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崇祯十七年初

杨承祖是个粗手大脚,高高瘦瘦的汉子,袁时中和他有几面之缘,却是知道杨承祖从前的模样可是颇为的高壮,之所以眼前这个样子,想必是在大顺境内颠沛流离的缘故全文字小说。

他的三千多手下也是距离饿殍的模样不远,据说当日带到朱仙镇北面的屯田田庄安置的时候,有当地的屯田庄头送上饭食,那些人狼吞虎咽,居然吃死了一两百名,好歹一干人都是在大饥荒那边走过来的,对这个有经验,连忙强制性的控制饭量,这才是缓了过来。

由此也能见到,这些人到底是吃过了多大的苦头。

朱仙镇那边是虚惊一场,在确认杨承祖这边不是诈降之后,河南巡抚李仙风和开封游击袁时中、归德守备贾大山联名给山东去了一封急信好看的小说。

流民大军的骁将杨承祖带着部队来归降,这算是一件大事,而且还是主动归降,这意义比起当年袁时中率领小袁营趁夜投奔都要大,如何安置处理,开封这边的人自然不敢擅自专断。

河南到山东的加急快马线路已经是颇为的通畅,对于这些中继点,山东采用了相对灵活的方式。在每个中继站这边都是当作灵山商行在外开设的客栈,也接待来往的行商客人,他们所要承担的也就是喂养加急传信的马匹。

消息传到了山东,在腊月十五之前又是从山东有明确的命令下来,这才是有李仙风那个密奏。

市井之中的传言尽管虚妄,却也有他的真实之处,已经是效忠齐国公李孟的河南巡抚李仙风,的确是给朝廷去了一封奏折,里面所说的也是传扬地差不多。

所谓病急乱投医,而今的大明朝廷也是差不多的状态。河南巡抚李仙风这等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举动,本来就是让人有占便宜的感觉,何况还能抓到部队。

大明朝廷可是明白一件事,文贵武贱那是扯淡,手中没有部队,说话都没有人听,眼见着在李仙风嘴里,这流贼杨承祖可以为大明效力。这可真是天上掉下来的便宜,从河南到山西大同,也没说让朝廷支应粮饷什么的,那索性是应承了。

在流民联军的时候,这杨承祖是跺跺脚地面乱颤地大人物,而今率众投降,就讲究不了那么多体面了。

朱仙镇北面的这个安置流民的屯田田庄,所处的位置颇有深意。四周都有屯田田庄环绕,而且正在忙碌冬季储备的各个田庄的护庄队们,从开封城中撤回来的之后,并没有解散回去干活,而是保持编制。维持战备状态。

万一有什么不对,这些屯田田庄的护庄队就可以拉出来顶上,等待大军过来平定。

杨承祖那是打老了仗地人物,当然知道这个用意是为什么全文字小说。但自己实心实意的投降,这种事情倒也没心思忌讳。

这三千多人之中各级的官佐颇为不少,他们是军中的精英,比起普通兵卒来,在战场和逃亡中生存的几率要高得多,被收容地这段时间聚堆闲聊的时候,都是彼此感叹,当年陕西、河南大灾的时候。如果大明朝廷能有这么一个措施,哪里会闹成今天这样的局面,老百姓能活下来,谁会去造反作乱。

河南巡抚李仙风地奏折,消息自然也传到了杨承祖的耳朵里,现在的他和手下兵马的状态是根本动不得,杨承祖也想问问袁时中等人对这件事到底什么意思,可却一直没有等到山东方面的人。

他也不是傻子。也隐约猜到这件事背后恐怕不是传言说的那么简单…….

休整一个月左右。袁时中亲自带着人来到了杨承祖的军中,杨承祖的礼数做地十足。并且是把手头仅剩的金银财宝都是拿了出来,说是要委托袁时中献给大帅,实际上就是给袁时中的礼物。

令他没想到的是,袁时中没有要他的这些金银财宝,并且和他颇为的客气,先开口说的问题是:

“齐国公让我问你,杨承祖今后何去何从,愿意做个富家翁,山东掌控的富庶地方随他去,愿意继续打仗从军,那就另有安排。”

杨承祖回答地也是干脆利索:

“小人已经是拼了十多年地命,若是过太平日子,恐怕小人也是过不了了,还请齐国公差遣吧!”

