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九十四 天下漕运正当通 中央集权何时强(1)

“楚地十州,大体成东西对称分布,有分列两班朝见洞庭湖之象。”

扬州城外的运河上,停靠着数十艘大小不一的船只,当中一艘楼船上,李从璟与莫离摆案坐于甲板,前者跟后者说起楚地形势。

“楚地十州,东、北地势较为平坦,重要的州县也大多分布于此,包括岳州、长沙、衡州。殿前军已经进入鄂州,要定楚地并不难,东取长沙,便能威胁南北,隔绝江南西道与湖南,中取益阳,便控制了楚地腹心。难的是尽灭楚地十万贼兵。”

临别之际,案桌上摆的不是茶,而是酒,李从璟与莫离对饮一杯。

淮南,淮水之南也,吴国如今已经不能称为淮南,但又远不够格称为江南,李从璟放下酒杯,接着道:“淮南兵马,金陵守卒加上从常州回守的战兵,不过三万之众,余者差几尽在楚地——包括各镇的兵马,此番若能将楚地贼兵尽灭,则淮南几乎成为一具没有骨架的躯体,至少两年内不能重整旗鼓,而这两年的时间,足够楚地王师顺江东下,直取金陵。”

李从璟看向运河水面,“昔年,晋王父子与朱温父子争霸中原,彼处连年金戈、烽火不息,淮南自杨行密初定后,徐温韬光养晦多年,积蓄颇厚,若是中原再乱上十年,淮南的确有北上之力。不过江淮一战,淮南数度遣兵北上,损兵折将,精卒骁勇为之一空,兼又耗费钱粮,多年积蓄已经毁于一旦,如今不足为虑了。”

运河上有许多船只来来往往,不乏商贾,李从璟到扬州后重建江淮漕运,调集船只委派官吏,也使得运河之上有愈发繁忙之势,“淮南到底是一隅之地,论及国力,何能与我大唐相比,新政推行到如今,大唐已经不惧战争损耗。如今更得江淮,依照我跟冯道的推算,江淮漕运今年也有四十万石米粮可供北运,三年之内,这个数字可以达到两百万石——这还是在除去江北行营三万将士粮秣的情况下。”

“殿下即将北归洛阳,日后何人来主持江淮漕运?”莫离这时候问。

李从璟道:“朝廷已有决意,以苏逢吉为江淮盐铁转运使,张一楼副之。如今,他俩估摸着已经从洛阳出发,不日就会抵达扬州了。”

他在给柴再用的书信中说他会去楚地,这并不算诓骗柴再用,毕竟他用了“早晚”这个词,如今柴再用既然投了大唐,楚地战局趋于明朗,有郭威和夏鲁奇统领大局,殿前军有孟平与西方邺统率,李从璟也就不必再去,而且在江淮有大功的莫离,也不适合跑过去。

换言之,李从璟与莫离,要与扬州道别了,而且就在今日。

等到楚地战事结束,王师准备直取金陵的时候,李从璟与莫离是否会再度南下,则是后话。

沙场自有将帅去征战,君王何用时时跟在甲士屁股后头。

君王有君王的本分。眼下,洛阳的演武院、学院才是李从璟真正牵挂的东西。

日前接到消息,演武院的炸药研究有了重大突破——在这之前,李从璟已经将回回炮、土地雷、手-榴弹的制造思路给了军备研制处,在炸药不断得到改进的情况下,制造这几样东西并没有太大的技术难点。

不难,但作用巨大。如果回回炮、土地雷、手-榴弹真的面世,哪怕土地雷和手-榴弹发动前,需要靠火折子点燃引线,那也绝对是可怕的存在。

这意味着大唐的炸药终于不仅限于去炸军堡,而是终

于可以用来攻城拔寨,并且尝试用于战阵了。

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李从璟想到一句话,“科技就是潮流,是最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人类,注定了要拥抱科技。”

唐人不是没有能力去发展炸药,更早的造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只是没有那个动力没有那个环境罢了——这些,李从璟都可以给。

