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章 开不了口

绍圣元年,正月二十,太学。

太学现在已然不同于以前,纵然依旧是世家子弟居多,但清理了那些来混资历的,不学无术之徒,增加了不少寒门生员,加上李清臣,沈括等人的多番整顿,太学逐渐向好,学研之风日浓。

在一间学舍内,坐着三十多个十六七岁的少年人,不远处,李清臣,沈括以及太学一干教授,博士。

他们神情认真,专注,看着前面拿着书,认真讲课的章惇。

章惇满脸严肃,不苟言笑,教课也是一字一句。

这是当朝大相公的课堂,每个人都竖起耳朵,认真的听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德在于修身,身不正而人不行,人不行,纲纪崩,天地乱,圣人匪也……”

章惇拿着书,站在前面,走几步,念一段,而后加上他的理解,朗声而出。

《大学》来自于春秋,是儒家经典,在座的无不熟读,各有理解。但作为当朝大相公的理解,那就一种标杆了。

章惇本身就学识渊博,是当世大家,但从他嘴里出来的,尽可能言简意赅,并不是在专研经义,做道德文章,相对于务实。

沈括坐在后排,他认真听着,思索着。

章惇是在讲课,他的言谈举止,都在透露着他的施政思想,方向。

太学的生员,现在都是经过严格的考核,精挑细选进来的,可以说,只要不出幺蛾子,他们的前途必然是一片光明。

是以,他们格外认真,这是大相公,他的课不好好听,好好学,留个好印象,不是作死吗?

章惇拿着书本,有些刻板的足足讲了半个时辰,他放下课本,在教课小桌前坐下,道:“讲完了,你们可以提问了。”

大宋的讲课,基本上就是两部分,老师先讲,后面学生提问。

众人你看我,我看你,一时间没人开口。

他们是新的一批学生,因为年假,很多人都回去了,留在京城,能被‘邀请’来听课的并不多。

好一会儿,终于有一个太学生,站起来,恭谨的问道:“大相公,学生想问关于朝政,不知可否?”

不止是学生,哪怕李清臣,沈括都认真起来。

从神宗的‘王安石变法发’,到元祐六年末的‘新党新法’,再到而今逐渐成型的‘绍圣新政’,一路上,都是备受争议,甚至于,遭到了天下绝大部分人的反对与抨击。

赵煦让章惇来讲课,本身的目的就是宣传‘绍圣新政’的方针大略,争取支持。

章惇看向他,道:“问。”

这个学生穿着很朴素,还有不少补丁,但面容异常干净,他有些紧张,还是抬着手,肃色道:“学生敢问大相公,‘绍圣新政’,能成功吗?安石相公前车之鉴,您为何还坚持‘新法’?”

李清臣看着这个学生,本来紧绷的脸色稍稍和缓。

这个学生还算懂事,没有问过于敏感的问题。

沈括面色如常,这个学生问的,其实也是很多人想知道的。

‘王安石变法’,其实在神宗朝两度罢相后就已经失败了,神宗皇帝改元后,‘新法’便停滞不前,趋于崩坏。

高太后垂帘听政后,彻底废除‘新法’,算是彻底终结。

纵然‘新党’再恨,再愤,在当今绝大部分人看来,高太后其实是收拾了残局,稳住了大宋局势,替‘新党’擦了屁股。

‘新党’反复,再次掌握朝堂,‘新法’演变成了‘绍圣新政’,要再次掀起轰轰烈烈的变法改革了。

章惇面容严肃如常,点点头,道:“你知道修黄河治理吗?黄河泛滥千年,从古至今,历朝历代,从未停止治理,但从未成功,我朝也兴师动众,甚至于几次易道,水患难解。治国与治河一样,明知道苛政如虎,贪腐盈野,百姓生于水活,天下沸沸,正如黄河滚滚,浊浪拍空,随时可能决堤,淹没大地。我以及我的同僚们,要做的,并不是彻底功成,而是采取行动。‘绍圣新政’的真正意义在于作为!”

这个年轻学生愣神,有些没反应过来。

他只是简单的问了个问题,怎么就引出这么多。

还有,大相公,好像没回答他的问题吧?能不能成啊?

沈括与身边的一些太学的教授,博士对视一眼,轻轻点头。

其他学生也左右互看,有一个学生站起来,抬着手,道:“大相公,学生敢问一句,今日大相公推翻祖制,后人亦会推翻您,如此反复之下,江山动荡,社稷不安,于国于民皆是大弊,为何大相公还是坚持如此?”

这个问题,就尖锐了。

李清臣,沈括都拧眉,一些教授,博士不安的挪动屁股。

‘祖制’涉及了太多东西,不单单是‘祖宗定制’那么简单。

祖制,依托于礼法,礼法之下,‘仁孝’字是核心,‘孝’是为人之本。

连祖宗之法都能推翻,不就是‘不孝’?

