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零二章 廷议

第一千一百零二章廷议

“何况辽国本不是完全农耕之国,只怕到时候打蛇不死,反受其殃。”

张敦礼默然良久,吐出了一口长气:“知晓此计不奏上官家,是为不忠;而此计如此恶毒,奏上去真被官家采用,则是不仁不义。”

“历仕太艰难了,我啊……还是老老实实的教书作画吧……”

苏油笑道:“驸马还是心怀天下的,不过你放心,对辽人我们准备另外采用一套策略,大体上是如此……”

回到汴京,苏油和蔡确,开始了与萧禧的正式谈判。

宋辽再开岁币之议,在朝堂上引发了又一次争议。

反对的和支持的两种声音都有,而且都很大。

赵顼本来想要乾纲独断的,被苏油所阻止。

这是国策,一定要统一思想,要不陛下,我们举行一次朝会,专门讨论岁币这件事情吧,多听取意见,总是没错的。

赵顼对苏油这样的执政方式有些不以为然,讨论是不是还是通过奏章走比较好?这样的当廷讨论,大臣们在天子跟前争得面红耳赤,实在是有失体面。

苏油笑了,争得面红耳赤,那就说明政策真的有问题。

首先要我们并不是怕大家反对,如果反对的原因是对的,那我们就可以调整;如果反对的原因是错的,我们又可以给出解释避免误会。

这又有什么不好的呢?

最后实在不行,还可以施行投票制呢,如果赞成的声音比反对的多,我们就施行;如果反对的声音比赞成的多,我们不施行就是了。

赵顼表示异议,那盘庚迁殷,商鞅变法,也是一意孤行,最后获得成功的呀?

苏油说道,那个时候的士人太少,百姓智识未开,需要上智之人引导,开化。

而如今士人已然深入到了乡村之中,情况本来就和以前不一样,陛下不光要看到盘庚商鞅,同样还要看到苻坚败淝水,曹操败赤壁,那同样是一意孤行的后果啊。

计较历史算概率,一意孤行地执行政策,终究是赢的时候少,输的时候多啊。

赵顼觉得苏油说的也有道理,于是召集朝会,两制以上官员,都可以在殿上畅所欲言。

这是有先例的,汉昭帝时,经谏议大夫杜延年提议,霍光以昭帝名义,令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贤良文学六十余人,就武帝时期的各项政策,特别是盐铁专卖政策,进行全面的总结和辩论。

会议从二月讨论到七月,会议闭幕后,汉室取消酒类专卖和部分地区的铁器专卖,调整国家战略,开始与民休息。

到汉宣帝时,桓宽根据那次会议的记录,整理出了一篇著名的文章——《盐铁论》,那次会议,也被称为“盐铁会议”。

朝会之上,王珪就表示了深刻担忧:“陛下,辽国自来骄横无礼,如今要求将岁币的一半换成货品,臣以为不过是他们的以退为进之计。”

“等到货品到手,再来要求添加岁币,我们又该怎么办?”

苏油是今天负责回答和解释问题的人:“王相公,这些都会是签署协议的,两国之间的协议,不是说推翻就能推翻的,那必将经过又一次的磋商和谈判。”

“对于辽国的要求,我认为,有理的,对大宋同时也有利的,我们可以同意;但是对于那些无理的,对大宋不利的,我们也当然要予以拒绝。”

“我们与辽国的协定,主要还看是否于宋有利。大宋和辽国自澶渊之盟以来,几次岁币之议,渐渐从二十万贯缗,增加到了五十万贯缗,而边界之议,也是一再退让。”

“如今这个协议,两国堪称敌体,可以说,这是自澶渊之盟以来,对我大宋最有利的一次协议。”

王珪说道:“明润有偷梁换柱之嫌,这二十五万贯银铜换做了货品,同样还是价值二十五万贯。”

“所以给辽国的岁币其实还是一分未少,而且增加了榷货的环节,反而多生事端,怎么就是有利了呢?”

李肃之是政策的支持者,这时候出列:“将银铜换做货品,对大宋当然是有利的。”

“相公乃是国朝华翰,不知道商贾之事,其实道理很简单,商贾进货越多,那价格折扣就越大,同样的订单里所含的货品越多,那成本就越低。”

“这二十五万贯,可以让更多的商铺工坊扩大规模,提高效益。”

“在如今河北凋敝的情况下,臣请用这二十五万贯,加上优惠的税制,在真定,大名两处招纳商贾,工匠,为辽国人生产所需的货物。一来能够刺激河北的振兴,二来可以就近调运,降低成本。”

“这二十五万贯的货品,成本其实不过十多万贯,以钱易货,对我朝来说,还有一个有利的地方,就是变相降低了岁币的金额。”

“而剩下的那些,化作了百姓和商贾的收益,以及国家的税收,何乐而不为呢?”

孙固孙老头这次站在了反对的一边:“陛下,商贾之利,与国家之利不同。”

“辽人也不是易于之辈,二十五万贯给他们带去的,是机井,窥天镜,药品,奢侈品。”

“有了机井,便有了良田;有了药品,就有了强健的国人;有了窥天镜,就有了正统的历法;有了奢侈品,就有了笼络部族酋长的手段。”

苏油笑道:“孙公所虑甚是,不过这些东西,也得看用在什么地方。”

“不出苏油所料的话,机井,辽人不会用于改善百姓的生活,而是增加贵族,佛寺的良田;药品,那也是先给勋贵们保命,用不到国人身上;奢侈品,的确可以笼络人心,但是靠奢侈品笼络来的人心,靠得住吗?”

