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五十八章一夜天变

契丹是怎样一个民族?源于东胡鲜卑,出自大兴安岭,早为八部,后才有统一的契丹,契丹乃镔铁之意,寓意坚韧不屈,百折不挠。

在遇到最大困难的时候,契丹都能坚韧的应对,甚至是扛下去。

而萧挞里完全不打算向大宋妥协,她知道现在的上京城中已经有些人打算妥协,只要大宋保留他们的财富,就愿意归顺大宋。

这不是什么隐秘的事情,甚至成为上京城中公开的秘密。

街头巷尾都有人在议论,哪家哪家的人说过:“契丹当政便是契丹人,宋人来了若是打不过便是宋人,只要生意照样做,便是谁的顺民!”

这话虽然不好听,但却引起了许多商贾的共鸣,他们觉得与其和大宋对抗还不如成为大宋的人,到时间别说是性命无忧,甚至连生意都能便好。

现在的契丹出口完全是拼运气,基本上卖出多少商品,为何?因为宋人垄断着整条思路,东西即便是运到西域去也卖不出去有什么用?

反而是归顺大宋之后会好很多,到时间货物能买到西方不说,还能买到大宋,大宋有多少人?!是契丹的多少倍?想都不敢想。

这些话虽然没人敢在朝堂上说,在上京城的街头巷尾却有不少。

想想也知道,能说出这些话的人,定然是契丹的权贵之家,因为在契丹只有权贵才能出商贾,和当年权贵出朝臣一个道理。

商人的本性是逐利的,但在国家存亡的时候还想着追逐利益,这就是背叛,若不是这段时间宋军大举入侵,人人都在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这些言论早已够诛灭九族的了。

权贵有自己的特权,在他们眼中自己就应该是永远享受这种特权的存在,谁也不能阻挡他们享受权利,若是契丹不能给予他们,那就自己寻找出路。

这也印证了资本的发展,大宋遭遇了资本的无情,契丹同样遭遇了,不会因为双方之间国力的不同,思想方式的不同而改变。

对于大宋来说这是一场浩劫,对于契丹来说同样也是。

大乱必有大变,否则就天下就不会易主,日月乾坤也不会颠倒,当年大宋的一次威胁,使得萧挞里成功走上了皇位,继承了大统。

大契丹国改为辽,再从辽改为大契丹国,这就是一种轮回,契丹的经济从也经过了这种轮回,由盛至衰,只不过这种“轮回”是有人刻意操办的。

契丹人何时产生这种对财富的追逐?何时出现这种贪婪的态度?

一切都是从效仿大宋开始,效仿是一种不错的起步和学习,但一味的效仿,且只效仿外表形态而不效仿精髓,最终的结果只会出现“大劈叉”。

路走歪了还能走回正道,可思想上的路走歪了,在没有强大的约束下,想要走回正道实在太难了。

就这一点契丹人就学不了大宋,大宋作为汉家往常有着极大的强制性,中央朝廷对地方上的强制性,皇帝对朝臣的强制性等等都在约束着大宋的经济。

这就是集权的好处,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把走歪的路给掰回来。

但很可惜,契丹却没有这样,因为在契丹,朝臣和权贵既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

没有经验的萧挞里在开始的时候看不出其中的问题,她不像赵祯一样有着后世数百年的经验作为基础,知道什么叫金融危机,知道资本的贪婪的本性。

在她眼中只要越来越多的财富流入契丹就好,至于其他的,她才不会去管,但渐渐的契丹变得越来越不对劲,先是从小事上发生改变,一步步的改变。

这种改变最为让人不容易发现,毕竟不是壮士断腕的疼痛,忍忍就过去了,再说带来的好处基本上让人冲昏头脑,看不见好处背后的“大坑”。

待萧挞里反映过来的时候,一切已经悔之晚矣!

权贵手中的商贾已经成为压榨普通百姓的工具,朝堂甚至成为帮凶,而在这个时候让他们放下手中工厂还有可能吗?

让他们在这个时候开仓放粮可能吗?

这些都不可能,因为她已经走进了赵祯精心布置的圈套,这圈套看不见也摸不着,甚至不需要大宋自己动手,只需要小小的财富刺激就能让契丹人自己走进圈套之中。

事实上这一切和萧挞里也脱不开关系,即便是她自己不知道也应该听从张俭的建议,不该在整个契丹推广大宋的经济模式,更应该早早的推行土地政策。

今日的受制于人,也是昔日自己酿下的苦涩,若是早一点听从张俭的建议,对朝臣和权贵入手商贾提出限制,今日也不会需要“割肉”。

萧挞里心中悔恨,但却再也没有机会,只有眼下的一条路能走。

“陛下,该动手了,早些割去“腐肉”便早些获得新生,臣已经在北面安排好了,巨母古城,河董城,卜阻大王府安排好了一切,只要带着上京城附近的百姓离开就好。”

萧挞里望向张俭道:“你这么做多久了?朕虽有耳闻,但从未过问,就是因为出于对你的信任。”

张俭躬身保全道:“陛下放心,老臣这么多年来无有隐瞒,一切都在奏疏之中,只不过……只不过陛下无暇观看,老臣便先一步施为了。”

“并没有毁灭草场改种粮食是吗?”