‘不孝之人’,还是人吗?

章惇不以为忤,平静的拿起茶杯喝茶。

李清臣,与沈括等人静候,心里在想着,换位,他们该怎么回答。

‘礼法’传承久远,最为根底的,就是‘周礼’。

实际上,礼法与现实有诸多冲突,就拿英宗皇帝的‘濮议之争’来说,就是礼法与现实的冲突,最后被折中处理。

但这种折中,只是政治上的‘和解’,并不能真正解决礼法与现实的根本性冲突。

在后世,大明朝还出现了‘大礼议’之争,最终也是以嘉靖皇帝全面胜利告终,礼法屈从于权力。

章惇喝了口茶,在众目睽睽下,道:“这个问题,朝廷以及官家在不断的向朝野解释,解释了不知道多少遍,但总有人问,不停的追问。作为当朝大相公,我不能不回答,那我就再回答一次。我不说什么时移事易,弊政当改这样的话。你说,我们改祖宗,后人就要改我们,我同意。后人要改,一定要改。因为我们的‘新法’不是永世良方,治不了千秋之国。你说,一改就造成动荡,为什么会造成动荡?是什么人在动荡江山?他们图谋什么?换句话,我们现在在改革弊政,是什么人在阻止,什么人企图动荡?他们打着‘祖制’的幌子,是在维护江山社稷,还是在维护他们的荣华富贵?我们坐在这里,风雨不着,衣食无忧,这些是来自哪里?——民,,只有民。但他们开不了口,说不了话。”

章惇说到这里,戛然而止。

第三百六十二章 日进斗金第五百七十五章 来人第七百一十八章 混乱第三百四十六章 暴露第六百二十四章 旋涡第四百零五章 阻力如山第五百五十二章 一根胡子第一百三十三章 惊天动地大事件(求订阅)第六百六十四章 难想第七百六十五章 吃席第三百二十八章 牌面第五百二十八章 治家第一百三十八章 再等半个月(第三更)第六百八十五章 微妙第五百九十九章 目光第三百一十八章 居心叵测第两百二十章 官家三问第两百六十五章 眼里不揉沙第五百九十章 来人第二十章 窗户纸第四百七十九章第三十九章 上朝第三百八十四章 夜色正酣第八十四章 无耻无德(求收藏~)第两百五十五章 抄家第一百八十章 讳莫如深(第三更~)第十五章 受惊的兔子第四百五十三章 共识第九十九章 分果果第六百七十七章 巧与不巧第十八章 酸儒第两百四十章 诛国贼第一百一十四章 大清洗第三百三十八章 宣仁第五百一十四章 找死第七百一十八章 混乱第九十六章 君无戏言第四百零五章 阻力如山第四百二十六章 迫降第一百四十五章 去他娘的祖法第六百三十章 监审第一百四十九章 干就完了第一百章 横行无忌第五百九十八章 进城第两百一十三章 着急了第三百二十九章 以交子发工资第七百零五章 离京前第六百九十二章 好狠第九十四章 矛盾激化(求收藏~)第一百四十章 最大的党争诗案第五百三十三章 插曲第四百六十一章 血腥色第两百九十七章 和和气气过日子第五百五十五章 破除第三百九十五章 辽人的斡旋第七百六十九章 急切第五百零七章 私与公第三十三章 意想不到第一百二十七章 苏轼回京第一百四十七章 有些人被逼急了第四百四十九章 瑞兆第三百四十章 章惇的战略第两百三十九章 高俅第三百七十六章 准备好了第五百三十章 边境第两百二十四章 那就开始吧第五百八十八章 不约而同第五百九十四章 陆陆续续第三百八十七章 风云变幻第六百五十五章 直率第五百九十六章 同一路第一百二十三章 高太后的愤怒第七百一十八章 混乱第七百零七章 巧遇第一百一十五章 空虚第一百九十六章 春秋无义战第五百五十四章 孝道第三百九十九章 归京第四十章 天子垂堂第五百二十一章 压力第一百四十七章 有些人被逼急了第一百六十一章 围堵皇宫第四百三十四章 皇太孙第五十一章 封官许愿第五百零五章 商贸开路第一百二十章 另起炉灶第六百二十七章 豪情第四百一十章 悄然的变化第四百一十章 悄然的变化第五百四十一章 借钱第五百零九章 来了第四百六十七章 牌序第两百六十七章 局势危急第八十三章 请官家正身第六百五十五章 直率第三百二十九章 以交子发工资第四百三十二章 举步维艰的辽国第两百八十五章 蛮横推进(求订阅~)第七百六十七章 光阴似箭第九十三章 卖爹求荣(求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