听到杨承祖的这句话,袁时中这才是拿出了来自山东地任命文书,任命杨承祖为开封副将,团守备衔,手下兵马编为两个团,四千人。

这一项项的事情都有过大同总兵陈永福的先例,开封这边做起来也是熟了,因为尉氏县那边局势紧急,归德守备贾大山带来的两个团的人马,有一个团编入杨承祖麾下,杨承祖麾下保留两千人全文字小说。

其余的人愿意从军的要进去军屯整训,愿意为民的,可以在开封城周围授予田地,成为农户。

也就是这个任命下来三天左右的时间,杨承祖心疼跟着自己的那千余兵马被山东剥离,这心疼的感觉还未过去,大批的给养装备就都是运送了赶过来,山东居然如此有钱,并且这名舍得花。

这些兵器、衣甲,看着都让杨承祖瞠目结舌,自己的儿郎们装备上这些利器,这两千人怕是能赶上当初的四千人马,六千八千都有可能。

这一次的装备过后,杨承祖手下兵马的那些破烂,几乎都是被淘汰干净,大刀、长矛、弓箭还有皮甲、环臂铁甲等甲胄,这些东西都是崭新,并且一看就是用心打造出来的上好货色,而且还有四百多匹马。

有利器,有甲胄,在战场上存活的可能性就越大,战斗力等于翻了番,整个军队都是喜气洋洋的,当即有杨承祖的老部下过来讲。说是杨大哥,这山东如此的大方有钱,何苦去投奔那刻薄的大明朝廷。

这些日子地传闻,这些将官心中也是有数,不过这些人都是被杨承祖笑骂了回去,说道:

“这传闻连你我都能知道了,难道袁时中不知道,难道山东不知道?”

话说到这里。大家倒都是恍然大悟,各自回营乐呵呵的接受新装备去了,等到胶州营派来的那一个团过来,本来还喜滋滋的杨承祖和麾下各个军将都是知道自己眼睛小了,看看人家山东的两千人。

这两千人差不多有一半是穿着那种铁罐头一样的甲胄,还有六门炮,火铳足足有八百杆,看那些士兵的精强模样。更是比自己这些颇为自豪的儿郎们强悍。

杨承祖地消息也渐渐的灵便起来,听说这个团的团守备和团副守备都是临时从归德和兖州那边快马赶过来的好看的小说。

提供给杨承祖的那些大刀、长矛以及大明制式的盔甲,这都是山东在进行军队换装淘汰下来的装备,正好是适合杨承祖这支以冷兵器搏斗为主的军队。

杨承祖和大同总兵陈永福不同,陈永福可是把自己地儿子陈德派到了山东当质子。而且去往大同的时候,全家都是留在了开封,他那九千多豫兵,家眷家人也大多在开封城中居住。这忠心基本上不会被怀疑什么。

而杨承祖来投奔过来一个月,就马上要派到山西那边去,而且这一支兵马都是无牵无挂的光棍汉,想要有个约束也是很难。

既然如此,这次就用一支力量更强的部队来牵制,一同北上,这次过来的团守备和副守备,都算是山东地有功精英。

团守备本来是马军的副手。当年在北直隶杀敌立功的魏力,而团副守备则是在涡水之站中立功的王三,才在李孟地身边亲兵营历练完毕,外放出来做官。

两名近支的武将带着加强了火器装备的两千人,足够和杨承祖的两千人制衡了,完全能够占据主导权。

朝廷的任命很快就下来了,杨承祖识得大义,率部来归。特任命为大同边镇参将。归总兵陈永福统属。

尽管临近崇祯十七年的正月,可杨承祖带着的这一队人心忧国事。不愿意在开封城耽搁,尽管寒冬行动不便,可还是率部启程,前往山西。

杨承祖这四千人的兵马在河南境内地时候,自然有山东和河南的“商人”帮着筹办军需,可进入山西之后就接济不上,但此时也不用等山西的那些商人过来奉承了,才进去山西做生意的晋州柳家,给行军路线上的各家商号发出了密信。

平遥城的高盛和被血洗屠戮之后,山西境内的商人们都是战战兢兢,生怕步高家和盛家的后尘全文字小说。

这次柳家有密信传出来之后,各家都是找到了报效讨好地机会,哪有不一拥而上地道理,杨承祖从河南到大同这段路走的轻松无比,作为一军地主将,杨承祖第一次没有为军需给养发愁过。

