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八章迁都之谋

包拯的意思赵祯当然知道,但把析津府上升到北京也是必须进行的,包拯看不见未来发展的局势,大宋的力量和重心将越来越多的向北方转移。

随手拨开一根挡在小路上的树枝,赵祯回首对包拯道:“你说的这些只要肯下功夫都是能解决的问题,而大宋对草原的掌控却是必须进行且不可回避的问题,如何对草原加强掌控?那必须在这里设置一个政治文化乃至军事的中心,析津府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单单如此还不够,朕还要给它陪都的称号。”

包拯还打算反对,毕竟在他看来此事当在回京之后同朝中的文武百官共同商议才是,总不能官家一想便决定,难道官家打算废掉宰相的用印之权,以中旨行事不成?

把析津府定为北京是赵祯早就筹划好的事情,这也是他控制草原的第一步,并且也是迁都北京的重要计划之一。

拿下草原并不等于永远占据,历代中原王朝的教训可不少,赵祯从他的历史中见识过控制草原最有效的办法,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夏竦知道包拯说不过官家,笑眯眯的看着包拯在官家面前吃瘪,他自己可不打算帮包拯的忙,自己跟随官家捞的战功相当多,多到了朝中某些人眼馋的地步,可要小心谨慎些才行,这时候得罪管家,除非他癔症了!

再说不就是把北京从大名府换到析津府吗?有何不妥?所谓的北京就应该在大宋的北面,此时的析津府不就是在大名府的北面吗?官家把析津府定为北京合情合理嘞!包拯就是爱较劲,顺着官家的话不就行了?

如今的官家可不是普通的一国之君,而是举世无双的千古一帝,官家做的事情宣扬出去,怕是在民间会被神话,真的能成为和孔圣人一样的人物。

连夏竦都能想到的问题,赵祯自然是早就做好的准备,指了指地上的石子道:“干净的小道上出现这种搁脚的石头该怎么办?”

包拯虽然不明白赵祯的话,但还是中规中矩的说道:“自然是挪开了。”

赵祯又指了指天空问道:“为何日升日落冬去春来?”

“时分昼夜,四季轮回,这乃是天道。”

赵祯笑道:“最北之地设陪都镇守草原有何不妥?析津府乃燕云重镇,我天威皇宋拿下燕云十六州难道不需在此地设陪都?此乃我皇宋大善之举,亦是告天下人我皇宋决心责任!也是大势所趋,这便是朕定下的天道!”

包拯被赵祯说的哑口无言,确实,把析津府改为北京没有任何问题,即便是回到了东京城朝中的相公也都会赞同,支持官家,但包拯和他们看到的不一样。

他总是觉得官家对析津府升为北京这件事太过看重,要知道大宋虽有四京,但唯独东京城才是大宋的中心,包拯总觉得官家对析津府太过热衷了些,他记得当年官家曾经说过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话,如若析津府变成北京,那也就自然成了新的国门……

其实包拯并不是担心把析津府升为北京,而是担心官家——迁都!

不知为什么,包拯有一种强烈的预感,总觉得官家对析津府的看重超过了其他地方,甚至连东京城都比不上析津府在官家心中的地位,但他现在没有确实的证据说明官家打算迁都,只不过是把析津府升为北京而已。

暗叹一口气,包拯放弃了自己的坚持,算了,此事自己也是管不了,迁都对于一个中原王朝来说实在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官家身为一国之君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如若官家圣明若圣,即便是迁都也会处理好琐事,准备完全,这么多年来官家好似还真没有做过无理之事。

包拯不再说话的模样被赵恒看在眼中,这老倌也算是难得的通了情理,要按照他往昔的脾气,此事定当不休,单单是上谏的次数怕是就会把自己烦死。

对于迁都北京这件事赵祯是势在必行的,无论是转移政治中心开发西北,还是加强对广袤草原的控制,都必须以迁都作为先天条件,只有迁都北京才能扩大影响,使得许多难办的事情迎刃而解。

但迁都的阻力之大,从包拯的身上就可见一斑,他的心思赵祯岂能看不出来?看来自己的动作很明显了,但一旁的夏竦为什么绝口不提……显然这老货是想明哲保身不打算牵扯到迁都这件复杂的事情中,果然是官场上的老狐狸。

越是这样赵祯越不能轻易放过他,待包拯走后,赵祯特意拉着夏竦的胳膊道:“夏参政一直伴随朕之左右,又是最早跟随朕北伐的文官,对燕云之事所知甚详,朕还要好好和你聊聊!莫要急着走……”

夏竦身体微微一僵,他正准备和包拯一起告辞,已经牵扯到了析津府之事,距离官家迁都的话题就不远了,即便他夏竦在装傻也没用,这时候脚底抹油走为上策啊!

可偏偏事与愿违,他包拯想上谏没机会,而自己想开溜也没机会,官家的眼光是越来越毒了……

夏竦欲哭无泪的说道:“官家还有何时?老臣虽然一路追随官家,但凡是都以官家马首是瞻乾坤独断,老臣怕是没什么作用。”

“诶?!夏参政怎会没有作用,就这避重就轻的功夫还是相当炉火纯青的嘛!朕打算迁都析津府,你有何妙计?”

