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肖文龙的觉醒(4)

王书辉在干部培训课程上曾经对学员们说:“对于想要和我们讲道理的人,我们要和他们讲道理。对于那些不想讲道理的人,我们自然就不和他们讲道理。”

在闫爱华看来,只要是个正常人,只要站在大多数人的立场上,复兴会的道理都是很简单,很容易理解的。那些不想听复兴会讲道理的人,自然就不必和他们讲道理了。复兴三式(村田步枪)步枪是干什么用的。就是收拾那些不讲道理的人用的。

传统文化修养比较充足,而且能够把儒家的书本知识很人性化的应用到生活中的人,往往都是有着很大的人格魅力的。肖文龙虽然是个中医大夫,可是他的传统文化修养非常的足。无论在和上层人物打交道还是和底层人民打交道的时候,大家往往都会被肖文龙那儒雅博学的人格魅力所吸引。

可是,肖文龙身上的那种儒雅风度在对上复兴会的时候就不灵了。

复兴会党员闫爱华通过一个星期的接触对肖文龙的理解比较充分。闫爱华深知“有比较才有鉴别”的道理。接触过复兴会近现代医疗体系,亲身感受过复兴军中军医治疗的闫爱华,已经把肖文龙和复兴会人民医院的一个普通大夫作过比较了。

一个复兴会的普通大夫,每天接治的病人一般超过二十个。而肖文龙这一个星期来在劳改营医疗所里,每天接治的病人也超不过三个人。

单单从这个角度上,闫爱华就对被劳改们非常感激和喜爱的中医大夫肖文龙非常的不以为然。

在闫爱华眼中,肖文龙这个人不过是个掌握着落后技术的落后阶层的一个落后的边缘分子。用不少复兴会一线党员们的话说,封建统治阶级的水平真的不怎么高。就是他们的那些狗腿子们的素质,也是相当的糟糕的。

比如说,闫爱华就发现,在各个地主老财家占据着重要地位的账房先生们,在最基本的数据统计能力方面,连参加复兴军几个月的普通小战士都不如。非常简单的数据计算,不借助算盘等工具,这些账房先生根本就无法处理复兴会对地主老财抄家之后的统计工作。

当一个专业人士比不上一个业余选手的时候,这个所谓的专业人士面临的肯定是全方位的否定。在闫爱华眼里,肖文龙这个所谓的湖广名医,连复兴会里普通小战士都知道的“细菌”、“感染”的概念都闻所未闻。在处理病患的时候,他连杀菌消炎的概念都没有的时候,在闫爱华心里,肖文龙就已经变成了个不怎么重要的落后分子了。

肖文龙在劳改营卫生所一个星期来的工作,已经在闫爱华的要求下进行了诸多的改进。比如在接触患者的时候一定要用消毒剂洗手。比如在处理外伤的时候,使用的工具,病患的伤口一定要进行杀菌消毒等细节,都是在闫爱华的要求下进行改进的。

闫爱华对于肖文龙的指导工作,进行的是非常小心和谨慎的。对于这些改进的原因和操作方法,闫爱华对肖文龙的指导又耐心又认真。肖文龙作为一个行医经验丰富的人,在认真的琢磨了闫爱华的话之后,也有不少恍然大悟的感觉。

闫爱华的做法让肖文龙产生了闫爱华对自己很重视和看中的想法。毕竟从肖文龙的角度出发,这种医学方面的独到见解,一般不是门内弟子是不会教导的。他浑然不知道,闫爱华教给他的那些“高深”“独到”的专业医学知识,根本就是每个复兴会党员和每个接受过复兴会教育的普通人都学过的普通常识。

正是因为肖文龙对闫爱华有了这样的误解,才使得他鼓起勇气来像闫爱华讨教问题的。看到闫爱华听了自己的话若有所思的样子,肖文龙有着学生为难住了先生的那种沾沾自喜的感觉。

肖文龙不知道的是,闫爱华之所以若有所思,完全不是因为被肖文龙的话为难住了的原因。而是他有些不知道怎么和肖文龙这样的落后分子明明白白的解释这个问题。

在闫爱华看来,肖文龙的问题就是个最基本的立场问题。和复兴会党内的同志,哪怕就是和复兴会里最普通的农场和工厂职工们,都可以很清楚很明白的讨论这个立场问题。因为大家在很多概念上都是有着共同的认识的。

肖文龙这种封建分子,还是个封建统治阶级的狗腿子帮凶。想要和他解释明白这样的道理真的不是件很简单的事情。

想了好一阵儿之后,闫爱华才对肖文龙说到:“肖大夫,这个问题我还不好直接的和你解释,我跟你讨论一下这样一种情况吧。比如说有一百亩地,这一百亩地每亩地的产量是两百斤。一共有五十个人种这一百亩地。每个人每年需要的粮食是三百斤。”

“你看,一百亩地,每亩地产粮两百斤,一百亩地一年就可以出产20000斤粮食。每个人每年吃三百斤粮食,五十个人,五十个人一年也不过吃掉粮食15000斤。这样一来,这一百亩地的产出,每年还能多出5000斤来。我们是不是说,一百亩地养活五十个人绰绰有余呢?”