军队的强悍与否,也能从纪律和行军的风貌上看出来,在这一路上,胶州营这个团表现出来的素质,让杨承祖和手下的兵马自愧不如,同时更是打消了那些不安定的心思。

杨承祖这一支部队行走在路上的时候,正是除夕和正月,崇祯十七年到了……

满天下间,能无忧无虑快乐过年的,恐怕也就是那些富贵之家的孩童了,天下间所有的人都没有什么平静的心情。有人忐忑、有人惊恐、有人兴奋、有人心灰意冷,只是没有过年的那种快乐和喜气洋洋。

当然,齐国公府的内眷们还是颇为的高兴,因为这段时间李孟在家的时间前所未有的长,而且各家的亲眷现在都是在这济南城中,可真是个团团圆圆的年节。

相对于内眷们的高兴,李孟的精神状态实在是不高,尽管他是居中调度,可总有个隐忧,那就是目前老营兵马还有南直隶地的兵马都是有段时间没有去作战,这军队的战斗力只有在战斗中才能保持,如果太平久了。肯定会受到影响。

济南城外驻扎的各支军队也是想着去打仗,在城驻扎实际上比打仗还要辛苦,因为每日间都是在训练和演习之中,偏偏是大帅亲临督查,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放松,这真让人苦不堪言。

说起来这都是过年了,各营的兵马才被李孟放了七天假,总算放松放松。可正月初八那一天,大帅居然也没有来督查督练,这倒是让众人松了一口气,大家都是轻松了一天。

在齐国公府外面地射击场上,李孟正在举枪射击,这次的枪管要比胶州营制式的火绳枪细很多,看起来也没有钩住火绳的鸟嘴勾全文字小说。

很少出现在齐国公府的孙和斗还有郭栋都是站在李孟的身旁,看着李孟一枪打完。竖起枪管,拿着一根细长的通条上下滑动几下,然后拿出个两指粗的纸筒,咬破一头,先在药池那边撒了点。然后全部倒进枪膛,又把另外一头咬破,把铅弹放入其中,拿着通条夯实了几下。

又是把纸包地纸团堵在了枪膛的口那边。然后双手把这个火铳平端起来,摆出了射击的姿势。

因为这个火铳的枪管很细,所以没有目前山东制式滑膛枪那么沉重,自然也就不用架上木叉。枪管后端,有个类似于鸟嘴勾的装置,不过却和那鸟嘴勾方向反过来,而且也小了很多。

李孟用右手拇指向后扳开了那个小钩子,瞄准前面的木靶子。勾动了扳机,啪的一声轻响,那个“小钩子”击打了下去。

“嘭”的一声枪响,火铳发射了,出膛地声音比起重型滑膛枪来小了很多,但铅弹在空中飞行的啸声却尖利了很多。

枪口冒出的硝烟不多,射击完毕,立刻有在木靶子后面沟中的亲兵爬出来。查验靶子之后。大声的报数道:

“大帅!八五环~~!!!”

郭栋和孙和斗还有几名工匠都是躬身一叠声地夸赞道:

“大帅神射,大帅神射。”

李孟和站在李孟身后的几名军官。包括侍立的亲兵都是把目光转向了一边的桌子,桌子边上站着一名年轻地工匠学徒,桌面上放着一个沙漏,看到众人目光注视过来,这名工匠学徒有些怯场的回答道:

“这次用的时间比方才那一枪少用了四成。”

在场的军人脸上都有欣喜之色,而工匠的脸上都颇为的得意,李孟用操典中行进持枪的姿势握住火铳,上下动作几下,点头说道:

“这份量差不多也要轻一半,过去几个人,把那靶子搬过来全文字小说。”

一边的亲兵统领黄平连忙出声吩咐,几名亲兵小跑着去了木靶子那边,把靶子拔出来,又是回来。

这边地一帮人也不顾得什么尊卑的分别,聚在那木靶子周围,看着打中地方,还有人拿着一根竹条朝着弹孔里面探了探,拔出来看看这深度,大家更是啧啧称叹,边上的黄平笑着开口说道:

“没想到这铅弹小了不少,可威力看着还大些的样子,有这样的利器,咱们胶州营更是无敌了。”

周围的人都是点头,李孟则是拿着这支枪翻来覆去的观看,显然也是颇为满意,不过郭栋听见黄平说得话,脸上却有些为难,和孙和斗对视一眼,迟疑着开口说道:

“大帅,这枪咱们匠坊想要大规模的制造却有些困难,连接击锤和扳机之间地弹簧,可以批量制造,但合格成品地批量太少了。“

李孟听见这话,才从火铳上转移了注意力,看着李孟抬头,郭栋那是怕得紧,立刻就不知道该怎么说话了,孙和斗咳嗽一声,接口说道:

