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废除耕守制

崇祯皇帝刚来,什么事都没说,自己这边官军的将领倒是砍了好几个。

不过倒是没有总兵级别的高官,最大的不过是个参将,除了一个游击将军以外,剩下那两个都是千总级别的不入流小将。

崇祯皇帝亲切慰问了顺子、曾大牛和小三,算是给长期受孙虎欺压的武清兵出了口恶气,边走边道:

“吴又可治瘟也不用太医院的人手,不能让他们闲着。承恩,你速去太医院宣旨,除了轮值内宫的太医,剩下的全都叫到黄村来充当军中的临时医师!”

“如今战事紧急,告诉那些太医不要再藏着掖着了,把各自的学徒也都叫上,要是在作战时表现突出,朕另有奖赏!”

“若有称病有事不能来的,把他儿子带到国子监学习,实在没儿子的就拉女儿,如果实在没有子女,那就从外地找亲朋故旧带到京城!”

王承恩不敢怠慢,立即亲自带着几个东厂的百总离开去办,留下掌刑千户李有成和一队番子护卫在这里。

崇祯皇帝走上临时搭建的‘演讲台’,清了清嗓子,对下面哄乱的各地官军大声喊道:

“大明的将士们,今日朕亲临此地,方才知道你们这些年来过的有多苦!朕想说,大家辛苦了,是大明对不起你们!”

“朕御驾亲征,是看不惯那些流贼的嚣张态度。是,朕不会打仗,甚至可以说对兵事一窍不通...但正是因为如此,朕才需要你们,这大明才需要你们!”

“可能有些人打着投降的主意,觉得跟着流贼或许也没什么不好,朕不是要算账,而是要告诉这些人他们是大错特错!”

说着,崇祯皇帝脸上升起指愤愤之色,指着南边说道:

“就在那边儿,流贼前些日攻破了保定府城,传来的都是开仓放粮、逼杀贪官的消息,可大家知道他们还做出了什么见不得人的阴暗勾当吗?”

看着兵士们窃窃私语起来,崇祯皇帝呵呵一笑,自顾自说道:

“此等十恶不赦的流贼所过之处有如飞蝗,他们拆毁房屋,随意践踏良田,甚至生拉硬拽,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却是强逼百姓跟着他们去送死!”

“你们想想,要是大明没了,朕这个皇帝死了。你们的妻儿老小从此就要和你背负千古骂名,世代被人戳脊梁骨,要跟着流贼过这种朝不保夕,随时可能被拉出去当炮灰的日子,你们甘心吗?”

“朕今日亲自下军,对大家的处境和遭遇也算是有些了解。所以,朕今日在这里给将士们一个承诺!”

说着,崇祯皇帝抽出腰间天子剑,咬着牙在手中划出一道不算很深的血口,举起来让每个人都能看清楚,才是继续说道:

“大家可能还不知道朕此前曾在京城给过一个口头承诺,那朕今日就来点看得见的,实际的好处!”

说罢,崇祯皇帝对司礼监秉笔太监王德化说道:

“王德化,拟旨!”

“其一,户部暂先拨银五十万两,着工部配合各有司衙门,于钟楼旁侧择址修建忠烈祠,有明一代,忠烈祠香火永不断绝,后世皇帝务必遵循!”

“此事差东厂、锦衣卫联合监督,若有不法之臣胆敢贪污官银,侍郎以下,厂卫皆可先斩后奏!”

“其二,今后凡我大明百姓,户有参军为国效力者,三年之内免除全部赋税、徭役,退伍后每年都可凭军籍与战功到当地官府衙门领取相应的种籽、农具等奖励。五年之内,徭役仍免!”

“其三,若为国战死者家为世代军户、佃农,除供奉忠烈祠以外,可在子袭父职降三级与免家中其余子女军户、佃户身份之间二选其一,并且家中子女之中想要考取功名的,可直接移送当地村塾、里塾念书。”

“无论今后其子女是否考上州府社学与县学,至十四岁之前,一概学务费用皆由官府出资。再加一条,每当逢年过节,当地官府必须要委派专人前去慰问,若有所需,官员不重视者,革职问罪!”

“其四,撤消洪武年以来的屯守之制,自此之后所有卫所军户,只备战,不耕守,种地劳务由军户家中出一至三名男丁负责。若仍有驱使军士耕种,或侵占良田者,无论职务身份,立斩不赦!”

“其五,责户部有司各部院以京畿为中心,统计补发各地驻守官军累年积欠之军饷;责工部及兵仗司、军器司各相关衙门,回收各地驻守军队老旧器械,补发累年积欠之衣甲、兵械。此事若有怠慢,斩首官!”

