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九十五 天下漕运正当通 中央集权何时强(2)

演武院的校场上,一百名学生分为两都,呈两个方阵,身披甲胄,手持兵刃,正在演练战阵冲撞、搏杀。

甲胄不是铁甲,而是演武院特有的木甲,结构软硬相合,防护周身,设计灵感出自李从璟的手笔,兵刃也非铁质,而是木棍长刀。饶是如此,到底演武院的学生半数来自军中,雄武得很,所以场面仍旧令人震撼。

李从璟在场边看了片刻,对身旁的杜千书道:“演武院已经有水师分院,如今要增设一个海事分院,教授学生船舰、航海、海战、登陆战方面的学识,为我大唐舰队远征四海做准备。先生我从扬州带来了些,另外也传令钱谬从明州征调,除却船厂的老者,就是常年下海的商贾和船工,他们在海船构造、使用,和出海航行方面,都是有见识的,你召集人手,尽快编辑教材。”

为大唐组建远航舰队的事,李从璟已经跟杜千书说过,是以杜千书并不讶异,只是道:“民间的人,只识文事,具体涉及到出海征战,怕是没甚么可教这些学生的。”

海战这个词,便是对杜千书来说,也太过陌生。

李从璟对此早有想过,“在远距离炮火还没出现的时候,海战并不复杂,跟水师作战相差不多,征战海外国度,无论是岛屿还是陆地,重要的都是登陆作战这个环节。除却向水师取经外,就要靠海事分院和舰队自己去探索。”

想到这,他露出意味深长的目光,“东南流求岛,就是最佳练兵场。”

杜千书怔了怔,“殿下准备何时令舰队出海?”

李从璟对此有粗略打算,但具体还得看诸事的进度,“两年内若能定金陵,则吴越、闽地差几可平,三五内年,我大唐的舰队要在流求登陆。”

说到这,他看向杜千书,“我已传下教令,让马怀远从江陵水师中抽调精干锐士三百人,年内就会抵达洛阳,其它学生主要从精通水性的江淮军中选拔,最迟明年春,海事分院第一批学生就得授课。两年内,第一批学生要学成毕业,去扬州组建第一支舰队,而后在东南沿海寻找合适港湾,建立海军基地。在这期间,第一战,便是流求!”

流求,便是台湾岛。

与杜千书说完海事分院的事,李从璟来到军备研制处。

今天他要验看回回炮、土地雷与手-榴弹的实物。

回回炮的结构其实还是投石车,历史上,宋元襄樊之战,此物曾大展其威,有“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的记载,当时据守襄樊五六年的宋将吕文焕,由是而惧,降。

说来令人伤感,元能灭宋,此炮立功很大,“古所谓炮,皆以机发石。元初得西域炮......始用火。”制造回回炮的,竟然是回回人,使用此炮定江山的,也不是中原汉族。

“按照殿下的意思,我等‘以火药为芯,以碎石包裹,密封严实’,制成重达两三百斤的圆形‘炮弹’,再用改良过的投石车抛射,临阵点燃引线,使‘炮弹’落地而炸,足以毁楼破墙。”徐半仙和刘老将李从璟领到一架回回炮前,如数家珍为李从璟介绍。

李从璟既然改良了火药,自然不会暴殄天物,炮弹的杀伤力在于一个“炸”字。包裹炸药的碎石、碎铁、碎铜被炸开后,在极短的时间里极速飞行,可是比箭矢有威力多了。

加之回回炮能发射的“炮弹”可达两三百斤,威力如何,可以想象。

土地雷、手-榴弹,也是同样的道理——当然也都是需

要点燃引线的。

无论如何,这对炸药的品质有极大要求。炸药威力不够,也就没有“炸”的效果。

李从璟随徐半仙和刘老,到空旷偏僻地带实验了的土地累、手-榴弹的威力,对见惯后世影视中大场面的李从璟而言,这两个物什的威力并不能给他多少震撼,但只是看其他人如见天神的呆滞目光,就知道这两样东西送到战场上,会具有何等的效果。

