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六十一章政策引导

还没等王韵去请旨,赵祯的旨意便由三才送来了,尖着嗓子让粮商们接旨,旨意很简单,就是让他们从大宋境内把多余的粮食运来,以各州府的常平仓陈粮为先。

赵祯当然清楚这是一个多好发财机会,钱财当然不会单单是这些粮商赚了去,朝廷也是要赚钱的,当然也包括自己的左藏库。

大宋的粮食是不值钱,但千里迢迢的运送到草原之后,路上的成本不算钱吗?再有这里还是卖方市场,也是刚需市场。

草原上的部族正在被饥饿折磨,恨不得把草根都填到肚子里,当然他们已经开始这样做了,现在大宋的粮食来了,价钱也算是他们能接受的范围之内,和生命相比什么样的价钱接受不了?

大宋的粮食不光是销往茶扎刺部,还要为以后做打算,比如拿下契丹之后,拿下整个草原之后,草原上的部族看似人口不多,大的部族也就几万人,最多不会超过十万,小部族也有一两万人甚至更少的几千人,但架不住这些部族的数量多啊!

他们分散在草原的各地,但总是需要粮食的,到那时候大宋再把粮食的价格压低,薄利多销而赚钱岂不是很好?

至于吃的惯吃不惯根本不存在,大米白面这种主食难道不必草原上或是高原上的青稞要好吃?

只不过是草原上不产粮食罢了,否则人家才不会放着大米白面不吃去吃粗糙的青稞。这是养成的习惯不假,可那是条件所限!

草原就是拯救大宋农耕的一剂灵丹妙药,赵祯打算利用这里成为大宋粮食的销路,这是赵祯的一条拯救计划,从一开始草原就是几乎中重要的一环,这盘棋到这里才算是把大宋下活了。

朝堂之中已经出现放弃农业的声音了,从工厂赚取的钱财所缴的赋税已经太多太多,大宋工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必然会排挤农业,农业需要占据大量的土地和人口,而工厂也需要人口。

资本的不断转变让工厂开始和土地争抢人口了,于是有人提出既然南海之地的农庄大量出产粮食,为何中原还要生产粮食,不如把农人从土地之中挪出来,进入工厂生产商品,如此便能增加国朝的税收,也提高百姓的生活…………

赵祯最不希望的局面正在缓缓出现,这一点类似于数百年后英国的“羊吃人”。

当时英国毛纺织业的发展,羊毛的需求日益增加,市场上的羊毛价格开始猛涨,养羊成为一个有利可图之业。于是,英国的乡绅、贵族纷纷把自己的土地和村社的公共土地用篱笆圈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有的还用暴力手段将农民的土地圈为己有,用来放牧羊群。

牧羊所需要的劳动力有限,原先在乡村劳作、生活的大批农民失去赖以养家糊口的土地,被迫离乡背井,沦为流浪者,这些人又被低价雇佣到工厂之中劳作,血汗工厂同时出现。

现在的大宋也出现了这样的影子,毛衣成为了冬日里取暖的必备品,大宋的平凡之家也能买上一两件,于是这种“紧俏货”便成为大宋工厂最趋之若鹜的产品。

商贾想尽办法的收购农人的土地,然后在土地上放牧或是盖工厂,得益于大宋的基建,交通便利之下,工厂也不一定要盖在大城市的附近,于是商贾便把注意打到了县城或是镇子的土地上。

大宋的县城和镇子一般都有公路相连,完全可以抵达州府一级,到了那里还有专门的货运递役可以运输,不怕交通不便。

这些商贾都是正规的,他们每年都向朝廷缴纳相当可观的税收,所以朝臣中才有一部分提出这样的建议,当然,朝中的三省六部相公们却有着不错的眼光,坚决斥责了这一荒谬的说法。

大宋和华夏的历代王朝一样,都是农耕立国,工业虽然大力发展,但还没到能完全取代农业的时候。

因为大宋百姓的人口呈现出了爆炸式的增长,生育这种人类的本能在这个时代几乎是人人提倡,根本就没有计划生育一说,谁家要是不生孩子,那就定然是脊梁骨都会被邻人戳断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传宗接代,续存家族香火别说是在这个时代,就是放在千百年后的后世也被华夏的家长视为金科玉律,是不可更待的天责和使命…………

人口一多,需要的粮食自然也就越多,这时候大宋的粮食产量惊人,还看不出什么问题,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啊!

万一大面积的天灾出现,万一需要大规模的用兵或是镇压叛乱,到时看似充盈的国库存粮就会瞬间捉襟见肘。

现在赵祯要做的就是引到资本,让大宋的朝臣看到,粮食是有销路的,粮商也是能赚到钱的,从什么地方?当然是草原上!

大宋的粮食卖到草原上绝对能赚钱,而且还不是少数,只要让人们看到这一点,便心中有了底,农人便可以增加投入和生产,大宋的耕地面积也不会减少,至于朝堂之中反对的声音,以赵祯的个性定然是要秋后算账的…………

粮商在看到圣旨之后,便心中大有信心,开玩笑谁不知道官家才是大宋真正的财神爷?!这么多年战争赚取的钱财还少吗?

