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八十一 百年安西都护府 十万铁甲出阳关(4)

洛阳,崇文殿。

李从璟接到李绍城的军报,已是傍晚时分,他在皇案后读完这份“战事”分外顺利的军报,虽然并不觉得如何意外,面上还是露出了笑容。仲云归顺,于阗受封,意味着塔里木盆地南沿已经基本平定,西域之地说起来广袤,葱岭以东、天南以南,不过就是塔里木南北两部分,如今南部安定下来,意味着西域已经打开局面。

今日宫中有“家宴”,李从璟因为李绍城的军报,在崇文殿逗留得久了些,太阳还没落山,李永宁就找了过来,提起西域战事,李永宁便拉着李从璟,要他给她讲解西域形势。

两人在坐塌上相对而坐,李从璟见李永宁兴致勃勃、倾身聆听,便大致给她说了一些:“西域之地,之所以为要害之所,是因其联系东西,别看西域曾有三十六国,似乎很强盛,实则都是城邦小国,一国人丁大多只有数万,少的甚至不到一万——昔年于阗国势最盛之时,人丁也没到十万。所以西域虽然势力庞杂、部族众多,但历代以来,只要我中国派遣小几万王师西征,几乎都是所向披靡。”

“西域局势之所以复杂,战争之所以频繁、难打,是因为有其它大种族侵入、与我中国军队相争,早先的匈奴,而后的突厥,前时的吐蕃,都是如此。所以我中国军队在西域的敌人,其实主要不是西域诸小国,而是这些大种族。”

“安史之乱后,安西四镇之覆灭,是覆灭于吐蕃野心勃勃,趁机倾举国之兵来攻,四镇的西域小国,大多都是与我安西边军一同奋战的。”

“彼时,河西、西域都被吐蕃攻占。所以一朝吐蕃内乱,张义潮便能趁势而起,复兴归义军,收十一州之地,当其时也,西域诸国,大多主动遣使东来,朝贡我大唐。”

听到这里,李永宁奇怪道:“那后来归义军为何又式微,甘、肃之地为何又被回鹘人占据?”

李从璟喝了口茶,润了润嗓子,继续道:“这就不得不说回鹘了,本朝初,统一漠北的突厥被灭后,回鹘便在漠北设立王庭,臣服于我大唐。张义潮复兴归义军前夕,回鹘王庭被黠戛斯攻破,回鹘贵族被迫分三支迁徙,离开漠北,漠北便成了黠戛斯的地盘——突厥、铁勒、回鹘、黠戛斯其实都是漠北部族。”

“迁徙的回鹘分为三支,一支到了葱岭西,一支到了西州,一支南下到了我大唐边境——后被我大唐边军击败,其民融入唐人和其它部族。到西州一带的回鹘,又有一部到了河西之地。张义潮复兴归义军,坐拥十一州之地,势力正盛,迁徙而来的回鹘自然不能在此时做甚么。后来,归义军内部争权,河西遂陷入大乱,河西的回鹘趁势占据甘、肃,吐蕃趁势重占鄯、凉等州。”

“在我十万禁军出征河西之前,西州回鹘势力日盛,西域许多小国都依附过去,对归义军也是虎视眈眈......”

李永宁恍然,随即咬牙切齿道:“如此说来,这帮回鹘贼子,当真是狼子野心,犯我大唐天威,攻我大唐边军,实为我大唐之敌,理应灭杀!”

李从璟纳罕的看了李永宁一眼,笑道:“你杀气倒是挺重。不过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叹了口气,李从璟继续道:“本朝初,突厥一统漠北,屡犯边疆,太宗灭之,兴起的回鹘臣服大唐,进贡不断,且袭扰

边境的时候极少。安史之乱时,回鹘助朝廷平乱,亦有功劳——与主动万里东来勤王的于阗国不同,回鹘出兵的条件甚为苛刻,可以说是趁火打劫,我大唐和亲回鹘,也是自此开始。待到回鹘衰落,被迫迁徙,西州回鹘对我大唐又以‘甥’事之,屡有朝贡。”

不仅如此,事实上到了宋朝,西州回鹘也对中国朝贡不断,直至被辽金所攻占。

“那么眼下如何?西州回鹘可有归顺之意?”李永宁眨着眼关切的问。

李从璟饶有深意道:“归顺不归顺,怕是要打过才知道。”

李永宁露出了然之色,旋即又问:“眼下的西域,除却西州回鹘,可还有其他大敌?”