赵祯不以为意的一句话让夏竦差点吓死,没想到迁都二字从官家嘴中说出变得这么的不以为然,这简单的两个字可要在朝堂掀起多大的波澜,朝臣们还不得吵的不可开交啊!

微微苦笑夏竦无奈的说道:“既然官家已有定意,何须与老臣商谈……”

赵祯脸色变得寂寞,悲伤中带有一丝无助的说道:“朕虽为一国之君,却没有几个真正能说得上话的人实在可悲,现在连迁都之事你夏竦都不愿对朕吐露真言,朕这个皇帝当的还真是窝囊啊!”

面对皇帝的如此“真情”夏竦的汗毛都炸了起来,他才不相信这是官家的心里话,这么多年来他实在太了解自己的皇帝了,从他手中吃的亏也是最多的,在自己眼前演的这出戏,夏竦死都不会上当。

夏竦脸色一正的说道:“官家,君臣之间不当以计谋之,还请陛下正色!”

赵祯干咳一身,没想到自己的表演如此拙劣……不会,不是自己表演的问题,如若面前的人不是夏竦而是狄青肯定不会这样,主要是夏竦这只老狐狸太狡猾了!

嗯,赵祯微微点头,没错!是夏竦太狡猾了!一定是这样!

第一千五百六十八章无处不在的大宋商贾第五百二十三章赵祯多出的“儿子”第一千六百九十五章人心思动第五百三十七章大宋,背嵬第一千七百六十五章借刀杀人第一千四百六十四章帝王的自私第八百五十六章京观武军,愚蠢的代价第一千四百八十章君臣宫帐话尚武第一千五百三十七章东南第一州第一千九百零七章蝴蝶的翅膀(上)第六十章权利的欲望第三百七十五章辽朝的担忧第一千零二十二章飞蛾扑火第三百八十四章二王毙第一百零七章杨贤妃的诱惑第五百九十九章耶律宗真的围点打援第一千四百一十章没有和谈第九百二十二章天子夜宴第四百八十七章皇宫中的五角星第六百二十七章战争的经济效益第两千六百二十八章胡柯的本事第两千零八十一章叛逃的边军第九百二十六章盛市大同第一千四百六十三章勿相见第八百四十九章钢锋重骑第一千九百八十二章离开神都第一千七百零七章知府事曾巩第一千五百九十章阴谋家第四百五十九章小小的青盐第一百三十八章太子坐判开封府第一千零七十九章大海即是归宿第两千零三十八章百家争流第九百二十二章天子夜宴第一百八十六在商言商第一千二百零五章大宋出兵第一千四百七十一章开往大定府的火车第四百八十五章皇帝酿啤酒第二百六十五章坑一下老丈人第两千五百三十二章敏锐的人第两千三百六十三章恐怖的战损比第一千零一十七章蔡伯俙的“阴谋”第八百四十五章帝王权术第两千二百四十五章阙楼之上第四百八十五章皇帝酿啤酒第五百四十六章帝王何时归第一千九百二十五章阿母城之战第七百一十四章自己作死第一千三百八十六章换一条路第两千零七十二章利益牵绊第五百一十七章天子出征第一千九百二十二章大到让自己恐惧第两千一百九十九章孙良的筹码第一千三百四十五章大宋的官制第二十九章别人眼中的垃圾却是另一个人的宝第四百一十六章大宋的广告第一千二百一十四章大宋的帆第两千二百一十九章三司会审第七百九十章大宋中心第两千六百一十六章如何融入西方?第一千七百三十九章大宋的说客第两千三百五十五章积石关第一千六百五十四章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第一千五百零九章天国王朝第两千二百六十一章王家的麻烦第五百二十四章小人的便宜占不得第一千一百零五章战争已经开始第一千六百五十四章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第四百零五章辽朝赵安仁第一千九百二十七章放弃第九百八十二章宋辽之间的心思第一千六百五十四章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第二百零三章大医救国第八百五十章大宋重骑,所向披靡第两千一百零八章豪门崛起第三百三十一章税,国之本也第一千四百八十八章帝王回朝第五百五十三章狄青的情商第二百九十二章军万事俱备第两千一百四十三章利益的交换第一千零六十二章夜观范希文之疏第一千七百六十五章借刀杀人第二百三十六章炸膛的火炮第一千八百九十九章一赐乐业人的末日第一千三百八十二章倭国的女皇第七百八十七章扬长而去的独夫第一千五百七十四章工匠与学者的不同第两千零八十三章神秘的商人第一千零九十五章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第二百二十六章丑闻,臭不可闻第一百六十二章恩与威第两千五百一十八章相信自己的东方民族第四百零七章油盐不进的宋朝君臣第五百五十二章“赵二爷爷”留下的难题第四百五十二章老子就是神!第一千六百八十二章契丹新相第一千零五十六章倭人初见盛世第七百六十九章撤离上京城第八百二十九章西平府之战第一千零四十二章蔡伯俙使倭第三百五十五章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