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长安乐

大唐朝堂上下,论对长孙无忌的威胁而言,无出李恪之上者,如今李恪南下扬州,京中自然就没有整日同他作对之人了,照理而言,长孙无忌的日子该比往日舒坦许多。

可是世间之事又哪有这么简单,李恪虽不在长安,但叫长孙无忌烦心的事还是接连不断。

“冲儿,扬州那边可有消息传来?”长孙无忌新任兵部尚书,他自兵部衙门下值归来,第一件事便是对长子长孙冲询问扬州之事。

长孙无忌有子十二,其中八子年幼,少不更事,年纪稍长些的四子便以长孙冲最为聪慧,行事稳重,故而长孙无忌也有意栽培,有些事情不方便交给外人做的,便会吩咐给他。

长孙冲回道:“今日传来的消息,李恪已经至扬州,暂还未见什么大动作。”

长孙无忌闻言,点了点头道:“李恪年岁虽比你小些,但他的心眼却多地很,大意不得,扬州那边你需得派人仔细盯着,如有反常之处即刻报我。”

李恪虽人不在长安,但长孙无忌对他却丝毫不敢放松,仍旧遣了人去扬州,每日打探李恪的消息。

长孙冲回道:“阿爹放心,扬州城那边儿每日都命人盯着,出不得岔子。”

长孙冲不似长孙涣那般轻佻浮躁,稳重地多,长孙无忌也放心许多。

长孙无忌点了点头,接着问道:“牛进达呢,他可曾到了扬州?”

长孙冲回道:“四日前牛进达已过泗州,算着日子当是将至扬州了。”

长孙无忌闻言道:“如此便好,李恪不是等闲之辈,只有油盐不进的牛进达去了,我才算安心。”

长孙无忌要牛进达前往扬州,自然就是为了给李恪使绊子,不使李恪在扬州太过顺利,长孙冲也知长孙无忌之意。

但是自长孙无忌回府,前后不过短短数语,已经数提李恪之名,长孙冲觉得甚是不解。

长孙冲问道:“楚王已然南下,不在京中,阿爹又何必为他这般费心。阿爹若是下手太重,恐怕会把楚王逼急了,反倒不妥。”

长孙无忌听了爱子的话,不禁叹了口气,眼中也闪过一丝失望之色。

长孙冲是长孙无忌的嫡长子,没有人比长孙无忌更加了解长孙冲。长孙冲一向聪慧,颇为机敏,更为难得的是他行事一向稳重,知晓进退,比之其弟长孙涣好上不知多少,颇有一家家主之风。

可长孙冲偏却有一个最为要命的缺点,这也是长孙无忌对将来把长孙家交到长孙冲手中,唯一的一个疑虑,那就是长孙冲的心不够狠,这也是在长孙无忌眼中,长孙冲最及不上李恪的地方。

李恪狠,他不止是对对手狠,他对自己也同样狠。

当李恪还是少年时,他便能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设计做死康苏密父子,更能为了自己的权欲,甘犯大险,把自己质于突厥,换取寻常皇子一辈子都积攒不来的声望。

若是没有为质突厥之事,李恪绝不会在短短数年间成长地这般快,快到连长孙无忌想动都动不得他。

长孙冲文弱,论弓马骑射远非李恪对手,刀剑枪戟更是提不上手,但这些长孙无忌都不担忧,如长孙冲这般贵公子从不缺机会,本就不必凭借武途来求得晋身,长孙无忌真正担忧的就是长孙冲的心性。

既敦儒,亦寡断;既宽厚,亦文懦,缺了大丈夫立于世该有的杀伐果决之气。

长孙无忌看着这个将来注定将会接替他,执掌长孙家的爱子,耐着性子解释道:“李恪外放扬州,不过是一时之计,李恪野心不失,早晚还有回来长安的一日,你我若是不能趁着李恪外放之机死死压制住他,待他回了京,那便难了。”