宋人就更不必说了,怀抱着诸多绝世珍宝睡大觉,除了满嘴的仁义道德三纲五常圣人君子,从来就不屑于一切跟武功有关的东西——大部分士子大部分时候是这样。与之相比,元朝在武功这方面倒是更有进取精神一些,最不济人家也造出了可以轰塌城墙的炮——虽然人家射的仍然是石弹,但那也是炮啊。在元朝的基础上,明朝,本来已经有了成规模的火枪队枪炮营,虽然那枪不太靠谱炸膛跟炸鞭炮一样平常,但至少走在科技的前沿,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至于清朝,不说也罢,就是个倒退的朝代。

李从璟相信,唐人的军事技术,若能真正发展个几十年,横扫天下可能真的不是白日做梦。

至于学院,情况说起来比较复杂,得等到李从璟回去洛阳后再作区处。

座下的楼船高过五丈,是以视野很好,莫离站到船舷后,望着绸带一般横亘在大地上的运河,若有所思,“新政到了今日,州县民政平顺,财富日益累积,山东之地虽然不复往日富甲天下,但仍然是财赋一大源头,加之如今又得了江淮,各地的财赋、盐铁如何有效运达中枢,并不只是漕运的问题。”

李从璟在莫离旁边也望着运河尽头,点点头道:“从整顿骄兵悍将,确立朝廷威严,到削平藩镇,稳固天下秩序,再到整顿吏治,肃清国内风气,新政发展到这一步,的确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时候了。”

说到这他笑了笑,“虽说民富才是国富,但实际上中央强才是国强。大唐帝国要真的长久强盛,就得汇聚天下州县之力。”

言及此处,他说了句题外话:“自秦汉废分封而行帝制,封建时代就成了过往,中华大地遂迎来帝国时代。封建封建,井田制上的分封体制,才是封建,以郡县为基础的中央集权体制,不是帝国是甚么?”

中华总是自称礼仪之邦,不将帝国挂在嘴边,唯恐天下人都觉得中华气势凌人。但实际上,礼说的多了,真的就会只记得礼,就将孙子装得久了,自己的秉性思想真的就会成了孙子。

大唐帝国就是大唐帝国,李从璟不仅要唐人都将“帝国”二字时常挂在嘴边,更要他们都将帝国大业刻进心里,这样,他们才不会忘了要时时进取,要时时开疆,要征服四海。

“学如逆水行舟,生如逆水行舟,国也如逆水行舟。不进怎么行?”

鼓号齐鸣,船队缓缓开动,离开扬州,北行洛阳。岸边,送行的官员将士,皆执礼恭送。

此趟北归,之所以取道运河,李从璟图的不是水路舒坦,而是借此时机走一走漕运之路,顺便清理清理漕运沿途的“淤泥”。

他忽然想到:“大唐帝国的长久强盛,学院,亦或说最终的举国学院体制,是重中之重。”

......

从扬州出发,一路经过滁州、泗州、宿州、宋州,抵达汴州,再经黄河西进,进入洛水,最终抵达洛阳。

这段路,李从璟走得虽然不快,但也只用了一个多月的世间。

太子毕竟是太子,虽然沿途办了几个整修运河不力、职司漕运而贪渎的官员,但那些官员都是早在朝廷挂上号的重点,证据确凿,李从璟用的也是雷霆手段,要达到的效果无外乎是给漕运沿途的官员敲响警钟,这也算是向各州县发出朝廷即将严整漕运的信号。

真正整治漕运,不管是严查朝廷主持此事的大员,还是督办沿途贪渎财货、克扣钱粮、鱼肉船夫的各级官吏,得该派遣监察御史,组建专门的班子来做,那也不是一两个月就能办成的。

要完全“疏通”漕运,将漕运的“运力”充满展现出来,那可是关节庞杂的大工程,涉及人事,也涉及运河本身。例如这回李从璟从运河北上,沿途就留下不少官吏,勘测运河淤泥堆积多、阻碍行船的地方,以及记录配套植被、江堤的损坏情况,以备来日统一翻整。

