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3章 别来惹我

皇帝已开金口,折徐二相又没有共识,因此这事就算定下来了。当两们宰相都以以那就这么地吧,让范同去川陕,却听皇帝又道:“范同代表朝廷去川陕,协助太原王整编西军,这宣诏该是内侍去,主显朕对太原王的亲近爱护之意。”

折彦质和徐良都默不作声,以此来表达对这事的不满。如果单是宣诏,派内侍去那是合情合理的。但是,你此时让内侍去川陕宣诏,说不得要与范同同行,用意是什么那还用说么?他两个都相信,这肯定不是皇帝的意思,皇帝也想不到这里去,只有中宫那位才会花这些心思

见首相次相都不言语,赵谨也有些不自在,干笑道:“朕想来想去,让沈择去一趟如何?”

徐良嘴唇一动,似乎想说什么,但话到嘴边又吞了回去。折彦质见他不作声,便道:“圣上,这内侍不参政是祖制,昔年道君皇帝作用宦官,生出多少事端来?”

赵谨点头道:“这是自然,派沈择去只是宣诏,不涉及旁事。”他这么说,两位宰相也不好阻挡,遂都未提异议。

次日,便任命翰林学士范同为川陕宣谕使,前往川陕协助太原郡王整编西军,又命内侍省都知沈择同行,启程前往兴元府。徐良自然是亲书一封,快马加鞭提前送往徐九处报信,好叫他有个准备。徐卫收到信后,也没太当回事,来就来罢,不就是改个番号么,清查一下兵力么?没什么大不了的。至于六哥在信中提到的朝廷有可能要重设御营司一事,他也认为这不过是个过场,川陕远离中枢,西军永远不可能直接听命于中央。

这边范同和沈择同行,一路不紧不慢赶往川陕,到兴元府时,已经快到十月了。因为他们是走的成都这个方向,所以进入兴元府地界后,没急着往府城赶,而是在离兴元府不远的西县住下,专门停了一天。结果,却不见有人来迎,范同于次日悻悻地进入府城,川陕宣抚处置司派了一个干办公事来迎接,安排他们在馆驿住下。

按说,沈择是负责传达诏命的,一到兴元城就应该前往宣抚处置司衙门宣诏,但他听从范同的建议,暂时没有去,而是等在馆驿里。等什么?等看看徐卫晓不晓事,会不会来拜会。

结果,徐卫他两个呆在馆驿里不出来,也猜到几分,便派了宣抚处置司的参谋军事马扩前往拜会。这在太原王看来已经是很给面子了,马扩是他的左膀右臂,又官拜参谋,虽然是幕僚,但人家是三品衔。

兴元馆驿里,因来了钦命大臣和天子近侍,驿丞自然是小心侍奉,按最高规格接待。可这两位天官却极难伺候!兴元府说起来是宣抚处置司所在地,几乎可算是川陕道府了,条件也还不错,但毕竟比不了杭州的繁华和富庶。范同和沈择住进去,横挑竖拣,住处又不行了,饮食又不对了,反正驿丞没少挨骂。

等级到马扩奉命前来拜会时,驿丞刚被范同叫去骂了一个狗血淋头。原因就是,对范同和沈择的接待规格自然是按最高标准,但他们的随从就不能这样了,馆驿按的是普通标准,住也是两人一间,这惹怒了范翰林……“那位钦命大臣说了,他的随从要按咱们川陕的知州规格接待,吵着要重新安排呢。马参谋,您看?”驿丞苦着脸问道。

马扩是眼睛里不揉沙子的那种人,一听这话脸上就有些挂不住,什么玩意?你是钦命大臣也就罢了,你的随从不过就是些挑担背包的,知州规格?下辈子投个好胎吧!遂对驿丞道:“不必理会,照规矩办事,人在哪?”