长孙冲聪慧,长孙无忌之言他一听便知,长孙冲听着长孙无忌的话,点了点头。

长孙无忌看着爱子的模样,心知他必是明白了自己的意思,只是明白终归只是明白,以长孙冲的性子,能把的话学到几成,那长孙无忌便不知了。

——————————————

李恪南下,长孙无忌倒还有几分忧心,但在李恪离京后,太子李承乾却没了每**到眼前的威胁,原本每日紧绷着的心弦,一下子松了下来。

自打三日前李承乾借病告假,在东宫休养,他已是整整三日未曾踏足弘文馆半步了。

太子乃国之储君,他的身体抱恙,亦是国之要事,弘文馆的先生也生怕李承乾的身子出了岔子,也不敢敦促,只能暂且任之。

只是弘文馆的那些大儒不知,此时的李承乾并不曾卧病在床,而正在东宫内歌舞升平。

光天殿,为东宫正殿之一,本为太子寝殿,旁人轻易入不得内,而如今随着李承乾佯作抱病,此处已成了李承乾每日与好友取乐的所在。

“今日怎的又是这首曲子,本宫已经听得乏了,实在无甚意思。”李恪自打称病后,每日便会同好友一同赏乐舞,一连数日,渐渐地对东宫的乐舞已经有些乏了,看着殿中的乐女,不耐烦道。

东宫的乐舞李承乾看得多了自然觉得乏味,可他的一众好友却正好看地津津有味。

与李承乾一向交好的杜如晦之子杜荷对李承乾道:“太子宫中乐人俱是上上之姿,无论曲艺、舞姿,还是容貌俱是极佳,何来的乏味一说。”

杜荷之言,既是实情,也有些奉承之意,不过李承乾听了杜荷的话,却摇了摇头,问道:“依你之见,本宫宫中之乐舞,比之平康坊的如何?”

杜荷虽然年少,却也是青楼中的老客,他想了想,回道:“太子宫中乐女同青楼的倌人不同,也算是各有千秋吧。”

李承乾闻言,心中的兴致愈高,忙问道:“本宫欲往平康坊一游,你以为可否?”

李承乾之言一出,大殿之中的几人顿时讶然惊呼了出来,忙道:“太子乃国之储君,若往青楼之地,恐怕不妥吧。若是叫人知道了,有碍太子美誉。”

太子逛青楼,若是叫人知道了自不好听,不过显然李承乾有此想法也不是一日了。

李承乾道:“三郎也是青楼中的常客,为何便不见污了他的声名,本宫乃太子,大唐之储君,有何处比不得他?这平康坊,本宫去定了。”

李承乾性子如此,凡事都好与李恪相较,原本是风月之事,竟也能把李恪提了出来。

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师第四十三章 晋阳城第十五章 大度设的试探第九十二章 手书第八十五章 晒盐第二十六章 赐封高阳第五十二章 勾结第四十三章 名册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责第三十八章 灞桥临别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扬第三章 结好第二十三章 行抵扬州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责第三十九章 诛杀第四章 禄东赞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二十八章 弹压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四十六章 议定位次第三十六章 一静一动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袭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四十六章 东宫事乱第六章 佯攻第三十章 争执第四十三章 欲保东宫第二十二章 执失思力第十一章 择师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布阵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十八章 逼反第四十八章 所谓降封第三十二章 试马第六十章 秦府习武第二十二章 执失思力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骑第六章 佯攻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五十三章 亲事府令第十章 将往华阴第四十一章 凯旋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三十三章 联亲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三十章 圈套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计第六十八章 守殡第十九章 蜀王壮哉第十三章 席君买第十七章 反常第十九章 太子侧妃第三十三章 再会夷男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三十八章 灞桥临别第三十七章 萧月仙第三十四章 虚张声势第一章 定帅第二十八章 释怀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八十三章 将向荆州第四十四章 撷玉楼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三十八章 捷报入京第六十三章 苏潇进宫第四十六章 大唐来使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见第五十三章 亲事府令第五十一章 还京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五十二章 洛阳船行第八十四章 夷男筹聘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纵第三十章 借马寻衅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阵第三十章 不识女儿心第八十五章 晒盐第二十章 贤内助第五十三章 众矢之的第七十六章 识货的杜如晦第五章 夜袭第十四章 恩荫第十章 落雕弓第二十一章 花烛之夜第八十三章 和亲定议第一章 朝觐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十三章 误会第六十章 秦府习武第三章 结好第三十九章 一掷千金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尸第八章 演练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十九章 醉客第九章 长乐求情第十八章 逼反第七十一章 文水县第十三章 召见第四十九章 睢阳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