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方季长

大唐地方州郡,凡满四万户者为上州,宋州户数九万,在十望州之列,自也属上州。

上州刺史,官居从三品,地方大员,更遑论宋州还是连通中原与淮南两地的水路要塞了,能在此处为官的也绝非泛泛之辈。

方季长出自丹阳名门,为东汉名臣方储之后,昔年虎牢之战后弃暗投明,为大唐臣子,封歙县子,初在河北任官,后又累功转任宋州刺史,至今已是三载。

方季长其人,比李恪想象的还要年迈一些,大唐立国不过十余载,凡地方大吏,多有原于军中任文书要职,而后转任的,故而年岁大多也就在四旬上下,年富力强,鲜少有过了五旬的,但李恪看着方季长,一眼见得的便是满头银灰相间的头发,恐怕已过了六旬了。

李恪虽为东南首官,但此前因治淮水的缘故,他所熟知的大多是淮北和山东一代的地方官员,对于宋州的方季长,却只是听过一个名字,今日当面见得一个须发半白的老者,倒还有几分讶异。

“臣宋州刺史方季长拜见楚王殿下,殿下驾临臣未能远迎,还望勿怪。”宋州刺史府衙正厅内,李恪正在厅中等候,方季长连忙走了进来,对李恪俯身拜道。

李恪微微抬手,虚扶起了方季长,道:“今日是本王贸然来此,与方刺史无干,方刺史请起。”

“谢殿下。”方季长道了声谢,站起了身子。

方季长起身后,在李恪身旁坐下,对李恪问道:“今日殿下驾临,却不知有何吩咐?”

李恪道:“本王奉父皇之命南下,途径宋州,本是想着进城稍作休整便走,可却遇到了一件趣事,特来向方刺史讨教。”

方季长为官多年,也深谙其道,当“讨教”二字自李恪口中说出时,方季长的心中顿时咯噔一下,心知必是何处惹恼了李恪,才是如此。

方季长忙道:“还请殿下赐教。”

李恪笑了一声,问道:“本王此番进城,为了见得方刺史一面,可还纳了二十贯钱,你说此事是不是有趣地紧。”

李恪贵为亲王,以上拜下,哪还有纳了银子才能见得的道理,莫说是李恪了,方季长身为宋州主政官,就算是寻常百姓求见本也不该如此,方季长听了李恪的话,心中一惊。

方季长闻言,起初只当是李恪到了刺史府外,并未表露身份,而刺史府的门子又拿尊坐大,故而如此,连忙问道:“可是府中那个不开眼的轻慢了殿下,臣即刻整治。”

李恪摇了摇头道:“贵府之人勉强倒也还算规矩,不曾轻慢本王,本王说的是睢阳渡口。”

“睢阳渡口?不知睢阳渡口有何事,还望殿下明示。”方季长不解地问道。

李恪道:“本王此番南下,所乘之船乃扬州大都督府的官船,本王方才在睢阳渡口可是听了,凡扬州船只进靠睢阳渡,停岸半日的,需纳钱二十贯才得进城,本王不知这是何规矩,但想着入乡随俗,便就纳了。”

李恪说着,并未动怒,脸上反倒挂着一丝轻笑,可就是这一丝轻笑,却看得方季长心底发寒。

方季长虽在地方,但对京中的情况却也颇为熟悉,尤其是眼前的这位楚王殿下,便更是如此了。

李恪能轻而易举地搅动朝中风云,小小的一个宋州城便更不在话下。

方季长生怕李恪生怒,忙解释道:“纳钱之事,臣着实不知,臣即刻命人去查,将首祸之人缉拿归案,从重治罪,严惩不贷。”

李恪身为亲王,自是家资豪富,区区二十贯他绝不会看在眼中,方季长以为李恪登门,是因这生事之人。

不过方季长如何能揣度到李恪的心思,李恪亲自登门可不是为了将人治罪,若只是为渡口之上的一个役夫,还不足叫李恪来此,费上这般口舌,李恪看重的是睢阳渡口,是扬州漕行打开整个河南水运的机会。

“哼!”

李恪轻哼了一声,对方季长道:“本王听闻,这睢阳渡口之人收受银钱,可不是擅自为之,而是奉了宋州府衙之令,此事难不成方刺史不知吗?”