“小人给参谋官人带路。”驿丞在前道。马扩遂在他引领之下,过了前堂,一直来到馆驿东北角的那处最大最安静的院落,驿丞遥指范同所在房屋,马扩看仔细后,自往上去。范同住的是二楼,因此经爬一段楼梯,那木梯本来就不算宽,马扩上了年纪身体又有些肥胖,因此一手撩起袍摆,一手扶着栏杆。

刚走到一半时,上头下来一人,见马扩偌大身躯将楼梯占了一大半,他显然是挤不过去。可他也没打算停下脚步,就这么直接往下走,以为对方肯定要给他让路。马扩是什么人?吴玠这种元老级别的去世之后,他都算是前辈了,平日里除了在太原王和张判面前之外,谁见了他不是恭恭敬敬的?所以,他压根就没想过什么让不让的。

结果,两人撞在了一起,这马参谋还没发作呢,那方已经闹将起来:“你让我一让又能怎地?”

马扩一时竟愣了,心想我这身上紫服莫非你看不见?我给你让路,你他娘的算是哪辫蒜?看对方穿戴也不似官员,使拿那扇子一般的大手轻轻一推,给个小身板推坐在楼梯上,他没事一般从对方身边跨过去。那厮估计也是反应过来,三品以上服紫,这只怕是川陕长官,因些也不敢闹,灰溜溜的走了。到了范同屋前,马扩放下袍摆,朗声道:“川陕宣抚处置司参谋军事马扩,奉徐宣抚钧旨,特来拜会。”

门开着,厅里没人,只是听见左边手房里有人说话,他一唤,对方也静下来,却没招呼他进去。又等了一阵,方才听得一个尖刻的声音道:“进来罢。”

马扩踏入门槛,便立在厅上,也不去瞧。片刻之后,便见有两人先后出来,当前一个,四十模样,中等身材,也有些发福,和马扩有得一比。这人皮肤本就黑,又是浓眉又是浓须,偏表情极其严肃,一丝不苟,简直就跟黑面门神一般。后头跟着一个,年纪轻些,面白,无须,嘴唇又薄,一看便知是阉人。

马扩猜到了对方身份,虽然心中不快,但想着到底是朝廷钦差,遂拱手道:“在下宣抚处置司参谋军事马扩,见过两位。”

出来的正是范同和沈择,都不还礼,范同往主位坐了,沈择坐在右首,范同打量马扩几眼,问道:“你们太原王很忙?”

马扩也不知道是不是没听出来其中意思,直接回答道:“太原王身系重任,无日不忙。”

“都忙些什么呢?”范同又问。

“上到军民两政,下到财粮刑狱,没有不操心的。”马扩直眉愣眼,没好气道。

范同冷笑一声:“哎呀!好大的威风!这抖给谁看呐?”

马扩直视着对方,笑道:“徐郡王的的威风何用抖,他的名号便是威风所在。”

范同脸色一变,喝道:“莫不是比圣上还威风!”

马扩是干什么的?人家搞外交出身,最注重的便是这言辞,一听这话,没半点结巴,马上顶给回去:“公为钦命大臣,何出这无端之言!这话也是你该说的?”

范同一怔,没想到面前这位还是个厉害角色!本要发作,又没由头,正气恼时,旁边沈择阴阳怪气道:“马参谋不必如此,范翰林代表是朝廷,太原王怎么说也是地方官,怎就说不得?”

“中官莫非不知?”马扩看他一眼道路。

“什么?“沈择不解其意。

“徐宣抚虽然坐镇地方,然是以西府长官之衔,宣抚川陕。“马扩不客气道。这东府,是指政府,也就是首相次想和参知政事们组成的三省都堂,乃最高行政机构;西府,是指枢府,也就是由枢密正副长官和签书承旨们组成的最高军事机构。东西二府对掌文武大权,合起来,就是朝廷。

徐卫是以“知枢密院事“的头衔宣抚川陕,所以他名义上是西府长官,也是朝廷首脑之一。你在他面前抖朝廷威风,只怕是抖不出来。

一句话,噎得范同和沈择答不上来。最后范翰林不快道:“太原王派你来,所为何事?”

