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淮南将乱

待众人走后,李恪回到了自己的内书房中,李恪一面命丹儿研墨铺纸,写信往京中说明淮南局势,一面思索着该如何应对淮水决堤之险。

“殿下,袁承范虽在扬州刺史府任水曹从事多年,但毕竟官卑职微,其言究竟能成与否都在未知,殿下若是贸然从他之言,依其法治河恐怕未为妥当。”王玄策看着正在疾书的李恪。对李恪道。

王玄策的担忧,李恪自然知晓。

淮河之泛,不在李恪职权之内,而属地方州郡,李恪纵不插手此事,也在情理之中。

李恪若是不过问此事,纵是此事地方州郡处理不当,也与他无干,碍不得李恪的事情,可若是李恪贸然插手,那以他的官身爵位,便是此事的主导,若是成了还好,若是不成,李恪便是首责,免不了被追究。

在王玄策看来,李恪之为多半有些吃力不讨好的意思。

王玄策学的是纵横之道,但凡行事,首要考量的必是各方厉害关系,治水之事若是成了,这些功劳于李恪助益不大,可若是败了,那他便免不了要被朝中的那些对头弹劾。

李恪把手边的书信写完,搁下了笔,对王玄策道:“先生说的有些道理,但也并非尽是,本王如此作为倒不是从袁承范之言,而是从岑师之言。”

王玄策听了李恪的话,显然是出乎了他的意料,微微一愣,接着问道:“景仁(岑文本表字)远在长安,此事与他何干?”

李恪道:“先生可还记得今岁正月间白虹贯日之说?”

王玄策听了李恪的话,这才明白了过来,王玄策道:“白虹贯日,祸在东南,殿下说的可是此事?”

李恪点了点头道:“是否此事我也不知,然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此事万不可大意。”

李恪贸然插手治水之事,固然是在他职责之外,有些不妥,但李恪也别无选择。

治水之事,看似与李恪无关,但实际上,这淮南众人,谁都能避地开,唯独李恪避不开,或者说是李恪的野心不允许他避开。

这淮南不是旁人的淮南,而是他李家的淮南,这百姓也不是旁人的百姓,是他李家的百姓,旁人退得,他如何退得。

他若是退了,若是对此事置之不理,对百姓的死活置之不理,传入李世民的耳中,李世民又该如何看他?

李恪自请为质,在北地受四载苦寒方有今日之声望,他岂敢怠慢。

积望如垒石,堆之不易,但若想毁了,只需轻轻一推便会如山倾倒。

李恪可以是一掷千金的风流年少,可以是流连青楼的登徒浪子,甚至可以是卖尽府中田产的败业皇子,但他唯独不能是置百姓死活于不顾的无为亲王,若是如此,李恪便算是与皇位彻底无缘了。

李恪之言一出,王玄策便明白了李恪的意思,王玄策道:“殿下是担心陛下那边的看法?”

“不错。”李恪点了点头,回道。

大唐未来的帝位归属,在极大的程度上取决了李世民的态度。

李世民未必想要谁登帝位,谁便能登上帝位,但李世民不想谁登帝位,那他便一定登不上帝位。

王玄策见状,问道:“殿下可是已有打算?”

李恪道:“白虹贯日,淮河水灾。此事于本王而言既是危机,也是际遇。太子党那帮人借天降异象逼本王出京,远镇东南,本王何不就顺势平了这淮水水灾,做了那应顺天命之人,收东南人心。”

——————————

连日大雨,淮水暴涨,恐有决堤之险的消息传到了李恪的手中,而与此同时,居于临江宫后殿的萧月仙也得到了消息。

“娘子,宫外传来的消息,江淮大雨连绵,淮水暴涨,若再如此下去五日,淮水便有决堤之危。”李恪在正殿刚刚送走了扬州上下官属,文清儿便带着消息回了临江宫,对萧月仙禀告道。

淮水水患之急,萧月仙从王玄策的举动中便能看出端倪,如今文清儿又带回宫外的消息,萧月仙的心中便更有八分笃定了。

“淮水乃天下水路要道,居‘四渎’之一,淮水如若决堤,必定祸延整个江淮,如此看来年初所显的白虹贯日异象多半应的便是此事了。”萧月仙听得文清儿之言,自言自语道。

文清儿对萧月仙道:“娘子,淮水如若决堤,咱们的机会便来了。”

萧月仙听了文清儿话,问道:“你的意思是?”

