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教学相长1

“只要开动脑筋,即使不打不骂,也是有很多办法收拾小崽子们的!”

(王书辉经常戏称自己第一批的教导营的学生为“孩儿们”。现在出身教导营的战士干部们,就用“小崽子”称呼他们自己的学生。)

复兴军第四营第二连第五排第一队的教导员陈盛文的出身,很有意思。用他自己的话说,自己的家门,那是神算世家。说白了,就是世世代代都是靠蒙人,靠给人算卦骗钱混口粮谋生的。

不过,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古代人都认同一个道理,所谓医人者不自医。按照这个道理,神算世家也是算人者不自算,几代人混的都很落魄。实际上,在年轻的陈盛文看来,自家这个神算世家,实际上和要饭世家也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从他五岁记事儿开始,自己的生活就是和老爹走街窜巷,凭着一副好口条儿蒙人。好的时候能够混饱肚子,大部分时候都半饥半饱。

陈盛文觉得,要不是自家真的有祖传的识字和算术两项本事的话。自家的境遇恐怕还不如乞丐。乞丐讨饭的时候,优秀敬业的乞丐还能唱几段莲花落子呢。自家只不过是把莲花落子换成了胡说八道。他私下里觉得,自家的胡说八道,还没有乞丐的莲花落子有市场。

算命这个工作,和种地差不多,是要看年成儿的。实际上,在农业社会里,农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柱和命脉,农业社会的一切,都要和农业的收成相关联。不过,要是说谁是社会经济的晴雨表的话,乞丐的生活好坏,肯定最能反映社会经济的总体状况。

实际上,大明朝从弘治皇帝在位时期,就开始逐渐的进入小冰河气候期。不过从弘治皇帝到万历皇帝中期,东亚北大陆整体的气候状况变化,是一种缓性演进的状态。从万历中期开始,整个东北亚地区的气候才发生突然的,剧烈的变化。

陈盛文的老爹陈光礼是嘉靖四十四年生人。因为之后隆庆皇帝时期明帝国放开了海禁,加上张居正开始对国家财政进行整顿。大明王朝从上到下的经济状况都全面好转。

从嘉靖四十四年到年到万历二十三年,这三十年的时间里,跟着陈盛文的祖父学习谋生,靠蒙人过日子的陈光礼过了三十年的“黄金般”(能吃饱而已)的日子。

陈光礼就是在所谓“万历中兴”的美好时代里,取了个瞎眼睛的农家姑娘为妻,生下了现年十六岁的陈盛文的。

不过,陈盛文不光跟着父亲学会了家传的认字和算术两项本事,也和父亲积累历练出了一双敏锐的眼睛。他发现从自己出生开始,家里的状况就开始直线下降。用陈盛文的父亲陈光礼的话说,老百姓变得不好蒙了。

在小冰河气候的影响下,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生产遭到破坏,老百姓的收入锐减,生活拮据。最为唯物主义的中国人,在这种状况下,肯定是要对自己的生活开支进行收缩,像算命看相这种不必要的开支,自然是第一个被砍掉的项目。

就这样,陈盛文一家三口的日子越过越差。直到陈盛文十四岁那年,父亲和母亲双双生病,发起了高烧来。

陈盛文家世世代代居住在枝江县,属于城市贫民的一员。无论是陈盛文家方面,还是他母亲家方面,都是那种穷的底掉的底层劳动人民。所以突遇大变,特别是生病这样的事情。作为没钱的穷人,在经济的压力和公共医疗不存在的情况下,除了躺在床上等死以外,并没有什么其他的办法。

对于这一点,在现代社会的网络上,有很多类似故事,但是完全是真事儿的桥段。比如说,旧社会乡下的人家,孩子生了病。孩子的父母,对这种情况,表现的令现代人无法理解。他们会不管不顾,根本不当回事儿的扛着锄头下地。最多就是离开前吩咐其他的孩子,“等到他/她死了之后,到地头上告诉我一声。”

中国成语里有一句“虎毒不食子”的话。但是在实际上,史书上记载的大灾之年易子而食的史实汗牛充栋。不是那些人心狠,不爱护自己的孩子,而是无论经济条件,还是古代的那种医疗条件,都不足以支撑他们对自己子女的爱护。

