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2章 争取

去慈宁宫……

这时候,大家都明白,最关键的时候到了。

或许在一炷香之前,所有人期盼着这一刻,可是现在,所有人都变得无比紧张。

终于来了,决定所有人生死荣辱的一刻,接下来发生的每一刻,都影响着自己的前途。

有人变得激动起来,双拳攥紧。

也有人脸色露出几分忧心忡忡之色,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斗争,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豪赌,可是任谁都知道,这场赌局,谁也成不了旁观者。

纵然是手心捏满了汗,也要硬着头皮一路走下去。

杨廷和当机立断,道:“老夫这便动身,去慈宁宫。诸公谁愿同往?”

张进用几人道:“愿随杨公同往。”

杨廷和只是点点头,旋即带着一干人,匆匆赶往慈宁宫。

赶去慈宁宫,为的就是防止徐谦使坏,倒不担心皇帝清醒之后撇下大家,和徐谦谋议遗诏之事。

没有杨廷和的参与,所谓的遗诏,就是一纸空文,效应并没有多大,到时直接说,是徐谦谋同黄锦制的伪诏就可以了。而事实上,这种事黄锦已经做过一次,历来大家对太监伪造圣旨的事,都是深痛恶绝,因此这奏疏,不是杨廷和亲自草拟,并不能服众。

眼下最重要的是,说服两宫太后,在这方面,杨廷和也有信心。

他飞快带着一干大臣,到了慈宁宫,命人通报之后。里头已经有太监请他们进去。

张太后和王太后二人都在这里,二人显得有些六神无主。显然虽然明知会有大变,可是当事情发生在了眼前。这两个女人,还是不能做到闻变不惊的地步。

徐谦则是坐在一侧,并不吭声。

杨廷和等人赐坐之后,各自坐下,目光看着张太后,又看看王太后,谁也没有说话。

无声即是一种表态,这个时候若是滔滔不绝,反而让人疑心不关心天子的生死。

在场的人。自然都是演戏的高手,至少一脸的苦瓜相,却还是要做出来的。

徐谦脸色灰沉,良久之后,道:“有些话,不该说也得说,陛下即将大行,国不可一日无君,假若天佑大明。陛下待会儿醒转,能够草拟遗诏那是最好。可是凡事,都要做最坏的打算,陛下从前。一直属意皇子朱载基,而中山王殿下虽然年幼,却有鸿天福相。异日必定大贵,所以微臣以为。太后应下懿旨,早作谋划。以防不测。”

群臣谁都没有做声,可是有人暗暗点头,也有人露出不满。

这个时候,杨廷和再不出马是不成了,杨廷和咳嗽一声,道:“中山王殿下确实有鸿天福相,也自然是贵不可言,陛下只有一子,中山王殿下理所应当应当克继大统。”

徐谦淡淡一笑,抿抿嘴,知道他还有后话,所以也不打断。

杨廷和正色道:“可是君事即是国事,两者不能切割,也切割不开,眼下适逢内忧外患之时……”

徐谦道:“内忧外患,何来的内忧外患?”

杨廷和道:“鞑靼虎视眈眈,倭寇尚未厘清,朝廷内部又是朋党林立,这不是内忧外患?”

杨廷和说的有道理,不过任何事都有两面,同样是嘉靖朝,你可以说他是最好的时代,也可以说它是最坏的年代,若往好里说,可以说新政的出现,使得商贸繁荣,城市人口剧增,百姓的生活有所改善,岁入暴增,以这个标准来看,确实是盛极之世。

可是往坏里说,商贸的繁荣,使得大量的田地荒芜,乡间的劳力剧减,为了商贾的利益,战争越来越频繁,大量的人充作了炮灰,城里的工人虽然生活改善,可是体力劳动比之乡间更加繁重,许多地方,充斥了女工和童工,甚至许多人,需要劳作七个时辰以上,所得的,也不过是勉强的口粮和一年四季的几件新衣而已。与此同时,大量的财主和工坊主们却是腰缠万贯,夜夜笙歌。

正如双城记中所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徐谦并没有自大到,他的所谓新政,能让所有人得益,事实上,新政提供的,不是一个新的生活,一个必须走过的道路,但是徐谦自己也不能保证,新政能带给所有人满足,也不可能出现盛极之世。

因此,无论是盛世还是内忧外患的乱世,靠的都是一张嘴皮,徐谦可以夸大他的好处,但是杨廷和照旧可以点出无数的问题。

这一点上,徐谦无可反驳。

而张太后和王太后二人,则是看看杨廷和又看看徐谦,显然她们并没有太多的主见。

杨廷和继续道:“眼下这个时候,应当以社稷为重,幼主若是登基,于国不利。微臣的浅见是,可以召贤明的藩王入京主持大局,立中山王殿下为太子。”

果然如此,徐谦早已料到,杨廷和打的就是就是这个主意,现如今终于说出了意图,徐谦心里冷哼。

这种事,确实有先例可循,可是先例里头,英宗皇帝被俘,他的弟弟代宗皇帝继位,原本大家的意思也都很明白,就是代宗皇帝死后,便是英宗皇帝的儿子登基。可是话虽如此,代宗肯吗?为此,整个朝廷闹了好几年,若不是此后英宗政变,拿下了代宗,英宗的子嗣,只怕一辈子都别想进京了。

徐谦淡淡道:“若是命藩王入京,是做天子呢,还是代政呢?”