听得李恪一声轻哼,方季长的心中猛地一颤,且不论他方季长知否渡口收缴扬州来船银钱之事,光是听着李恪的意思,便大有问罪方季长的意思。

方季长忙起身道:“臣惶恐,不知殿下之意。”

李恪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方刺史身为宋州首官,奉父皇之命牧守一方,也当知大唐律例。本王也入朝堂多年,可从未听闻有什么专收扬州停岸耗费的赋税。本王进出皇宫尚且自如,可要进这睢阳城可却不易,却不知睢阳可还在我大唐治下啊?”

李恪之言方落,方季长顿时脸色难看了起来,若是方才李恪的话还留有几分客气,现在李恪所言,可就是在诛心了。李恪所言若是传入了朝中,到时少不得御史上书弹劾于他。

方季长解释道:“殿下严重了,臣万无此意,只是此事臣着实不知,此前也从未听闻。”

WWW⊙ttκá n⊙¢O

李恪闻言,倒是笑了出来,问道:“听方刺史的意思,莫不是以为本王在诓骗于你了?”

方季长回道:“臣不敢。”

李恪摆了摆手,李恪身后的王玄策便知李恪之意,从袖中取出了一张供纸,对方季长道:“此乃方才殿下命人录下的口供,此事前因后果均以讲明,方刺史看了便是。”

方季长自王玄策手中接过了供纸,仔细地看了起来,片刻后,眉头微微皱了起来。

以李恪的身份,若是不想纳这二十贯钱,亦或是觉得颇不妥当,李恪大可命人一声通传,就算他这个宋州刺史亲自去一趟,率州中官吏将李恪迎进城,也是应有之意。

可李恪却并未传方季长出城见驾,而是不声不响地纳了钱,而后命人录下了口供,到了这州衙中问罪来了。

方季长慢慢地觉出了李恪今日来意不善,似乎是有意在寻他的麻烦。

李恪虽贵为亲王,但到底还是少年,方季长又岂会甘愿被李恪轻易拿捏地这般死。

方季长把手中的供词递到了李恪的手中,回道:“既是如此,臣自当将此事上呈吏部,请吏部定夺,若是此事属实,却系府衙官吏所为,臣自当担连责之罪。”

第九章 饮酒第六十八章 拒亲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七十五章 草原乱起第七十七章 误会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十三章 拜师第二章 苏烈拜主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六章 佯攻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十章 请辞第六十七章 狄仁杰第二十章 敲打第四十二章 机会第三十三章 先机第五章 侯君集第三十五章 兵议第三十二章 萧后第七十一章 里衣第十三章 召见第四十章 偶遇钦陵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十九章 盐行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二十四章 密谋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二十二章 贵妃第二十二章 并州大都督第四章 强攻浚稽山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五章 引荐第四十四章 谓我何求第八章 禄东赞见驾第十二章 敲打第九章 萧家姊弟第七十五章 回扬第三十二章 陇西李氏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十五章 铁山大捷第四十九章 称心第五十四章 长安秋第三十九章 立储之议第六十七章 父子纷议第六十章 密信第五十八章 东宫失和第五章 引荐第六十四章 突厥溃败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忧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阳第十三章 盛会第四十八章 请君暂上凌烟阁第四十九章 放粮第四十五章 谓之贤王第二十九章 纳吾肉孜节第十七章 颉利被擒第十九章 太子侧妃第九章 贺兰越石之死第二十六章 云中城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五章 汗庭第四章 吐蕃之论第四十四章 凌烟阁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十三章 召见第二十八章 护驾第三十七章 汉王入套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议第八十章 武士彟第十二章 夷男第二十七章 芙蓉园宴第十四章 终破突厥第二十六章 赐封高阳第三十五章 再会赵德言第六十二章 东宫始乱第十六章 钦陵第三章 战恒安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十二章 敲打第四十一章 凯旋第六章 分封第六十八章 心机第十六章 钦陵第五十四章 长安秋第三十八章 向充设宴第五十五章 山阳仓第六十一章 还京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扩第四章 易爵第八章 演练第一章 将欲还京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八十一章 惩处第四十三章 狄知逊第六十七章 神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