“窥天镜我要说明一下,对于研究星体有帮助,但是历法是有一套观测算法的,需要很长的时间天文记录加以推算和佐证。”

“辽国的天文记录并不靠谱,天文之学如今已然被大宋远远抛在了身后。”

“天文学,是理工之学山巅上的那颗明珠,没有理工之学为根基,天文之学就不会有大的成就。这东西,不是一个窥天镜就能弥补起来的。”

“之所以出售窥天镜,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窥天镜前期的图纸设计,模具设计,耗费了大量的成本。”

“如今一共才造了两台,分别放置在钟山和汴京。之后那些模具图纸便堆放在工部,再无用处。”

“现在辽国愿意以十万贯巨资采购一台,就大大摊薄了我们制造窥天镜的巨大成本。只要能再拉到一张订单,我朝的窥天镜的前期研发成本就全部赚回来了。”

“而且在满足持续订单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进行继续进行研究和改良,一个大型窥天镜,涉及的零部件极多,辽国要让窥天镜持续运转,以后也少不得需要替换损坏部件。”

“那些部件精密异常,辽人是做不出来的,那就必须找我们继续订购。”

“所以这不但是一个大生意,还是一门长久的生意。”

孙固微微一笑,退回了朝班当中。

薛向其实是挺赞成这项制度的,但是他的经济之能也在大宋数一数二,这时候出列:“应该说宋辽贸易,对两国都是有好处的,但是我认为,对辽国的好处,远大于对大宋的好处。”

“有一点我想不通,纸币的确能够缓解钱荒,给我大宋带来了极大的利益,可为何却要让辽人也得此利器?”

“大辽经济肯定会因此带来一个极大的增长,其国力的增长,如何不会对我大宋形成极大的威胁?”

苏油说道:“经济薛公也是行家,辽国这次有大宋代为印刷二十五万贯‘绢钞’,我大宋,可是要收取手续费的。”

第六百五十一章 罚铜第九百三十五章 盛世第二百七十三章 汴京腊月第六百七十三章 好消息不断第一千二百六十三章 动员第三百六十四章 天下兴亡第九百七十九章 后勤第一千五百八十二章 防疫第三百八十一章 天都山第一千一百一十章 矾楼第一千五百五十三章 贪官第四十五章 张天师第一千四百八十三章 外交乌龙第一千一百七十一章 嵩阳兵工厂第八百一十五章 重挫第一千五百七十九章终极解决第一千五百八十六章 大名府第一千四百一十九章 招募第九百七十章 御史清流第三百一十九章 九斗碗第五百六十三章 郭淮第一千零七十五章 体罚第七百零四章 求退第一千三百三十四章 浮桥第一千零八十一章 衡山之谋第一千四百四十八章 步枪舞第六百二十二章 公事公办第一百零五章 龙脑第八百八十七章 铁板钓鱼第一千二百四十四章 帮助辽国第七十九章 竹屋第一千八百零六章 中秋会第八百零九章 刺客第一千六百三十八章 徐州第九十九章 温度计第一千零七十七章 定音第一百二十八章 灵光第一千三百零五章 我真的不会打仗第四百二十二章 大捷第一千四百四十章 木兰陂第二百六十二章《上欧阳内翰书》第七十九章 竹屋第一千六百四十一章 父子第二百三十二章 苏伯纯第六百二十三章 瑶族第一百零四章 买山第六百一十八章 大打出手第一千零七十七章 定音第一千七百一十四章 求救第七百七十三章 出发第二十一章 求字第二百二十三章 花边故事第八百一十七章 元江水师第一百七十五章 宝贵的炉渣第七章 病根第二百八十四章 琼林宴第一千一百一十六章 澶州第六百六十四章 大工程第一百九十二章 短板第一千二百七十六章 开会第一千七百二十章 力胜钱第四百八十一章 种谔的攻略第七百二十八章 字典第七百四十七章 昌国县第四百六十二章 赵曙生病第一千二百四十五章 沈括所见第三百三十四章 图经本草第八百八十四章 议定第八十四章 能人第六百二十五章 苏方第一千三百七十四章 金融操作第一千四百五十五章 文与政第一千八百三十三章 弹劾第八百九十三章 螺旋桨第一千二百七十章 夜班第三百八十九章 秋娘第八百八十七章 铁板钓鱼第三百零八章 炽火的开解第一千四百五十六章 主意第一千五百六十章 丧心病狂的山长们第十九章 苏家第八百四十二章 王韶醒了第三百二十七章 逃跑第八百二十二章 炮击升龙第一千零四十九章 大地图第一千七百六十二章 两国第一千四百四十八章 步枪舞第四百三十三章 一类人第一千一百二十一章 老河工第四百四十四章 洞房第一百七十二章 阿囤赤尊第八百零五章 誓师第六百七十七章 命案第一千四百九十二章 旱情第八百三十五章 杨曙第八百七十章 老张的有机化学第九百一十一章 奇怪的战争第一千二百二十三章 周全第一千三百四十八章 权力争斗第一千零七十二章 蔡卞(为白银盟主老E先生加更)