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封赏

河南郡因为是京师雒阳所在,为了提高此地郡守地位,不称太守,而设河南尹。

河南尹治理雒阳并周边共二十余县,算的上是相当有实权的职位,只是因为京师的特殊情况,河南尹对于雒阳却没有什么控制力,大的事情由朝廷诸公,鸡毛蒜皮的事情有雒阳令去负责。

如今迁都长安,河南郡不再是京师所在,那河南尹也就不不能再设置了,倒是长安这地方需要设置京兆尹,不过具体人选眼下还没有功夫去选,反正朝廷所谓的天下大事也就长安这么点地方,还没到需要单独拨一个人去处理长安的事情的地步。

所以,河南郡当复置太守,治所雒阳——如果太守的治所定在雒阳,那么雒阳令的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当值的太守自会任命信得过的人去治理自己所在的城县。何况,他自己也住在那里,若不想住的难受,也得用些心思下去。

至于袁隗提议的人,想来没人不知,即便不熟悉汉末这段历史的人,对于孔融之名也是有所耳闻的——这就是让梨的那个,而且才学也是不俗,在当今素有名望,以他担任河南太守一职,也没有什么人能提出反对的话来。

这就是此时声望重的好处了,不过刘轩对这人并不是很喜欢,因为孔融不但本身是威望极重,还是当今门阀士族的代表人物,加上孔融本身对于军国大事也不是特别擅长,所以刘轩觉得此人就算招入朝中也没什么大用。

同时孔融这人脾气很不招人待见,有点自觉声望隆重,行事起来肆无忌惮的意思,曾经数次辞官,而且对任何人都没个好脸色,后来曹操杀他,也多是因为这一点。估计真入朝中来,自己能不能忍住还真不好说。

当然,孔融本身还是有些能力,比如孔融鼓励教育,这点倒是很让刘轩敬佩。

不过就目前来看,孔融迁河南太守,对于朝廷绝对是有利的。只要孔融控制住长安东面,那么刘轩就可以放心的去对付西北势力了。

孔融名望高,天下诸侯即便兴兵也不敢随便去动他——黄巾军除外,所以孔融即便没有什么军事才能,也可以为朝廷争取足够的时间。同时孔融虽然为门阀争利,但表面上还是忠于汉室,朝廷或者皇帝下旨,孔融还是得遵从,这样的话等刘轩收拾了西北回过头来的时候,也可以不用费力气去攻打洛阳。

同时孔融坐镇洛阳,也叫朝廷与关东诸侯之间出现了一个缓冲,有个这个缓冲地带,双方也会保持有限的交流,同时朝廷又不能直接对关东产生影响,那么关东诸侯就可以更加的肆无忌惮。

总之,无论从哪方面看,孔融都是一个绝佳的选择,所以刘轩立刻下旨:废河南尹,复置河南太守,孔融从北海相迁河南太守,治雒阳。

诏令一下,满朝文武觉得这么安排最是妥当。

袁隗等人觉得皇帝用孔融,就是重用大族士人的意思,他们自然没什么不满意的,一些寒门出身的又因为孔融威望隆重,又是孔子后人,也没什么觉得不妥的。

倒是郭嘉坐在角落里,隐约猜出了刘轩真正的用意——皇上怕是不待见这位,否则以孔融威望,招入朝中不是更好?雒阳那地方本就被舍弃了,随便用谁不行?

不过这话他却没说出来,只是坐在那里与众人没什么差别。

随后刘轩又下旨:“袁绍讨贼有功,升任青州刺史。”

原本他是想要袁绍任冀州刺史的,可是随后想起来韩馥正是冀州刺史,虽然他知道这货恐怕没多少好日子过了,但眼下没有地方安排他,总不能弄出两个冀州刺史吧?

加上孔融离开北海国,青州那地方匪患又特别严重,总得派个能人前往治理。袁绍身为渤海太守,倒是就在青州不远,将他迁为青州刺史他也不会反对,同时渤海这个地方他肯定不会放手,那样的话他和韩馥之间的矛盾会更快的激化,早晚一场火并。

随后又下令将刘虞招回朝中任职,先前因为诸多变故,刘虞还能推脱不能成行,此时道路通畅,再不回来那可就真的有问题了,少不得要让宗正寺派人查探一番,然后再以天子名下诏‘削藩平叛’了。

“不过刘虞进朝,当任何职?”

这个得先讨论出来,总不能连叫其担任什么职位都没定就直接叫回来吧?那太儿戏了。

原本刘虞可以进京担任太傅的,但此时太傅是袁隗,这位老大人在那位置上坐的稳稳当当的,总不好直接给撤了吧?

那么就只能在九卿与六部中寻找,还必须得是主官才行,否则不符合刘虞如今的地位。

讨论来去,刘轩发现合适的也就是户部尚书、卫尉、廷尉、司农等几个职位,当然吏部尚书也没什么问题。

与诸公讨论了一番,最后决定招刘虞进京担任司农,毕竟刘虞在幽州时期,地方上被其治理的相当不错,只是此人主张对外族采取怀柔政策,这一点被刘轩所不喜,所以就不准备让他去接触与兵事有关的位置。

倒是搞搞后勤,治理治理天下应该没什么问题。

商量一定,诏令立刻就下达:“公孙瓒讨贼有功,升幽州刺史!原幽州牧刘虞入朝为司农,诏令到达之日即刻启程。”

这诏令中关键的就是最后那句,否则寻常诏令并不会将时间定的这么死,刘轩就是要看这刘虞到底是什么心思。

忙了一天,总算是将这些比较麻烦的事情解决了,但是关东联军都有出力,也不能只部分封赏,不过余下的都是些小事,刘轩也不必事事都自己去费神,叫诸公们拟的奖赏章程上来,然后自己过目一下就可以下诏了。

反正那些人都只是在各自的基础上进行一点变动,刘轩也不在意,反倒是先前那一番封赏,这天下间的局势立刻就是一阵变换,也不晓得最后会变成什么模样。

“而且……那南华老仙还会做出什么举动来?”