最后是回回炮,实验的地方则到了城外荒野。徐半仙和刘老事先叫人在荒野上修建了几座土楼和小型城墙,临阵调试回回炮的射程费了不少功夫,最终回回炮发威时,天降惊雷,土楼轰然崩塌,烟尘四起,小城墙遇之则裂。

李从璟颇感满意,将徐半仙和刘老好生夸赞了一番,令两个“科学狂人”乐得合不拢嘴。

回城的路上,李从璟对杜千书道:“既然炮弹已能制造,日后便不用以碎石包裹了,换上铜块碎铁,火药的威力眼下还是不太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发挥作用。”

道理杜千书自然明白,但他还是惊讶,“如此一来,对铜铁的需求极大,朝廷何处去求这许多铜铁?”

李从璟则早有打算,“先前卫子明在相州、洺州、邢州、石州和五台山一带,已经探明了许多铁矿矿藏,这些地方的铁矿已经在进行开采前的准备工作,预计年后就能有矿石出来,有了这几座大矿的支持,不愁铜铁之物不够用。”

“太子高见!”杜千书见李从璟早就未雨绸缪好了,不得不佩服。

杜千书没了意见,李从璟却在马背上沉吟下来,“然则火炮等物虽然研制了出来,要投入生产到源源不断供应前线,却还需要些时候,各地作院里先前都没有见过这些东西,却是不具备制造的能力,看来得先派人兴建工厂。”

而今的回回炮已经不是历史上的回回炮,又因为他出自演武院之手,跟回回人没了甚么关系,自然也就不必再叫回回炮。李从璟没有多想,就把它叫做火炮,或者取个“神威无敌天下无双太子殿下炮”的名字?

李从璟决定把制造火炮和榴弹的任务交给章子云,让他在洛阳近郊寻个人烟稀少的地方,兴建作院,隐秘制造,同时调遣甲士和军情处,严密防卫,以防消息泄露。

回到东宫里,李从璟先跟前来拜见听候训示的苏禹珪见了一面,前者毕竟在运河上走了一个多月,对地方漕运之事有过实际了解,如今苏禹珪东行在即,他自然有许多可以指教的地方。

“本宫北归时,在运河沿途留下了不少官吏,在各地检视运河情况,如今漕运之事既然已经交给你们,等你去山东、江淮的时候,这些官吏便暂时归你节制,等到手头的差事办好、交接完,让他们自行回洛阳。”临了,李从璟如是对苏禹珪说道。

整顿漕运,需要肃清地方,苏禹珪有在刑部为官数载的经历,本身也是视大唐律法为神明的人物,让他去山东具体梳理漕运诸事,李从璟相信他可以让漕运变得“干干净净”。

苏禹珪走后,李从璟又见了章子云,两人将兴建作院的事合计了一番,而后李从璟就颁下太子教令,任命章子云为洛北作院监造使,总领兴建洛北作院诸事。

——至于这个洛北作院与寻常作院有无不同,有何不同,就不是旁人能够知晓的了。

疏通漕运和制造火炮的事,都需要时间去完成,在这期间李从璟除却日常事务外,不可能不折腾。

这回他折腾出来的东西,就叫做“行省”。

李嗣源看着李从璟,“何为行省?”

李从璟道:“所谓行省,与汉时的州,前时的道,有类似之处。”

他道:“这些年来,王师得江陵、平两川,而今又攻占江淮,朝廷所控制的土地越来越大,需要管辖的州县越来越多,若使朝廷直辖诸州事务,则未免力有不逮,显得混乱。州多不好管辖,则该在州之上,增设行省,以统州。”

李从璟这样一说,李嗣源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汉承秦制,唐继隋规,自隋朝开皇初年废郡存州,地方上一直施行的是州县两级制,天下始有三百余州、近千县。隋祚短暂,州县两级制的问题暴露的还不明显,至唐朝初,弊端日显,贞观十五年,遂分天下为十道,遣使巡按天下州县。