——自有运河以来,朝廷便从未间断过对它的修缮,而从头到尾翻整运河,又无不是天大的工程,非朝廷财赋充足、吏治清明之时不能为之。

回到洛阳,李从璟见过李嗣源,将江淮诸事交接完毕,接下来就先着手专门处理漕运一事。

崇文殿内,就漕运之事,任圜跟李从璟和李从璟说起一段往事,“宣宗大中五年,朝廷以兵部侍郎裴休为盐铁转运使,整肃漕运,裴休痛感自太和年间以来,天下每年运到朝廷的江、淮米粮不过四十万斛,而沿途官吏私扣、贼人盗窃尤多,以至于舟船能抵达长安渭水河仓的不到十之三四,将刘晏之法几乎破坏殆尽的情况,遂‘穷究利弊,立漕法十条’,大力整顿,而后有‘岁运米至渭仓者百二十万斛’的景象。”

刘晏,便是那个在扬州建造了十个大型船厂,仅他任职其间就造船二千余艘的人。

宣宗,便是被称为“小太宗”的李忱,他开创了唐朝中后期有名的中兴之治——“大中之治”。

“如今江淮既定,山东、江淮漕运之事,正该大力整肃。”李从璟说道,漕运整顿好了能将天下物资顺畅的运往中央,使得中央钱粮物资充足,中央这才有力量去谈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是基础嘛。

——当然,漕运天下钱粮到中央,本身也是加强中央集权的一部分。

李嗣源微微点头,而后看向任圜,“此事便有劳任卿主持,任卿以为如何?”

“臣领命。”任圜下拜领诏。

“朝廷有任公统筹全局,自然没有问题。但去地方州县清查诸事,纠察官吏不法行为,肃清沿途贼寇的事情,却得另外派人去做,这正缺个副手,任公可有心仪人选?”李从璟笑着问。

任圜“有纵横济物之才”,由他领头整肃漕运自然没有问题。

任圜听到李从璟这话,就知道李从璟有推荐的人,便笑道:“尚无人选,若是太子能有所推荐,那是最好不过了。”

李从璟也不藏着掖着,“既然如此,我就向任公推荐一个:刑部比部郎中苏禹珪。”

长兴二年十月十日,朝廷以任圜为天下盐铁转运使,统领全局,整肃天下漕运诸事。

刑部比部郎中苏禹珪,调任御史台正五品御史中丞,充为天下盐铁转运副使,行山东。

——————

封建时代与帝国时代的问题,只要不是只识历史课本的人,我想应该没有疑问。有疑问的,就当我这是采用了易中天的说法好了。

(本章完)

