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章:天朝上使

盛京皇宫,年仅七岁的福临正在布木布泰的手把手教导之下学习汉语诗词,自打即位之后,这几乎成了顺治每日早晚的必修课。

年幼的顺治皇帝现在还并没有什么阴谋论,只是对促成这一切的摄政王多尔衮有些恨意,他的小脑袋瓜里很想不通某些事。

若不是多尔衮再三劝谏自己母后,自己也不至于学习这些令人头皮发麻的诗词,若不是他整日进宫和自己母后说着说那,自己更不必有这么多的束缚和规定。

在熟练的背诵完一整首唐代诗词之后,布木布泰像是十分高兴,挥手示意几下表示下课了。

福临见到了显得极其兴奋,一下子就将方才心中对多尔衮的怨念抛之脑后,正要欢乐的跑出去寻找几个宫女太监玩耍,却冷不丁和一个匆忙进门的正黄旗侍卫撞在一起。

“陛下恕罪,陛下恕罪。”侍卫后退几步,象征性的喊了几句后,便是赶紧上前向布木布泰行礼请安。

两黄旗历来是皇族亲掌,此时也正是他们在负责宫禁之中的安全,布木布泰见到这个侍卫脸上神情就知道有大事发生,赶紧将顺治拉回来,正色斥道:

“什么事情慌慌张张,难道是天塌下来了不成?”

“启禀圣母皇太后,明国的使臣到了,正在崇政殿等待,说是有礼物和国书交给圣母皇太后和陛下,圣母皇太后,要不要卑职将他轰走?”侍卫说话的时候,眼神躲躲闪闪,一直不敢与布木布泰正面对视。

“母后,明国怎么会派使臣来呀?”顺治皇帝还是头一次遇见关内大明派使臣来这种事,当下是既好奇又觉得惊讶。

布木布泰没有回答顺治的问话,冷哼一声,说道:“既然都已经来了,那还是见见吧!免得又要有人说咱们大清怕了明国,你先安排着。”

“遵旨!”侍卫头也不敢抬,喊了一声就立即告退。

“福临,你得记住,你是我们大清的皇帝,待会儿见了明国的使臣,面上可不要给他们任何好脸色,要知道,就是这些人欺压我们爱新觉罗家数百年。”

“母后,我怕......”福临紧紧抱住布木布泰的腿,将脑袋挤进了中间。

“怕什么,你是皇帝,他不过是明国的臣子,该怕的是他,而不是你!”布木布泰摇摇头,似乎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意思。

......

“大明正二品左副都御史施邦耀,这儿有礼了!”施邦耀轻蔑的眼看着从后宫走出来这一女一小,心中冷哼道了一声蛮夷,面上却仍是不动声色。

“放肆!”

布木布泰横眉以对,娇喝道:“本宫管你是不是御史,本宫是大清的圣母皇太后,这位是大清的皇帝,见了皇帝、皇太后却不行礼,你们的皇帝就是这样训导你们的吗?”

“哈哈哈。”

施邦耀却好像听到什么十分可笑的话,大笑几声,紧接着面色肃穆的朝北京城方向一拱手,正色说道:

“我大明的皇帝今年刚刚册封了安南几国的国王和都统使,周边诸国之国王、都统使名号亦向来是我朝廷颁赐,却从未听过甚么大清皇帝,究竟是从何而来?”

施邦耀说话时高高昂着头颅,甚至连布木布泰和福临正眼都懒得瞧上一眼。

“真是太放肆了,来人!”布木布泰气的花枝乱颤,她本想着给这明国时辰一个下马威,没成想对方却如此顽固,话说的这么绝。

然而不待她说完,施邦耀冷笑几声,忽地挥手大喊一声:

“不劳烦了!汝等休要碰我,怕脏了在下身上的大明官服!”说着,施邦耀在一众满清王公贵族震惊的眼神下拿起地上的盒子,高声说道:

“此为我大明皇帝赠予汝等蛮夷的礼物,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我看如今却也不必,因为这个物件,你们是送不回来的。”

布木布泰非常疑惑,摆手制止了登上殿的侍卫,凝玉一般的手掌缓缓打开木盒,紧接着便是捂住嘴娇呼一声,盒子落在地上,内中早已干涸的头颅也是随之滚落在地。

头一次见到这等惨像的福临立即抱住布木布泰,全无所谓的帝王风范,见此,施邦耀也是哈哈大笑,说什么福临的言行举止,甚至都不如崇祯皇帝刚刚出世不久的第八位皇子。

“拉下去,拉下去!!”布木布泰简直气的嗓子都要冒出火来,想也没想便是挥手让侍卫来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施邦耀似乎早就预料到这一点,一点反抗都没,只是昂着脖子等死。

就在他马上就要被侍卫带下殿的时候,布木布泰却又是摆手制止下来,她想了想,竟是从脸上挤出一丝比哭还难看的笑容,咬着牙说道:

“如此,还请使臣回去告诉那朱由检一声,就说我们大清皇帝不是和他一样残忍。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天下间的有识之士同样会对我大清趋之若鹜。宁先生的遗孀和家人我们都会好生保护,无论是满是汉,天下间有才能之人都可以投奔我大清。毕竟,大清取代明国,是天命。”

闻言,一味求死的施邦耀有些吃惊的看着布木布泰,心中掀起了千层浪,不多时,他冷哼一声,挣脱侍卫的手,面无表情道:

“既然如此,某便告辞了!”