在中国社会进入到工业化社会,批量化的培养出大量医护人员,建立起全民医疗体系之前,清末民国时代的鲁迅先生不就写过“人血馒头”的故事么。

老栓夫妻即使是很爱护自己的孩子,甚至敢于去搞“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可是,在迷信愚昧的封建社会里,在没有现代科学的医药行业,普及的全民医疗体系的情况下,封建农业社会能够支撑他们对孩子的爱护么。答案很明显的,不能。

陈盛文很爱自己的父亲母亲,但如果是在一般情况下,他的命运恐怕和老栓夫妻一样,是要眼睁睁的看着自己亲人死在自己的面前,自己却无能为力的。但是,不同于老栓夫妻,不同于满清末年的绍兴,被王书辉控制的枝江县县城,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近现代的,专门为平民服务的全民医院。

陈盛文从邻居家借了一辆板车,把自己半昏迷的父母拉到了复兴医院。还没等他下跪求肯,复兴医院的大夫就收治了他的父母。

复兴医院,或者称复兴会实验教学医院,就是王书辉在明朝末年,建立起的第一家公共医疗机构。王书辉当初从教导营选出的医学学生,现在都已经算是合格的“赤脚医生”了。

因为王书辉给他们上的医学课程,对他们进行基础医疗教育的教材,就是经过现代智能团整理增补的新中国出版的《赤脚医生手册》。

当然了,随着两年多来的学习,这些医学生和复兴军的军医们,和王书辉一起对现代医疗进行了基础性的,也是全面性的学习。特别是对人的生理状况的探索方面,复兴会的医疗系统的进步是很大的。毕竟现在整个复兴会掌握的近四百个医疗工作者,目前人均解刨的尸体,都要超过三具了。

而且,随着复兴会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很多现代医疗的基本器材和工具,以及一些基本的药品,在钢铁厂,玻璃厂,化工部门等工业部门的努力下,不断的被生产和应用了起来。

比如说听诊器(胶管部分使用碱液侵洗法制造杜仲橡胶代替),比如说针头,比如说玻璃针筒,比如说生理盐水(蒸馏水加精盐),比如葡萄糖注射液(玉米淀粉水解加蒸馏水),比如说酒精等器械和药剂等等,这些器材和药品的水平,基本上都能达到和超过近代水准。

王书辉甚至从这些东西上,找到了些自己小时候的医院的感觉。

不过,复兴会实验教学医院的真正的大杀器,还是王书辉通过时空门引进的大量治疗常见病的药物。

陈光礼夫妻俩,就是依靠着生理盐水,葡萄糖注射液,阿奇霉素和阿司匹林被救活的。

对于古代人来说,小剂量的抗生素基本和万灵药一样。很多常见病如感冒,如外伤等,往往就是这些病发展成了炎症,要了古代人的命。所以,王书辉才着急忙慌的想要建立起近现代化工工业的。因为,所有的抗生素,都是化工工业发展的副产品。

比如所,目前工艺研究局下属的化学实验室的天字号项目,就是阿司匹林制造。复兴会的焦炭厂,已经为化学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两项重要的副产品,一个是煤气,一个是煤焦油。

从煤焦油中,可以提炼出石碳酸(即苯酚,苯酚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消毒药剂)。再以石碳酸为原材料,经过和二氧化碳的羧化反应,生成水杨酸。水杨酸经升华后得到升华水杨酸。再采用醋干(醋酸法),将水杨酸和醋干进行酰化反应,最终得到yi酰水杨酸也即阿司匹林。

因为阿司匹林的生产工艺并不复杂,工艺研究局的化学实验室,已经成功的完成了阿司匹林的制取。1621年中,就已经开始整理生产工艺,细化生产流程。1621年末,复兴会在明朝末年本土生产的阿司匹林,就开始批量化的在一个小化工车间生产了。

复兴会的所有机构里都有一个共同的任务,那就是要利用一切机会吸纳劳动力。这也就是复兴会的工作人员私下里说的那个“拉壮丁”的任务。

陈盛文的老爹陈光礼五十六岁,陈盛文的母亲陈吴氏四十七岁,虽然都不是壮丁,但是两人在复兴会实验教学医院里被救过来之后,非常轻松的就被工作人员做通了思想工作,签下了为期十年的工作合同(卖身契?)。至此之后,经过培训的陈光礼成了复兴会纺织厂办公室的一个文书,陈吴氏则在培训后,在铅笔厂里当女工。