“国公大人,这燧发枪的确是利器,可上面地部件要比咱们胶州营的制式火铳精巧太多,先不说咱们的匠人不熟练,要不是有这些水力的机械,恐怕咱们现在有些东西还造不出来,今日这火铳的扳机弹簧,还是专门请了济宁城的老锁匠配合才打造而成,锻锤打出来的东西,也就是用二十几次就不行了。”

孙和斗说完之后,郭栋也是鼓足勇气,补充几句说道:

“听邓肯和德瓦尔特两位师傅说。就算如今的西洋之地,这等枪械也还没有大规模的应用,小人和孙主办一同去费师傅那边问过了,的确是如此好看的小说。”

靠着火绳点燃火药,发射弹丸地火绳枪和用击锤击打燧石,用火花点燃火药发射的燧发枪,燧发枪靠着相对轻便,设计步骤简单。还有射速快,威力大,自然是武器的首选,可孙和斗和郭栋说的也是事情。

凭借着胶州营兵器制造局这些相对粗糙的水力机械,想要达到制造燧发枪的程度,或者说想要达到制造能用在战场上的燧发枪的程度,地确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枪管倒是好说,可那连接击锤的弹簧。在现代看着最普通不过的东西,在这个时代,制造却是极大的难题。

那些手艺灵巧的老匠人倒是可以,可这样的手工根本无法行成大规模的生产,能有什么用。

李孟看了下手里这支火铳。叹了口气,琢磨了下,开口说道:

“既然还有能打造这个地锁匠,让他去兵器制造局看看。看看能不能改进机械,要是能批量制造,所有相关的人,本公都是重赏。”

郑芝龙送来的重礼之中,就有镶嵌着珠宝的燧发枪,这东西在欧洲也是贵族和巨富之中用在装饰和炫耀的物品。

被李孟发现之后,却没有理会他地贵重,而是看重这个燧发枪的先进性。立刻是发到兵器制造局让他们仿制。

那些来自西洋的匠人们都是知道有燧发枪这个东西,有的人还接触过它地制造,但制造这个东西可不光是知道就能造,机械和工具,这方面要求的很高,一时半会也是应用不上,只能是缓慢的朝这个方向努力了。

看着郭栋和孙和斗诚惶诚恐的模样,李孟摆摆手。笑着宽慰说道:

“倒也没有必要内疚。而今咱们胶州营这火绳枪也就足够用了,你们兵器制造局要勤干苦干好看的小说。不光是要生产出来利器,也要多多的培养匠人,这才是将来山东基业的根本,你们可知道了?”

山东基业的根本,郭栋和孙和斗听到这个话都是吓了一跳,山东的基业根本应该是田庄和军队,和这匠坊有什么关系,不过李孟对匠坊和工匠地关注也是人所共知的事情,还以为这是上位者的偏好。

孙、郭二人自然不会反驳,一起躬身应答,李孟脑海之中还是有“工业革命”“工业国家”等等词汇,尽管不是太了解,可工业的重要性李孟还是明白,在莱芜的兵器制造局,在兖州府的矿业,在济宁州和胶州的手工工场,这都是将来的工业种子,现在看或许不算什么,可将来必然是前程远大。

既然造不出来,尽管遗憾,可李孟还是知道重点所在,目前山东火铳都是制式地火绳枪,保证这些枪械地质量和威力,那对山东的军队来说,已经是足够了。

和山东这边地太平祥和相比,大明其他各处可没有什么太平模样,已经是退到了广宁中屯卫的宁远团练总兵吴三桂惊骇的发现,满清的两黄旗开始在沙河驿东边集结兵马,几次派人去和谈都是无人理会。

难道要把自己从辽西走廊这边赶回关内,一直是以为自己能在山东、大明、满清三方手中游刃有余,获取最大利益的吴三桂真是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对满清的摄政王多尔衮来说,想要恢复八旗对关内大败、皇太极驾崩而跌落许多的士气,想要让自己在这个位置上坐的长久,坐的稳固,那就需要不断的取得胜利,目前取得胜利最简单的手段,莫过于还在关外的这些大明兵马,实在是太容易打了。

张献忠在湖广南部和大明的官军连场鏖战,占据的地盘又是失去,那边被朝廷旨意屡次催促的左良玉率军重新进入了空虚的武昌城中。

对于大西军来说,局面愈发的窘迫,按说凭着湘赣之地的大明官军,和张献忠部的战斗力也就是伯仲之间,而且张献忠手下的艾能奇、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几名大将也已经成长起来,可这战斗依旧是打地缩手缩脚全文字小说。

