,连草原与西域的异族都见了不少,让人如同梦回贞观。

钱元瓘虽然心高气傲,此番心里憋着一口气,但也不能罔顾事实,虽然自尊心仍在作祟,但理智却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他,他们正身处一个强大的帝国。

钱铧见钱元瓘有些服气了,又叹息道:“李存勖入主中原后,虽然气焰滔天,群雄俯首,但实际哪能跟眼下相比?李嗣源简朴治国,不事享乐,励精图治,所以粮仓充实,将士敢战,百姓顺服,更可畏的是如今的太子李从璟,贤能犹有胜过李嗣源之象,这说明甚么?”

钱元瓘不愿承认,沉默了好半响,最终还是有些无力道:“说明中原后继有人。”

钱铧点点头,抬头仰望苍天,“李存勖入主中原时,可以称之为时来天地皆同力,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但如今的中原,公可想过该如何评价?”

钱元瓘苦笑一声,示意钱铧但说无妨。

钱铧看向洛阳,眼中竟有几分神往之色,“势来天地皆同力!”

钱元瓘怔了怔。

钱铧喃喃道:“一字之差,天壤之别啊!”

在洛阳城东三十里,有洛阳官员前来相迎。

洛阳官员彬彬有礼,但钱元瓘还是感受到了对方身上那股自信,非属刻意为之,实乃大国之臣固有之底气。

一路上,这位名叫苏逢吉的官员,与钱铧相谈甚欢,钱铧那隐隐的巴结奉承姿态,落在钱元瓘眼里,就让他心底暗暗不舒服。

忍受了一路,到得洛阳,钱元瓘在城门前微微晃了晃神。

望着洛阳城,钱元瓘脑海中回荡着一句话:神都洛阳,雄伟拔天,气吞山河,普天之下无二置,四海之内无并雄,未见不能知其气势也。

其城,周长六十里,城高过十丈,设城门八座,城楼高耸入云,城内有坊一百零九,城门街道宽三十步,定鼎门大街宽八十步,人行其间,如米粒大小。

钱元瓘只知钱塘(杭州)城之雄伟,但钱塘与洛阳相比,真如萤火之于皓月之光。

天下神器,唯有德者居之。

走进洛阳城的钱元瓘,如同迈进大观园的刘姥姥,精神巨震。

街面上宝马雕车,行人无数,朱门大户,如海市蜃楼,让人差些不能相信,这竟然是人力能够建造的城池。

直到见到李从璟,钱元瓘才方从震惊过回过神来,这时他意识到,钱铧说钱塘地狭民寡,实肺腑之言也。

下马整整衣襟,钱元瓘双手置于身前,规规矩矩走向那名在不远处等候,久负盛名于天下的大唐太子。

(本章完)