李从璟道:“自郭昕战死,安西四镇被破,西域南部便是吐蕃的势力范围,西域北部的情况就要复杂些,不过自打回鹘从漠北迁徙,西域北部便是回鹘的势力范围,差别只在于是不是受一个回鹘可汗节制。眼下,西域北部的大敌只有西州回鹘,天山南北的九姓乌护,也是回鹘人。其他的小国部族,则是不必担忧。至于西面葱岭一带......”

说到这,李从璟的眼神忽然变得深邃而又锐利,“疏勒之西,葱岭一带,则有大敌。”

“大敌?怎样的大敌?”李永宁注意到李从璟骤然严肃的口吻,觉得很是奇怪,以大唐眼下的国势,能让李从璟如此重视的,必然不是寻常大敌,“葱岭之西,不也是西迁的回鹘?”

“时至今日,这支回鹘,已经不是简单的回鹘了。”李从璟意味深长,忽而话锋一转,问李永宁:“你可知昔日的摩尼教?”

李永宁露出回忆之色,“摩尼教是回鹘信奉的教派,昔年也曾入中国,不过没有大肆传播,被朝廷扼制了......也有被佛教排挤的意思。”

李从璟微微颔首,“回鹘一直信奉摩尼教,但自打王庭被黠戛斯攻破,被迫迁徙离开漠北,其信仰就产生了变化。迁至西州(高昌)的回鹘,因为此地佛教盛行,已经逐渐转为改信佛教——其实不止西州,整个西域,都是佛教昌盛之地,于阗国不也信奉佛教吗?敦煌不就是佛教盛行的结晶?但是迁徙到葱岭一带、葱岭以西的回鹘,则改信了另一种教派。”

“甚么教派?该不会是道教吧?”李永宁笑出声。

李从璟无力的看了她一眼,“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李永宁两眼茫然。

李从璟神色严肃,“不错,世人也称之为穆斯林。”

李永宁仍是满面疑惑,“回鹘人换了个教派来信奉,就变得厉害了?”

李从璟露出忌惮之色,“的确变得厉害了。而且改信此教之后,葱岭回鹘——眼下,应该叫喀喇汗王朝,便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了,他们身后还有人。”

此时,李从璟想起一些“往事”。

喀喇汗王朝东侵,遇上“中国守臣”于阗国,双方爆发了“百年战争”。于阗国向北宋求援,北宋无力西顾,只派遣了一个一百多人的僧人团体,去聊壮声势。双方实力悬殊,喀喇汗王朝曾号召信徒,聚集十多万大军,攻打只有两三万战兵的于阗国,在这种情况下,在李圣天与李从德的带领下,于阗国却屡战屡胜,还曾攻破喀喇汗王朝的都城,杀其可汗——在这场旷日持久,而且浩大

残酷的战争中,西州回鹘站在了于阗国一边。

“百年战争”后期,于阗国被战争耗尽国力,终于灭亡,但残兵残民,仍旧与喀喇汗王朝东侵势力斗争。

由此,佛教在西域渐渐消失,伊斯兰教取代其位置,但后者扩张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教徒转为以温和派为主,虽然在西域、河西取得成果,但却几乎没有传入中原。

而此时,中原佛教流派禅宗崛起,一改往日大占田宅人丁、与朝廷争利的做派,其地位便稳固不衰,再没被朝廷“灭佛”,遂持续发展千年。

“好了,话至此处,可以收住了。”李从璟站起身,“一言以蔽之,西域之地,吐蕃早已式微,唯回鹘尚且势大,平定回鹘,即平定西域。”

......