章两百十六 大势已至终倾力 欲整山河顾奸何(上)章一百五十二 来日取城馈送别 他乡何曾遇故知(1)章十六 明君可辅臣非才 不觅房杜觅启诵(7)章五十五 秦王再着甲【第三更】章六十五 一朝得领五千甲 踏碎关山觅封侯(1)章七十二 折了筷子章四十五 宿命章九十八 惊涛初起剑南道 诸侯掀起百丈浪(7)章五十七 名将风采今胜昔 谁在马上称豪杰(7)章七十七 千军万马竞南下 三尺之舌窃尔城(3)章三十七 唐军之北来章七十三 经营章一百二十七 鞑靼公主勇披甲 戈壁风情异江南(上)章六十 落魄刀客悲杀人 梁军谋深初接战(上)章六十五 金口千军搬山易 袖刀翻入红掌中(3)章两百二二 渤海三月复三月 过三月再无三月章五十九 旦为私利百般斗 暮见禁军万事休(15)章三四 欲为大事不避难 细加运筹方有成(3)章八十九 指点江山大志显 生子何如孙仲谋章一百零八 千百年金陵风月 数不尽君臣过往(9)章六十一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争今何姓(6)章一百一十四 百尺竿头进一步 横渡黄河向胜州(下)章四十八 旦为私利百般斗 暮见禁军万事休(4)章一百四十一 游演武院有三望 说耶律敏待一言(中)章四十七 算盘叮当响章九十七 西行云州会良将 夜火起时奔逃忙(4)章三十九 白雪盖黄土,红血覆白雪章一百八十九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穷处自有云起(7)章四十七 算盘叮当响章八十九 大浪来袭群鱼跃 风雨一路洗鲜血(2)章二十七 剑南快纵马 横刀冷锻甲(1)章九十五 调兵遣将上赌桌 不成虎狼便为食章十六 故布疑阵引人乱(上)章五十八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19)章二十二 孟平涂山击刘信 潞王三战李德诚(9)章一百五十 可笑蚍蜉撼大树 雄主不屑转顾之(上)章七十六 英雄迟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驱秋(3)章四十六 旦为私利百般斗 暮见禁军万事休(2)章五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5)章五十九 是非成败转头空 天下尽是乱离人(2)章六十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争今何姓(5)章一百零三 赵王领军向楚地 秦王洛阳理大局(10)章十 他的将士(第一更)章三十四 剑南快纵马 横刀冷锻甲(8)章四十四 先声夺军心(1)章八十八 夜半疑梦惊诧起 窗外风雨几来袭(4)章四十五 先声夺军心(2)【第二更】章二十六 十年国辱自今雪 永无休止的战争(5)章两百二一 生逢乱世不由己 唯真英雄能本色章两百五一 一代雄主终落幕 兴亡从来因人事(下)章三十二 天下未平 征战不休(11)章六一 身在俗世无出入 三王风聚江陵城(8)章六十二 落魄刀客悲杀人 梁军谋深初接战(下)章十五 淇门之变(7)章四十 昨日烟云留不住 明朝双手织凤霞(2)章八十 百年安西都护府 十万铁甲出阳关(3)章六十四 敌情我意难分辨 一路前行且向东(下)章九 临寿春城启大战 登八公山论古今(2)章八十 亲至芙蓉掀帘幕 一骑独上古北口(中)章十七 打铁匠,使刀人章六 昔日家国残梦里 多少魂梦惊夜雨(中)章五十六 攻伐的方向章四十四 一日朔方一日战 能得几人见州城(15)章六十九 河上决战意纷纷 破敌需策更赖战(1)章三十九 十年国辱自今雪 永无休止的战争(18)章五十一 旦为私利百般斗 暮见禁军万事休(7)章八十五 夜半疑梦惊诧起 窗外风雨几来袭(1)章一百五十 可笑蚍蜉撼大树 雄主不屑转顾之(上)章二十二 秋风知剑州 铁甲战普安(6)章两百零八 阿保机庙算无遗 李从璟胸有不平(3)章六十四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争今何姓(9)章七十一 王朝往事须为鉴 眼前艰难赖谁平章二十二 天下未平 征战不休(1)章七十四 锦绣江山万万里 阳关未必无故人(2)章七十五 谁在谤新政【第三更】章两百二十 烽烟席卷鸭渌府 百骑漫行过冲鹿章一百零五 两计使军安然归 辽东半壁已入瓮(下)章九 一载相识十载别(3)章七十九 两军决战于滁和 尽得江淮莫神机(6)章两百十七 大势已至终倾力 欲整山河顾奸何(中)章七十五 千军万马竞南下 三尺之舌窃尔城(1)章七十四 天下精锐出我部 茉莉凋零大江岸(2)章六十一 伐谋伐交可得地 唯独伐兵令人惧(中)章十四 淇门之变(6)章七十七 弹冠相庆何其急 悲剧未尽马小刀章一百三十 盛情相会说前路 建安已下望辽东(上)章十五 棋至中盘形势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2)章六十三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24)章五十五 旦为私利百般斗 暮见禁军万事休(11)章八十九 东风过江春不迟 荆南事了当北归章二十七 天下未平 征战不休(6)章七十七 两军交战气势隆 阵内阵外人心切(5)章六十六 一朝得领五千甲 踏碎关山觅封侯(2)品书章七十六 如何不认罪【第一更】章八十一 灯火处是归处【第三更】章五八 身在俗世无出入 三王风聚江陵城(5)章五十四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15)章十二 明君可辅臣非才 不觅房杜觅启诵(3)章一百四十七 同光二年将去尽 行远何处觅归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