杨廷和看了张王二太后一眼,道:“名不正则言不顺,应立天子,再立中山王为太子。”

徐谦微笑:“不知谁可为天子?”

杨廷和不做声了,这句话以他的身份说出来有忌讳,不过他不说,却是有人说,张进用道:“益王殿下素来贤明,可以代政。”

其他几个大臣也纷纷摇头晃脑道:“兄终弟及,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只是眼下情势如此,也不得不如此,娘娘贤明,此事关乎社稷,切要以大局为重。”

若是没有徐谦,没有主见的两个太后,只怕早已一口答应。

理由很简单,大臣们是专业人士,至少在两个太后看来就是如此,大家众口一词,说是假若不这样做,可能连大明的江山,都不能保全,这个时候,两宫太后会怎样想?

王太后显然是不乐意,说到底,藩王和她没有任何关系,而朱载基,却是自己的亲孙子,这一点,她分的很清楚。

倒是张太后,此时有点动容,她还是颇为深明大义的,心知大臣们所言,颇有道理,而且她并没有私情,无论是朱载基还是其他藩王,其实她都是第三者的态度,所谓旁观者清,她自然也有自己的想法。

朱载基登基,她照旧是她的太皇太后,毕竟不是朱载基的祖母,其实没有多大关系。而其他藩王入京,其实就和当年正德驾崩之后的局势差不多,虽然也是外人,可是不管怎么说,只要自己拍了板,人家至少还记得这份恩情。

张太后的处境其实和眼下的张皇后差不多,刘贵人又儿子,而张皇后却是没有,刘贵人的儿子若是登基,那么张皇后不是中山王的生母,最后迟早会被靠边站。可是这个时候,若是藩王入京,人家多少还会感激你,知道若是没有你从中谋划,自己也做不成这个皇帝,所以对张皇后来说,与其让刘贵人的儿子做皇帝,还不如送给别人。

这里头的心思,可谓不深。每一个深宫中的女人,都深谙此道。

张太后眯着眼,虽然没有做声,也没有表示支持,可是在不经意的时候,却是点了头。

杨廷和自然也已经关注到了张太后的态度,事实上,他不指望能说动王太后,因为王太后有切身的累关系,他要努力的,就是说动张太后,张太后在宫中虽然未必及得上王太后,毕竟王太后有嘉靖撑腰,可是王太后在外朝的影响却是惊人,一方面,嘉靖的天下,本来就是张太后拍板给嘉靖的,另一方面,弘治皇帝的影响极大,便是现在,许多人都在怀念弘治皇帝,许多人私下里将嘉靖和弘治皇帝比较,大多都是摇头,张太后作为弘治皇帝的皇后,大家对弘治皇帝的怀念,自然也就转到了张太后身上。

假若这个时候,只要张皇后肯拟一道懿旨,那么一切的事,都可以变得名正言顺,便是当年嘉靖入京,也是张太后亲书懿旨一封,因此,张太后的态度,格外的关键。

()

第218章 君臣第76章 恩师棒喝第683章 十万火急第264章 会试第584章 就怕太监有智商第490章 穷寇第525章 豪族第686章 全被坑了第296章 天子出击第60章 手眼通天第697章 太子千岁第568章 天子之赐第709章 征讨第726章 你发达了第413章 上头来人了第169章 御赐第311章 打人是可以不犯法的第65章 生动的一课第514章 主政一方第137章 龙颜震怒第665章 杀人不过头点地第584章 就怕太监有智商第314章 贤婿第286章 给点甜头第48章 才子第20章 击鼓鸣冤第458章 忠厚老实徐侍读第375章 拼命第433章 出名了第320章 对决第607章 替天行道第80章 君子笃于亲第689章 有圣旨第92章 钦赐御剑第270章 终于放榜第514章 主政一方第118章 公心还是私心第569章 大夫人和二夫人第244章 三司会审第481章 亚圣第660章 户部 内阁之争第290章 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第630章 新政推广第330章 上阵父子兵第512章 良知爆发第80章 君子笃于亲第284章 完了……第682章 救驾第455章 粉身碎骨第393章 去死第345章 取而代之第581章 粮食就是根本第165章 滚出去第296章 天子出击第204章 三喜临门第358章 算账第452章 圣明第152章 龙颜大悦第682章 救驾第705章 中兴之主第187章 不作死就不会死第100章 杀机第423章 你死定了第682章 救驾第110章 人挡杀人而已第253章 拖下去喂狗第503章 功劳太大第504章 不黄但是很暴力第170章 圣人第63章 你配吗第238章 嘉靖出击第757章 你完了第164章 你完了第473章 捅的就是马蜂窝第605章 至德至贤第621章 天子动怒第265章 当着主人打狗第346章 青天第281章 悍妇第11章 亢奋了第520章 恩赏第227章 全家出动第440章 倭人毙命第460章 侍读学士第22章 我乃忠良之后,你是什么东西第17章 行善积德徐公子第531章 巨变第421章 代天论案第733章 两宫支持第549章 宰人第625章 升任总督第173章 第一名解元第257章 杨公威武第622章 总督人选第27章 志向高远第204章 三喜临门第274章 好气魄第724章 捷报频传第603章 拼了第230章 生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