开元二十一年,玄宗许张九龄之奏,设置十五道采访使。其后,采访使渐有发展成地方刺史之上行政长官的苗头。采访使之后,观察使、防御使相继出现,所统属的事务,无不廊括数州,直至节度使大行于天下,遂有藩镇四五十。

“行省,藩镇之别称乎?”李嗣源颇有顾虑的问道。

如今好不容易削平了藩镇,地方节度使除却边关和出战寿春的四镇外,基本已经名存实亡,这个时候李嗣源自然不想“重蹈覆辙”。

——藩镇名存实亡,也正该是确立行省制度的时候。

行省当然不是藩镇的别称,李从璟回答道:“行省只理民政,不涉及军政。”

宰相李琪寻思着道:“景云二年,朝廷有于天下间设立二十四都督府的决议,‘天下诸州分隶都督,专生杀之权柄,典刑罚之科’,但最终却没有施行,究其原因,乃是权重难制。朝廷治理天下,需要强干弱枝,倘使令都督府分天下,则权柄太重,有尾大不掉之嫌,恐是倒持太阿。”

李从璟正色道:“行省非是都督府。区别很明显:都督府有地方一切大权,而行省只有民政之权。地方权柄无非有三:政事、军务、财政,行省理政事,另设军务、财政大臣,其三者相互平衡,又相互制约,则不至于尾大不掉,能拥一地之利而抗衡朝廷。非止如此,民政大臣、军务大臣、财赋大臣既然互不统属,则地方权柄在实际上复归朝廷。”

闻言,众人都陷入沉思。

李琪最先反应过来,露出喜色,“若是如此,当真是再好不过。”

李从璟笑道:“除此之外,可在行省设立刑部分支,掌管刑法诸事,同时设立御史台分支,监察地方。”

李从璟的这个提法,并不单单是借鉴往后哪一个朝代的制度,还杂糅了后世的经验,而且也不单单是后世制度的照搬,既有所精选改良,也适合了当下情况。

“总而言之,往后朝廷分天下数百州为数十行省,可以避免直接统辖数百州的繁杂不便,也有利于地方各项事务的开展,而令行省诸权分立,则是保证了地方权柄收归朝廷,是为加强中央集权。”李从璟最后如是道。

此事宰相们讨论了几日后,都觉得可行,接着便是分天下为多少行省,各省辖境如何划分的问题。

对此,李从璟依照个人经验,大致给出了范围,让大臣们根据实际情况议定。

直到年关将至,各个行省的大致辖境才确定,而后朝廷派遣官员实地探查、最终决定行省的数量和地域,则是年后的事了。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而与地方行省分权制度配套的,则是朝廷权力部门的调整,同时也是君权的调整。

(本章完)