自从南华刺杀他一次之后,就再也没有了动静,这一点让刘轩很是在意。

南华老仙想要建立一个修行国度,或者说是建立一个类似后来西方教廷的体系,自己虽然不直接参与治理天下,但是却超然于整个国家之上。

黄巾起义不过是他谋划下的产物,如今虽然平定,但诸多余孽还在,四方还有许多黄巾残党,若南华老仙揭竿而起,估计响应者并不会少,只是具体会在什么地方,让刘轩很是好奇。

除此之外,南华的事情也提醒了刘轩,这个时期可不仅仅只黄巾军一支以宗教为名的势力存在,汉中那地方可还有一支五斗米教,也就是天师道(似乎是后来的天师教前身?),此时正在益州东北部和汉中地方闹的很是欢实,益州牧刘焉也上表说过几次这事。

不过按照刘焉表中所言,闹事的只是其中一支,其贼首名为张修,现今天师道正统传人张鲁已经与刘焉取得联系,准备将这一支给铲除,若成功,则川地复平。当时刘轩也没多想,此时想起,才发觉这里面似乎没什么简单。

“不晓得这天师道和那南华有没有什么牵扯?”

若是有牵扯,那么南华的势力也不可小看,西面有天师道,东面有大量太平道残余教众,只要南华登高一呼,估计又是个天下群起响应的局面,那时候这时节可就更加乱了。

但是这事情他也只是猜测,何况就算真的有联系他也没有什么办法,眼下还是老老实实的种自己的田,将自身实力壮大了再谈旁的。

正寻思着,突然见荀彧进来低声禀报道:“刘备刘玄德已经抵达潼关,不管其帐下幕僚简雍已经先一步到了长安,目前在卢子干府上。”

卢子干就是卢植,刘备要进京,先派人去卢植府上打听些消息也是正常,刘轩并没太当回事,反而关注起旁的事情来了:“刘子扬那边可有消息传回?”

“子扬去了这许多日,前些日终于有书信传回,言马腾答应进京面见陛下,目前正在做准备。”

“准备?”刘轩一愣,随即醒悟了过来。那马腾所在的西凉与长安地方可不近,更重要的是中间拦着李傕郭汜,若真想进京,起码得打出一条通道来才行。

否则马腾欲进京,李傕和郭汜两人会怎么想?自然不会乖乖的让开道路放马腾过去。马腾你带兵多了他们不敢放开路,带兵少了……你得问马腾敢走么?那两人可不是什么良善之辈,为了铲除后患,直接半路截杀也不是不可能。

不过既然马腾答应进京见他,那就算是做出了一种表态了。

“既然如此,朕当亲往迎之!”

他这话自然不是什么真的出城迎接马腾,而是已经下了决心,要与马腾合力将这两个拦路的老虎给铲除的意思。

荀彧自然听的明白,不过刘轩这么说莫非是要亲征?虽然并不代表朝廷立刻就要发兵,首先这临近冬季就不是个适合打仗的时节。

不过,要真是亲征的话,那准备工作怕是要做的更多了。

第72章 应急之举第120章 酒第74章 日耳曼军团第132章 提拔升迁和新皇宫的名字。第91章 荆州黄氏第13章 鲜卑部落第1章 燃烧的远征第88章 出兵西域第61章 牡丹第17章 以我为本第165章 碾死第46章 李肃的安排第19章 羽林中郎将第91章 荆州黄氏第17章 以我为本第2章 药方第31章 西北第162章 杂鱼?第8章 大汉的军力第14章 帝非帝,王非王!第48章 宝鼎第128章 新皇宫第87章 西北第150章 变天第70章 神鬼第34章 炼器司第161章 断了他这份念想第84章 祢衡第10章 擂鼓瓮金锤第11章 天师道反第88章 长安学院第1章 刺杀?第86章 就这么整!第26章 此时遍地是人才第52章 强行军第5章 舰船难题第71章 南华的图谋第18章 无后不算啥第21章 嫔妃制度第4章 柳云第54章 管亥第92章 救出公孙瓒第45章 照办就是第139章 防御法阵第45章 几处调整第27章 南蛮第一美女第19章 三家人质第52章 偷得半日闲第41章 名声什么都是虚的第31章 各取所需第82章 三公的人选第29章 好处多多第92章 救出公孙瓒第26章 硬闯第11章 辽州第22章 真正的敌人第40章 心柔第99章 斩颜良第91章 凉州都督第38章 长生第129章 太逆天了!第58章 左慈第54章 不能以‘常识’来判断第41章 名声什么都是虚的第26章 公主的选择第55章 誓将山寨事业发扬光大第73章 些许变化第80章 女博士?第87章 西北第4章 死骑兄妹第78章 燃烧第60章 汉朝修士们第26章 硬闯第109章 黄月英第65章 改良战甲第38章 长生第58章 人才第12章 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第12章 呵斥第34章 炼器司第149章 新野第83章 又要种田?第20章 两家火并第34章 炼器司第9章 碍事的女人第87章 西北第84章 祢衡第33章 拉拢史道人第83章 曹植第60章 恍然第4章 曹操的佩剑第17章 倚天之威第93章 划分雍凉第38章 抢夺第14章 帝非帝,王非王!第3章 为了情报第9章 锁定目标第105章 黄承彦第90章 三年五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