“陛下英明,北方之地只适合洗兵牧马,并不适合改为农耕,即便是粮食种下去了,也不会有多少丰收,反而会浪费人力物力,您觉得那些趋利之徒会这么做吗?”

萧挞里的嘴角扬起一丝冷笑:“果然是唯利是图,既然如此你又如何保障北方的粮草供应?”

张俭指了指皇宫城外,转头看向萧挞里道:“启奏陛下,整个上京城的东西都是您的,能带走的自然要带走,其中就包括粮食,宋人现在还未靠近上京城,应该是为了拖延时间,集结大军,一举强推。若我契丹在这个时候壮士断腕,必会有所突破,尤其是陛下和太子,越快离开上京城越好!”

“那谁来拖住宋军呢?能征善战的将军都被你调防到了西北路招讨司了,这上京城…………莫非你…………”

第一千六百九十五章人心思动第两千二百四十一章超越皇权第一千九百四十七章还未起的万仭宫墙第两千一百一十二章融入其中第一千八百零三章告御状第一千四百六十一章辽计(下)第一千五百三十八章天子夜寻僧第两千四百三十五章内有乾坤第九百四十五章不拘一格降人才第两千一百六十六章谖草的“秘密”第八章太子泡妞第两千四百八十六章大宋的要求第一千四百九十九章错必改,法必变第两千二百八十章失之桑榆收之东隅第九百七十八章特务头子的首次会面第一千四百三十九章萧挞里的掠夺第二百四十章武举与军旗推演第六百第二十一章草原上的狩猎第一千四百六十七章宋武第二百一十章仁民爱物第六十七章上朝三两事第二百一十七章剑走偏锋第一千五百七十九章国丈“疯了”第八百五十一章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第两千五百六十八章最赚钱的买卖第七百五十五章海晏河清第五百三十一章天子剑出,展赫赫天威第一千八百六十四章波罗王朝的震荡第一千九百三十二章石元孙的布局第三百二十七章茶棚中的赵祯第两千四百三十九章来自“蝼蚁”的威胁第一千六百七十五章赵祯的恐惧第一千九百零二章钱从何出来?第一百一十章将门的生意经第一千三百三十章苏轼的奇谋第三百二十六章赤裸裸的现实第两千六百三十章兄弟三人第一千七百八十八章平衡之道在何处?第两千四百四十七章睡个安稳觉第一千四百六十五章赵祯的“眼睛”第一千九百三十七章功亏一篑第一千零八十二章如何处置女真第八百一十二章祸不单行第两千六百二十五章回家第两千二百三十章期盼已久的“商争”第一千六百三十五章风暴过后第七百二十五章皇后的店铺第两千三百六十五章没有诱饵,也没有主力第八百五十四章入归华夏有何不妥?第两千零八十一章叛逃的边军第一千二百七十四章兵出雄关第九百一十六章太后出嫁第二十三章父爱如山第三百零四章匆匆结束的战争第五百四十九章看不见的打击第一千四百七十九章范仲淹的狐狸皮第两千四百七十二章进入帝国时代第一千五百八十五章塞尔柱的使者第一千二百一十三章海运与迁徙第五百八十四章风正烈,行军急第一千七百六十章大宋的粮食第一千零五十四章奇葩父子第八百五十二章最美的舆图第一千九百八十八章赞普和论逋第七十九章马前卒,军前士!第一千五百七十一章人的本性第两千零二十七章民心的自信第九百六十六章祭天,天有灵第九百四十一章辽朝的想法第两千三百零九章丁掌柜的背叛第一千九百二十五章阿母城之战第两千五百五十二章贵女王柔第一千九百零五章图格鲁克的抉择第一千二百六十三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一千五百二十五章无形的较量第一千九百八十六章把自己变成活佛第六百八十六章突如其来的炮声第两千一百六十三章围观大理寺第一千一百零四章自掘坟墓第五百八十九章不同的态度第两千零八十四章罪人的底线第一千六百二十七章人性中的恶魔第二百一十六章当众打脸第七百四十七章年关(上)第一千九百零九章秋狝依旧第两千零一十二章宗哥城外第一千四百七十五章重铸“脊梁”第五百三十四章宋军突至第一千六百三十七章三代蓄锐,一朝而行第二百七十一章李元昊第两千三百九十六章赵祯的抉择第一千八百四十四章天竺难民的作用第两千五百零六章赵祯的“野心”第两千一百三十章在劫难逃第五百一十三章北伐在即第两千四百八十二章自取其辱的罗马第两千三百八十六章阴谋又起第两千零七十五章不寻常的械斗第一千八百二十八章路分二治第七百二十六章无价之宝?破烂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