章八十五 因缘际会不可料 谋尽事成旦夕间(1)章一百零二 赵王领军向楚地 秦王洛阳理大局(9)章六十五 谋主智算敌军行 三千锐士擒段凝章三十六 西楼之真相章三十一 君子章一百三十五 势有分合难预料 夜半有人入梦来(中)章六十一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22)章六十九 莫离巧思献三策 三城战事起异变(3)章五十八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争今何姓(3)章十九 明君可辅臣非才 不觅房杜觅启诵(10)章八十 两军决战于滁和 尽得江淮莫神机(7)章二十九 十年国辱自今雪 永无休止的战争(8)章八十九 走马观花过扬州 钱元瓘再会太子(下)章十四 云波诡谲章八十六 识君方不昧此生 知妾便无意错失章六十五 人言蜀中多灵秀 未及莉香掌心留章三十 仇人相见章五十二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13)章二十七 天下未平 征战不休(6)章九十二 昔曾浴血为手足 而今天下皆同袍 (2)章四十六 李从璟取势如棋 王彦章三日破敌(2)章二十一 都是我的东西章八十七 因缘际会不可料 谋尽事成旦夕间(3)章六十三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争今何姓(8)章十四 有人西楼杀宰相(3)章二十五 天下未平 征战不休(4)章四十二 董璋章一百二十一 铁甲阵前横杀敌 天将雄师出关急(4)章七十 莫离巧思献三策 三城战事起异变(4)章六十五 人言蜀中多灵秀 未及莉香掌心留章两百三六 风卷黄旗过大岗 北境今起无战事(1)章九十七 西行云州会良将 夜火起时奔逃忙(4)章四十二 相亲(上)【第一更】章七十一 河上决战意纷纷 破敌需策更赖战(3)章三十八 琵琶伴美酒 各享五百岁章三五 欲为大事不避难 细加运筹方有成(4)章十五 淇门之变(7)章九十四 赵王领军向楚地 秦王洛阳理大局(1)章五十三 旦为私利百般斗 暮见禁军万事休(9)章四十八 旦为私利百般斗 暮见禁军万事休(4)章十 临寿春城启大战 登八公山论古今(3)章十七 明君可辅臣非才 不觅房杜觅启诵(8)章八 空城章一百八十八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穷处自有云起(6)章八十 天下岂非无卫霍,怎奈人主不识君章五十 南有白鹿洞三害 北有应天府双杰(上)章九十七 西行云州会良将 夜火起时奔逃忙(4)章九十六 天下漕运正当通 中央集权何时强(3)章一百八十 小鱼大鱼齐咬钩 预设奇兵向北行章八十二 百年安西都护府 十万铁甲出阳关(5)章一百一十七 既复故土不忍弃 亡羊补牢候乳虎(下)章七十 金口千军搬山易 袖刀翻入红掌中(8)章二十三 百战安义(2)章三十 和泥刺史理滁州 除尽不平得民心章五十三 两线(第二更)章十九 明君可辅臣非才 不觅房杜觅启诵(10)章一百 八仙过海显神通 天下大争在我侧(5)章六一 身在俗世无出入 三王风聚江陵城(8)章七十七 英雄迟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驱秋(4)章四四 天成新政初现世 厉兵秣马看天下(1)章一 百战军都指挥使章十九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19)章六十八 郭威的压力章八十 英雄迟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驱秋(7)章二十三 秋风知剑州 铁甲战普安(7)章九十九 惊涛初起剑南道 诸侯掀起百丈浪(8)章三十 十年国辱自今雪 永无休止的战争(9)章一百九十二 既下雁南复营州 马蹄不停向渤海(2)章十五 明君可辅臣非才 不觅房杜觅启诵(6)章二十 晋王令章三十一 主对仆拳脚相加 君与臣相得益彰章二十六 百战安义(5)章七十三 死字怎么写【第一更】章三十二 十年国辱自今雪 永无休止的战争(11)章三十 降者不杀章三十二 一日朔方一日战 能得几人见州城(3)章九十二 惊涛初起剑南道 诸侯掀起百丈浪(1)章五十三 婉如清扬小娘子 人生最恨离别时(下)章五 谷雨识洛阳 笔落动两川(5)章七十四 谁惹秦王怒【第二更】章十一 明君可辅臣非才 不觅房杜觅启诵(2)章一百零三 赵王领军向楚地 秦王洛阳理大局(10)章一百 西行云州会良将 夜火起时奔逃忙(7)章三 水寨(1)章五十四 美妇如蛇频吐信 步步惊心因何人章四十三 曾立百年功章八十一 英雄迟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驱秋(8)章六十五 金口千军搬山易 袖刀翻入红掌中(3)章三十四 一日朔方一日战 能得几人见州城(5)章一百二十八 鞑靼公主勇披甲 隔壁风情异江南(中)章三十九 我手握千军万马 要护你一生平安章二十六 崔玲珑寺庙设伏 赵象爻挑选坟墓章八十 亲至芙蓉掀帘幕 一骑独上古北口(中)章三 水寨(1)章一百零七 千百年金陵风月 数不尽君臣过往(8)章两百三七 风卷黄旗过大岗 北境今起无战事(2)章二十八 剑南快纵马 横刀冷锻甲(2)章七十五 两军决战于滁和 尽得江淮莫神机(2)章八十三 飓风过岗百草伏 谋大事者必影孤章十一 临寿春城启大战 登八公山论古今(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