肖文龙自己不种地,他也不经营农业。干这些事情的,是被称为大善人的他的父亲。可是作为地主的儿子,肖文龙也知道一亩地产不了三百斤粮食。而每个人一年消耗掉的粮食也绝不止三百斤这么少。可是他在听了闫爱华的话之后,还是安静的点了点头。

闫爱华看到肖文龙点头之后,笑着对肖文龙说到:“肖医生你看,如果大家一起劳动,公平的分配劳动成果的话,每一个人都能吃得饱,甚至还能产生多余的粮食。但是,现实中的农业生产是这个样的么?不是吧。”

闫爱华这个时候情绪上激动了一点,他大声的说到:“同样是一百亩土地,五十个人进行劳动,可是一年20000斤的粮食,要被一点劳动也不参加的地主收走一半甚至更多。只剩下10000斤甚至更少的粮食,这五十个劳动者,连最基本的生存都不能保障。你说这种情况对不对呢?”

肖文龙即使是个地主的儿子,可是他也是悬壶济世一心治病救人的李时珍亲自教导的再传弟子,他不仅是个很聪明的人,也是个讲道德的人。听了闫爱华的话,他一下子就感到地主是很坏的人。可是,那句否定地主的话,就在他嘴边上,他就是说不出来。

第49章 马县丞的末日(1)第491章 觐见大皇帝第482章 中倭新关系2第171章 复兴会的对外援助(3)第302章 朱舜水访武昌(7)第318章 十年基层锻炼制度7第422章 机械和教条第178章 杨守业的新生活(4)第462章 必须进步必须改造第22章 起步(6)第197章 武昌起义(7)第141章 出乎预料与预料之中3第445章 孙元化的小药丸儿第88章 荆州张家的覆灭(3)第292章 没用的和有用的(1)第466章 五级钳工李有福第337章 制度这个事儿(2)第403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6第266章 学员张兆欢(6)第352章 炮击金州卫(5)第190章 肃委会来了个年轻人6第171章 复兴会的对外援助(3)第181章 陈保生进城(1)第277章 魏忠贤的疑惑(3)第224章 四省攻鄂(1)第133章 入学风波2第311章 终结者8第3章 穿越(3)第164章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4)第388章 光复辽南3第445章 孙元化的小药丸儿第323章 亡国之君&亡国之臣(2)第37章 妖僧(1)第105章 反对本本主义1第407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10第430章 弥留之际的大明王朝第151章 红旗漫卷出枝1第113章 第一次反围剿之整风运动6第265章 学员张兆欢(5)第412章 后金内讧第475章 中华帝国访问记3第49章 马县丞的末日(1)第280章 天启皇帝的表态(2)第186章 肃委会来了个年轻人(2)第95章 吞噬人命的工业化(1)第453章 频繁出现的突发情况第205章 连锁反应6第324章 亡国之君&亡国之臣(3)第322章 亡国之君&亡国之臣(1)第167章 造反和革命(1)第172章 复兴会的对外援助(4)第498章 范·德佩尔生病了第375章 在山东(10)第329章 农民起义的进步与落后(4)第178章 杨守业的新生活(4)第90章 荆州张家的覆灭(5)第491章 觐见大皇帝第134章 入学风波3第74章 骨干的产生(2)第368章 在山东(3)第194章 武昌起义(4)第207章 连锁反应8第218章 马祥麟的转变(1)第362章 建设新湖北(5)第394章 光复辽南9第300章 朱舜水访武昌(5)第426章 王书辉犯了圣母病第145章 简单逻辑1第10章 婚事(2)第215章 草民的政治观2第77章 大练兵(1)第402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5第478章 中华帝国访问记6第272章 承天事变(6)第37章 妖僧(1)第365章 建设新湖北(8)第401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4第432章 从石柱土司到石柱人民公社第322章 亡国之君&亡国之臣(1)第38章 妖僧(2)第311章 终结者8第362章 建设新湖北(5)第191章 武昌起义(1)第353章 炮击金州卫(6)第307章 终结者4第204章 连锁反应5第485章 秦十四和“大皇帝崇拜”第468章 邮政局里的两个人第349章 炮击金州卫(2)第204章 连锁反应5第436章 妻贤夫祸少第79章 大练兵(3)第351章 炮击金州卫(4)第498章 因复杂的生产过剩第221章 马祥麟的转变(4)第319章 十年基层锻炼制度8第96章 吞噬人命的工业化(2)第267章 承天事变(1)第442章 相同的身体不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