翌日,李从璟在广贤殿与冯道议事。

“西域虽然主要只有回鹘为敌,但安西都护府之外,还有北庭都护府,北庭之北,便是漠北,漠北的黠戛斯,也是个不得不解决的问题,还有喀喇汗王朝,到底以何种态度去应对——葱岭以西的地盘,大唐是要还是不要,昔年的大宛都督府,重置或是不重置?”李从璟抛出议题。

冯道沉稳道:“草原上,东有契丹,西有鞑靼,要考虑漠北黠戛斯,先得解决契丹与鞑靼。臣以为,只要解决了契丹与鞑靼,黠戛斯便不是问题,自会归附。”

“如何会归附?”李从璟问。

“昔年,李陵出战匈奴,力竭被擒,被匈奴封王,治坚昆之地,他与其部将士,与匈奴通婚,遂有后人。黠戛斯者,赤发绿瞳,但也有黑发黑瞳之辈,黑发黑瞳者,自称李陵后人。而李陵又是李广后人,所以太宗时,黠戛斯曾入朝贡奉,与皇室‘认亲’。中宗亦曾对黠戛斯言,‘尔国与我同宗,非它蕃可比’。武宗时,黠戛斯击破回鹘王庭,遣使来朝,请求册封,宰相李德裕拟国书‘赐黠戛斯可汗书’,书中有言‘可汗受氏之源,与我同宗’,宣宗亦曾册封黠戛斯可汗为‘英武诚明可汗’。”

冯道如是说道,“黠戛斯既然主动臣服我大唐,若是我大唐平契丹、鞑靼,打通道路,黠戛斯岂有不归附之理?”

“竟是这样!”李从璟恍然,对这段历史,他还真的不甚明了,如今听了冯道这句话,他对“民族融合”“汉唐国威”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既是同宗,自当一家,何须多言?”

冯道也连声称是,“陛下雄才大略,我大唐国势日盛,往后何愁不能再有贞观、开元之盛?”拍了一阵马屁,冯道继续道:“至于喀喇汗王朝,还是等平定了西域之后,再作定论。”

李从璟点点头,“如是也好。西域平定后,当复设安西都护府,西域形势与中原不同,诸国族民成分复杂,贸然设行省收大权不妥,且他们对安西都护府认可度高,自当喜迎安西都护府之统辖,另外,设安西都护府,这对往后的战事也有利......以安西都护府来作为过渡,至于安西行省之设立,朕打算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来筹备,冯相以为如何?“

“善莫大焉!”

......

PS:因为当下的政策,历史文不能涉及太多宗教问题,所以伊斯兰就点到为止,以后都用喀喇汗王朝来代替,对这段历史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看看。

(本章完)