说完,崇祯皇帝舒展口气,继续道:

“着司礼监将此诏传达天下,咸使闻之。”

宋代开始,抑武重文开始流行,让自家孩子考取个功名,将来好光宗耀祖的想法成了每个人心中的想法,至于参军报效国家,为了建功立业的那群武夫,则成了别人口中的笑柄。

甚至于参军者要在脸上刺字这种和罪犯别无二致的情况也会出现,这就使得秦、汉、唐以来中原男儿的尚武精神越来越弱。

赵宋以来,士大夫和皇帝共坐天下的情况便是常态,除非遇到洪武皇帝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这样文治武功样样都行的圣君,皇权才会超越士大夫群体。

这种道理就算没读过书的大头兵都能懂得几分,对于满朝的士大夫来说,今日崇祯皇帝将要传达天下的诏令,到处都透露着与宋代以来格格不入的气息。

首先,军户的屯守制度被彻底废除,军队终于只是为了战斗而生;其次,朝廷对参军者及其家属的待遇政策有显著提升,随之而来的,则是武将和普通大头兵在社会上地位的提升;其三,忠烈祠的兴建,更是开了赵宋以来,武夫不入祠的先河。

对于崇祯皇帝来说,文人靠笔杆子载入史册,粗鄙武夫大字不识一个,自然要靠玩儿命来建功立业,这本就是对等的两件事,抑武重文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

国恒以弱丧,而汉独以强亡!

倘若武将拼死拼活几十年,好不容易混了个实镇一方的大将,地位却还不如一个读了几年书的文官,又有谁还会为了朝廷死战?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自崇祯十七年四月底的这一天起,在崇祯皇帝的远见卓识之下,被压制了几百年的尚武精神终于是要在中华大地上重新崛起了。

第一百九十三章:赐死第七百零六章:兵败如山倒第三百五十三章:人非完人,一招失算第二百八十三章:刘宗敏的强势第七百八十七章:厂卫是皇家的,不是臣自己的第五百零一章:雄盛之主第三百四十一章:三王乱国第三十四章:民心所向第六百六十二章:意料之外,良将何来第六百四十章:高处不胜寒第七百四十六章:斗沙俄,抢地盘第六百八十五章:天下熙熙,皆为利往第八十一章:御驾亲征,战前斩将!第四十二章:得来全不费工夫第二百八十五章:北关失陷第五百四十一章:恩与威第一百三十八章:吴军第三章:亲巡京营第六百四十六章:潼关大战(下)第五百一十六章:曹氏的商业帝国第四百三十七章:郑森与许扒皮第六百四十八章:找下家的时候到了第五百八十五章:朝鲜王都的党争第六百六十三章:死局说一说今天的情况吧第五百零九章:谥“文正”第二百九十四章:郁闷的蔺养成第六百二十三章:兵溃江夏,绝境逢生石头的一些心里话。第一百九十七章:不稳定的皮岛第二百一十九章:清营议动第一百八十六章:东厂的威风第四百四十一章:两厂相争第四百二十七章:王世忠归心武昌,李自成议政西安第三百九十四章:叙功大典进行时,红人上任各方求第一百五十三章:闯军退了(上架求订阅!!!)第四百三十五章:乱世太子朱慈烺第三百零八章:议立新君第一百五十六章:双喜临门第七百九十章:上有变动,下无变化第一百零五章:晋冯铨为工部尚书第一百五十七章:蹊跷第一百六十六章:召见宋应星第四百八十九章:永平陵园留守司第四百四十五章:忠奸第七百七十一章:杀鸡焉用牛刀第七百七十一章:杀鸡焉用牛刀第五百三十章:各处兵马,悉听朕旨意行事第四百八十四章:破敌第七百七十一章:杀鸡焉用牛刀第七百七十二章:“屠夫”第三十一章:朕又换首辅了第二十六章:扑朔迷离第一百九十二章:朕嫁女儿还得倒贴?第七十七章:刘芳亮北犯第六百九十二章:我又回来了第八十七章:小伙食也有大讲究第五百二十四章:手足相残,贼陷襄陵(三千字求票!)第六百三十七章:熊孩子第一百六十章:大典开始第一百一十六章:金州之屠 母子殉难第三百六十四章:三屯营之战(上)第五百九十九章:朕即天下第三百七十四章:上了套儿的崇祯第三百八十五章:为民做主的“钦差”第五百零九章:谥“文正”第一百七十四章:弓试第四百五十三章:上兵伐谋,先下一城第七百八十八章:有其父必有其子第二十三章:危机四伏的皇宫第五百七十七章:既来之,则安之第七百三十五章:唾手可得的盛京城第四百零七章:仗势欺人的皇亲国戚第三百四十七章:逼杀刘良佐第五百九十六章:家法不留情第二百七十章:性情天子,转世圣君第三百五十一章:革左十三骑第二百九十一章:收复太原,连克汾辽第二百八十五章:北关失陷第七十九章:平台点将第三百四十七章:逼杀刘良佐第一百零一章:为弟兄们在忠烈祠搏一个名位第六百三十八章:钟情第六百二十章:一触即溃,官军虎威第六十三章:拔起萝卜带出泥(为舵主灯火阑珊处等贺!)第三百六十六章:三屯营之战(中二)第二百二十七章:命运的三岔口第七十章:反转(第二更)第六百八十五章:天下熙熙,皆为利往第六十四章:以走狗代清流第五十章:惊变大同(下)第三百七十八章:恩与威第二十章:群臣出手了第一百五十四章:总结(上架求订阅!!!)第二百五十章:浮出水面第二百八十五章:北关失陷第七百三十一章:多尔衮,朕来了第七百二十九章:你这个皇上,老子不认!第一百九十二章:朕嫁女儿还得倒贴?第二百一十二章:老冯出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