马扩本来是不打算跟他们起什么冲突和争执的,但此时心头不爽,因此道:“徐郡王自上次入朝以来,十分思念圣上,两位又迟迟不往宣抚处置司宣布,大王念得紧了,便派我来问天子起居。”

范同和沈择都是一惊?!这本来想刹刹他们威风,却让人倒打一耙,变成我们的不是了!再说下去,只怕给我们扣个欺压边帅,作威作福的帽子!一念至此,也不敢大意,范同对沈择道:“沈都知,你身负诏命,且先去宣诏为宜。”

沈择应了一声,便命人取来了诏书和皇帝赏赐给除卫的一些戎器和珍奇,与马扩同往宣抚处置司。其实所谓天子诏,也没说干什么事,无非就是说明范同奉命前来川陕助整编,另外夸了徐卫一顿,赏赐宝物若干云云。

徐卫和宣抚处置司幕僚接了诏,再三谢恩,对沈择也很客气。这沈都知虽说极受皇帝和皇后宠信,但毕竟是宦官,再受宠,也是在禁中当差办事,面对着威名满天下的军事统帅,也不敢唐突托大,因此你谦逊,我客气,把这过场走了。

按说内侍宣完诏,也就没有其他事,往回朝复命去了。但皇帝这次派沈择来,其实是给范同作副手,受刘皇后之命,想寻太原郡王的晦气。其实你说刘凤娘懂什么?不过一来因为徐良的缘故,对除卫也没有好感;二为徐家刘家同为将门,难免互轻,一听说要派员往川陕,便急着想让自已人来。但到底来了能作什么,她也不知道。而范同揣摩中宫的意思,认为,既然派我来,就得给徐九一点颜色瞧瞧,也借机敲打敲打,同时也是向朝中的徐良示威。

次日,范同穿戴整齐,在沈择的陪同下,排开宣谕使的仪仗,耀武扬威地前往川陕宣抚处置司衙门。其实宣谕使算个屁,徐良当年作过,张浚也作过,无非就是代表朝廷到地方宣扬恩泽,传达政令,访问风俗这些罢了,没什么权力。可范同还真就拿着鸡毛当令箭,满以为徐卫再怎么地也只是个武臣,但凡武臣没有不怕朝廷,不怕这进士出身的。

除卫其时正召集相关官员,商讨整编一事,听说范同来了,便带着众官员到正堂上去接见。

范同踏进宣抚司正堂上,徐卫已经高坐在上,下面左右两排文武官员,济济一堂,入眼看去,不是服紫就是穿红,偶有几个披绿挂青的,也是少数。也就是说,在场的除少数人外,官阶都不在小范同之下。

这让他有些措手不及。也难怪,川陕这块地盘上,因为打了太多的仗,所以川陕官员们功劳都不少,似几大经略安抚司的大帅们,没一个没建节的,便是宣抚处置司的幕僚,也都非寻常之辈。

范同立在堂中,定了定心神,正琢磨着要不要给徐卫行大礼时,一人发话道:“怎么?范宣谕不识得太原王?我替你引荐?”

那人五十上下,穿紫袍,腰里扎着金带,还挂着玉剑和鱼袋,范同从他坐的位置便能猜出,这只怕便是川陕宣抚判官张浚。没奈何,只得见礼相见道:“下官翰林学士范同,奉命宣谕川陕,见过大王。”

“免,请坐吧。”除卫随意道。

因他是代表朝廷而来,所以张浚礼让他,让他坐了文官的首席,沈择因是内侍敬陪末座,他方落座,正要说话间,徐卫已道:“昨日沈都知已颁下诏命,一则以神武右军番号整编西军,二则清点兵力上报朝廷。”

“整编一事,本兵已命有司准备,这辖下六个经略司,两个安抚司,所统马步水军军籍本册俱在此处,来人,交予范宣谕过目。“除卫道。值得注意的是,徐卫平时无论在公在私,在对自已的称谓都很随意,他几乎从不自称”本王“,绝大多数时候都自称”我“,客气时称一声”徐某“。此时,自称”本兵“,则是在彰显自已西府长官的身份。枢密院因为是全国最高军事机构,主管”兵“,所以其长官自称”