要说陈氏父子有什么和普通乞丐不同的地方的话,那就是陈氏父子有种家传的看风色的本领。接触到了复兴会的巨大力量之后,陈光礼就把自己的儿子送到了复兴军里当兵。

凭着家传的识字和算术的底子,陈盛文在新兵中脱颖而出。他不仅在思想政治课和文化课上表现优秀,更在军事训练方面有不少亮点。因为家传的一副好口条儿,他被新兵训练营的政治干部看中,被推荐参加了王书辉给每批新兵中的优秀人才组织的政工培训课程。最后他又以优秀的成绩完成培训,被提拔成为一名基层政工干部。

从小就在街面上混,有着家传本领,洞悉人情的陈盛文,在部队里的表现非常出色。因为他的工作出色,政治水平和文化水平都很不错,这才被王书辉选调出来,作为复兴学校的班指导员。

担任了班指导员的陈盛文,现在正在参加教务会议。

听到很多同志抱怨“小崽子”们不好管。他带着笑容,温和的说出了“只要开动脑筋,即使不不打不骂,也是有很多办法收拾小崽子们的!”这句话。

第302章 朱舜水访武昌(7)第212章 保民军第一战5第229章 四省攻鄂(6)第378章 鲁东土地革命(3)第389章 光复辽南4第482章 中倭新关系2第393章 光复辽南8第378章 鲁东土地革命(3)第39章 妖僧(3)第457章 金杯白刃下的自治第310章 终结者7第324章 亡国之君&亡国之臣(3)第356章 炮击金州卫(9)第235章 张知府的崛起(2)第428章 即将改变历史的事件第209章 保民军第一战2第242章 肖文龙的觉醒(2)第176章 杨守业的新生活(2)第112章 第一次反围剿5第72章 人力不足大难题2第91章 荆州张家的覆灭(6)第392章 光复辽南7第32章 日常(4)第477章 中华帝国访问记5第191章 武昌起义(1)第449章 错误的理解错误的应对第264章 学员张兆欢(4)第182章 陈保生进城(2)第278章 魏忠贤的疑惑(4)第421章 事情的另一面第118章 不算战斗的战斗1第464章 作死的朝鲜第258章 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性(6)第201章 连锁反应2第419章 爱钱的人才有动力第174章 审判(2)第460章 国家级吉祥物的郁闷第348章 炮击金州卫(1)第62章 牛大胆和五亩地(2)第218章 马祥麟的转变(1)第280章 天启皇帝的表态(2)第478章 中华帝国访问记6第87章 荆州张家的覆灭(2)第218章 马祥麟的转变(1)第422章 机械和教条第199章 武昌起义(9)第319章 十年基层锻炼制度8第225章 四省攻鄂2第72章 人力不足大难题2第430章 弥留之际的大明王朝第194章 武昌起义(4)第51章 马县丞的末日(3)第486章 小朋友不听话第10章 婚事(2)第133章 入学风波2第160章 反动派和革命者的斗争(4)第458章 首都和纸币第79章 大练兵(3)第103章 王书辉下乡记7第148章 简单逻辑4第345章 刘二怂的劳改生涯(6)第342章 刘二怂的劳改生涯(3)第68章 谭家冲来了群年轻人(2)第133章 入学风波2第449章 错误的理解错误的应对第331章 农民起义的进步与落后(6)第6章 准备(2)第234章 张知府的崛起(1)第365章 建设新湖北(8)第328章 农民起义的进步与落后(3)第154章 红旗漫卷出枝4第13章 立足(1)第410章 曾德昭的皈依第458章 首都和纸币第150章 从阶级意识到革命意识2第53章 马县丞的末日(5)第119章 不算战斗的战斗2第253章 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性(1)第434章 令人恐怖的工厂化教育第318章 十年基层锻炼制度7第454章 从席日勾力格到黄立格第309章 终结者6第114章 第一次反围剿7第338章 制度这个事儿(3)第3章 穿越(3)第88章 荆州张家的覆灭(3)第318章 十年基层锻炼制度7第322章 亡国之君&亡国之臣(1)第46章 斗争模式的雏形2第90章 荆州张家的覆灭(5)第418章 简单粗暴和物质刺激第412章 后金内讧第460章 国家级吉祥物的郁闷第261章 学员张兆欢(1)第425章 当家方知家难当第368章 在山东(3)第312章 十年基层锻炼制度1第141章 出乎预料与预料之中3第213章 保民军第一战6第411章 推销员曾德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