原因很简单,湖广之地。在张献忠的侧翼还有大顺李自成的军队驻扎,尽管大顺、大西这两支目前声势最大流民政权彼此称为盟友,而且李自成的兵马和张献忠的兵马偶有接触,退让的都是李自成部。

可张献忠仍然对大顺兵马提防极严,李自成能不声不响的火并了罗汝才,张献忠和罗汝才的关系很好,天知道会不会被李自成吃掉。

所以看着湘赣之地地局势大坏,张献忠索性是不再寻求在外经营。而直接是准备西去入川,蜀地封闭,自成体系,进入四川也可以经营出来自己的一番天地,也能防止外面的人攻打进来。

大西军的主力部队在崇祯十七年的正月和二月间开始向归州、夷陵一带集结,准备逆流顺长江入川。

谁也不知道,张献忠的这个举动是让李自成的心中松了一口气还是感觉遗憾,不过大西军如此动向之后。大顺的首席大将刘宗敏率领大军北上豫西。

朝廷一封封旨意旨催促,在陕西收拢兵马地督师侯恂也要率领手下的部队出潼关了,据说这次和从前不同,侯恂和几名总兵商议之后,为了避免从前后勤补给跟不上。军心散乱,导致大兵溃散的情况重现。

索性是在当年戚继光的故纸堆里找出了计策,几人有一车,车上放置着士兵们的衣甲和给养。扎营遇敌地时候,就把这些车首尾相连作为屏障,这种战法,就是所谓的偏厢车,当年戚继光为了对付草原上的蒙古人而想出来的计策。

只不过这些车辆却都是手推车,要不然这么大规模地兵马,那里有这么多的畜力可以使用。

督师侯恂能纠集这么多的人马,不管是粮秣还是军饷。都是个颇为惊人的数目,大明朝廷又是征发,责令陕西、山西和北直隶仍在朝廷控制的各个府县,每丁缴纳白银二两,这个政策又是让许多百姓家破人亡好看的小说。

可总算是拼凑出来了一支还算拿得出手的军队,大明朝廷就指望这支军队能击败流民军队,为大明挣回几分气运了。

在南京的南京镇守太监卢九德率领的几万南兵,看着是整个大明最安稳地一支部队。可他遭受的压力却也是最大的。

两淮总兵马罡的大军始终是保持着一个进攻的态势。在江北扬州之地大造船只,看着随时就要渡江的架势。而在凤阳府徐州一带驻军的徐州总兵陈六,则是在庐州府的巢湖大造舟船,看着则是顺流而下地模样。

这两处兵马足有七万,而且都是强军,卢九德、黄得功、刘良佐不管是应付那一路都是困难,更不用说在是两边同时地保持压力。卢九德不断的调动收缩放线,并且在浙江大肆征兵,可还是感觉到被两头巨兽窥伺,动弹不得。

崇祯十七年地正月下旬,大同北面的草原上,也是变得不稳定起来……

在崇祯十六年的腊月中,来自济南城的命令就下到了张坤的手上,这个命令是胶州营的军令中让人很难理解的一件。

张坤领着一支先遣队北上,击杀向付义,夺得中屯卫大城,又是建立起了永平府最开始的屯田田庄,但却被调到山西大同一代,去一支偏师效力,而且担任的不是主将,这可不是什么奖赏,而更像是一个处罚了。

不过张坤对这个命令却没有什么方案的,聪明如他,反倒是能猜出来齐国公李孟的用意,也能看出来上面有心要抬举他。

身在河北总兵张江的麾下,尽管是同族亲戚可以互相照顾,可实际上却也是很大的局限,毕竟亲戚同族之间还要回避嫌疑,身在河北军中,张坤提拔的机会反倒是会少,他之所以主动的去经营田庄,也有从武职转为文职能更有空间前途的意思。

去往山西大同,他这边也是不含糊,把手边的东西简单的和山东过来的屯田庄头、书办等专业人士交代一下,自己点了两百名亲兵一同前往,而且张坤所选的这些亲兵都是精于火器的全文字小说。

从永平府去往山西,看着其中重重艰难险阻,可有了真定府晋州柳家的帮忙,这一切都是容易无比。

化装成一支商队的张坤一行人在正月二十一到达了大同,按照大明的官职,张坤仅仅是守备和千总之间的职衔,可齐国公先期到达的命令却给张坤一个很高的位置,大同总兵陈永福的副将。