本兵“。

当即有吴拱取了册子交到范同手中,趁他一边看的时候,徐卫一边道:“川陕六经略司,两安抚司,辖马步水军,计有二十七万人,因局势渐趋稳定,诸路都没有扩编计划。本兵打算借此次圣上钦命整编之机,再载撤一部分,以节约军费,减轻财政负担。“

除卫所说的这二十七万人,当然是实情。但要注意,这二十七万只是西军的正规军,没有计算乡勇、番兵、弓箭手这类武装力量。而熟悉西军历史和内情的人都应该知道,西军不仅仅是有正规军,其他乡勇、番兵、弓箭手虽是预备部队,但其战力不俗,必要的时候,可以直接顶替正规军作战。台面上是二十七万人马,只要一动员,三五月之内,集结四五十万部队不是说笑。

范同装模作样地看着,其实他懂个屁,只是奉命要来带一份军籍本册回去罢了。另外,所谓的“协助“整编也是句空话,部队整编是多么繁琐和专业的东西,他能看明白么?不过是外行看个热闹罢了。

折彦质之所以想让兵部员外郎杨复来,就是因为杨复是专业人士,懂行,能看出端倪和虚实,结果让皇帝皇后这么一搞,愣给搞成公费旅游了。

“二十七万?大王麾下真是兵多将广啊。”范同随口道。

“哈哈,这算得甚?金国在宋金边境屯兵超过二十万,记住,本兵指的是西线。辽军从年初开始就一直在往夏境增兵,保守估计,其在夏境的兵力眼下也在二十万以上。西军二十七万马步水师,要面对将近五十余万强敌,压力之大,可想而知。”除卫说道。他的话,是有些夸张,故意吓唬范同,但也没有乱放炮。

据情报显示,完颜亮调整西线的军事部署,仆散忠义作为副元帅,接连增兵,详细数目虽然不知道,但估个十五万上下应该不离谱。辽军一直在往夏境增兵,算是原来的驻军,暂时十二三万总是有的,这双方与西军兵力,大概相当,徐卫说压力大绝不是胡吹。

范同再外行,数总是识的,听了这话默然无语,忽然脑中灵光一闪,问道:“大王,既然如此,何以还要裁军?“

“哦,是这样的。从前陕西诸路,主要是为了防备夏军。现在,西夏已亡,但西军的布置格局还是没有变化。本兵是考虑到,现在横山天都山一线俱在我军控制之下,沿边诸路就不必再保持重兵压境的态势。可以载撤一部分,节约军费,体恤民力嘛。”除卫笑道。

范同听罢,面无表情道:“大王体恤民众,这是川陕之福。”

参议军事张庆此时道:“大王,这载军一事,本司早就有此议。只是有诸多顾虑,一直没有实行。此番,倒正好,朝廷派了范宣谕来,可和宣谕使商量着办。”

范同一听这话,忙搭腔道:“嗯,来时,官家就再三嘱咐了,说是整编一呈,由我协助大王,共同办理。”

“那再好不过了!范宣论,你看,咱们是尽快办呢,还是稳步来?”除卫似笑非笑地问道。

范同根本不知道内情,连忙道:“那自然是越快越好。却不知道大王载军,有具体的方案么?”

除卫一笑,给张浚使了一个眼色,后者会意,开口道:“那就由本官给范宣谕粗略说说吧。这陕西六路,仍是御夏时的格局,主才大王也说了,原来宁夏边境的险要之处俱为我有,不必再置重兵防守。所以这载军,就要载缘边诸路,这其中,(露?)延路,现在是对金前沿,自然动不得一兵一卒。“

范同听罢,点了一下头,是这个道理。

只听张浚又道:“泾原路,一直是御夏中坚力量。抗金以来,历次重大战役,泾原路都是中流砥柱,况且泾原路内夷复杂,再加上辽军增兵,也不能动。“

范同又点一下头,表示了解。

“熙河嘛,情况可能范宣谕也是知道一些,要防备吐蕃,也要弹压边戎,现在也要防辽,还是动不得。”张浚道。

范同此时听得邹眉,这也动不得,那也动不得,这么一来,到底载哪里?正当他要去问时,张浚道:“永兴肩负着支援河东的重任,不能轻动,两兴安抚司一来要响应四川,二来保护兴元,还是动不得。如此一来,就剩下秦凤一路,环庆一路。”

范同知道,秦凤一路,原来是徐卫亲掌的,且至今,他还兼任着秦凤帅,而秦凤军也是其一手缔结的亲军。因此饶有兴致地问道:“秦凤要如何裁?”

