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一百四十七章对抗无处不在

直道赵祯离开的时候,贤觉还是感觉自己在云里雾里,他没想到临走之前皇帝居然会说出如此赤裸裸的话。

“你在朕面前根本就没有选择,去吐蕃传教乃是佛门必须为之,否则佛门在大宋定然会更加难以前行!”

赵祯并没有安抚佛门的打算,事实上他根本就不需要,佛门和东城豪门之间的勾连用离间计并不好使,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釜底抽薪。

把大宋佛门的主力抽调到吐蕃去,如此一来自然而然的就能瓦解佛门和东城豪门之间的联系。

那些人可都是一切向利益看齐的,一旦佛门遭受如此打击,最终的结果自然是被他们放弃,寻找新的利益伙伴才是东城豪门最想要做的事情。

这个世界上离开了谁都照样运转,大宋的佛门已经接连遭受打击,百姓们对宗教的信仰已经见到了最低点。

而赵祯就是利用冠冕堂皇的理由对佛门进行最后的绝杀,他不可能没事跑到大相国寺和贤觉和尚讨论佛门唯心,唯识的说法,他是皇帝,不是高僧,更不是辩论者。

佛门的边缘化做的实在是不好,他们不像道教,能够做到避世不出,佛门之中永远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永远都是前来许愿,还愿的百姓。

想要改变佛门,基本上不可行,赵祯也尝试过,但效果并不理想,在各种手段都使用过之后,赵祯发现,唯有“祸水东引”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作为帝王只要不提倡佛教,佛教就不会太过壮大,眼下既然有机会利用佛教对吐蕃进行文化入侵,难道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离开大相国寺,坐在马车上的赵祯便觉得自己的决定无比正确,既打击了佛门和东城豪门之间的利益关系,又对吐蕃进行了一次文化入侵,同时还为大宋解决了一个隐患。

作为帝王,赵祯非常重视布局,眼光一定要放得长远,这是他多年执政所发现的秘诀,一旦落后便会处处被动。

赵旭在这方面做得还算不错,赵祯已经打算把大宋科举以及文化的改革交给了他,对于之前欧阳修的事情,赵旭处理的很好。

没有大张旗鼓的调查,只是单独的和欧阳修说明了事情的严重性,毕竟欧阳修也曾经是资善堂的讲经师傅,作为太子的赵旭和他之间的关系自然亲厚。

作为礼部尚书,身负改革文化的重任,同样也是他所追求的事情,欧阳修当然知道事情的利害,那些人利用莫须有来打击自己,为的就是使这次文化上的改革胎死腹中。

儒家定然是最不希望见到百家争鸣的局面再次出现的,而儒家的势力极其庞大,看似只有孔家在其中,可事实上又有多少官员也深陷囫囵。

一旦出现学术争鸣,那必定会在朝堂乃至整个大宋掀起一场大变革!

而赵祯要的就是这种大变革,这不光是推翻为儒独尊的地位,更是要解放人的思想,这是一盘更为庞大的棋局。

为何华夏的统治以及观念千古未变?最重要的就是在思想上禁锢,一旦出现百家争鸣,学术争鸣,那便会为大宋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

现在的大宋需要的不再是绝对的稳定和统治,不断增加的人口,不断繁荣的经济,不断出现的工厂和新鲜事物使得这个时代需要一种能跟的上,满足的了的思想。

无论是墨家,还是法家,无论是兵家还是道家,各种各样的思想碰撞绝对能给大宋,或者说沉寂数百年的华夏思想带来全新的动力。

当然,赵祯也是不希望看到儒家继续一家独大下去,一个占据绝对地位的思想时间长了一定会出现教条化,顽固化的,而这样的思想一定会阻碍时代的发展。

并非是说儒家不好,相反儒家的学说经过数百年的研究已经达到了绝对成熟的地步,其中有着大量成熟的经验以及世间至理名言。

事实上赵祯并非是在打压儒家,单纯的打压不光收效甚微,引起反弹,甚至会让人厌恶,这是赵祯最不希望看到的。

不能打压,那最好的办法就是并举,把所有学术的地位提升到和儒家一样的高度,这其实就是变相的打压。

自然,和后世一样,在所有学科中还是会出现最重要的,儒家便是如此,虽然百家争鸣,但儒家的地位依旧属于百家中的领先者。

这段时间欧阳修的事情已经过去,毕竟扒灰这样的事情对于一个六部相公来说实在是太不体面,手段也令人不齿,在开始的惊讶过后,无论朝堂还是民间已经把这个“瓜”给吃完了,于是乎人们开始发现这样的手段太过卑鄙,无论是朝廷的邸报还是民间的杂报都把矛头指向了追查幕后主使者。