至于商贾之道也是官家给指的明路,当年蔡记虽然是蔡伯俙主持,可官家在幕后做的事情精明的人稍稍一想也该知道。

既然官家说粮食在草原能赚钱,那就一定能赚钱!

粮商们屁颠屁颠的走了,骑马奔驰的飞快,要不是他们身型臃肿,三才都怀疑是不是草原上的百姓了。

“嘿!瞧见没?官家的旨意一出,这些粮商便飞也似的回去了运粮了,瞧瞧茶扎刺部的模样,粮食在草原上还能不好卖?这些人还都是大粮商,这点脑子都没有。”

王韵却是苦笑的望着他:“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些商贾若是不见官家的圣旨,万万不会如此爽快,他们调来的粮食能卖给草原上的部族?是卖给大军的!”

“嘎?……”

三才微微一愣便反映过来,还真是这样,大军已经把粮食给了茶扎刺部,现在呼伦贝尔城中的存粮只够大军吃上十来日,到时间粮商把粮食运来…………

三才狠狠往地上啐了一口:“真是无商不奸!这笔买卖倒是划算的紧!”

王韵白了他一眼:“朝廷买他们的粮食不亏,别忘了他们还要交税,又回到三司的手中了,如此算下来还是划算,这些粮商们都知道,也是故意为之,就是为了讨官家的好,为以后行商草原做准备嘞!”

三才一时间说不出话来,没想到其中还有这些门道。

第两千六百一十一章上帝的代言人第两千两百零六章死骑的“管事”第五百九十六章皇帝的棱角,临战第一千四百七十三章乾坤在握第一千零二十四章黑暗的森林第一千八百七十七章援军抵达第一千八百一十四章炮弹是怎么出现的?第一千二百七十六章王铁鞭第一千九百七十九章三七分账?第七百六十六章暴露的对手没有威胁第五百零一章黑手遭遇黑手第九百二十四章大宋天子是何人?第一千八百二十一章吐蕃的何去何从第两千零六十六章太子与宰执第两千章时代的束缚第六百七十七章夜行第一千四百九十九章错必改,法必变第四百三十三章皇后的恐慌第两千零五十一章天才的角厮罗第四百二十二章生命换来制度第两千三百五十七章“怪物”第六百二十八章东京城的暗流第两千五百五十七章宋之高昌第两千三百三十章琉球归附第一千三百一十五章妖人第两千三百四十三章西边的异动第两千四百二十八章东方文明的崛起第两千五百五十七章宋之高昌第九百四十七章安插宗室第八百四十六章取舍之道请假!第两千三百四十八章时代的规则第三百零七章保家卫国者,方是大宋好男儿!第一千八百六十八章曲女城大火第六百四十一章皇后垂帘第一千零五十六章秘阁之对第两千零五章角厮罗的解释第两千五百一十四章“民意”?第两千五百三十二章敏锐的人第九十四章宋小乙的身世第八百一十七章君王的艺术第五百四十一章人间炼狱第八百六十六章清闲的欧阳修第一千九百九十六章宋军的弱点第两千四百二十四章上都护府第一千五百三十九章宗教之争第五百九十七章帝王的较量第一千四百五十一章这个问题没有答案第九百九十九章落榜学子大骚动第六百六十八章迁都之谋第四百七十七章意外收获的蒸汽机第一千六百五十四章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第两千三百五十六章坚如磐石,动如潮海第两千二百六十一章王家的麻烦第一百三十八章太子坐判开封府第两千零六十五章看不见硝烟的战争第四百一十五章一触即发第三百二十章雪灾中的柳三变第一千二百一十三章海运与迁徙第一千七百七十章草原的特殊性第一千四百八十三章海外的封地第一千四百五十一章这个问题没有答案第一千五百一十九章三书六礼第两千零七十五章不寻常的械斗第三十八章土法炼钢第一千六百五十三章契丹有子第一千七百九十七章官员的权与责第七百章表里山河第一千九百六十一章逻些城旧事第一百二十八章吐血的八大王第两千三百一十九章帝王之怒第一千五百五十七章剑气冲牛斗,横扫西北狼第一千六百六十九章“倒下”的契丹第八百六十八章没藏氏的应对之策第四百九十二章蔡伯俙的毒药第一千六百八十一章万象更新第两千一百七十一章临走前的反击第一千七百零五章大宋之局第两千一百七十六章“龙生九子”第一千八百八十六章是人还是神?第两千一百二十九章谁撑到最后第二百二十七章皇帝的亲姑姑第三百二十八章蚕食倭国第一千八百四十七章沈括,时耶命耶第一千六百六十五章他赵祯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第三百九十七章意外发生第一千五百六十三章勿动,动,则国灭第一百五十三章夜晚记事第一千九百二十六章高高的京观第五十三章干一些出格的事情第一千九百三十八章成功的一半第两千四百八十三章教宗的到访第两千五百零七章范仲淹的脑壳第一千六百七十九章回还是不回第两千零七章君臣对奏第两千一百六十八章三方纠缠第两千二百二十六章敌人还是朋友?第两千一百八十一章“执剑人”第一千八百三十三章攘外必先安内第五百九十七章帝王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