“自夏亡以后,秦凤军作为策应诸路之后备的作用已经不复存在,宣抚处置司打算裁撤秦凤路,其辖下所部归永兴帅司节制。或者,降格秦凤帅司,与两兴安抚司合并为一,受宣抚处置司亲辖。”张浚道。

范同此时没有回过神来,还问:“环庆如何裁?”

“本司的意见,环庆一路在诸路中,辖区最小,兵力最少,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功,现在西夏已亡,环庆帅司已无存在必要,打算裁掉环庆经略安抚司,其防区分给(露?)延和泾原两路,所辖部队也分给其他两路。我司本拟就此事上奏朝廷,恰好,范宣谕来了,又代表朝廷,所以,就和范宣谕商量。”张浚道。

范同原来是在太常寺勾当,那是个主管祭祀礼乐的衙门,跟军事不挨边。现在升为翰林学士,也是备皇帝顾问,跟军事也八杆子打不着,反正听徐卫要裁军,那是好事。但为了装内行,他在嘴里喃喃念道:“环庆,环庆……”

突然,他心头猛地一跳!脸都变了颜色,脱口道:“环庆帅是……?

“哦,现任环庆经略安抚使乃刘光世。“张浚回答道。刘光世最先是干的环庆副帅,后来才转的正,如果不是皇帝的原因,他恐怕连节度使也当不了。

第126章 闯宫第47章 屠杀第60章 荣归第812章 女真阴险第441章 徐九当爹了第377章 全军狂怒第85章 箭雨第23章 老九这回欢喜了第711章 原来如此第281章 重返陕西第565章 斗智斗勇第707章 兀术第727章 南方军官团第636章 任得敬第754章 心惊肉跳第八百五十五章第一百七十六 音徐卫婚事第243章 观念问题第387章 故人来访第573章 革新战法第八百六十五章第353章 断绝水源第653章 宰相救火第160章 望眼欲穿第392章 徐绍入陕第715章 韩昉入蜀第615章 养寇第250章 齐集定戎第647章 瓜分西夏第八百三十四章第八百一十九章第八百八十章第八百三十四章第74章 禽兽第50章 率部归来第681章 三国同盟第736章 怎么回事第739章 谋而后动第662章 峰回路转第483章 军阀第615章 养寇第342章 又一个秦桧第469章 顽强阻击第八百七十四章第205章 先擒贼王第397章 地下党第331章 见风转舵第282章 爱莫能助第330章 兵临鄜州第54章 两军对阵第300章 铁管火器第43章 蔡大忽悠第453章 总管诸军第671章 契丹使者第673章 徐卫功大第696章 炮弹横飞第47章 屠杀第110章 冲突第665章 兵临杭州第43章 蔡大忽悠第四百一十八章第328章 动粗第四百一十章第763章 决战前夕第728章 将二代第646章 首倡分割第90章 狗血淋头第67章 布局第637章 翻手为云第4章 打砸黑店 并肩子上第八百三十二章第709章 双方罢兵第379章 万年围歼第117章 好险第598章 姐妹较劲第201章 洞房花烛第138章 布防第87章 霹雳炮第390章 同意进攻第770章 徐九仗义第八百七十四章第728章 将二代第792章 摊牌第658章 生死关头第553章 全线反扑第369章 谋划袭击第28章 阎王与小鬼第17章 别高兴得太早第817章 太原郡王第289章 气吞万里如虎第八百七十五章第437章 大刀阔斧第571章 摧枯拉朽第737章 辽国国丧第374章 种师中的嘱托第813章 武力勒索第766章 背水而战第480章 女人的抚慰第543章 发兵潼关第82章 出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