身为右言正的钱明逸自然是第一个倒霉的人,关于他的种种事迹都被翻了出来,民间舆论也立刻倒向了欧阳修这边。

毕竟事情并非是因欧阳修而起,而是因为他的侄女通奸一事而出,所以本质上和欧阳修本人并无关联。

事情的头绪被理清之后,冷静下来的人们就会把矛头再次指向颠倒黑白的人,钱明逸在官场上的仕途算是走到了终点。

愚蠢的他被人利用还不自知,当然只要赵祯知道他是否被人利用,之所以这么积极的对欧阳修进行弹劾,其中怕是更多的因为利益相关。

若是把关系梳理起来,就会很清楚的发现,钱明逸的举荐人是吕夷简,而吕夷简和东城豪门的关系又不简单,同样收益的人还有孔家。

所以赵祯很清楚的便发现,孔家和东城豪门也有联系,也就是说他们也是一条船上的人…………

赵祯没有轻易的去打动那群人,因为他们已经是大宋的庞然大物,瞧瞧他们做得事情和复杂的关系网。

东城豪门和孔家有联系,和佛门有联系,和官员有联系,这说明东城豪门已经成为大宋的一个集团。

他们依旧是以家族为根本,不断的进行利益牵连和绑定。

而自己要做的就是斩断他们的触角,无论是打压佛门还是改革文治,都是在和东城豪门进行对抗。

第四百五十八章大宋的“贺礼”第一百六十二章恩与威第两千五百二十章赵祯的先见之明第两千零六十三章欧阳修的词第一千六百八十五章蔡伯俙与毕世杰第两千二百二十一章贬为庶民第七百七十七章迁都开始第一千三百五十一章无间道第三百八十四章二王毙第一百二十一章神州赤县,华夏正朔第一千四百七十八章万世之法!第两千一百九十九章孙良的筹码第七百三十二章契机,彩票,竞技场第一千二百七十八章一副舆图第一千八百四十八章读书人更狠第一百七十四章硕大无比的贞节牌坊(五千字大章奉上)第两千零七十一章宫墙上的老倌第两千五百五十三章李将军鼠三第一千三百五十三章史书从此无倭国第三百二十四章真定曹家第两千四百三十章时代的灵魂第三百七十四章大宋,大不同!第二百一十三章夜,登高守灵第一千八百三十一章小手段不足大谋第一千四百八十章君臣宫帐话尚武第五百零八章独醒的张俭第一千七百八十五章成善皇后第两千一百四十一章弥勒教的背后第三百五十一章记里鼓车第一千五百九十一章无辜的赵祯第九百章兴庆府的动荡(下)第两千三百三十八章战争即是国力第两千零五十六章矛盾初现第一千七百三十三章磨合中的草原第五百八十三章“意外”泄漏的消息第二百三十八章当官不坐衙的蔡伯俙第两千一百三十一章智慧和尚的真面目第两千五百四十八章广告效应第七百二十六章无价之宝?破烂货!第七百五十四章万国来朝第七百五十六章宋与辽第两千四百五十七章旧漕新运第两千两百章尘埃落定第九百二十三章公主是亲闺女啊!第两千零一十九章宋军初败第一千五百六十三章存人失地第一千七百八十四章契丹人入宋第两千二百二十九章长老齐聚第两千五百五十六章皇帝的手段第一千三百零五章辽朝的留学生第六百第五十六章无人能挡第一千七百六十九章彻底打碎的枷锁第一千九百二十七章放弃第一千四百四十六章杀不得的理由第一千九百五十六章孔宗愿的妥协第两千四百三十四章前往“女王谷”第一千四百四十三章完美的伏击第六百七十二章东山再起第一千五百章赵祯与王安石与“三不足”第十五章该出手时就出手!第四百四十七章铁骑锋芒第两千一百三十九章神都城中的“臭水沟”第一百一十九章棋子第五百八十四章风正烈,行军急第两千一百二十一章当官的本事第两千一百七十五章一年四季,一年四祭第一千三百一十九章北京城第一千九百零三章战争的序幕拉开第四百六十八章囚母收权第两千三百七十五章人的根本第六百第二十一章草原上的狩猎第一千八百九十六章王师骤至第两千零九十章被吓哭的吐蕃人第四百三十六章宰相请辞第一千九百四十六章千年不坠的家族第七百一十五章皇帝回宫第一千八百六十章地崩山摧第两千六百三十四章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两千一百二十二章贾昌朝的作用第三百八十四章真实的谎言第一千二百二十二章石批德撒骨的揣测第一千零六十五章大宋的第一道安保第一千八百三十一章小手段不足大谋第两千四百五十九章历史的车轮第一千四百八十九章朝廷的衡量第一百六十一章东京城的早晨第两千三百四十二章“非人”的王韶第两千一百五十一章国法之辩第一千六百三十六章贸易与战争第两千五百三十章有其父必有其子第两千五百一十五章使团归来第两千一百五十六章各族入华夏第一千四百二十一章伏击第一千零九十三章官子之祸第九百一十九章无解的天子,不甘的凤凰第七百二十九章蹴鞠的魅力第一千九百一十五章“老朋友”约翰第一千三百二十九章磨刀霍霍向张俭第一千七百九十六章旅程才刚刚开始第六百三十三章计将安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