章二十一 棋至中盘形势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8)章七十二 金口千军搬山易 袖刀翻入红掌中(10)章十五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15)章二十五 秋风知剑州 铁甲战普安(9)章十七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17)章三十三 从天而降章九十五 识得洛阳风与月 成就帝国军与政(3)章一百零五 两计使军安然归 辽东半壁已入瓮(下)章三十二 一日朔方一日战 能得几人见州城(3)章三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3)章三 为国征战不惜身 欲为忠臣不可得(下)章五十二 天下士子入洛阳 衣冠南渡自此终章一百五十一 可笑蚍蜉撼大树 雄主不屑转顾之(下)章五九 身在俗世无出入 三王风聚江陵城(6)章三十 天下未平 征战不休(9)章一百 西行云州会良将 夜火起时奔逃忙(7)章九十六 赵王领军向楚地 秦王洛阳理大局(3)章二 神仙山(1)章七十二 人间忠义有谁识 强国有道莫自毁(1)章一百零一 八仙过海显神通 天下大争在我侧(6)章十六 故布疑阵引人乱(上)章五四 身在俗世无出入 三王风聚江陵城(1)章二十六 天下未平 征战不休(5)章一百九十四 既下雁南复营州 马蹄不停向渤海(4)章五十一 军失将当亡【第二更】章五十九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20)章两百十八 大势已至终倾力 欲整山河顾奸何(下)章十五 淇门之变(7)章九十二 惊涛初起剑南道 诸侯掀起百丈浪(1)章四十三 一日朔方一日战 能得几人见州城(14)章十二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12)章三十三 天下未平 征战不休(12)章五十八 崔玲珑抵死挣扎 第五动情用巧刑章九十四 赵王领军向楚地 秦王洛阳理大局(1)章十九 孟平涂山击刘信 潞王三战李德诚(6)章一百七十 军堡军堡何安在 边境边境局若何(上)章五十二 何不来跪迎【第三更】章十八 淇门之变(10)章七十六 两军交战气势隆 阵内阵外人心切(4)章六十一 火攻章三十一 天下未平 征战不休(10)章三 为国征战不惜身 欲为忠臣不可得(下)章五 昔日家国残梦里 多少魂梦惊夜雨(上)章二 神仙山(1)章一百一十三 百尺竿头进一步 横渡黄河向胜州(中)章九 一载相识十载别(3)章九 一载相识十载别(3)章八 一载相识十载别(2)章四十六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7)章八十四 大争之势周复始 有志英才自古同章三十一 主对仆拳脚相加 君与臣相得益彰章六十四 是非成败转头空 天下尽是乱离人(7)章二十一 都是我的东西章二十四 百战安义(3)章两百四八 风卷黄旗过大岗 北境今起无战事(13)章三十四 一日朔方一日战 能得几人见州城(5)章三十四 虎子与犬子章一百二十 铁甲阵前横杀敌 天将雄师出关急(3)章三十七 袭城章一百五十一 可笑蚍蜉撼大树 雄主不屑转顾之(下)章三 千里之远有枭雄(下)章七十七 两军交战气势隆 阵内阵外人心切(5)章八十五 是非成败问谁定 残阳独映血火关(上)章一百零七 耶律敌烈所图何 风云际会桑亁关(2)章六十九 名将章九十 夜半疑梦惊诧起 窗外风雨几来袭(6)章三十八 十年国辱自今雪 永无休止的战争(17)章两百四六 风卷黄旗过大岗 北境今起无战事(11)章九十三 忠昭日月死何惜 布鞋未成人已去章八十七 是非成败由谁定 残阳独映血火关(下)章四十九 势来天地皆同力 久负盛名于天下(4)章两百零八 阿保机庙算无遗 李从璟胸有不平(3)章两百三四 数年之功见成效 渤海四战定大局(11)章一百四十七 同光二年将去尽 行远何处觅归程(下)章十七 打铁匠,使刀人章五十八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19)章八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8)章一百四十 游演武院有三望 说耶律敏待一言(上)章六十六 人算尽不如天算 奔离新乡向西战章两百十一 安国定邦波澜起 不平尽去平山河(中)章三 生我所恋 死我所恶章八十 英雄迟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驱秋(7)章六十二 八千将士章一百六十五 郭崇韬争权有方 战事未起死斥候(2)章七十二 谋战更比力战难 取得东阳去成都(1)章一 百战军都指挥使章三十五 李继韬之谋章八十二 一朝功业归尘土 空留佳人无归处章五十五 名将风采今胜昔 谁在马上称豪杰(5)章十一 淇门之变(3)章五十四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15)章一百零三 赵王领军向楚地 秦王洛阳理大局(10)章二十六 崔玲珑寺庙设伏 赵象爻挑选坟墓章二十二 战必求利章八十二 一朝掌得天下权 我为万世开太平(1)章一百五十四 来日取城馈送别 他乡何曾遇故知(3)章四十二 相亲(上)【第一更】章七十六 如何不认罪【第一更】章五十一 南有白鹿洞三害 北有应天府双杰(下)章二十四 父子的战争(第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