文清儿道:“淮水决堤,势必民间大乱,若是我们此时能趁机杀了李恪,到时整个东南人心惶惶,岂不正是我们从中取利的时候。”

“杀了李恪?我何曾说过现在要杀了李恪?”萧月闻言,仙皱眉问道。

文清儿看着萧月仙的反应,当即问道:“已到了此时,娘子难道还不欲杀了李恪吗?”

萧月仙回道:“我不能杀李恪,至少现在还不能杀,我留着李恪尚有大用。”

文清儿的父兄便是死于唐军之手,她对李唐宗室子弟可谓恨之入骨,她听得萧月仙不欲速取李恪的性命,既是不解,也有些不满地问道:“李恪不死,如何使淮水决堤,淮水若不决堤,东南如何大乱,我等岂有良机可趁。”

萧月仙摇头道:“难道杀了李恪便能至东南大乱吗?你需知东南虽承平已久,军备不兴,然江淮各军府五万大军绝非摆设,李恪麾下马周、王玄策等众亦非酒囊饭袋。若是无法处置他们,纵是江淮水患,靠着我们的千余人也难成大事。”

自打李孝恭平萧铣、辅公祏之乱后,大唐东南半壁便少经战事,士卒之骁勇早已不比当年,更无法与精锐边军相比,但纵是如此,大唐府军的底子也还在,江淮之地近五万府军,也不是萧月仙能够轻试锋芒的。

听萧月仙之言,竟是想要借李恪之手对付淮南府军,在旁人看来无异于天方夜谭。

文清儿看着萧月仙似是胸有成竹的模样,却又不知她的底气从何而来,于是问道:“地方府军从来不从军府统军将军调遣,除非是朝中圣旨降下,别无他法,娘子又有何良策?”

萧月仙道:“要调动江淮府军何必非要圣旨,李恪手中有一物便可有圣旨之力,若是能将它拿到手中,东南府军岂不尽在我手?”

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六章 拜府第五十二章 弹劾第六十三章 心结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四十六章 孙思邈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五十七章 又见赵德言第五十章 方季长第三十八章 向充设宴第十三章 拜师第三十八章 灞桥临别第七章 持节第八十章 武士彟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九章 饮酒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二十二章 并州大都督第二十七章 营啸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三章 兵起河东第六十章 秦府习武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二十六章 东宫偶遇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七十一章 文水县第五章 将欲南下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将如美人第二章 一箭双雕第六十一章 以假换假第十九章 寻机第六章 贺兰越石第二章 再见杨恭仁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扩第五十七章 称心入宫第二十章 寻人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宫第四十二章 册封大礼第四十九章 称心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从良”第二十九章 凉州司马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尸第十章 颉利求和第二十四章 密谋第五十七章 草原内乱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五十六章 设局第二十章 初定第二章 一箭双雕第十九章 醉客第九章 长乐求情第二十九章 骗城第二十四章 再见长孙第十五章 铁山大捷第七章 持节第五十章 负荆请罪第五十五章 武顺登门第二十九章 开府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八十四章 夷男筹聘第二十九章 牛进达第十章 收局第十四章 药箱第十一章 萧瑀上疏第二十七章 便桥之盟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四十一章 凯旋第一章 高阳护兄第七章 和亲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十九章 太子侧妃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二十八章 释怀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尔第五十二章 弹劾第二十一章 议亲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五十一章 楚王让美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敌第三十章 争执第八十九章 绝婚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四章 易爵第二十四章 扬州刺史第六十三章 心结第四十六章 送归第三十二章 比试第六章 石室第四十二章 大殿献捷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五十五章 山阳仓第四十一章 女儿谋第六十二章 东宫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