目前大同在总兵陈永福控制下的部队,有欧曼.加里斯负责的一个步兵团两千人,还会有朝廷任命的大同参将杨承祖率领的四千人,而张坤手中只有两百人,从前在军中的地位也未必高于魏力,这次却被任命为副将,他这个副将,自然就是货真价实的二把手了,好歹陈永福麾下也有一万几千的部队,这副将的含金量可是当真不小。

团副守备张坤从河间府来到大同府,看这个任命,那里是贬低,分明是高升了。

当初设置大同边镇的目的,就是为了防御草原上的蒙古大军,这个敌人一直到今天也是存在的——原来是鞑靼蒙古的土默特部。

草原上的蒙古部落是很大一股力量,派系林立,主要分为东蒙古和西蒙古,西蒙古大部分是一些蒙古化的突厥和其他民族的力量,而东蒙古则是察哈尔、科尔沁、土默特这些真正的蒙古部落。

而这些所谓的东蒙古部落,都是满清的同盟或者是从属,几次入关和对大明作战,都有大量的东蒙古部落骑兵参与。

就在崇祯十六年底开始,尽管满清鞑虏是采取收缩的大战略,可临近大同边镇的土默特蒙古,却对大同和山西虎视眈眈。

要知道,卖到盐铁价格在三个月内突然暴涨了十几倍,换谁也是支持不住啊……

第449章 诱杀第157章 蹊跷第527章 多头并进第3章 半路遇盐丁第461章 汉城城下 以攻为守第342章 某人 秘密 盛京第427章 海外横财 凭水飞跃第514章 河南之政 牛佺第390章 绞杀 英雄第415章 雷声大雨点小第213章 山东人物第52章 分片第150章 入寇第480章 似曾相识的决战第307章 火器之利 伯仲之间第427章 海外横财 凭水飞跃第2章 贩私盐改善生活第422章 一试便知 神秘厚礼第453章 崇祯十七年初第372章 内抚 疑点 洋人第49章 患得患失第141章 八闽郑掌柜第459章 塞外破阵 偏师向东第45章 震慑第427章 海外横财 凭水飞跃第536章 初定之后第119章 类似演习第301章 枕边重权 巧计出京第531章 暗流涌动的襄阳城第324章 官军的填河 裂痕第482章 二刘 高杰 天阴第46章 无心立威第13章 从容出城第424章 未到太平享乐时第401章 困兽 轰杀 合围第6章 吃干抹净第241章 坚持第10章 家中无人第117章 跳河第388章 为大明而战第266章 红利 莱党 忽视 军议第284章 立矛为城 割肉补疮第465章 言下之意 不值一文第450章 谋定 悬殊 轻而易举第122章 无能 无胆 无品第490章 死亡冲锋第115章 顺手救人第505章 稳如泰山 战场转折第482章 二刘 高杰 天阴第233章 许多事第52章 分片第60章 瓷罐第337章 点验兵马的张主事第401章 困兽 轰杀 合围第500章 顺 明 鲁第350章 济宁的悠闲时光第512章 襄城定策 战后诸事第256章 探子 追第506章 战场激变 似溃实计第277章 始料未及 大事第447章 将有大事第99章 老兵 相问第164章 僵持第72章 急躁急切第215章 迟来的道贺者第171章 姓费的洋人第203章 敌众我寡第312章 王府密宴 禽兽之兵第407章 耀武 镇怖 判断 选择第298章 城头观兵 京师弄险第214章 宾客如云第78章 谁狠 撞破第24章 扫除第348章 不合常理的行军布置第311章 忤逆之心 结党营私第529章 买田作进身之阶第397章 大战开场第395章 李将军到第476章 杀牲前行 芒刺在身第175章 费德勒 苏安琪第248章 稳第491章 墙内外第248章 稳第350章 济宁的悠闲时光第412章 无功 定罪 送人头第148章 暴病身亡第284章 立矛为城 割肉补疮第376章 似忠 炫武 有客北来第274章 矿监丁旭第492章 无路可退第426章 必灭鞑虏 南北屯田第287章 天下之事 前倨后恭第502章 战争从炮火开始第26章 盐吃盐第501章 家中事 双雄会第465章 言下之意 不值一文第169章 所见所闻所感第19章 起始第502章 战争从炮火开始第332章 风起微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