章七十九 百年安西都护府 十万铁甲出阳关(2)章八十一 英雄迟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驱秋(8)章六十二 落魄刀客悲杀人 梁军谋深初接战(下)章五十四 莫离(第三更)章九十六 西行云州会良将 夜火起时奔逃忙(3)章十 淇门之变(2)章五十三 名将风采今胜昔 谁在马上称豪杰(3)章二 雄才大略为君王 盛世帝国新大唐(2)章八十五 一朝掌得天下权 我为万世开太平(4)章八十九 苍鹰戏鼠走檀州 白袍书生战辽东(中)章两百四一 风卷黄旗过大岗 北境今起无战事(6)章二十三 秋风知剑州 铁甲战普安(7)章三十九 女豪镇契丹章四十七 旦为私利百般斗 暮见禁军万事休(3)章三十四 一日朔方一日战 能得几人见州城(5)章九十三 识得洛阳风与月 成就帝国军与政(1)章一百一十 士卒死战活离阵 将军浴血为哪般(中)章十九 练兵之法章四十七 算盘叮当响章一百零三 两计使军安然归 辽东半壁已入瓮(上)章七十四 天下精锐出我部 茉莉凋零大江岸(2)章八十五 是非成败问谁定 残阳独映血火关(上)章十五 棋至中盘形势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2)章五十四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15)章两百三一 数年之功见成效 渤海四战定大局(8)章三十一 宴会风波章八十八 走马观花过扬州 钱元瓘再会太子(上)章八十四 千军万马竞南下 三尺之舌窃尔城(10)章七 谷雨识洛阳 笔落动两川(7)章十六 疯狂的小妖精(第二更)章七十五 英雄迟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驱秋(2)章一百七十八 新弩有成三百步 求战需得有力为(下)章三 谷雨识洛阳 笔落动两川(3)章四十 势运章二十一 当年明月仍皎洁(下)章二十五 天下未平 征战不休(4)章四十五 洛阳秋雨日绵绵 北归之人入东宫(3)章八十六 夜半疑梦惊诧起 窗外风雨几来袭(2)章六 神仙山(5)章七十 自古君王信过谁 拥重兵几人不叛(2)章六十三 我在灵州望西天 待君归来诉思念(1)章五十六 名将风采今胜昔 谁在马上称豪杰(6)章九十一 怒抢佳人回军营 三军齐发至中都章五十四 名将风采今胜昔 谁在马上称豪杰(4)章八十 天下岂非无卫霍,怎奈人主不识君章十四 明君可辅臣非才 不觅房杜觅启诵(5)章五十六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17)章三十八 黑云催西楼章八十九 走马观花过扬州 钱元瓘再会太子(下)章十五 棋至中盘形势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2)章一百八十八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穷处自有云起(6)章九十五 调兵遣将上赌桌 不成虎狼便为食章四十九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10)章一百八十四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穷处自有云起(2)章四十五 李从璟取势如棋 王彦章三日破敌(1)章八十五 缘不在前世今生 事不因有为必成章一百零三 千百年金陵风月 数不尽君臣过往(4)章九 一载相识十载别(3)章五十九 破城章五十一 名将风采今胜昔 谁在马上称豪杰(1)章六十 落魄刀客悲杀人 梁军谋深初接战(上)章二十八 百合髻小娘子章四十九 谁也别想过去章一百三十九 东归再会秦仕得 北上吴使徐知诰(下)章九十 一别数载仗剑来 彼之英雄我仇寇(1)章七十九 少女的烦恼章五十一 泽州判官章七十 自古君王信过谁 拥重兵几人不叛(2)章五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5)章五十五 李从璟的布局章七 谷雨识洛阳 笔落动两川(7)章四十五 李从璟取势如棋 王彦章三日破敌(1)章九十二 昔曾浴血为手足 而今天下皆同袍 (2)章六十四 金口千军搬山易 袖刀翻入红掌中(2)章九十四 风云际会枭雄起 国难当头人心诡章四十八 旦为私利百般斗 暮见禁军万事休(4)章一百三十二 盛情相会说前路 建安已下望辽东(下)章七十二 金口千军搬山易 袖刀翻入红掌中(10)章七十八 两军决战于滁和 尽得江淮莫神机(5)章六三 金口千军搬山易 袖刀翻入红掌中(1)章六十四 相救章一百一十七 既复故土不忍弃 亡羊补牢候乳虎(下)章二十八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楼章七十八 祖祖辈辈是汉人 生生世世不为奴章六十六 金口千军搬山易 袖刀翻入红掌中(4)章十三 首陈大军往边境 天涯里无限风情章八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8)章三 为国征战不惜身 欲为忠臣不可得(下)章五十八 折势断其角【第三更】章八十七 因缘际会不可料 谋尽事成旦夕间(3)章三十七 嚣张李从璟章七十五 英雄迟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驱秋(2)章一百九十一 既下雁南复营州 马蹄不停向渤海(1)章二十八 剑南快纵马 横刀冷锻甲(2)章五十三 名将风采今胜昔 谁在马上称豪杰(3)章六十三 我在灵州望西天 待君归来诉思念(1)章六十八 莫离巧思献三策 三城战事起异变(2)章六十七 一朝得领五千甲 踏碎关山觅封侯(3)章十六 心血灌帝国 不负为男儿(下)章十一 淇门之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