殿上每一个八旗的王公贵族都想把这耀武扬威的施邦耀撕成碎片,然而布木布泰不许,就连济尔哈朗和代善等人也不许,他们也是毫无办法,只得作罢。

......

且不提没死成的施邦耀一路上心中的震惊,马爷这头也已经硬着头皮和五城兵马司的差头接上了头,打算来个蚍蜉撼树。

远在百里之遥的塞外朵颜地界,一支兵马却也是姗姗来迟。

大约一月之前,顺治小皇帝福临授多尔衮大将军之职,亲赐敕印,多尔衮这次吃了上次的教训,并未夸下海口说一定能直接入关,兵马也没有带了很多。

说起来,多尔衮本人对汉文化的博大精深深折服,他认为,要想彻底灭亡汉人,根症便是要彻底灭绝他们的文化。

这次出关时清军号称二十万,实际人数也就是十五万上下。

从崇祯十七年年底开始,辽左一带大小叛乱便是层出不穷,多尔衮就是因为在甲申年抽干了辽东的清军,这才差点酿成难以挽回的大错。

所以这次出去,满八旗的主力他就只带着本部两白旗两万余骑,其余数万人都是临时拼凑起来的蒙军旗和汉军旗,除此之外,负责运输辎重的包衣们也是成群结队,人数不下三万,就这样,堪堪凑成了十几万所谓的铁骑大军。

其实说实在的,多尔衮这次出来一是深深厌烦盛京城内新旧两派的恩怨瓜葛,想出来透透气,二来也是听说了朵颜一带都统临死前的汇报,想借用收复朵颜三卫的战功来震慑那些王公大臣。

刚刚进入朵颜地界,后头一名来自盛京的骑兵便是赶到,面色严肃的说道:“摄政王,圣母皇太后命你即刻收兵返回盛京,有要事相商!”

第三百七十八章:恩与威尾声了,说点吧,顺便聊聊新书第三百一十二章:你真当我不敢动手?第一百三十六章:血仇第四百零八章:横刀立马慑乱军第二百六十九章:长江后浪推前浪第一百五十七章:蹊跷第五百五十一章:堵胤锡死守临汾第四百七十三章:血战第五百零二章:归化会盟(上)第四百六十一章:军备改革的先行府第七百零二章:包饺子第一百五十四章:总结(上架求订阅!!!)第六百四十章:高处不胜寒第六百零八章:假意讲和,暗行三招第四百零七章:仗势欺人的皇亲国戚第二百一十章:屯兵观望,屡辱天使第四百六十六章:慑服第二百二十二章:黄闯子激斩哈尔泰第六百八十三章:攻心第三百三十八章:刘良佐的烦恼第七百五十八章:来自大明的正义之师第七百章:他真就只是个弟弟第四百四十四章:圣旨第六百二十九章:冯铨致仕第四百三十五章:乱世太子朱慈烺第一百八十八章:欲加之罪第四百四十三章:激斗第三百零三章:帝奔第三百二十一章:文科会试第一百二十三章:挟天第六百一十章:天下巨商会于京第一百零三章:处处中兴之象第六十二章:皇亲国戚第三百零一章:风云突变第六百零七章:兵不厌诈第三百七十四章:上了套儿的崇祯第七百五十六章:收了个安南版吴三桂第二百二十五章:帝王之威第四百五十九章:过临榆,降东罗第三百一十四章:大明朝的皇亲第一百九十六章:香甜的山芋第六百一十六章:玩命也是讲究技巧的第三百零四章:金陵庞氏之衰第七百八十八章:有其父必有其子第四百九十四章:黄金家族第七百一十三章:驻蒙兀儿大使第四百五十三章:上兵伐谋,先下一城第六百九十八章:姜还是老的辣第三百一十六章:社稷中兴之主第三百四十二章:多尔衮的野心第五百一十二章:议开京察第三百二十二章:郑冠、徐彦琦第七百六十九章:史诗般的远征第二百七十九章:满门勋荣第六十一章:翁氏荡妇第六百六十六章:骑战第六百三十二章:上与下第五百六十五章:皇明有兴 建虏显乱第三百二十七章:文武状元,帝王心思第二百八十八章:不争功第三百八十二章:兵围孔府(中)第七百四十七章:神圣罗马帝国第三百二十四章:文武榜第六百五十五章:请君入瓮,西安军议第二百三十七章:定策太原第三百五十六章:宪之逆鳞,天子豪言第二百三十七章:定策太原第五百一十三章:一条鞭法第七百三十六章:他们根本不想攻城第三百零四章:金陵庞氏之衰第一百二十章:留京第八十三章:废除耕守制第六章:御马监 锦衣卫第二百一十四章:兀良哈内迁第三百二十章:文武殊途第四百零五章:两京之争(上)第四百八十五章:清军第一百九十五章:七局第六百一十四章:军威始振第六百四十二章:皇权不下乡?第四百三十六章:铁血帝王朱由检第四百零二章:抄家,充公第七百六十九章:史诗般的远征第六百三十八章:钟情第六十九章:‘凶’名赫赫第六百四十八章:找下家的时候到了第七十二章:东南财阀集团(吐血第四更!)第五百八十六章:第十七代朝鲜国王第三百五十二章:三屯营北上第五百二十四章:手足相残,贼陷襄陵(三千字求票!)第一百五十八章:昏君本纪第四百八十二章:先知第三十五章:整筛第二百七十五章:危悬一线,亲征续命第一百三十八章:吴军第二百八十二章:令贼丧胆者,兴平高杰也第八十六章:偏师北进,人心浮动第一百三十三章:跑路第六百三十八章: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